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火槍(二)

由於李峴早就要求使用燧石打火的點火方式,興州鐵坊在研製火銃之初就擯棄了火繩點火的方式,只不過在轉輪和擊發點火兩種方式之間經過很長時間的對比,最終還是選擇了比較簡單可靠的燧石擊發點火方式。

而紙包定裝火藥是李峴所要求的,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省略了用木棍擊實發射火藥的過程,很有效地提高了火槍的射擊速度。定裝火藥的製作和爆竹的製作差不多,都是把火藥卷好壓實,並沒有什麼難度。

定裝紙包藥柱中間插有火捻,在完成槍膛裝藥後會卡在一道彎曲的凹槽內引出到槍膛外的火藥池內。在擊發之前,藥池內需要倒一些黑火藥,以提高點火的效率。

子彈是使用的圓球形鉛彈,選用鉛彈由於質地較軟,是爲了降低槍管的摩擦受損程度,若是用鋼珠的話,槍管的壽命就會大爲縮減。而圓珠的槍彈也是滑膛槍時代的特色,由於沒有膛線,子彈在空氣中的旋轉毫無規律可言,圓珠狀的槍彈則可以有效地迴避掉子彈在空氣中運動時翻轉這一問題。

鉛彈的直徑要比槍管的內徑略小,這也是因爲由於這可時代機械加工精度只能達到0.1毫米,槍膛內徑偏差較大而不得以採用的辦法。不過在槍彈外使用油布或是薄軟皮包裹一層後,可以有效地解決因爲漏氣而損失動能的問題。

總的來說,這樣一支燧發火槍已經能夠基本滿足李峴的要求,實際上他也想不出還有什麼方法能夠提高黑火藥時代的火槍性能。

“標尺較準過嗎?”李峴點了點頭問道。

跟在李峴身後的李和這時搶着回答道:“目前試製出來的十二支火槍都校對過了,子彈能夠打到一百五十步開外,不過在八十步以內瞄準射擊精度尚可,越往後偏差越大,基本上在一百二十步以後,與目標的偏差就毫無規律可尋。”

李峴看着一旁一句話也沒說過的劉法笑道:“滑膛槍也只能這樣了,只不過要比神臂弩要好一些,那些弩箭在五十步以外也是毫無準頭可言。”

“這發射速度如何?”老劉突然開口問道,他在聽到這火槍能打到一百五十步外後確實提起了興趣。即使是軍中最優秀的弓箭手,實際上對於射中一百步以外的目標也是毫無把握,另外就是羽箭的速度降的很快,在數十步之外,反應快的人很容易躲開。而槍彈的速度他原來是見識過幾回的,那是人力無法躲避的,只是射擊精度的問題。

“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一名熟練的射手大約每五息能打出一發。”許燾回答說。

“晤,比勁弩要略慢一些,不過以彈丸的殺傷而言,要比弩箭高不少,還算是能夠接受,若是可靠的話,倒可以替代勁弩。”老劉點了點頭。

“這玩意實際上造價只有鋼弩的一半左右,另外弩箭的製作實在是太貴了,而彈丸不怎麼值錢,火藥可要比弩箭便宜不少,真正用起來還是火槍可算。”李峴繼續微笑着回答道,然後他看向許燾:“現在我們準備試槍。”

黑火藥的最佳配方在後世基本上是稍微留心一些的小學生都會知道,而且火藥工坊所生產的火藥也是經過多道工序加工而成,更容易燃燒的細顆粒狀火藥,這種後裝燧發槍只是比前膛火槍節省了用捅條捅實的兩道裝彈程序而已。

李峴雖然很想親自下場嘗試一下,不過出於安全的考慮,最終還是放棄了這一念頭,站到了邊。只是在看到許燾站到了前面親自操作槍械時,還是忍不住說了一句:“這火槍還是有一定的危險性,以後試驗時還是找專門的人員來操作。”

