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

但是,桂系不願放棄對北方求和的願望。他們認爲北軍攻佔荊、襄,南軍收復嶽州,各有所得,無所謂誰勝誰負,南軍應該適可而止。並且應該轉戰爲和,訊速召開南北和平會議。

就在南軍佔領嶽州的當天,譚浩明立刻下令嚴禁前線湘軍跨入湖北一步。

在給李純電報中聲明:“已飭前方停止進攻,不入鄂境”。保證“北不攻嶽,南不攻鄂。”希望李純和主和派能:“毅力斡旋,促成和局”。

湘軍總司令程潛也向李純致電說:“此次用兵,實爲促進和平起見。已向王督(湖北督軍王佔元)聲明,此後對於荊、襄不事吹求,我軍決不進窺武漢。倘代總統不失其主張正義之宗旨,則我軍仍本以前擁戴之赤忱。”

隨後,湘軍全體將領發出通電,把南軍進攻嶽州說成是:“以武力爲手段,以和平爲目的。”

直系主和派的中心長江三督,對於南軍攻佔嶽州似乎也視爲情理之中之事。長江三督中的首席督軍李純接到譚浩明和程潛的電報後,隨即代爲轉報。

王佔元向李純建議以荊、襄歸鄂,嶽州歸湘爲南北停戰議和的前提條件。

李純以此發出電報,當即獲得桂系歡迎。

接着岑春煊、譚延闓發電響應,陸榮廷也有電響應。

這時馮國璋已經出巡北返,變成主戰派的政治俘虜,被迫發佈命令,斥責“譚浩明、程潛節節進逼,黎天才、石星川倡言自主,釁自彼開,即應視爲公敵”。

同時下令曹錕和張懷芝進兵、派曹錕兼任兩湖宣撫使,張敬堯爲援嶽前敵總司令。褫奪了黎天才、石星川的官職和勳章。

這個命令無疑就是“討伐令”,也正是馮國璋多月以來,用盡各種方法規避的事情。

王士珍在副署這道命令的時候,神色非常沮喪,他解釋說:是爲了替老朋友解圍,不得已而爲之。

段祺瑞對馮國璋的態度日趨蠻橫,他親赴總統府見馮,提出要求懲戒拒絕北軍假道的江西督軍陳光遠。這分明是把馮往死裡逼,他再也不想也不能忍了。兩人因此聲色俱厲地爭吵起來,話趕話沒好話,什麼話難聽說什麼。最後是總統府的人,好不容易解勸開。

末了,段還不依不饒,要求馮下一道嚴厲的命令,命令馮玉祥離開浦口,開往福建。還威脅,馮若不下令他就以抗命罪懲辦馮玉祥。

冷靜下來的馮國璋,知道如果不調開馮玉祥,直、皖兩系就有開戰的可能。如果直、皖真的發生戰爭,江蘇會遭皖系四面圍攻,直系是會吃虧的。何況北洋派真的發生了內戰,西南趁機而動,情況會更糟。

爲了和緩皖系對李純的敵視以及津浦線南段的緊張局勢,馮國璋讓步把馮玉祥一旅調開,不過他不是把馮旅調到福建,而是調去湖北。

湖北是直系地盤,馮旅調鄂後既可增加王佔元的力量,又不會受到皖系的吞吃。

到此爲止主和派似乎完全向主戰派低頭了。

可正當北方殺伐之聲驚天動地,長江中游突然又爆發了主和的聲響。

馮玉祥在武穴發出通電宣佈自主,力斥南北戰爭是一種最無意識和最無情理的戰爭。宣稱他以前奉令“援閩”開到浦口不再前進,就是爲了促進南北和局。而和談的基礎是嶽州歸湖南,荊襄歸湖北,各守疆土,兩不侵犯,這是不難達到的。

最後他說軍人應當服從總統。而總統從來就是主和的,所以主和就是服從總統。

他態度堅決,表示:“或罷兵,或殺玉祥以謝天下。”

