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9章 五世相韓

bookmark

淮陰韓信稍遠戎馬,在江陵談婚論嫁之際,另一個韓信,卻在爲韓國的未來與人爭論不休。

“什麼,要放棄好不容易纔奪取的縣邑?”

十一月初十這天,潁川郡許縣,充當臨時王宮的縣寺裡,韓國新上任的“將軍”公孫信瞪大了眼睛,看着對面的韓國“申徒”張良,想不通他爲何會提出這種建議。

前幾個月,楚國使者把公孫信當成韓信的誤會,早就解開了,雖然有些尷尬,但公孫信稍後便等來了楚國的增援,

來的還有大名鼎鼎的張良,以及歸國的橫陽君韓成。

在張良建議下,韓成被楚國擁爲韓王,正式宣佈韓國復辟,范增希望他們能西略韓地,作爲楚國的西部屏障,好讓項籍能安心攻略碭郡。

雙方合兵,得兩千人,在張良的建議下,以召陵縣(河南漯河)爲基地,北攻許地。

要知道,在滅亡前夕,韓國已失去了宜陽、南陽、上黨,只剩下兩部分:鄭地,許地,皆是春秋古國,其中許地在東,一馬平川,鄭地在西,稍有山川。

張良的建議是,只從南往北打,絕不貿然西進,越過潁陰縣,接近潁川郡的主幹道。

作爲將軍,公孫信是合格的,復辟韓國先克許縣(河南許昌以東),作爲臨時都城,再取鄢陵,前幾天又佔領了尉氏縣。

四縣在手,兵員也擴充到了三千,但對未來韓國將向何處發展上,公孫信卻與張良產生了分歧……

“沒錯。”

張良作爲韓國申徒,卻依舊衣着簡樸,他說道:“召陵本楚地也,可歸還楚國,而後當放棄許縣、鄢陵,將兵員集中到尉氏去。”

“這是爲何?”

當着韓成的面,公孫信與張良持不同意見。

“許縣是吾等控制最大的城,西控新鄭、陽翟,東引鴻溝、淮陽,舟車輻集,轉輸易通,原野寬平,耕屯有賴,土田沃衍,人民殷阜,正當以此爲基,召集韓地仁人志士,以圖光復新鄭,復我大韓啊!”

張良搖頭:“正因爲許縣乃東去淮陽的必經之路,所以才必須放棄!”

“秦軍仍然強大,吾等曾得數城,潁陰、長社相繼投靠,但秦輒復取之,眼下王賁已從漢水退兵,大軍雲集南陽,兵線收縮後,王賁便能騰出手來,對付諸侯,我韓國首當其衝!”

張良最近一直在擔心這件事,所以才主張去最偏遠的尉氏,避其鋒芒。

至於去尉氏以後,他也有一個清晰的想法。

張良取出袖中地圖,在案几上攤開,指着尉氏以北對韓成道:“大王請看,尉氏以北,有圃田澤,東西六十里,南北三十里,是韓地最大的湖澤……”

此湖位於後世中牟和鄭州之間,在上古時期,中原地區洪水氾濫成災,由於兩地中間地勢低窪,便蓄積成一個很大的湖泊,方圓百里,現在稍微乾涸,尤其冬天,有很多可落腳的地方。

它在春秋時被稱之爲“崔苻之澤”,子大叔執政時,鄭國、宋國一帶流民結集在此,給鄭國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若秦軍來攻,吾等可放棄尉氏縣,帶着兵員百姓,以及糧食牲畜,避到澤中去……”

“澤中?”韓王成和公孫信面面相覷。

張良苦口婆心,開始分析形勢。

“秦大韓小,秦強韓弱,而其主要軍力集中在郡府和交通要道沿線,在楚國忙於進攻碭郡,無暇西顧的情況下,單靠韓國一家不可能恢復全境,更有被撲滅之危……”

經過十月份的反覆爭奪後,張良意識到,攻佔陽翟、新鄭已不可能。因此,要改變計劃,轉移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地區去,找個歇腳的地方,保存韓國的力量。

而圃田澤,無疑是最合適的避難所。

那兒草澤密佈,遠離大城市,秦朝統治薄弱,有自給自足的經濟,是積草囤糧、聚集反秦力量的好地方。

更妙的是,圃田澤西北不遠,便是成皋,後世稱之爲:虎牢關!

