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參戰問題

北京政.府於民國六年三月十四日正式公告和德國斷絕外交關係,照會內容如下:

“關於德國施行潛水艇新計畫一事,本國政.府,本注重世界和平,及尊重國際公法之宗旨,曾於二月九日,照達貴公使提出抗議,並經聲明萬一出於中國願望之外,抗議無效,迫於必不得已,將與貴國斷絕現有之外交關係等語在案,乃自一月以來,貴國潛艇行動,置中國政.府之抗議於不顧,且因而致多喪中國人民之生命。

“至三月十日,始準貴公使照復,雖據稱貴政.府仍願議商保護中國人民生命財產辦法,惟既聲明礙難取消封銷戰略,即與本國政.府抗議之宗旨不符,本國政.府視爲抗議無效,深爲可惜。茲不得已,與貴國政.府斷絕現有之外交關係,因此備具貴公使並貴館館員暨各眷屬離去中國領土所需之護照一件,照送貴公使,請煩查收爲荷。至貴國駐中國各領事,已由本部令知各交涉員一律發給出境護照矣。須至照會者。”

中國政.府宣佈與德國斷絕國交同時,宣佈收回天津和漢口的德國租界,解除中國境內的德軍武裝,停付德國賠款和欠款。對德國僑民則仍表示友好,在中國各部門服務的德國人一體留用,各地德國商人照常營業,傳教士照常進行宗教活動。德國公使辛慈下旗歸國時,黎元洪還贈給他許多珍貴的禮物。

辛慈於三月二十七日過上海返國時,上海官方還派人到車站迎送,兵士舉槍致敬,軍隊奏國樂如儀,一切禮節就和未絕交以前一樣,正應了中國一句傳統的俗語:“君子絕交不出惡聲”。

對德絕交令下後,黎元洪鬆了一口氣,他認爲對德的一篇文章已經做完了,可是在段祺瑞而言卻認爲這個問題只走一半的路,還有另一半宣戰問題沒有做。所以黎、段兩人的惡化關係,並未因對德絕交而緩和,反而因此更爲惡化。

梁啓超首先發表《絕交後之緊急問題》一文以鼓吹對德宣戰。可是,全國各地反對對德宣戰的空氣非常濃厚。

對德絕交前,孫中山曾電參、衆兩院,堅決反對參戰。

其他社會名流,如康有爲、唐紹儀、譚人鳳、馬君武等均通電反對。

三月十四日張勳寒電,三月十六日王佔元諫電,都是反對。康有爲甚至在電報中激動地說:“請懸吾目於國門,以視德艦之入。”居然以伍子胥自居。

上海商界聯合會通電反對參戰,全國各地商會紛紛響應。甚至各省軍閥,包括皖系北洋軍閥,也都因害怕調動他們的軍隊去歐洲而反對參戰。

馮國璋於十一日離京南返,也有電報來反對參戰。

段質問他爲什麼出京後與在京時的言論前後不符,他回答說,業經查明,反對參戰的電報是由新聘秘書伍憲子擬稿發出的,不能代表他本人的意見。這是一件荒唐可笑的事情。伍憲子是康有爲的門徒,可能受了康的指使,慫恿馮反對參戰,但是電報已經用馮的名義發了出去,又怎樣能夠說不能代表他本人的意見呢?

段祺瑞的本意也是爲國家利益打算的.他之所以堅持對德宣戰,是受了協約國必勝的影響,認爲如果不參戰,戰後便分不到勝利的果實。

各地軍閥們反對參戰,是因爲怕一旦參戰後,勢必要拋棄了地盤、權位、財富和嬌妻美妾,還要率兵遠赴歐洲打仗,敵人又是最能打仗的德國陸軍,所以軍人們都和段唱了反調。

黎元洪則是和段意氣之爭,他的左右告訴他的盡是不利於段參戰方面資料,這些資料也都是事實,所以黎對段的參戰案便持反對意見。

在社會輿論的影響下,國會的態度也有變化。民友社本來就反對對德絕交,只因不佔多數,所以國會通過了對德絕交案。商榷會大多數議員認爲對德外交只能到絕交一步爲止,不能再宣戰。

段早已決心對德宣戰,並不重視總統的反對和國會中還有部分不同的意見,所顧慮的只是北洋軍和北洋附屬軍將領的反對。

他認爲,如果不把他們的態度改變過來,就引起北洋派的分裂和全國的混亂,從而動搖他的政權。

爲了統一北洋系的意見,四月中旬段祺瑞急電召集各省督軍進京討論外交問題,並且說如果不能親身來京,請派全權代表參加會議。

段本來打算召集全國軍事會議,討論裁兵節餉的問題。這個會議,決定與討論外交問題的會議合併舉行。

衆議院議員黃攻素質問政.府爲什麼要召集軍事會議解決外交問題,於是段對外才不用軍事會議之名,可是實質上則確是軍事會議。

段原意想把馮國璋、張勳、陸榮廷三人邀來參加會議。他派靳雲鵬到南京迎接馮,並且一再電請張、陸兩人務必抽出時間北來。

可是馮上次到北京,就知道外交關係和府院關係都很複雜,他覺得已經受人利用,因此藉口防務重要不能分身,改派代表參加會議。由於段一再來電催促,他就裝病向北京政.府請假,他懂得在緊要關頭生“病”。