馮此舉當然是主和派的安排,以打亂主戰派對湖南進攻的步驟。因爲武穴處於湖北與江西之間,馮的行動對主戰派的第一、第二兩路軍都有影響。

據說這是陸建章在幕後策劃的,陸並且還有突襲安徽,趕走倪嗣沖的計劃。

倪在安徽並不得人心,趕走了倪,陸就可取倪而代。如此一來,安徽加入長江三督的陣營,津浦南段全在主和派掌握中,力量就大了。

與馮玉祥發表通電的同時,鄂皖邊境和霍山、六安一帶出現了安徽討逆軍,發佈討倪檄文,公推陸建章爲討逆軍總司令。

倪嗣沖倉皇調兵自衛,並且電請北京政.府下令罷免李純,討伐馮玉祥。

段祺瑞對於馮玉祥突然主和極爲震怒,他認定這一切都是馮國璋搞得鬼,把一切憤怒都發到馮身上,決心要搞一次軍事政變以驅馮下臺。

可是由於皖系的兵力都調赴南方,手中沒有足夠的兵力來支持他的計劃。便派其親信智囊徐樹錚,以“接洽國防”爲藉口,前赴東北找張作霖,說動張作霖調派他的奉軍入關,來執行驅馮計劃。

張作霖雖然綠林出身,但他志向很大,東北王是無法滿足他的鴻鵠之志。他在關外擁兵自重,就是等待機會問鼎中原。段向他求援,他正求之不得,這機會找都找不到,送上門來了。當然是慨然應允,立即揮兵入關。

奉軍入關消息傳出後,最感不安的當然是馮國璋。奉天是在北京後方,朝發夕至,說來就來。早在袁世凱時代對關外力量就刮目相看,極力懷柔。

馮國璋不由想到一年前張勳率辮子軍入京後,黎元洪就被逐下臺,現在奉軍入關,可能舊戲重演。在京他是個無兵無權的總統,他預感自己隨時可能被逐或被軟禁,因此他盤算三十六計,仍以走爲上。暗中佈置第二次“南巡”,打算由京漢路南下到湖北。可是段系的人怎會放他出山,派人把他看得死死。

只不過,不知是受哪位高人指點,段祺瑞召集他的親信舉行秘密會議後,大家又把軍事政變改爲軍事威脅。或許是現在留着馮還有用,或許怕把馮逼得無路可而狗急跳牆,挑起皖、直開戰甚至直系和西南聯合起來對付皖系。

他們的新計劃是早日召集新國會,以便提早改選總統,合法倒馮。

這些舉措肯定是明智之舉。

只要不被逼到死路,馮國璋都是選擇妥協。很快,他被迫公佈了臨時參議院所修正的國會組織法與兩院議員選舉法,並命令內務部籌備新國會的選舉。

段祺瑞已經不甘於名不正言不順,要直接抓內閣的權了,便發動倒閣。王士珍正求之不得,就坡下驢。提出辭呈後即不到院辦公。馮國璋勉強地派內務總長錢能訓代理內閣總理。

二月二十四日京奉路火車被奉軍扣留運兵。

二十五日奉軍第廿七師第五十三旅開到灤州,奉天軍署參謀長楊宇霆帶兵到秦皇島,把日本政.府根據中日軍械借款協定,第一批運到的二萬七千餘隻步槍劫走。

消息傳到北京,馮國璋和段祺瑞同感震驚,尤其是段祺瑞。向日本借款購買的這批軍械是爲了訓練自己嫡系部隊“參戰軍”的,如今卻被奉軍捷足先登。

二十六日段祺瑞電張作霖請“原物交還”,運來北京。張也在同一天發出通電,說他早已佈置南征,因缺乏軍火,而未便開拔。現在未經呈報即提去軍火,因怕往返請示費時,所以不得已先留用後呈報。

二十七日他答覆段說:“此次奉天請領軍械,系奉元首討伐明令,整飭軍隊,爲政.府之後盾。所練軍隊,無論對內對外,均屬擁護中央,一旦編練成軍,悉聽政.府驅策,運京留奉,宗旨無殊。蓋全軍均屬國家,尚何器械之足計?”

張作霖並不是擅自劫取軍火,因爲他並不知道這批軍火抵達秦皇島。那麼是誰暗示張作霖的呢?原來是徐樹錚。

小徐奉命到關外召奉軍入京,他知道如不許以重利,張作霖不會奉召的。而事實上奉軍不入關,北京局勢不會一面倒向皖系。

可是段祺瑞爲人剛愎,事先如果向他請示,他一定不許,唯有用行動先做了再說。小徐做過陸軍部次長,知道購買日本軍火的詳情。而在他交卸次長職以前,曾留下好幾張蓋了印信關防的陸軍部空白公文紙。他用劫取這批軍火作爲交換條件換張作霖派兵入關,奉軍即是持小徐發給的假陸軍部證件去劫取這批軍火的。

奉軍入關後,張作霖完全迎合皖系,高調提出罷免李純和討伐馮玉祥兩個要求,他說這是爲了“擁護元首”。可是,被他擁護的元首卻嚇得驚慌失措。

二十六日,馮國璋在總統府召集緊急會議討論奉軍入關的對策,段祺瑞參加了會議。

馮質問段:“這次奉軍出兵入關事前既未奉令,也未呈報,居心何在?”

