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司馬睿的算計

王敦大權獨攬,琅琊王氏如同千里冰封覆蓋了整個江東大地,朝廷上下包括司馬皇族皆臣服於其淫威之下。

面對氣焰囂張的王敦,司馬睿採用明暗兩手,表面上裝“孫子”,繼續聽任王敦爲所欲爲。

背地裡卻是後孃打孩子——暗使勁兒,一邊繼續重用王導、郗鑑、陶侃、庾亮等一班舊臣心腹,另一邊則大力培養自己兒子司馬紹,將平滅王敦的希望寄託在英武不凡的太子身上。

但司馬睿很清楚僅靠兒子司馬紹一人絕不是老奸巨猾王敦的對手,因此天子藉助王導之便,將原本自己信任而今卻被王敦罷黜的心腹如郗鑑、庾亮等人紛紛調到東宮任職,以此充實東宮勢力。

與此同時,司馬睿還在積極挑撥王導與王敦的關係,試圖讓兩人徹底決裂。

說起來王導與王敦的關係十分複雜,二人一向是又合作又對抗。

首先,由於王敦性格過於強勢,與各方均有矛盾,十分不適合坐鎮建鄴執掌朝政。這也是王敦在打下建鄴拿下朝廷大權後,卻又迅速返回武昌的重要原因。

因爲王敦十分清楚自己不適合做宰相,他沒有可以容人的氣度,故而王敦需要王導替他穩定朝堂,這是王氏兄弟合作的基礎。

其次,王敦有所求於王導,難道王導就不需要王敦了嗎?自然不是!

就拿此次王敦清除天子心腹的行動中,其實王導是有機會救下大部分人的,但王導爲了日後主掌朝政,他眼睜睜看着一大批對天子忠心耿耿的大臣被王敦殺害而無動於衷。

很難說這裡面沒有王導的私心存在,又或者說他就是‘故意’借王敦之手除去政敵。

最後,王敦與王導之間並非毫無芥蒂,二人之間同樣矛盾重重。他們兩人對王氏的定位不同,王敦一心想將琅琊王氏打造成第二個司馬氏,這纔不遺餘力發動叛亂。

而王導至始至終就沒想過推翻晉室,他只是想通過輔佐司馬氏,讓王家成爲大晉第一士族。

而天子顯然看清了王氏兄弟之間複雜的關係,因此他一直在尋找機會讓兩人反目成仇。

機會很快就來臨了,自永昌元年始,天子身體便一日不如一日。而又經過剛剛過去不久的那場大亂刺激,眼下天子司馬睿除了頭腦還算清晰外,基本上已不能下地行走。

隨着自身不能理事,司馬睿立即下詔讓太子司馬紹代他處理政務,同時還詔封王導做司徒爲輔政大臣,全權幫助太子佐理朝政。

司馬睿下得這道聖旨,重點不在讓太子參與政事,畢竟朝廷大權都在王敦手中,太子參與不參與都沒什麼大不了,其中的關鍵在於王導出任輔政大臣。

按說太子司馬紹已經二十四歲了,曾多次協助司馬睿處理過朝政,再者他又不是五六歲的小孩,因此太子根本就不需要什麼輔政大臣。

而且如果真要選擇輔政大臣,王敦作爲當今朝廷上名副其實的二把手,憑什麼被晾到一邊?

最重要的是王敦需要這個輔政大臣的頭銜,因爲他一直都有心要廢黜英武不凡的太子司馬紹。曾在攻破建鄴時想以不孝的名義廢掉太子,結果找王導商量時,卻又被王導勸止。

如果王敦拿到了輔政大臣的名頭,那他就能名正言順對太子指手畫腳,甚至廢掉對方也不是問題,如同當年受武帝遺詔輔政的霍光廢掉昌邑王一樣。

但是現在天子卻將王導推到了輔政大臣的位置上,要說王敦心中沒有一點兒芥蒂絕對不可能。甚至王敦懷疑這本是王導搞得鬼,畢竟天子與王導之間關係密切不是什麼秘密,他沒理由不懷疑。

