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汪袁配合

所謂北京起義,據知情人介紹:具體計劃是以二十九日晚十時由革命黨鳴炮爲號。

炮響後,革命黨率衆即發難於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諸處。袁世凱則命禁衛軍第四標由西直門進攻西華門,同時命其長公子袁克定率兵三千攻取東華門。

此前,革命黨人陳濤、鄺摩漢、王振漢、易宣等由武昌、瀋陽先後到津。鄺摩漢、王振漢很快轉赴北京。

陳濤,出生年於一八八四年,早年就學,後到湖北沙市,投身清軍巡防營,並加入共和會。一九一一年,參加武昌起義,任某部參謀長,率部與清軍多次激戰。

一九一二年一月三日,與王金銘、施從雲等在直隸(今河北)發動第二次灤州起義,任前敵指揮使兼軍事參謀長。後被清軍包圍,突圍後退守昌黎。在戰鬥中不幸犧牲。

鄺摩漢,字振翎,清光緒十年十月十二日生於尋烏縣留車鄉黃羌村,家境貧寒,但聰明好學,成績優異。

高小畢業,進南昌憲兵學校讀書,並輸送到日本深造,留學於早稻田大學。在日本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革命同盟會。

清宣統三年(1911)回國,參加武昌起義,後被派到直隸發動起義,失敗後投身教育事業,任國立北京政法大學教授。

在北京期間,受俄國十月革命影響,接受馬克思主義,參加“五•四”運動。民國十一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立足於教育戰線,致力於研究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

民國十六年後,先後出任武漢中山大學教授,經濟科主任,校務委員會主席,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政治總教官,北京文化大學教務主任,南京文化學院副院長等職。

著有《黃埔叢書》、《石溪集》等書。在北京期間,培養在京求學的劉維鍔、鄺才誠等,引導他們投身於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並且倡導創辦革命刊物——《尋烏》雜誌。

民國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北京任教期間,被人投毒陷害致死,時年四十八歲。

其餘諸人不詳。

當晚,革命黨人踐汪兆銘與袁世凱之約,準時集結于于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計劃兵分三路進攻天安門、東華門、西華門。

十時,準時炮響,而袁世凱所說禁衛軍第四標,及其子袁克定率領的三千人隻影未見。

倒是軍警早就佈網以待,捕去革命黨李漢傑等十餘人。高新華、陳雄不願被俘而自殺。

不少人悲憤地說:“袁世凱、汪兆銘果相濟爲奸,以殺我北京革命同志矣。”

這一次很明顯是袁世凱對革命黨人玩耍的陰謀活動。

汪精衛是其同謀還是被矇騙,就不得而知了。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此事沒影響汪精衛和袁世凱的關係。從哪以後,汪精衛仍全心全意的維護着袁世凱。

京(北京)津(天津)保(保定)同盟會支部負責“庫藏”的女同志杜黃,曾在一次報告中道出了汪精衛地作爲。

她說:“本支部部長(汪精衛),固主張以政治手段推翻清帝者,彼於同志之活動,軍警之聯絡,槍彈之購置,向不措意。庫存手槍、子彈因年代久遠,子彈大多不合手槍口徑,所以不能用。”

支部軍務部長呂超和汪精衛也有過爭論,呂反對“政治手段”,指出:如果“役於清帝之臣僕”(指袁世凱)接替清帝的軍政大權,那就和“父死子傳、兄終弟繼”無異,根本不是革命。

呂超還曾制定京畿革命計劃,準備聯絡近畿各軍中他的陸軍同學,發動起義,以傾覆袁世凱。

由於汪精衛的干預和反對,呂超的京畿革命計劃無法實行。

武昌首義成功後,北方的革命黨人,曾請求湖北方派員指導北方的革命。湖北軍政.府對此給予了積極迴應,派出胡鄂公等人前往。

胡鄂公(1884—1951),原名榮銘,字新三,號南湖,生於南五洲胡家祠堂(原屬江陵)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少失父母,靠親戚撫養,並讀私塾,常得塾師賙濟。早年曾參加其兄胡榮珪領導的澧洲、華容、公安的洪門起義,失敗後回鄉務農。

一九零六年入郝穴預備中學堂學習,時逢民主革命運動興起,他與同學熊德山、寧郭開、錢鐵如等二十餘人結爲輔仁社,任社長,宣傳革命。

шшш •tt kan •c○

一九零九年考入保定直隸高等農業學校;發起成立保定學生斷髮會;並組織共和會,在京、津、晉、桂、粵、鄂發展會員。

辛亥武昌首義爆發後返鄂,任都督府高等偵探科長、鄂軍水陸總指揮,大別山要塞監督等要職。

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中旬,奉黎元洪之命,以鄂軍**全權代表身份赴京、津。月底,胡在津成立津軍司令部。十二月二日,成立鄂軍代表辦事處,胡兼任總指揮,又成立北方革命協會,被推爲會長。