段答不知。馮又大聲問:“前任陸軍次長徐樹錚到奉天作何勾結?”

段更無言以答。

這次會議當然無果而終。

馮國璋想要段祺瑞叫張作霖退兵,段就是召奉軍入關的始作俑者,他怎肯要奉軍退出呢?何況請神容易送神難,他即使想叫張退兵,事實上也辦不到了。

段何嘗不知道關外王張作霖不是好惹的,請了來就不容易請出去,可爲了飲鴆止渴,也只能走一步說一步了。

馮國璋知道叫段祺瑞退奉軍是辦不到了,他只得央請前清末年做過東三省總督,親手招撫過張作霖的趙爾巽,到奉天說服張作霖退兵。然而時過境遷,張作霖早就不買他老上司的賬了,趙爾巽自然是白跑一場。

馮國璋現在是一個光桿總統,內閣總理雖由錢能訓代理,可是錢不肯代下去,天天鬧着要交差。馮寫信給楊士琦,想請他出山,楊連信都不回。而皖系督軍們,眼中根本沒他這個總統。惶惶不可終日的馮國璋,心灰意冷,擬就如下致各省軍政首長通電:

“國步屯邅,日甚一日,內則蜩螗羹沸,干戈之劫難回,外則慘淡風雲,邊境之防日亟。剝膚可痛,措手無從。國璋代行職權,已逾半載,凡所設施,力與願違,清夜捫心,能無愧汗?然國璋受國民付託,使國家竟至於此,負罪引慝,亦何必嘵嘵申訴,求諒國人。但揆其所以致此之由,與夫平日之用心,爲事實所扞格,屢投而不得一當者,緣因複雜,困難萬端。欲避賢求去,苦無法律之可循;欲忍辱圖全,又乏津樑之可濟。長此悠忽,必召淪胥。諸君子爲國干城,同負責任,用特披瀝肝鬲,爲一言之。

“溯自京畿變生,國祚半斬,元首播越,舉國騷然。於是黃陂委託於前,段前總理敦促於後,皆援副總統代職之規定,強國璋以北來,明知禍亂方殷,菲材絕難負荷,惟冀黃陂復職,主持有人,則不佞捍衛南疆,尚可分擔艱鉅。乃商請無效,各省區督軍省長、及文武官吏,分馳電牘,敦促入都。猥以藐躬,過承督責,湯火之蹈,且不容辭,矧安危不僅繫於個人,匡助可取資羣力乎?驚濤共濟,全恃同舟,初不料璽綬方承,而內部轉愈趨紛擾也。

“國璋抵京,首先奉政黃陂,不獲許可,而後受職。其時國會早經解散,政.府尚在板輿,繼絕布新,有同草創。段前總理投艱遺大,獨任賢勞,正宜共濟時艱,中外一致,而西南諸省,忘再奠共和之績,以非法內閣相攻,別挑釁端,遂開戰禍。迨內閣改組,宜可息爭,國會問題,又生枝節。對於中央之任命官吏,則嘖有煩言,對於石黎之擾亂荊襄,則引爲同志。是非乖忤,真相莫明。譬解百端,欲促返省,初不料脣舌俱敝,而結果仍訴諸兵戎也。民國元二之交,風雨漂搖,幾毀家屋,項城運其雄才大略,曾不數月,而七省同時戡定,大權集於中央。國璋能力,固不逮項城,然前事之師,不妨相襲,徒以觀念所在,元氣之凋殘,民生之疾痛,實過元二年。