至於張勳也不願意在段的手下充當一個不愉快的配角,所以堅決拒絕北來。

陸榮廷前段時間到京,深切感受到了北京各方的惡鬥.好不容易從左右爲難的政治鬥爭場所脫身,來到風光明媚的西湖,自然也不肯再到北京了。

首先應召到北京的是北洋派急先鋒倪嗣沖,他在蚌埠動身時還發表了對德宣戰一定會引起亡國之後果的反戰論調。到天津時公開地罵主張對德宣戰的梁啓超是“亡國文妖”。

他還沒搞明白北京政.府的行情,以爲總統是一國的元首,地位在內閣總理之上,因此到北京時不先見總理而先見總統。

他不是段的爪牙和北洋派的嫡派,而黎、段兩人對他的印象都很惡劣。

他見黎時態度非常恭順,保舉侄兒倪毓棻爲陸軍中將,保舉兒子倪幼忱爲陸軍少將。過去他在權威赫赫的袁大總統的面前幾乎是“有求必應”,因此滿以爲這位“寬厚慈祥”的總統不會拒絕他的要求。

不料黎對段內閣召集軍事會議這一舉動本來很不痛快,對倪更存有厭惡之心,又想借一個軍閥開刀以立威。

因此沉下臉色來大聲叱斥說:“怎麼,你到北京來是爲你的侄兒、兒子謀功名富貴的嗎?他們配當中將、少將嗎?”

倪想不到碰了這麼大的釘子,只得喏喏連聲地退出來。

倪又跑去謁見段祺瑞。段雖然對他同樣厭惡,卻態度和藹可親地向他詳細說明對德宣戰並不需要出兵的內幕。

在總統那裡被斥責,馬上投入總.理的懷抱,所謂有奶纔是娘。這個反對參戰最力的地方軍閥頓然變成了主張參戰最力的健將,從參戰足以召亡的主張者轉爲參戰始能圖存的演說家。

到處大聲疾呼:“應當無條件加入!加入愈快愈好!”

繼倪嗣沖之後,先後應召到北京的有山西督軍閻錫山、河南督軍趙倜、山東督軍張懷芝、江西督軍李純、湖北督軍王佔元、福建督軍李厚基、吉林督軍孟恩遠、直隸督軍曹錕、察哈爾都統田中玉、綏遠都統蔣雁行等。

其餘北方和西南各省督軍都派代表列席。四月二十日,軍事會議開幕,出席和列席的督軍、督軍代表二十餘人,海軍總長程璧光和陸軍訓練總監張紹曾也都被邀參加。

段祺瑞親自主持會議,說明召集這次會議是爲了討論軍制和外交問題。督軍公推李純代表發言。

關於外交問題,會議前已經協商好了,大家都不反對對德宣戰,各督軍並擬一同到協約國各公使館聯絡感情。

段早已準備好一張簽名單,上面寫着“贊成總理外交政策”八個字,請各省督軍和代表親筆簽名。以一個省區或一個軍區(包括護軍使)爲一權,共計二十五權,全場一致簽名。這種表決方法,正像以前袁世凱所召集的國民會議代表一致投票贊成君主制度一樣,是“舊戲重演”。

此次會議,後來即被稱爲“督軍團”會議。

五月一日,國務會議在督軍團干預下通過了對德宣戰案。

同日,日本公使林權助也登門“拜訪”黎元洪,聲稱如國會否決參戰案,政局將發生紛擾。

三日,安徽省長倪嗣沖率督軍團至總統府,要挾黎元洪覈准參戰案。

倪嗣沖首先開口,重複着他逢人便說的“只有對德宣戰中國才能立足於國際舞臺”的老調。

黎知道他們是受了段的指使,在威脅國務會議之後進一步地跑來威脅他。滿腔怒火,當面痛斥各督軍不應擅離職守跑到北京來開會,不應以軍人的身份闖入國務會議場所幹預國政,不應擅自成羣結隊與外交團直接周旋。

他氣忿地說:“宣戰媾和是本大總統的特權,不許你們侵犯,你們責在守土。”

當倪嗣沖提到“各國公使都希望我們參戰”的時候,黎的氣就更大了,他大聲地怒吼:“你是省長,憑什麼資格和外交團說話?”

倪又強辯他這次到北京來是奉召參加軍事會議的,不能算是擅離職守。

黎怒斥說:“你是省長,憑什麼資格參加軍事會議?”

這是北洋軍人首次受到的厲聲呵斥。

當袁世凱權威極盛的時期,總是慣於用好言好語和高官厚爵羈縻他們,他們做夢也想不到素稱寬厚慈祥的黎會給他們這樣大的釘子碰。究竟總統是一國的元首,他們受了氣也還不敢當面挺撞,只得諾諾連聲地退出來。

第123章 孫袁會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235章 立法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117章 搞垮首屆內閣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162章 國恥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12章 平叛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609章 考據癖第18章 好景難長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173章 樑士詒的自救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4章 當官真好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294章 曹錕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97章 中山先生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266章 督軍會呈文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480章 改名字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344章 北歸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106章 小德張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187章 唐繼堯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454章 最爲迫切的問題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46章 辦實業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
第123章 孫袁會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235章 立法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117章 搞垮首屆內閣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162章 國恥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12章 平叛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609章 考據癖第18章 好景難長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173章 樑士詒的自救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4章 當官真好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294章 曹錕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97章 中山先生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266章 督軍會呈文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480章 改名字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344章 北歸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106章 小德張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187章 唐繼堯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454章 最爲迫切的問題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46章 辦實業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