張良飽讀典籍,知道在許多年前,韓國創業之初,韓氏的謀士段規力勸韓氏宗主韓虎曰:“分地必取成皋。”

成皋,石溜之地也,看上去沒啥油水,但它卻是三川東面的天險,用段規的話說,是所謂“一里之厚而動千里之權者”。

韓虎依段規之言,分地時要了成皋,趙無恤和魏駒都認爲韓虎是傻子,要了塊破地去。然而,韓卻從得到成皋開始,佔據地利,慢慢吞併了鄭國。

成皋是韓國興盛的開端,但到韓國衰敗的時候,成皋又成了索命的鎖鑰。

對韓國而言,它太重要了,好似韓國的***,每次秦國掐住成皋,韓王就得跪地求饒,入朝請服。

到秦莊襄王元年,使蒙驁伐韓,韓獻成皋。而自秦據成皋,韓國再無險要,十九年後,葉騰率軍過成皋,入新鄭之郊如入無人之境,韓遂亡。

而成皋之險後的滎陽,更是關東最大的糧倉,敖倉之所在!

張良看得很透徹:“韓之重險,不在於陽翟,不在於新鄭,更不在許地,而在滎陽、成皋!未來天下爭衡,必決於此!”

他力勸到:“大王,吾等在圃田澤立腳,避開秦軍反撲,等到這個冬天過去,等到開春時,北秦與南秦必將再度開戰,主戰場除了南陽,還當有漢中。”

“屆時,北秦將無暇顧及後方,楚軍也應已掃平碭郡,集結諸侯之力,揮師西進,到那時,韓國可乘機出圃田澤,與楚軍一同奪取滎陽、成皋,取敖倉之糧,項籍一心滅秦,必繼續西攻三川,破函谷,大王可遣一上將隨之入關,而自留滎陽、成皋,略取韓地,何愁不能光復全境?”

張良說了這麼多,口乾舌燥,但韓成卻望向公孫信:“將軍如何看?”

韓成雖是得了張良推薦才得爲韓王的,但他卻並不太信任張良——畢竟韓成可看到,楚國那位王是如何被項氏架空的,於是韓成便在張良、公孫信之間玩起了平衡。

公孫信對張良的提議嗤之以鼻:“若按申徒之言,吾等復國了半天,卻復到草澤之中做盜寇去了,這叫什麼復國,豈不是讓天下人笑話?”

在他看來,張良的想法,簡直就是逃跑!

只有打下新鄭、陽翟等大城市,才叫復國,就算暫時不打,也不能棄地啊!

公孫信看了一眼韓成:“再說了,我聽聞圃田澤一帶險惡水居,五穀所生,非菽而麥,民之食大抵菽飯藿羹,一歲不收,民不饜食糟糠,去了那,恐怕大王的餐食都不能保障!”

聽聞此言,剛結束流亡生活的韓王成頓時有些急了,他過去許多年裡,就是在大澤窮山裡輾轉,可受夠那苦日子了,好不容易進了城,戴上韓王冠冕,過了幾天好日子,眼下張良卻又主張回農村,韓成一百個不樂意!