許燾則在手裡裝着彈藥邊回答說:“有時候不親自操作一番很難體會到一些設計上的缺陷,也是爲了以後的改進而做,在最初的安全性試驗時我們會遵從先生的囑咐的。”

李峴在聽後略微搖了搖頭,可是也沒再說什麼,只是和劉法兩人在手裡一人舉起了一根單筒望遠鏡,注視着五十步外的木靶。

許燾在裝藥完畢後,使勁合上了槍栓,然後就坐在地上,將槍托抵緊右肩,調整着呼吸,眯起左眼透過準星瞄準着擺在五十步外的人形木靶。其後又稍稍調整了一下,這才扣動了板機,夾着火石的擊槌砸在藥池中,騰起了一團火光。

藥捻孔在冒着火星,大約兩秒後……

“呯!”

只聽得一聲巨響,槍口處冒出一團青煙,不過槍機處的密封還算不錯,噴出的硝煙很少,只有淡淡的幾道。

“偏差不算小,離靶心大約有兩尺多。”李峴略微有些不滿意。

“還算可以,把木板都擊碎了,威力可不算小。”劉法倒是稱讚了一句。

“誤差應該還要小一些,只不過是學生的射術不精,以後會多加練習。”許燾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道。

許燾拉開槍機,用鉤子摳出殘留的紙殼,然後又裝上一發子彈,重新又打出了一槍,這次的成績要比上次稍好了一些,打偏了大約一尺左右。只不過李峴在看完了整個換彈藥的過程,對於這支火槍的性能還算是感到滿意的。

射擊精度怎麼也要比鋼弩要強一些,他並不是很在乎,這玩意能通過機械加工和訓練來提高,他更注重的是更換彈藥的速度。雖然要比鋼弩慢一些,但卻差得不是很多。

另外幾名參與研製的興元學宮學生張遠、王平和沈成文等也一一下場,每人也都用自己手裡的長槍試射了幾槍,槍聲震天,射擊位置頓時籠罩在了一片青色的硝煙當中。直徑13毫米的彈丸實際上威力很大,數十步外的木靶在連續的射擊下突然從中間折斷崩碎開來。

劉法這纔拿開手裡的望遠鏡,瞪大了眼睛看向李峴:“這火銃如果達到一定的數量一起射擊,竟然要比鋼弩要厲害得多,安國,你這功勞可是不小!”

能得到老劉的認可也算是很不簡單,李峴心中暗喜,可在嘴裡卻是平淡地說道:“都是這些學生和工匠們的功勞,某隻不過是在旁邊提點了幾句,雕蟲之技耳,不值一提。”

老劉忍不住啐了一口:“虛僞!”

李峴也不理他,轉過身來對李和說道:“把李茂和趙鄺叫來,另外還有你們幾個,一起到工事房來開會!”他朝着許燾、張遠等人示意了一下。

以興州鐵廠攔河大壩爲中心,沮河兩岸向周邊引出了八道乾渠,乾渠與支渠之間,還修建了不少的閘門和涵洞,每座閘門與涵洞上方都建有一間小的水力工坊,有一到兩臺水輪機爲工坊提供動力。

李和和張用兩人殷勤地跟在李峴和劉法的身後,給兩人彙報着鐵器工坊的生產情況:“目前整個鐵匠工坊有熟練的匠人三百六十餘人,若是全部改爲製造槍支的話,以先前試製的情況來看,大概每三天能夠生產出一百支火槍出來。”

李峴在聽後皺了皺眉頭:“平均每天才能生產出三十多支槍來,效率怎麼這麼低?”

