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使幽州(四)

他們一行人在良鄉呆了兩天,那些陪同李峴的遼國官員解釋說要等到皇帝的旨意,李峴卻認爲他們應該是在等待蕭皇后和耶律大石、李處溫、蕭乾等人的商議結果。宋軍從前線的後撤讓頗爲緊張的遼人稍微鬆了一口氣,耶律大石和蕭幹兩人終於能從前線抽出身來,比李峴一行早了一天返回幽州。

遼人對李峴他們的行動管得很鬆,李峴和趙良嗣基本上能在城內到處走動,李峴還專門跑到了城外開天寺拜謁了一下寺中的住持。在捐了五兩銀子的香油錢之後,老和尚還專門陪着他登上了那座留傳到一千多年以後的古塔裡遊覽了一番。

良鄉城裡的老百姓並沒有什麼國家民族的概念,只是想平平安安過好自己的日子,聽說宋國要與遼國開戰,許多人對他們這些“入侵者”都報以仇視或是冷淡的目光。李峴估計若是身邊沒有遼國的官員陪同,就有人有可能向他們扔菜葉子,雞蛋什麼的估計不太會有,因爲這個年頭雞蛋很貴。

於是李峴就笑盈盈地看向趙良嗣,趙良嗣就向他解釋說升斗小民們沒有什麼見識,遼國的漢民還是心向大宋的,比如那些官員和商人。

李峴也沒說話,象馬植他們這樣的商人或是官員,並沒文人們歌頌的心懷故國之類那樣高大,只不過比普通人知道更多的情勢,這遼國的破船見看就要沉了,大家都在爲自己找出路而已。這並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人本身就是避害趨利的動物。

生存也是第一的本能。

只不過童貫他們的腦子似乎被驢給踢了,認爲自己只要大軍一到,遼地的百姓就會簞食壺漿,在路邊以迎王師。並不瞭解真實的情況,就輕易做出這樣的判斷,不能不說整個大宋國上下都十分輕佻,有拿着國事當作兒戲的意思。

李峴原來總把遼國當作是個少數民族政權,但實際上這種認知是有偏差的,遼國的一應官制都是仿照唐制,甚至連科舉制度也都是如此。遼國的統治階級也自認爲自己是華夏人,把大宋國稱之爲南朝,而自稱是北朝。由於實行民族分治的南北官制,加之對境內的漢民也比較優柔,實際上遼地的漢民對於遼國的統治階級的認同度還是比較高的。

在城裡走了一天,加之與平民和官員、商人的談話和接觸,他覺得有必要對自己之前的一些計劃作出一些調整。

他的判斷沒有錯,果然在第三天一早,那些負責接待的遼國官員就接到了從禁中發出的諭令,請宋國的使者進京進行談判。

這是一個好的開端,預示着遼國高層的態度已經有所鬆動。

北遼國似乎還幻想着能夠保住自己的政權,依附宋朝或是依附金國,但是這兩種可能都被宋國和金國無情的拒絕了。主持朝政的蕭皇后和宰相李處溫有意降宋,但耶律大石和蕭幹兩人卻激烈反對,他們準備作困獸猶鬥。

以耶律大石目前的見識,自然也看不到自己的出路在哪裡,李峴準備幫他們指條明路出來,省得讓他們狗急跳牆。

人只要能替他們找到新的活路,剩下的就好說了,無非是利益而已。

於是,他們開始動身,直接前往幽州。

先到幽州的宋使馬擴帶着幾人在城門口迎接着他們的到來。

李峴和馬擴兩人是認識的,但並沒有深交,主要是因爲妻子的原因,兩人算是親戚。馬擴是父親馬政在熙河軍中多年,與趙隆是老友,馬擴就成了趙隆的女婿,而趙芸兒則是馬擴妻子趙嬋兒的族妹。

所以兩人算是連襟,都是趙家的女婿。

馬擴在兩年前就離開了隴右,所以李峴只是與他見過幾面,兩人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交情。

“大兄在這裡過得可好?”李峴見到馬擴後先開口問道,實際上他的官階要比馬擴高一些,但是他還是決定先按照家裡的規矩辦事。

果然這句問候頓時接近了兩人的關係,馬擴嘆了一口氣說道:“並不怎麼好,就見過遼皇一面,就再也沒人理會了。”