他暗道:“哪怕秦軍殺來,我寧可退回楚地做一流亡之君,也不願再去荒澤之中。”

但韓成也不敢直接拒絕張良,畢竟在韓人心目中,刺秦英雄,家族五世相韓的張良,說話恐怕比他這“韓王”更管用。

於是韓成沉吟後道:“遷都遷民非一日之事,更何況,莆田澤情形如何,尚不清楚,申徒,不如由寡人和大將軍籌集糧草,準備遷徙之事,由你帶兵去走圃田澤一趟,建好立足之地後,吾等再去不遲。”

張良有些失望,但還是朝韓成作揖到:“臣,遵命……”

……

“今日的韓王成,已不是當年的橫陽君了,不是能輔佐的人啊。”

離開許縣,帶着數百人北上時,張良不由嗟嘆,他倒是想用武力迫使韓成隨他北上,但許縣裡,大半的兵卒只聽公孫信調遣,張良不想韓國剛復辟就打一場內戰。

回憶往昔,韓成尚年輕時,也算一位賢公子,爲了復韓,在新鄭舉義,還讓公孫信來拉張良入夥。

雖然失敗,但卻勇氣可嘉,這也是張良一直記着他的原因。

三人各自流散,多年未見,再會韓地時,公孫信依然銳意十足,沒多大變化,但東躲西藏十來年的韓成,卻變得暮氣沉沉。

經過這一次,張良算是明白了,韓成並非賢主,自己縱有智謀,他卻不一定聽。

“但除了韓成,還有誰可爲韓王呢?”

踢開韓成自己來幹?張良從沒想過。

張良不僅是韓人,還是世代貴胄。

他的大父張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他的父親張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

正因家族五世相韓,和這個國家有太深的羈絆,所以張良纔將復韓作爲自己的人生目標。

但現在,張良卻有些後悔,早年一心想着刺秦,應該找到某位年輕的韓國宗室子弟,對他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的……

“也罷,也罷,既然我已一手復立韓國,現在該想的,是讓她繼續存續下去,韓國的社稷香火,不能再滅了。”

再說,韓成也未明確拒絕,希望他後面能清醒過來,看清周遭的險惡形勢吧。

如此想着,張良咬咬牙,頂着凌冽的寒風,繼續向北走去……

張良圃田澤之行很順利,澤中的流民羣盜很快就答應歸附韓國。

並不是因爲他頂着的“申徒”之職,更不因爲韓王成,而因爲,羣盜的首領聽說過莒南刺秦的故事,而主謀是個韓人,這讓他們倍感自豪!

和張良謀劃的一樣,這裡條件雖比不上城裡,但的確能在事情緊急時,容數千人避難,只要將南方數縣的糧食搬過來就行。

到十一月下旬,張良打算派人去許縣告知韓成,請他“移駕”尉氏縣時,卻只等來了一羣殘兵敗卒,以及臉色煞白的公孫信。

張良心中咯噔一下,知道大事不妙。

“申徒,子房!”

公孫信滾下馬,膝行跪在張良面前,抱着他的腿,嚎嚎大哭。

“是我愚昧,悔不聽子房子言,子房走後沒幾日,王賁果派裨將涉間率軍兩萬出潁陰,擊許縣……”

張良一把攢着公孫信的衣襟,怒目喝道:“大王呢?”

“我……我帶着大王拼死突圍,但在鄢陵遭遇秦軍車騎伏擊,衆人失散,大王他,殞於亂軍之中了!”

公孫信悲憤欲絕:“子房,大王沒了,韓國,又亡了!”

