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欲行科舉

等衛朔將幷州、雍州兩地政事安排妥當之後,時間已到了建興三年十二月上旬,距離過年只剩下半月時間,按照以往習慣,他還是要返回薊城陪同家人一起過年。

十二月初十,鎮北將軍衛朔自雁門關啓程踏上東歸路途。

此次遼東軍入關總體來說達到了預期目的,不僅成功阻止匈奴人圖謀關隴野心,又趁機收復雍州北部以爲立足之地。

陳安是首次從遙遠的隴西來到幽燕大地,看着沿途一片祥和景象,突然之間他明白了爲何遼東軍總是戰無不勝。是安寧富足的生活給了遼東軍排除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信念。

十二月底,衛朔一行終於回到薊城。

“臣等恭迎主公得勝歸來!”高瞻、劉翰、皇甫岌、宋奭、北宮純、衛雄等留守在幽燕的遼東衆文武出城十里相迎。

“諸位先生坐鎮幽燕,殫精竭慮籌措糧草,才讓雍州賑災順利繼續下去,可以說此次遼東能順利立足關中,諸位功莫大焉。”

“主公過譽了,這是臣等本分職責所在,當不得主公如此盛讚。”

“哈哈哈……”

鎮北將軍出征關中勝利班師薊城,再加上臨近春節,整個薊城突然爆發極大的熱情,全城百姓、官員全都陷入了狂歡之中。

本以爲回到薊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卻沒想到剛一回來,只休息了一日,高瞻、劉翰、皇甫岌三人聯袂來訪,讓衛朔不得不再次忙起政務來。

“諸位先生聯袂而來想必是遇到了什麼難題?”

“主公慧眼如炬,明察萬里,我等的確是遇到了難題。自永嘉七年起州學招收第一批學子以來,到了明年六月份第一批州學學子將從學堂畢業,關於他們的去留至今牧府上下尚未拿出一個可行方案來。”

“哦?說說看,大家的分歧都在什麼地方?”一聽這事衛朔突然來了興趣。

“五花八門,說什麼的都有。有的建議按照九品中正制考覈後直接授予官職。納入官府體系;有的則認爲九品中正制與遼東推行的學堂制不符,建議改革人才選拔制度;有的乾脆提出讓學堂代替官府考察學子的做官能力,畢竟學院出自學堂,沒有人比學堂博士更瞭解學子能力大小。”

“九品中正制是肯定不行的。我遼東簡拔人才一向以才能爲標準,從不以門第高低來定職位。讓學堂代替官府同樣不妥,日後難保不會出現官學權勾結在一起私相授受情況。”

“嗯,景前言之有理,是時候推出新的人才選拔制度了!”

“主公是不是早有打算?”

見衛朔一副言之鑿鑿的樣子。高瞻、劉翰、皇甫岌三人頓時意識到怕是自家主公對今日之事早有預料,而且心中已有了解決辦法。

“也可以這麼說,其實早還在嶗山上當流民時,我就曾與子文就九品中正制討論過人才選拔制度,當初還承諾將此事交給子文去辦,可如今看來子文坐鎮嶗山,管着嶗山商社,職責重要,怕是沒機會插手此事了。”

“朔打算在幽燕推行科舉制,以代替目前流行的九品選官制。”

“科舉制?主公。何爲科舉制?”衆人均不解其意摸不着頭腦。

“科舉又稱科考,簡而言之便是用考試的方式來選拔人才。考什麼、怎麼考均由官府來定,學子通過考試相當於獲得了進入官場的許可,經過一番歷練便可授予正式官職。沒有通過考試的人,不好意思將永遠也不可能進入官場。”

“而且官府舉行的科考將不再以學子的出身作爲考覈標準,只以學子在考場上所得的成績而論。科舉考試的目的是選拔出官府需要的人才,而不是去平定一個人品德高低,故科舉的核心便是唯纔是舉。”

“以後遼東是不是不再有蔭官?以後官員貴族子弟若想做官是不是也得參加科舉?”