曾策劃行刺袁世凱。

據胡鄂公在他所著的《辛亥革命北方實錄》記載:

汪精衛與袁世凱結成政治聯盟後,汪曾將革命黨在京、津、保的情況全盤提供給袁世凱。

袁“投之以李”,對汪說:“汝能持之,則團體之發展,暗殺之組織,恣汝爲之可也。”

可見,袁世凱極希望通過汪精衛來掌控北方的革命黨的活動。

十二月三日,汪精衛由天津趕赴北京,“說者謂兆銘之赴京,系奉世凱之召,與處決王熙普有關者;又有謂世凱之召兆銘,於議和進行事有所諮詢者。”

汪精衛走之前曾對胡鄂公說:“清我兩軍漢口談判,現已停戰議和,吾黨同志,在此停戰期內,幸勿有所行動,致啓背約之責。”

汪精衛在北方的所作所爲無疑引起黨人的懷疑,誠如黨人葉季高所言:“兆銘已受袁世凱之撫。”

事實上,汪精衛也確始終堅持認爲南北議和期間,北方革命黨人應該遵守諾言,停止革命活動,協助南北和議的順利進行。

十二月六日,胡鄂公到北京,驅車趕往鎮江衚衕李煜瀛寓所,前去會唔汪精衛、李煜瀛。

他問汪:“此間政情變化如何?天津謠言多,謂清室內閣自相殘,得無有利於革命乎?”

汪說:“今晨監國攝政王引咎辭職,大憝已去,此後軍政大權應集中內閣,和議談判當較易進行。停戰時期,或可繼續延長,此則於革命有利耳。”

胡說:“武昌起義五十餘日,而響應獨立者十有餘省,是不啻我拒絕未獨立各省之響應也。此則有利於世凱,於革命何有?”

汪說:“世凱今已傾向共和,世凱之利,亦即革命之利。”

十二月二十一日,胡鄂公偕張先培由津赴京。在鎮江衚衕會見汪精衛。

汪曰:“現當停戰議和之時,吾黨京、津、保一帶同志,自宜遵守諾言,不可有所行動。惟於暗殺一事,在必要時仍須執行耳。……吾等京、津、保各處同志,亦猶各省之革命軍,現各省革命軍既已停戰,吾京、津、保同志自宜停止行動。

“但有阻撓和議於此停戰議和時者,是即破壞革命之人。故於必要時,暗殺仍須執行也。”

胡鄂公反駁說:“破壞革命之人,應與以暗殺者是也。然和議非革命,不能謂阻撓和議即爲破壞革命之人。且停戰範圍僅及於湖北、山西、陝西、山東、安徽、江蘇、奉天諸省,而無京、津、保等地,我雖停止行動,彼仍逮捕槍殺奈何?”

汪說:“此過慮也,望爲我轉告諸同志曰:項城期望於和議者甚殷,且治軍嚴,當無如此軌外行動。”

在這種理念的支配下,汪精衛在南北議和期間,確對京津保地區的武裝起義進行了很多幹預和阻撓。

由於汪與袁來往密切,北方革命黨人的活動,很多沒有讓汪知道或參與。

如十二月九日上午,京、津、保、灤、通、石家莊、任邱同志開會於保定西關直隸高等農業學堂。

到會者有二十餘人(無汪),會議議決二十八日舉義於任邱,京、津、保、灤、通、石家莊各地,藉以牽制袁世凱進攻山西之師。

到會張先培、薛成華等提議,組織暗殺團刺殺袁世凱和張懷芝,以除革命障礙而作報復。刺袁暗殺團由張先培負責組織,刺張暗殺團由薛成華負責組織。

由於汪對北方黨人的影響不大好,“以汪任中國同盟會京、津、保支部部長故,鹹不欲參加同盟會,然又不可不使之以盡其用也。”

第66章 機會第48章 開灤礦權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85章 殿前作答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36章 署理山東第5章 去買官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24章 幸運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390章 內幕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139章 慶典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25章 找事做第615章 胡適晚年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180章 兩揖一讓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8章 約定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187章 唐繼堯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50章 過街老鼠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411章 點翰林第344章 北歸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4章 當官真好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345章 張毒菌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14章 平定政變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90章 汪袁配合第22章 大事不妙第56章 禍從口出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40章 系矯旨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429章 辭職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82章 一明一暗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
第66章 機會第48章 開灤礦權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85章 殿前作答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36章 署理山東第5章 去買官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24章 幸運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390章 內幕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139章 慶典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25章 找事做第615章 胡適晚年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180章 兩揖一讓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8章 約定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187章 唐繼堯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50章 過街老鼠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411章 點翰林第344章 北歸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4章 當官真好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345章 張毒菌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14章 平定政變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90章 汪袁配合第22章 大事不妙第56章 禍從口出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40章 系矯旨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429章 辭職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82章 一明一暗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