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沒有和平

戰爭的結果在大多數時候還是取決於雙方實力的對比。

所以在李峴的大軍還沒有到達土門寨的時候,西夏嘉寧軍司左軍長領軍張緙就帶着自己的軍馬在搗毀了剛攻下的御謀城和蘆河堡後,又翻過山口撤回了龍州。

佔了便宜就跑,這讓李峴的感到十分惱火。他在自己的中軍大帳裡大發雷霆,把騎軍大將李崕咆哮痛罵了一頓,這個蠢貨帶着騎兵居然跑去救援萬安堡,讓張緙輕易就沿着大里河谷地跑回了龍州。這場景讓王稟和手下的幾個大將聽着有些哭笑不得,這李崕的爹孃可是你的大爺大娘,你這樣當着人家耶耶萊萊地叫罵合適麼?

“這張緙過橫山,你們明知道我就在後面,不想法截住這廝,卻反倒去救那萬安堡,腦袋是讓門板給夾了麼?他若真敢打下萬安堡,那也就不用回去了。特萊萊的,老子是怎麼教你的,誘敵深入,斷其歸路,然後集中優勢兵力聚而殲之,你這倒好,怕他們跑得不夠快,把人家住回攆啊!就是頭豬,也要比你腦子好使些吧!”李峴在嘴裡狂噴一通,這張緙手裡的一萬五千大軍雖然在進攻時也有損失,但在安然撤回龍州後,他原先的作戰計劃全都化作了泡影。

僅憑他手上現有的兵力,想要攻下有重兵把守的龍州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王稟皺着眉頭打斷了他的怒斥問道:“那我們是繼續北出還是轉而救援綏德軍?”

“當然繼續北進,他們認爲佔了便宜就沒事了?想得太好啦,步軍分別圍住洪州和龍州,這不春耕開始了麼,老子要讓今年種不成地!”李峴獰笑了一聲,“姚炳、李崕和高子祐,你們三支騎軍給我掃蕩鄉野,搶糧、搶牲畜、搶人,反正是讓他們也好過不了!”

……

在李峴和王稟率大軍北出橫山的同時,折可存、折彥質率府州軍、晉寧軍知軍何薊率河東軍第二將西出大和堡、葭蘆川,也開始反攻左廂軍司北路。

李良輔在得到折家出兵的消息後,只是嘆息了一聲,第二天就命令全軍拔營撤退了。

西夏人最終沒能攻下永樂城,此時永樂城知寨楊震手上能用的兵卒已經不足七百人,算是徹底被打殘了,城內包括成年婦人和一些老人也都登上了城牆幫助守城。也許是見多了金人的殘暴,這些大多由原來河東移民組成民衆在保衛家園時卻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頑強。

西夏的銀州城距離永樂城只有五十多裡,李良輔這次出兵基本上算是無功而返。

銀州城控扼着無定河和明堂川交匯之處,這座州城在神宗熙寧年間曾被宋軍收復,只不過這些地方到了哲宗年間又在宰相司馬光的主導下,交還給了西夏,否則夏人早就失去了對整個無定河流域的控制。

夏軍在撤軍的途中,不斷收到從北方傳來的警報。

騎在馬上的賀延宗小聲地對李良輔說道:“宋軍從南北兩線進犯,還需要儘快平息下去,否則今年的糧食堪憂啊。”

“折氏不去,大夏國終究無法向東面擴張啊。”李良輔嘆息了一聲,“我們最好的方向是從西面進攻,如果能夠取得河湟、隴右之地,纔是真正的立身之本。可惜國相卻想着火中取栗,如今金人根本沒有進攻關中的意思,這結果也只能是我們自己承受。”

他手下的謀臣景慕在身後說道:“我總覺得有些不太對勁,似乎宋人對我們這次的進攻早已經有所防備,邊境地帶的堡寨兵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加強,而且大部分的堡寨還都進行了新的擴建和加強。如今宋國都已經被金人所滅,出現這種情況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賀延宗也插嘴說道:“卻被有情報顯示那些文臣似乎已經失去了對西北的控制,陝西、隴右的統帥們在有意保存實力,到現在劉法。趙隆、姚古、劉錡四個經略其實都在提防着我們,而沒有出兵去救援東京。”