“當然,這是必須的,在遼東唯有科考得官一個途徑。”

“唯纔是舉?科舉得官?只怕此策一出遼東真要成衆矢之的了!”劉翰滿臉苦笑道。

高瞻、皇甫岌聞言亦是滿臉苦色。以前遼東推行均田制、釋奴令、庶紳一體納稅等僅僅是拿世家經濟特權開刀,而今這科舉制顯然是要拔除世家在政治上的特權。自秦漢以來,世家、貴族便天然擁有做官的特權,從來沒有被剝奪過。

衛朔行此法也是出於無奈。歷朝歷代開國貴族似乎都逃不了逐漸腐化墮落這一命運,而蔭官待遇就是導致貴族失去競爭意識,最終徹底墮落下去的主要原因。衛朔要做的便是引入競爭,避免貴族走上原來的老路。

在遼東就算你的父輩再強,若是子孫後代不爭氣,不好意思你們家或許只能興盛一代。到了下一代若沒有官方代言人,走向衰落是必然的。爲了保住家族富貴,將逼得貴族們不得不重視後代教育,如此足以延緩貴族腐化墮落。

“衆矢之的又如何?蝨子多了不怕咬,債多了不愁。反正遼東早就將各地世家得罪死了,再多些仇怨也沒什麼。另外,諸位無需爲自家富貴擔憂,雖說科考是進入仕途的唯一途徑,但怎麼說爾等也爲遼東發展壯大付出了心血,因此諸位子弟還是會受到某些優待的。”

“主公,若是科舉制度被全面推廣,將徹底觸到世家的痛楚,恐怕要引起世家強烈反彈!”

“嗯哼!此策一出,遼東將永無寧日!就看諸位先生可有膽量與我闖出一條康莊大道來。”

“臣等敢不效死力!”高瞻、劉翰、皇甫岌紛紛起身表決心。

“好,有諸位相助,何愁大事不成?我意年前就將科舉風聲放出去,將考試時間定在來年九月份,如此一來起碼有大半年時間可用來做準備工作。”

皇甫岌雙手一攤說道:“主公,考試內容倒還容易確定,只是具體該如何操作?”

在衆人中,只有衛朔知道科舉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其他三人到現在腦海中還是一團漿糊。皇甫岌作爲學曹主事,主官學堂、教育,自認爲與科考關係最爲密切,自然最關心科考。

“具體來說,科舉考試共分資格考試和定職考試。另外,我打算新成立一個吏曹,由該曹負責資格考試,資格考試顧名思義,通過了便自動獲得做官資格。”

“而根據定職考試將結果決定學子最終去留和職位,資格考試內容將以新儒學、算學爲重點。而定職考試則根據各曹所需考察不同的重點,如算學、律法、商學、墨學等等。”

“所謂在其職謀其位,比如想進入廷尉府當官的學子,必須通過律法考試;一縣之主簿需要相應的賬目計算能力;管市舶司的需要相應的商業謀劃能力。”

“說白了,通過科考只選拔出遼東需要的人才!”

“主公,一次科考選拔多少人?有沒有最高限額?”

“當然有限額,考慮到眼下遼東僅僅下轄兩州之地,還不需要太多的官員,再加上首次舉行科舉,不可能讓太多人通過考試。按照我的預計,暫時每年官府先給予一百個名額,等以後再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另外,爲了防止造成冗官冗吏現象,以後吏曹將擔負起官員考察工作,並制定出相應的退休、提拔等制度,以此來規範官員管理。”

衛朔最煩終身制了,他以爲歷史上宋朝之所以造成冗官冗吏,與朝廷官員只進不出有很大關係。在古代除非官員主動高老還鄉,否則只要他不犯錯誤,基本上就能在仕途上待一輩子。(。)