“慢慢來吧,事情哪有那麼容易的。”李峴說道,然後兩人騎馬並行,在遼國官員們的陪同下一起前往接待使者的禮部迎賓館下榻。

馬擴告訴李峴,現在的情況很樂觀,蕭皇后和宰相李處溫都傾向於“投靠”宋朝,現的的談判內容就已經涉及到遼國希望保持自己的“獨立性”,而且想與宋朝聯手,一起來抵禦金國的入侵。

李峴聽了之後不置可否,馬擴馬事情想的有些太簡單了,他認爲遼人手裡還有十多萬人,再加上宋軍,完全能夠守住長城一線,而且他最主要的錯誤在於根本沒有意識到金國的危險程度,天真地認爲金人會信守承諾。

他還有一個巨大的失誤是認爲蕭太后能夠掌握朝政,從而忽視了耶律大石和蕭幹兩個手裡握着軍隊的實權派態度。

這種失誤是很致命的,所以他的設想基本上都是毫無實際作用的空想。

有些事沒法跟馬擴和趙良嗣商量,卻只能與耶律大石和蕭幹兩人說,這也是一件很令人諷刺的糗事。

只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遼人比宋人要着急得多,這從李峴到達幽州的當天下午,耶律大石和蕭幹兩人就一起跑到李峴他們住宿的驛館——萬安禪寺就能看出來,這算是雙方的第一次正式會晤。

在經過一番外交上的形式見面之後,李峴就對馬擴和趙良嗣說道:“很抱歉,我有些話要與兩位貴客在私下裡說,還請馬兄和趙兄暫避一下。”

李峴這麼說話,讓兩人很不痛快,但是當着客人,又不好發作,於是兩人就面色不愉地悻悻離開了。

蕭幹也揮了揮手,斥退左右,現在房間裡就只剩下了李峴、蕭乾和耶律大石三人。

“貴使在兩軍相峙時來到敝處,不知有何見教?”蕭幹首先開口說道。

李峴笑了笑:“李某奉命出使,本是奉童太師的命令來勸諭各位降附我朝的,但我卻不準備這麼做。”他把攜帶的童貫親筆所書的一封信件拿了出來,“兩位看看就好,也不用當真,而且我也不準備把它轉交給貴國皇后。”

童貫的這勸降信寫得實在是差勁,他手下主筆的謀士不知是要想什麼呢,所用的字眼還十分嚴厲,似乎是想在嚇唬遼人投降。這讓蕭乾和耶律大石兩人看過之後臉色頓時變得通紅,看待李峴的眼神也變得有些不善。

“那書信我能看一看麼,上面寫的是什麼,我還真沒看過呢。”李峴說道,其實他哪能沒看過,只不過當時看了之後沒吭聲罷了。

李峴從耶律大石手裡接過信來看了一遍,然後就把它揉成一團扔到了一旁的紙蔞裡,對兩人笑了笑:“無用文人寫的東西,兩位只當沒有見過,不用生氣。”

耶律大石盯着他:“李宣贊這是何意?”

李峴笑了一笑:“我說這勸降書的根本沒有用處,因爲即使你們答應下來,宋軍與遼軍聯手也無法阻止金人越過長城,這就是我的意思。難道林牙還認爲金人能允許你們還繼續統治燕雲麼?我們並沒有與貴國交戰的意思,只不過是想問一下,這燕雲作價幾何?如果你們不肯賣,我們自然要等到金人把你們打敗之後再從金人手裡贖買罷了。如果蕭丞相和林牙認爲金人會答應你們的條件,那麼只當在下從沒說過任何話。”

蕭幹眯着眼並沒有說話,因爲他也有自己的打算。

耶律大石是個學問很高的人,所以並沒有發怒。李峴其實已經表達了一個很隱晦的意思,就是宋國實際上與金國之間已經達成了某種默契,實在不行童貫可以在拒馬河對面等下去,等着金國把他們打敗之後再來收果實。

“你們這是在引狼入室!”耶律大石怒道。

“林牙所言極是,而且在下也是這麼想的。可惜人微言輕,沒人資格面見天家,而童太師卻被所謂萬世功業迷失了雙眼。”李峴無可奈何地說道:“從一開始我就反對聯金制遼,反而好幾次提出聯遼御金。可是沒人會聽我的,看着大宋國在自取禍端,也是無可奈何。我這次到遼地,只是想與蕭皇后、林牙和蕭丞相說幾句,說完之後,馬上就走。”

“你想說什麼?”蕭幹說道。

“嘿嘿,覆巢之下,豈有完卵,蕭丞相以爲回到奚部就能獨處麼?”李峴直視着蕭幹,“我說蕭大王回到奚部就是死路,大王是信還是不信?”