王敦很快就展現了當朝第一人的威勢,在天子詔封王導爲司徒後不久,他又‘下旨’免除了王導身上揚州刺史的職位,並加自己爲揚州牧。

王敦這一番舉動惹惱了王導,王導氣量再大也不能容忍被人當衆打臉,更何況那個人還是自己曾幫了不少忙的堂兄。

至此,司馬睿的離間計算是成功了,王導、王敦從此貌合神離,基本上分道揚鑣。

天子在成功挑撥了王導與王敦的關係後,並未收手,反而繼續在暗中拉攏其他人。

由於王敦掌握大權之後,只重用他信任的心腹或者王氏族人。

因此,司馬睿將拉攏的對象放在了王氏族人——江州刺史王彬、荊州刺史王舒身上。

王舒曾經一度與王敦走得很近,因爲他自己就是靠王敦發跡的。

而王敦也極其看重王舒,曾不止一次對外人表示:“我有兩個弟弟,一者爲王導,另一者爲王舒,王舒自幼克己復禮,剛正不阿,其品行實乃高雅之士,相比其弟王遂,實在勝過幾籌。老夫年少時便極其賞識王舒,有朝一日定會提拔他。”

王敦十分欣賞王舒,更是在掌握大權後將重地——荊州交付對方手中。

但王敦卻不曾料到,他所賞識王舒早已不是那個對他言聽計從的堂弟,王舒有自己的利益訴求。經過觀察之後,王舒發現王敦身體虛弱,根本活不了幾年。而一旦王敦病故,所有王敦黨羽將樹倒猢猻散,進而被朝廷清算。

爲了避免日後被遭難,王舒在王導的牽線下很快就搭上了太子司馬紹,成爲天子爲司馬紹拉攏到的另一個重要幫手。

如果說王舒是暗中投靠了朝廷,那麼江州刺史王彬就是公開反對王敦了。王彬之所以如此反感王敦,最大的原因則是周顗之死。王彬與周顗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當初王彬也曾爲救周顗苦苦哀求王敦,但最終還是沒能救下週顗性命。

自此王彬便視王敦爲仇人,多次在公開場合抨擊王敦,搞得王敦很是惱火,甚至一度想要暗殺掉王彬。

而王導也曾擔心王彬安全,曾多次暗示他不要公開反對王敦。

但沒想王彬脾氣硬,對王導提醒睬都不睬,一副任殺任剮由王敦悉聽尊便的樣子。

王敦看到這個不要命的堂弟,也無可奈何。

上次因暗殺王棱已經讓王氏族人對他離心離德,因此即便王敦恨不得剁了王彬,但爲了不搞得衆叛親離,再加上王彬能力出衆,素有聲望,不得不放對方一馬。

同時爲了拉攏王彬,王敦還讓他掌控江州。

就這樣在不知不覺當中,天子已暗中將手伸到了荊、江二州,而這兩州又都是王敦根基之地。故而別看攻破建鄴後,大將軍王敦威風八面不可一世,但其實已埋下了失敗的隱患。

在天子暗中發力的同時,太子司馬紹同樣不甘示弱。他一邊從司馬睿手中接過不少忠於朝廷的勢力;另一邊則悄悄操練士兵,培養選拔武將,集聚糧草,爲最後戰勝王敦做準備。

太子任命庾亮、庾冰兄弟以及郗鑑等人爲東宮臣屬,尤其引足智多謀的郗鑑作爲自己的心腹。司馬紹此舉遭到不少原東宮屬官非議,認爲郗鑑在此次叛亂中表現不佳,沒有資格再擔任重職。

但是司馬紹卻不這樣認爲,他以爲郗鑑表現不佳並非對方之過,主要是周札投降太快,不但讓朝廷措手不及,連郗鑑也失去了襲取王敦後路的機會。

至於後來主動放棄兵權苟全性命,在司馬紹看來這更是一個成熟、理智的人最明智的選擇。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連天子都放棄了反抗,更何況郗鑑?留得有用之身,才能東山再起!(。)