第93章 僥倖過關第163章 回首青州第583章 四州發展藍圖第672章 東晉變天(下)第189章 公私分開第481章 形勢不妙第124章 四下串聯第230章 挑撥離間第98章 籌謀遼東第244章 欲發橫財第117章 浴血廝殺第201章 遼東軍初戰!第111章 整編胡騎第300章 陰謀在醞釀第11章 再進縣城!第474章 張賓獻計取淮南第427章 名動薊城第50章 王桑、趙固犯徐州第195章 邵續反了?!第470章 長城會盟(下)第89章 喜相聚第306章 再襲定襄第435章 出巡之調查第43章 空談誤國第553章 謝艾之謀第152章 河北邵續第330章 重鑄榮耀第472章 祖逖之死第627章 百年河患第555章 擊殺麻秋第452章 張賓至薊城第584章 南北運河第534章 各方準備第637章 返回洛陽第500章 調整農業政策第335章 自取滅亡第210章 溫嶠的試探第450章 欲伐草原第630章 王敦將死第97章 水泥作坊第97章 水泥作坊第458章 北伐誓師第81章 救了一個公主第398章 與世家關係轉暖第383章 秦州聯盟第535章 王敦之亂第392章 祖、劉再會第618章 西出玉門關第339章 整合政務(上)第72章 鴻門宴第26章 在徐州的第一筆交易第121章 裴嶷來投第303章 替拓跋六修請封第99章 遼東初印象第478章 影響(下)第263章 慕容廆欲決戰第5章 真的變成精鹽了?第306章 再襲定襄第372章 告別薊城第589章 天子駕崩第353章 租賃朱涯第163章 回首青州第457章 大戰之前第269章 炮灰作用第273章 處置宋該第370章 南陽王野心作祟第238章 會盟雁門關第74章 來自江左的關注第368章 南洋風雲第577章 止步淮河第339章 整合政務(上)第138章 開府治事第673章 在途中第316章 一聲驚雷第56章 留縣大捷!第497章 徵收個人所得稅第349章 水師陸戰隊第361章 水師前出第431章 初見司馬紹第444章 紅顏禍水第536章 風雲驟起第428章 宴請隱士第665章 最後的決戰第248章 抵達建鄴第607章 不甘心的李越第542章 石勒的雄心第407章 軍情如火第576章 曹家的尷尬第669章 東晉內訌第675章 燕王歸來!第533章 江左風起第307章 三襲陽曲第121章 裴嶷來投第476章 漢奸錄第673章 在途中第189章 公私分開第583章 四州發展藍圖第183章 大演習(上)第302章 宣威朔方第131章 炒茶帶來的風暴
第93章 僥倖過關第163章 回首青州第583章 四州發展藍圖第672章 東晉變天(下)第189章 公私分開第481章 形勢不妙第124章 四下串聯第230章 挑撥離間第98章 籌謀遼東第244章 欲發橫財第117章 浴血廝殺第201章 遼東軍初戰!第111章 整編胡騎第300章 陰謀在醞釀第11章 再進縣城!第474章 張賓獻計取淮南第427章 名動薊城第50章 王桑、趙固犯徐州第195章 邵續反了?!第470章 長城會盟(下)第89章 喜相聚第306章 再襲定襄第435章 出巡之調查第43章 空談誤國第553章 謝艾之謀第152章 河北邵續第330章 重鑄榮耀第472章 祖逖之死第627章 百年河患第555章 擊殺麻秋第452章 張賓至薊城第584章 南北運河第534章 各方準備第637章 返回洛陽第500章 調整農業政策第335章 自取滅亡第210章 溫嶠的試探第450章 欲伐草原第630章 王敦將死第97章 水泥作坊第97章 水泥作坊第458章 北伐誓師第81章 救了一個公主第398章 與世家關係轉暖第383章 秦州聯盟第535章 王敦之亂第392章 祖、劉再會第618章 西出玉門關第339章 整合政務(上)第72章 鴻門宴第26章 在徐州的第一筆交易第121章 裴嶷來投第303章 替拓跋六修請封第99章 遼東初印象第478章 影響(下)第263章 慕容廆欲決戰第5章 真的變成精鹽了?第306章 再襲定襄第372章 告別薊城第589章 天子駕崩第353章 租賃朱涯第163章 回首青州第457章 大戰之前第269章 炮灰作用第273章 處置宋該第370章 南陽王野心作祟第238章 會盟雁門關第74章 來自江左的關注第368章 南洋風雲第577章 止步淮河第339章 整合政務(上)第138章 開府治事第673章 在途中第316章 一聲驚雷第56章 留縣大捷!第497章 徵收個人所得稅第349章 水師陸戰隊第361章 水師前出第431章 初見司馬紹第444章 紅顏禍水第536章 風雲驟起第428章 宴請隱士第665章 最後的決戰第248章 抵達建鄴第607章 不甘心的李越第542章 石勒的雄心第407章 軍情如火第576章 曹家的尷尬第669章 東晉內訌第675章 燕王歸來!第533章 江左風起第307章 三襲陽曲第121章 裴嶷來投第476章 漢奸錄第673章 在途中第189章 公私分開第583章 四州發展藍圖第183章 大演習(上)第302章 宣威朔方第131章 炒茶帶來的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