李良輔皺了皺眉頭:“宋國這些武人抱起團來掌權,對大夏國來說決非好事,這事還得稟明相國,需要想辦法從宋人內部着手,設法瓦解他們纔是。”他沉默了一下,又搖了搖頭緩緩開口說道:“這些守城的部隊,在宋國只能算作是二、三流的軍隊,但卻擁有大量的鋼甲、鋼弩和破甲錐,這回讓我們在攻城時吃了不少苦頭,回去後還需要調查清楚他們是從哪裡得到的這些精良裝備。”

賀延宗也嘆息了一聲:“金人只顧着圍着汴梁搶東西去了,之前說好的一起夾攻陝地卻沒了動靜,只留了兩支偏師在河東,對宋人根本沒什麼威脅,否則我們這兩次也不會全都無功而返。現在更是連以前盟約裡答應的雲中和八館之地又都收了回去,金人不足以信啊!”

“哼哼,各取所需罷了,現在見到我們沒什麼用處,自然是踢到了旁,下次金人不過黃河,咱們決不提前行動。”李良輔有些憤怒地哼了一聲,現在夏人是對金國又懼又恨,可是還不敢撕破臉皮。

夏國想要生存,想要發展,光窩在這河套之地決不是長久之計,這是高層的共識。

李峴並沒有達到他想要掃蕩洪、龍二州的目的,原因是西夏晉王李察哥不再搭理康泰和樑超兩人所統領的五千胡騎對肅北一帶的襲擊,帶着三萬精銳的西夏騎兵趕了過來。

李峴可沒有與察哥手上的鐵騎硬剛的打算,所以在得到西夏騎軍主力正在開往鹽州(定邊)的消息後,立刻就撤了,動作比李良輔一點也不慢。

他不相信李察哥的騎軍敢深入橫山一線,事實上也是如此。

靖康二年宋夏邊境上短暫的軍事衝突就些結束,宋國方面被攻破了六座軍寨,損失了大約五千多人,西夏方面也沒有討着什麼便宜,損失和宋軍差不多。

李峴在綏德城見到了身上纏滿繃帶的楊震,沒口地誇讚道:“將軍能夠死守住永樂城,此戰當記第一功!”

“唉,實在是愧受太尉的誇獎,某家的老子就在綏德城,本以爲怎麼也不會見死不救,卻沒想到卻是真的沒見到一兵一卒過來!”楊震躺在牀上哀嘆了一聲。

折可存在一旁打趣道:“也許是你爹不喜歡你這個兒子。”這楊震的父親綏德軍知州楊宗閔出身行伍,在西軍中多年,曾在他手下任職,兩人在一起打了多年交道,比較熟悉,故此才能開玩笑。

“老夫手裡就只有五千新募的河東弱兵,若是能救能不派人麼?混蛋玩意!”楊宗閔不知什麼時候從門外轉了進來。

李峴見楊宗閔進來,於是站起身來笑道:“楊知州倒不必發怒,這永樂城守着綏德軍門戶,以後還得擴大和加強。”

楊宗閔看向李峴:“李太尉的意思是夏人還不會安分?”

李峴嘆了一口氣:“這山河破碎,西夏人恨不能趁此機會從我們身上咬下一大塊肉來,哪裡能有安生的日子。”他逐漸斂去臉上的笑容,瞅着屋內的幾名將領說道:“據我估計,也許過個一年半載,這金人休整完成後,就會大舉進犯關中,到時我們是腹背受敵,難過的日子還在後頭。”

折可存聽後倒也沒什麼意外:“這就是太尉讓某家放棄苛嵐軍的原因?”

李峴搖了搖頭:“也不一定,苛嵐軍包括府、麟二州都是些山地,金人騎軍衆多,先進府州的概率不大,我估計多半還是會從河中一帶過黃河。不過,折家還是應當將重要的人員和物資轉移到河西,以防萬一。這關中之地,秦以其險而拒六國,金人想要過來……嘿嘿,哪有那麼容易的事!”