“佳兵不祥,古有明訓,內訌宜息,人具同情。本無厲行專制之心,何取經營力征之舉?以故軍事初起,第望促進和平,不因敗績而求伸,反示包容而停戰,無非欲融洽南北,盡釋猜嫌,耿耿寸衷,可質天日。乃北則疑其寡斷,兵氣幾爲之不揚,南則信其易欺,驕蹇益難於就範。湘桂各軍,乘機陷嶽,意在示威,予政.府難堪,激同胞之宿憤。中央縱無統馭,亦何至聽命於地方?必背公德而矜強權,不留餘地以相讓步。則最後解決,惟戰乃成。因事制宜,絕非矛盾。更不料干城之寄,心膂之司,或竟觀望不前而損聲威,行動自由而滋謠諑也。凡此種種,皆事實上隨時發生之障礙,足使國璋維持大局之希望,悉消滅而無餘,而逆計未來應付之難,事變之鉅,則更有甚於此者。國會機關,虛懸日久,頗聞舊議員麇集粵省,有自行開會之說。姑無論前此解散,是否合法,既經命令公佈,已不能行使其職權,即各省區人民,亦斷無承認之理……

“正式選舉總統之期,轉瞬即屆,根本無着,國何以存?此大可憂者一。財政艱窘,年復一年,曩者政.府每值難關,亦當恃外債以爲生活,然能合全國之財力,通盤籌畫,猶得設法挹注,勉強撐持。蕭牆哄爭,外省內解之款,大半截留,來源漸絕,而軍政費之支出,復倍蓰於平時。羅掘久窮,誅求鮮應,主藏作仰屋之嘆,乞鄰有破產之虞,桑孔再生,亦將束手,此大可憂者二。內閣負責,取法最善,段前總理爲國戮力,橫被口語,託詞政策撓屈,與各國務員相率引退,而總理一職,後來者遂視爲畏途。聘卿暨今諸閣員,皆國璋平昔至契,迫於大義,礙於感情,暫允劻勷,初非本願,滿擬時局漸臻統一,再行組織以符法治,心力相左,激刺尤深。

“今聘卿業已殷憂成疾而在假矣,設錢代總理諸人,復謂事不可爲,褰裳而去。強留則妨友誼,覓替則恨才難,推測其終,將陷於無政.府之地位,此大可憂者三。至目前外交之情形,尤應激起吾人之警覺,箇中利害,另電詳聞。國璋一武夫耳,因緣時會,謬握政權,德不足以感人,智不足以燭物,抱救民之念,而民之入水火益深,鬱愛國之憂,而國之不顛覆者亦僅。澄清無術,空揮三舍之戈,和平誤人,錯鑄六州之鐵。馴至四郊多壘,羣盜如毛,秦豫之匪警頻聞,畿輔之流言不息,雖名義同於守府,而號令不出國門。

“瞻望前途,莫知所屆。何敢久居高位,自誤以誤國家?自應求卸仔肩,歸還政柄,惟民國既無國會,而總理現屬暫攝,又不能援《約法》條例,交其代行,追原入京受職所由來,實出諸君子之公意,國璋既備賞艱阻,竟不獲補救於萬一,坐視既有所不能,辭職又無從取決,只有向各省區督軍省長暨文武官吏,詳述危殆情形,應請籌商辦法,爲國璋釋重負,爲民國求安全,寧使國璋負誤國之咎於一身,而不使民國紀年,隨國璋以俱去。不勝至願。特此飛電布達,務希於旬日內見覆。至統治權所寄,國璋在職一日,仍當引爲己責,決不肯萌怠馳之心而自叢罪戾也。敢布誠悃,佇盼複音。”

這個通電稿被總統府秘書長張一麐知道後,立即從機要室追回。並邀同總統府軍事處長師景雲一同見馮國璋。力勸他暫勿發出這道通電,亦勿消極,馮只苦笑。

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268章 張勳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198章 廣東也宣佈護國獨立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60章 山雨欲來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106章 小德張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82章 一明一暗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90章 汪袁配合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34章 自保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409章 怪八股第428章 大學令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196章 陸榮廷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216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392章 廣東的軍事政變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85章 殿前作答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106章 小德張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93章 南北議和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63章 請願大潮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332章 拒籤“和約”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106章 小德張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87章 吳祿貞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285章 召集非常國會第297章 自欺欺人
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268章 張勳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198章 廣東也宣佈護國獨立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60章 山雨欲來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106章 小德張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82章 一明一暗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90章 汪袁配合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34章 自保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409章 怪八股第428章 大學令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196章 陸榮廷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216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392章 廣東的軍事政變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85章 殿前作答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106章 小德張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93章 南北議和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63章 請願大潮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332章 拒籤“和約”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106章 小德張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87章 吳祿貞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285章 召集非常國會第297章 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