第833章 北風捲地白草折第954章 東出第185章 軍賊第206章 立足之資第194章 諾!第235章 潺陵第466章 我有一個夢想!第745章 戰長沙第23章 軍訓開始第304章 六百石第387章 以力爲雄第91章 輪到誰了?第181章 舍你其誰?第11章 自食其果第1000章 以鄰爲壑第770章 一個幽靈第753章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第87章 最後的依仗第939章 胠篋第317章 六王畢!第633章 甜棗第160章 大夫爵第938章 權力是個古怪的東西第924章 甩掉歷史包袱第577章 三十三年第468章 芝蘭生於幽谷第492章 青青園中葵第1003章 移席第230章 前歌後舞第607章 南征第147章 軍令如山律如鐵第699章 昭昭天命第705章 熒熒火光第565章 惡名第597章 仗不能白打第689章 象箸第266章 千鈞之力第801章 即從巴峽穿巫峽第959章 河東第825章 今天下三分第869章 山海第208章 來自祖龍的評價第795章 奇貨可居第384章 北地第154章 芟夷略盡第860章 舟中指可掬第590章 縱橫第492章 青青園中葵第237章 五月五第793章 君夫人第582章 任將第521章 聰明人第160章 大夫爵第210章 武庫第625章 碣石第767章 壯士十年歸第298章 野有遺賢第58章 赴任第251章 何以美土疆?第1025章 一致對外第166章 居則有禮第233章 武落鍾離山第65章 牽出一樁大案!第798章 鐵打的襄陽第999章 蜂王第513章 法今王第781章 城頭變幻大王旗第75章 義我所欲也第663章 暴虎第821章 八千里路雲和月第501章 安得不死藥第101章 非尋常之輩第848章 深海第546章 青島第2章 天下事與眼前事第977章 中山狼第764章 三軍可奪氣第354章 五年計劃第765章 將軍百戰死(上)第716章 臨之以兵第301章 加個人第140章 八卦第448章 騎戰第865章 原來是同行第922章 名不正則言不順第844章 瑚璉第952章 不如諸夏之亡也第673章 勸君更盡一杯酒第472章 入齊何見?第631章 演員第944章 成都第359章 你喜歡熄燈還是亮着?第912章 江東子弟今雖在第67章 踏月而行第139章 張蒼第1025章 一致對外第639章 韓信第861章 武關第334章 堇荼如飴第1000章 以鄰爲壑
第833章 北風捲地白草折第954章 東出第185章 軍賊第206章 立足之資第194章 諾!第235章 潺陵第466章 我有一個夢想!第745章 戰長沙第23章 軍訓開始第304章 六百石第387章 以力爲雄第91章 輪到誰了?第181章 舍你其誰?第11章 自食其果第1000章 以鄰爲壑第770章 一個幽靈第753章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第87章 最後的依仗第939章 胠篋第317章 六王畢!第633章 甜棗第160章 大夫爵第938章 權力是個古怪的東西第924章 甩掉歷史包袱第577章 三十三年第468章 芝蘭生於幽谷第492章 青青園中葵第1003章 移席第230章 前歌後舞第607章 南征第147章 軍令如山律如鐵第699章 昭昭天命第705章 熒熒火光第565章 惡名第597章 仗不能白打第689章 象箸第266章 千鈞之力第801章 即從巴峽穿巫峽第959章 河東第825章 今天下三分第869章 山海第208章 來自祖龍的評價第795章 奇貨可居第384章 北地第154章 芟夷略盡第860章 舟中指可掬第590章 縱橫第492章 青青園中葵第237章 五月五第793章 君夫人第582章 任將第521章 聰明人第160章 大夫爵第210章 武庫第625章 碣石第767章 壯士十年歸第298章 野有遺賢第58章 赴任第251章 何以美土疆?第1025章 一致對外第166章 居則有禮第233章 武落鍾離山第65章 牽出一樁大案!第798章 鐵打的襄陽第999章 蜂王第513章 法今王第781章 城頭變幻大王旗第75章 義我所欲也第663章 暴虎第821章 八千里路雲和月第501章 安得不死藥第101章 非尋常之輩第848章 深海第546章 青島第2章 天下事與眼前事第977章 中山狼第764章 三軍可奪氣第354章 五年計劃第765章 將軍百戰死(上)第716章 臨之以兵第301章 加個人第140章 八卦第448章 騎戰第865章 原來是同行第922章 名不正則言不順第844章 瑚璉第952章 不如諸夏之亡也第673章 勸君更盡一杯酒第472章 入齊何見?第631章 演員第944章 成都第359章 你喜歡熄燈還是亮着?第912章 江東子弟今雖在第67章 踏月而行第139章 張蒼第1025章 一致對外第639章 韓信第861章 武關第334章 堇荼如飴第1000章 以鄰爲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