“看起來李太尉有堅守關中的決心,這自然是關中萬民之福!”王庶不着痕跡地拍了李峴一記馬屁,這將近一年接觸下來,他也算是摸着了一些李峴打仗的竅門,說白了就是以多欺少,以強擊弱,如果兵力不佔優勢,那就果斷地開跑。這種戰術看上去很猥瑣,但是效果卻很好,自金人南侵以來,救太原、保汾州、洛陽詐敵、夜襲河陽,這幾場勝仗幾乎都是由李峴所主導的,這讓李峴在西軍中的威望直線上升,甚至已經隱隱蓋過了目前僅存的三位老帥一頭。

當然,這李峴年青跋扈,最不喜歡外行的文臣在頭上瞎指揮,否則準會當面給弄個難堪不可。這王庶摸準了他的脾性,這個監軍自然是坐得如魚得水,兩人倒是相得益彰,現在王庶的行情也是跟着水漲船高,在整個陝西路的文臣裡面,目前只排在範致虛之下。

李峴笑着看向王庶又道:“這人吶,不能沒了心氣,金人的騎兵現在是在草原和平原上厲害,但想要攻入這大關中,卻決非易事。關鍵是要有堅守的決心,如果不是官家沒有了堅決抵抗的意志,哪會有今日的慘事?”

60、暗流(一)2、 血夜(二)80、右江道69、義軍四、呼倫之戰65、雲州37、情歌31、剿滅曹成(一)6、鄉誼83、進北庭52、輪船51、汜水關(三)66、求援劉法(一)82、返鄉16、北地9、聚議64、練軍(一)35、南侵29、收復疏勒(三)1、 平遼事50、沒有希望44、救援太原(三)四、呼倫之戰14、童大帥9、聚議69、江州33、傷兵營70、大勢38、文明的起點32、突襲37、仁多泉城10、 築城(一)80、濁浪(四)58、种師中82、返鄉73、安南35、火槍(一)15、決策77、升龍府53、戰後52、汜水關(四)41、河東義軍(二)50、西夏人來了49、雲中馬場38、學琴33、沁河口保衛戰(二)5、血夜(五)3、 出逃(二)61、淮西(三)65、雲州2、出逃(一)78、濁浪(二)52、躁動的冬日30、李峴的手稿21、準備15、太子的危機13、使幽州(五)7、 牧場44、西風起62、風雪入洛陽37、情歌六、大理國(一)61、淮西(三)6、鄉誼78、平方臘(一)40、何灌之死(二)49、雲中馬場51、巡狩64、練軍(一)82、返鄉4、出逃(三)49、喀羅川(二)60、暗流(一)6、豈曰無衣23、積蓄3、 血夜(三)26、關山難越79、濁浪(三)五、北境29、河東35、金城關19、南陽軍60、火紅的七月六、大理國(一)6、鄉誼40、河東(一)76、殲敵33、傷兵營25、拖延34、戰爭之前37、情歌29、招募流民30、會州城下(一)56、宗弼渡江10、永樂城(一)14、康王登基五、北境47、盛典28、岳飛73、入川
60、暗流(一)2、 血夜(二)80、右江道69、義軍四、呼倫之戰65、雲州37、情歌31、剿滅曹成(一)6、鄉誼83、進北庭52、輪船51、汜水關(三)66、求援劉法(一)82、返鄉16、北地9、聚議64、練軍(一)35、南侵29、收復疏勒(三)1、 平遼事50、沒有希望44、救援太原(三)四、呼倫之戰14、童大帥9、聚議69、江州33、傷兵營70、大勢38、文明的起點32、突襲37、仁多泉城10、 築城(一)80、濁浪(四)58、种師中82、返鄉73、安南35、火槍(一)15、決策77、升龍府53、戰後52、汜水關(四)41、河東義軍(二)50、西夏人來了49、雲中馬場38、學琴33、沁河口保衛戰(二)5、血夜(五)3、 出逃(二)61、淮西(三)65、雲州2、出逃(一)78、濁浪(二)52、躁動的冬日30、李峴的手稿21、準備15、太子的危機13、使幽州(五)7、 牧場44、西風起62、風雪入洛陽37、情歌六、大理國(一)61、淮西(三)6、鄉誼78、平方臘(一)40、何灌之死(二)49、雲中馬場51、巡狩64、練軍(一)82、返鄉4、出逃(三)49、喀羅川(二)60、暗流(一)6、豈曰無衣23、積蓄3、 血夜(三)26、關山難越79、濁浪(三)五、北境29、河東35、金城關19、南陽軍60、火紅的七月六、大理國(一)6、鄉誼40、河東(一)76、殲敵33、傷兵營25、拖延34、戰爭之前37、情歌29、招募流民30、會州城下(一)56、宗弼渡江10、永樂城(一)14、康王登基五、北境47、盛典28、岳飛73、入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