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7章 會盟酸棗

雖然已近確定了,諸侯聯軍的大致進攻方向,陳旭仍舊不敢有絲毫怠慢。

畢竟,諸侯手下人才衆多,說不定他們真的出其不意,從其他地方發動進攻。

故此,陳旭並沒有將幷州、益州兵力調到關中,只是從涼州徵調了三萬兵馬。

饒是如此,與兗州以及豫州交界的兩個郡城,境內也聚集了數萬關中大軍,防備隨時可能出現的諸侯聯軍。

幷州牧陳宮,以及益州牧陳政,兩人也不敢有絲毫懈怠,幾乎將兵馬都調集到了邊境,每日謹慎防備。

不僅如此,河內郡與河南尹境內,百姓幾乎全都被強行遷走。也許這兩個郡城,以後就會烽煙遍地,完完全全成爲戰場。

兗州,陳留郡。

來自四大諸侯的兵馬,飄揚的旌旗將陽光都遮住,哪怕如今正是白天,也顯得有些陰沉。

陰溝水之中,密密麻麻的戰船川流不息,許多船隻都是從東吳開來,幾乎將河道佔滿。

陰溝水乃是黃河支流,從河南尹直接流入兗州陳留郡,隨後一直朝東南流去,中游被當地人稱爲浪蕩渠。

浪蕩渠橫貫兗州、冀州,流經陳留郡、陳國,等到抵達汝南境內以後,再次被當地人改名爲潁水,而後直接通往揚州,與淮河彙集在一起。

故此,陰溝水、浪蕩誰、潁水這三個名稱各異,實則乃是同一條河流的大江,就由西北向東南方向,將黃河與淮河聯合在一起。

關中、兗州、豫州、揚州,完全能夠通過這條大河貫穿水路,也爲東吳水軍北上以及運輸糧草,提供了便利。

這一次,東吳幾乎出動了境內所有的船隻,孫權也是下定決心,準備與諸侯聯合,一戰覆滅關中。

除此之外,來自北方袁譚,以及東方曹操境內的運糧車隊,亦是川流不息。

爲了運輸糧草,三個諸侯出動的民夫都有一百多萬,幾乎將凹凸不平的山道,全都踏成了平路。

只有荊州,並未向陳留運輸糧草,行動非常怪異。

此時的酸棗,完全成了一個軍事要塞,所有百姓都被強行遷走,四處都是軍營與士卒,卻不顯得有任何雜亂。

“踏踏踏!”

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破了縣衙的平靜。

“報,楚王已經率領十萬大軍,來到距離酸棗城二十里地的位置!”

縣衙之內,諸葛亮、曹操、孫權、袁譚等人,正商議着軍情,聽到信使的報告以後,臉上全都露出了喜色。

最後一路大軍,終於抵達了酸棗,這次諸侯會盟已經宣告成功。

卻說諸葛亮效仿昔日蘇秦,出使諸侯國,先後說動孫權、曹操、袁譚,相約傾盡國力攻打關中。

諸葛亮讓諸侯在邊境虛張聲勢,迷惑關中細作,並且牽制關中兵力。

另一方面,他卻是讓諸侯率領大軍,秘密往酸棗集結,並且讓諸侯發動一切力量,朝酸棗運輸糧草。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這必定是一場規模宏大的戰爭,如果不能擁有足夠的糧草,就不用談攻打關中事宜了。

這段時間,曹軍、袁軍、吳軍已經先後抵達酸棗,唯有劉備率領的荊州軍,由於路途遙遠最後抵達。

曹操大聲笑着:“上次與玄德一見,已經過去了好多年,吾甚爲思念。如今玄德領兵抵達酸棗,諸位何不隨我出城相迎?”

衆人都知道,現在是要齊心協力的時候,故此都沒有拒絕曹操的建議,紛紛頷首。

諸葛亮亦是面含笑意,只要荊州軍抵達酸棗,諸侯聯軍就可以向關中發動進攻了。

“既然如此,那麼就出城相迎吧。”

雖然諸侯現在還沒有拜將,可是衆人已經認定,這次諸侯大軍統帥乃是諸葛亮,故此還要聽從諸葛亮意思。

官道之上,劉備騎馬走在最前面,身旁有蒯良、馬良相伴,後面還有魏延、黃忠護衛。

至於陳到,卻是帶着白耳精兵跟隨在劉備身旁,寸步不離。

馬良雖然年齡不大,卻天生異象,眉毛花白,此時他的臉上,帶着掩飾不住的愁容。

“主公,荊州出動十萬大軍與諸侯會盟,境內只留守有八萬兵馬,還要分散在各個郡縣。”

“真正能夠聚集在邊境的兵馬,不過五萬。”

“然而,這五萬兵馬又要防守來自武關、漢中、巴郡的敵軍來犯,兵力恐怕有些捉襟見肘啊。”

劉備這一次,可是賭上了全部家當,而且相比起孫權與曹操,荊州還要留守兵馬防備益州軍來犯。

這麼算起來,現在的荊州卻是無比空虛。

劉備眼神有些深邃,想起了龐統與張飛之死,眼中不由閃過了一道厲色。

“諸侯會盟攻打關中,陳文昭又有多少餘力來犯荊州?只要襄陽不失,任憑益州軍如何肆虐,亦是無妨。”

這一次,劉備賭上了一切,包括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全部基業。

不成功,便成仁。

若是換成其他人,恐怕也沒有這種氣魄。

只不過,劉備身爲這次諸侯聯盟的發起者,若是不能以身作則,又怎能讓其他諸侯傾盡全力?