“這還是因爲有了這水力鑽牀,鑽槍管節省了不少人力的結果。只不過槍管內壁的膛削精加工還需要用人工用銑刀一點點切削來完成,每個熟練工匠每天也只能加工出一根合格的槍管出來。其實最耗人工的是這半圓形的槍膛部分,需要在機器上一點點膛削出粗坯,最後還需要手工精細膛磨才能完成,最是耗費人工,而且工坊裡的膛削機器也是很有限。”

李峴點了點頭,然後對李和說道:“隴右這幾年所建的水工坊也不算少,這部件的加工可以分包給其他的工坊去完成,這裡只需要完成最後的組裝和測試就好,這樣會讓產量有很大的提高。另外就是注意所有的外加工點都必須使用興州鐵坊統一製作的青銅卡尺,現在有些工坊裡還在使用匠人們自己製作的量具,這成何體統?!”

李和只得低頭回答道:“家主說的是,屬下會盡快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54、學宮與修橋79、橫掃16、西軍砥柱8、廢宋40、三方18、馬放南山21、金國與華夏37、仁多泉城13、淮東48、突襲臨潢府1、 平遼事44、一羣和尚66、求援劉法(一)14、使幽州(六)29、收復疏勒(三)68、康王42、青瑪寨56、曲端40、三方49、喀羅川(二)3、 施恩2、出逃(一)1、 平遼事9、 劉仲武59、淮西(一)24、塞外春寒56、勳貴18、沒落的文明24、閒暇19、興元皇宮九、親政19、揍人21、金國與華夏44、西風起4、大軍初聚8、廢宋44、救援太原(三)70、大勢84、屯田34、戰爭之前6、劇本不對啊70、大勢8、祭奠82、六分儀71、風雲再起78、平方臘(一)66、騷動60、淮西(二)81、開拓65、練軍(二)66、騷動37、仁多泉城56、勳貴50、喀羅川(三)7、自立73、安南11、築城(二)3、 血夜(三)51、新的茶路38、利益交換22、過年(二)28、族兄八、流求20、基業五、北境12、劉家九郎31、野馬峽59、淮西(一)9、聚議26、春耕36、火槍(二)70、易幟70、穎昌之戰(四)56、曲端83、少年從軍49、喀羅川(二)58、少府監42、南逃69、江州13、淮東46、太行陘48、突襲臨潢府12、使幽州(四)四、呼倫之戰43、救援太原(二)44、收復河東(二)79、橫掃75、背鍋8、 連營40、河東(一)34、獎賞47、北地13、使幽州(五)76、傳承49、喀羅川(二)13、沒有和平67、杭州與興元42、南逃25、雁門關前70、大勢
54、學宮與修橋79、橫掃16、西軍砥柱8、廢宋40、三方18、馬放南山21、金國與華夏37、仁多泉城13、淮東48、突襲臨潢府1、 平遼事44、一羣和尚66、求援劉法(一)14、使幽州(六)29、收復疏勒(三)68、康王42、青瑪寨56、曲端40、三方49、喀羅川(二)3、 施恩2、出逃(一)1、 平遼事9、 劉仲武59、淮西(一)24、塞外春寒56、勳貴18、沒落的文明24、閒暇19、興元皇宮九、親政19、揍人21、金國與華夏44、西風起4、大軍初聚8、廢宋44、救援太原(三)70、大勢84、屯田34、戰爭之前6、劇本不對啊70、大勢8、祭奠82、六分儀71、風雲再起78、平方臘(一)66、騷動60、淮西(二)81、開拓65、練軍(二)66、騷動37、仁多泉城56、勳貴50、喀羅川(三)7、自立73、安南11、築城(二)3、 血夜(三)51、新的茶路38、利益交換22、過年(二)28、族兄八、流求20、基業五、北境12、劉家九郎31、野馬峽59、淮西(一)9、聚議26、春耕36、火槍(二)70、易幟70、穎昌之戰(四)56、曲端83、少年從軍49、喀羅川(二)58、少府監42、南逃69、江州13、淮東46、太行陘48、突襲臨潢府12、使幽州(四)四、呼倫之戰43、救援太原(二)44、收復河東(二)79、橫掃75、背鍋8、 連營40、河東(一)34、獎賞47、北地13、使幽州(五)76、傳承49、喀羅川(二)13、沒有和平67、杭州與興元42、南逃25、雁門關前70、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