第611章 東北劃界第310章 裴嶷說王家第48章 祖逖來了第71章 世家的恐慌第15章 琅琅書聲第418章 隱士獻策第180章 王浚圖謀自立第646章 西征之前第390章 蔡豹之死,羣豪離心第372章 告別薊城第528章 新長安第357章 江左眼中的遼東第556章 危在旦夕第503章 過年第261章 偷襲臨榆鎮第476章 漢奸錄第640章 宋褘立功第605章 權錢交易第292章 閒話西北第469章 長城會盟(上)第190章 洞房花燭第311章 走向前臺第293章 大儒——皇甫方回第396章 宗室鼎沸第314章 欲行科舉第302章 宣威朔方第174章 靠着祥瑞升官第573章 再見張賓第145章 玄菟郡(下)第12章 拖!第554章 羯胡中計第586章 給藩屬國立規矩第294章 高調入長安第386章 南安姚弋仲!第215章 武備學堂第425章 太子司馬紹第482章 謝艾智破麻秋第255章 逼退江東水師第35章 徐州新軍第253章 遇刺第646章 西征之前第340章 整合政務(下)第10章 練兵不易!第627章 百年河患第308章 名震天下第613章 平定漠北第570章 襄國欲和談第307章 三襲陽曲第61章 勸祖逖南撤第252章 羣起而攻第237章 終遇莫含第125章 水師、港口第537章 雙方備戰第42章 參加名士聚會第504章 夫人外交第155章 新式馬刀、陌刀第166章 “嶗山號”揚帆起航第415章 勸降第342章 蒲津古橋第276章 關中求援第628章 生老病死第365章 羅馬東帝李錫尼第475章 國葬第325章 胡無人,漢道昌第510章 涼州猛將——索苞第115章 襲擾戰第281章 擒殺劉虎第272章 昌黎大捷!第321章 福船戰艦入役第622章 謝艾的打算第537章 雙方備戰第186章 終議親第219章 高瞻遺計助幷州第232章 代縣榷場第176章 民心即天道第210章 溫嶠的試探第530章 西海大捷第99章 遼東初印象第652章 西域使者!第157章 邵續來訪第276章 關中求援第78章 前往江東買船第506章 姑臧之亂第109章 刺史府門前的年輕人第491章 賈堅神射第249章 裴府門前是非多第18章 徐福島上的海盜第87章 雷霆萬鈞!第45章 曹宏入軍營第166章 “嶗山號”揚帆起航第445章 太子算個屁!第519章 走西口第393章 先談經濟合作第418章 隱士獻策第644章 燕晉第二次爭鋒第654章 高昌大捷第243章 一年又一年第140章 一計退三敵第192章 千里奔襲,軍事奇蹟第190章 洞房花燭
第611章 東北劃界第310章 裴嶷說王家第48章 祖逖來了第71章 世家的恐慌第15章 琅琅書聲第418章 隱士獻策第180章 王浚圖謀自立第646章 西征之前第390章 蔡豹之死,羣豪離心第372章 告別薊城第528章 新長安第357章 江左眼中的遼東第556章 危在旦夕第503章 過年第261章 偷襲臨榆鎮第476章 漢奸錄第640章 宋褘立功第605章 權錢交易第292章 閒話西北第469章 長城會盟(上)第190章 洞房花燭第311章 走向前臺第293章 大儒——皇甫方回第396章 宗室鼎沸第314章 欲行科舉第302章 宣威朔方第174章 靠着祥瑞升官第573章 再見張賓第145章 玄菟郡(下)第12章 拖!第554章 羯胡中計第586章 給藩屬國立規矩第294章 高調入長安第386章 南安姚弋仲!第215章 武備學堂第425章 太子司馬紹第482章 謝艾智破麻秋第255章 逼退江東水師第35章 徐州新軍第253章 遇刺第646章 西征之前第340章 整合政務(下)第10章 練兵不易!第627章 百年河患第308章 名震天下第613章 平定漠北第570章 襄國欲和談第307章 三襲陽曲第61章 勸祖逖南撤第252章 羣起而攻第237章 終遇莫含第125章 水師、港口第537章 雙方備戰第42章 參加名士聚會第504章 夫人外交第155章 新式馬刀、陌刀第166章 “嶗山號”揚帆起航第415章 勸降第342章 蒲津古橋第276章 關中求援第628章 生老病死第365章 羅馬東帝李錫尼第475章 國葬第325章 胡無人,漢道昌第510章 涼州猛將——索苞第115章 襲擾戰第281章 擒殺劉虎第272章 昌黎大捷!第321章 福船戰艦入役第622章 謝艾的打算第537章 雙方備戰第186章 終議親第219章 高瞻遺計助幷州第232章 代縣榷場第176章 民心即天道第210章 溫嶠的試探第530章 西海大捷第99章 遼東初印象第652章 西域使者!第157章 邵續來訪第276章 關中求援第78章 前往江東買船第506章 姑臧之亂第109章 刺史府門前的年輕人第491章 賈堅神射第249章 裴府門前是非多第18章 徐福島上的海盜第87章 雷霆萬鈞!第45章 曹宏入軍營第166章 “嶗山號”揚帆起航第445章 太子算個屁!第519章 走西口第393章 先談經濟合作第418章 隱士獻策第644章 燕晉第二次爭鋒第654章 高昌大捷第243章 一年又一年第140章 一計退三敵第192章 千里奔襲,軍事奇蹟第190章 洞房花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