“你胡說什麼?”蕭幹怒喝一聲,倉啷一聲就抽出了隨身的腰刀。

李峴斜視着他:“回離保大王這麼激動幹什麼?奚部本就在你名下,現在蕭皇后還在,誰還敢能怎麼你不成?”

耶律大石也說道:“不錯,蕭丞相本就是掌管奚部六部,就是想回六部,就是聖皇也無話可說。”

李峴嘆了一口氣,然後繼續說道:“金國人不會答應你們的請降,我說的沒錯吧?難道蕭丞相和大石林牙真的以爲僅僅憑幽州彈丸之地,就能擋住女真的鐵騎麼?想想遼太祖和宋太祖當年一世勇武,可惜呀可惜!”

36、琴譜35、火槍(一)40、何灌之死(二)49、喀羅川(二)71、風雲再起3、 施恩41、京玉關63、光明之始24、隴東和陝北6、豈曰無衣40、河東(一)13、淮東66、求援劉法(一)75、雁門75、背鍋十、河清驛49、雲中馬場27、歸你了59、干擾八、流求24、隴東和陝北60、淮西(二)47、決戰前44、收復河東(二)49、喀羅川(二)70、大勢45、基地問題47、文明的散播62、觀望71、學生們82、六分儀49、雲中馬場13、淮東81、開拓46、大撤退34、沁河口保衛戰(三)72、投效57、都作院54、學宮與修橋81、平方臘(四)43、收復河東(一)25、再入關中60、火紅的七月24、塞外春寒35、金城關16、皇后朱璉23、變化4、 進山17、匠戶6、 血夜(六)55、西南1、 寒冬27、歸你了20、基業59、火炮(二)40、西域國師68、安定14、童大帥49、西軍的衙內們30、會州城下(一)62、暗流(三)78、平方臘(一)51、新的茶路19、興元皇宮2、 廂兵營2、 廂兵營50、沒有希望37、仁多泉城21、準備62、風雪入洛陽46、軍中事16、牧監68、穎昌之戰(二)10、永樂城(一)65、雲州36、琴譜58、野心64、練軍(一)14、使幽州(六)53、汜水關(五)18、西域于闐66、騷動8、廢宋63、光明之始30、李峴的手稿67、穎昌之戰(一)3、 血夜(三)63、驕兵的代價41、道法琉璃?69、義軍9、使幽州(一)50、汜水關(二)24、塞外春寒59、火炮(二)73、安南46、太行陘5、种師道32、會州城下(三)39、崩散67、救援劉法(二)
36、琴譜35、火槍(一)40、何灌之死(二)49、喀羅川(二)71、風雲再起3、 施恩41、京玉關63、光明之始24、隴東和陝北6、豈曰無衣40、河東(一)13、淮東66、求援劉法(一)75、雁門75、背鍋十、河清驛49、雲中馬場27、歸你了59、干擾八、流求24、隴東和陝北60、淮西(二)47、決戰前44、收復河東(二)49、喀羅川(二)70、大勢45、基地問題47、文明的散播62、觀望71、學生們82、六分儀49、雲中馬場13、淮東81、開拓46、大撤退34、沁河口保衛戰(三)72、投效57、都作院54、學宮與修橋81、平方臘(四)43、收復河東(一)25、再入關中60、火紅的七月24、塞外春寒35、金城關16、皇后朱璉23、變化4、 進山17、匠戶6、 血夜(六)55、西南1、 寒冬27、歸你了20、基業59、火炮(二)40、西域國師68、安定14、童大帥49、西軍的衙內們30、會州城下(一)62、暗流(三)78、平方臘(一)51、新的茶路19、興元皇宮2、 廂兵營2、 廂兵營50、沒有希望37、仁多泉城21、準備62、風雪入洛陽46、軍中事16、牧監68、穎昌之戰(二)10、永樂城(一)65、雲州36、琴譜58、野心64、練軍(一)14、使幽州(六)53、汜水關(五)18、西域于闐66、騷動8、廢宋63、光明之始30、李峴的手稿67、穎昌之戰(一)3、 血夜(三)63、驕兵的代價41、道法琉璃?69、義軍9、使幽州(一)50、汜水關(二)24、塞外春寒59、火炮(二)73、安南46、太行陘5、种師道32、會州城下(三)39、崩散67、救援劉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