馬良、蒯良聞言,遂不再多言。

大軍往前行駛了一段路程,劉備忽然看見前面灰塵大作,‘諸葛’、‘曹’、‘孫’、‘袁’四杆大旗隱約可見。

“前面可是楚王!”

一道悶雷般的聲音響起,劉備恍惚之間,彷彿看到了張飛的影子。

他急忙擡頭觀看,才發現一個身材極其魁梧的武將,騎着戰馬奔了過來,此人正是許褚。

“正是在下,將軍乃是何人?”

許褚粗獷的模樣,讓劉備想起了張飛,對於眼前這個莽漢,無來由產生了一絲好感。

許褚急忙滾鞍下馬,作揖行禮:“齊王麾下將領許褚,拜見楚王!”

劉備亦是翻身下馬,上前托住許褚雙臂,說道:“將軍無需如此多禮。”

看着劉備真誠的面容,許褚對於眼前此人,不由產生了一絲好感,暗暗想到:“以前只聽聞楚王禮賢下士,今日相見才知果真如此!”

“踏踏踏!”

戰馬奔騰,旌旗蔽日,鼓樂震天。

“玄德,你我兄弟二人好多年不見!”

曹操縱馬奔來,隔着很遠就大聲笑了起來,親切呼喚着劉備的表字。

擡頭看到曹操,劉備臉上也不由露出了笑容,想起了當初雙方爲敵,今日卻有相互聯盟的事情,不由唏噓不已。

“多年不見,孟德兄風采依舊啊!”

沒過多久,曹操等人就已經過來,孫權、袁譚、諸葛亮亦是紛紛上前見禮。

四大諸侯,終於第一次會面了。

敘禮畢,諸葛亮當即引着劉備,前往縣衙議事,城中卻早已爲荊州軍,安扎好了營寨。

來到縣衙之後,諸侯客套了一陣,袁譚卻是率先說道:“不知楚王此來,帶了多少兵馬?”

劉備答道:“不算運輸糧草的後勤兵,共有十萬之衆。”

袁譚聞言卻是臉色不愉,道:“楚王既然乃是諸侯會盟的發起者,爲何只帶這麼一點兵馬?”

這次諸侯會盟,袁譚除了留守防備的兵馬,帶來了馬步兵十五萬,聲勢浩大。

至於曹操,因爲走得是精兵路線,可是由於沒有後顧之憂,也帶領了十五萬兵馬。

孫權雖然只帶來了十萬步卒,卻有三萬水軍,總兵力也達到了十三萬,唯有劉備兵馬最少,也怪不得袁譚不悅了。

劉備也不生氣,只是苦笑道:“燕王坐擁三州之地,境內兵多將廣,人口無數。”

“奈何楚國只有一州之地,前些年與益州軍交戰,又誤中賊人奸計,損失將近十萬兵馬,元氣大傷。”

“此次前來會盟,幾乎已經出動荊州全部兵馬,剩餘的荊州兵還要防備來自益州、關中的敵軍。”

“可以說,如今的荊州空虛無比啊。”

曹操、孫權聽見了劉備的話,亦是微微頷首。

依照荊州現在狀況,劉備出動十萬大軍前來會盟,足以可見他的誠意。

袁譚聞言,臉色也是稍微緩和下來。

諸葛亮卻是笑道:“這次攻打關中,諸位都已經傾盡全力,討賊之心天地可鑑。”

“既然兵馬已經聚集完畢,還是商議出兵關中事宜吧,時間拖得越久,對於我們越加不利。”

袁譚卻是說道:“我有一事感到不解,不知先生可否爲我解惑?”

諸葛亮答道:“燕王但問無妨。”

袁譚道:“五十多萬大軍匯聚陳留,再加上運糧的民夫,總人數不下一百萬之衆。”

“縱然諸侯已經封鎖邊境,陳文昭想要獲取情報十分困難,可是這麼多兵馬彙集,也不見得能夠瞞得住關中耳目吧。”

“如此看來,以前的虛張聲勢,豈不就成了無功用?”

諸葛亮尚且沒有答話,曹操當即大笑着說道:“顯思此言差矣。”

曹操乃是袁紹至交好友,袁曹兩家一直都是盟友,故此袁譚面對曹操,倒也不敢狂妄自大。

單從輩分上來講,曹操還是他的長輩。

“叔父但說無妨。”

曹操捋了捋鬍鬚,對於袁譚的稱呼非常滿意,眯着小眼睛說道:“諸侯聯軍攻陳,根本沒有想過使用什麼陰謀詭計,這將是一場硬碰硬的戰爭。”

“孔明之所以要我等在邊境虛張聲勢,並沒有奢望一直騙住陳文昭,只要能夠讓瞞住陳文昭一時就好。”

“若吾所料不差,陳文昭在此之前,恐怕已經知道了諸侯會盟酸棗之事。”

“然而,他縱然知道以後立即調動益州、幷州大軍來援,恐怕最少也要等到兩個月之久。”

“而我們,就可以在兩個月時間內,以絕對兵力優勢殺入關中,攻城略地,佔據險關渡口。”

“那個時候,縱然益州、幷州援軍過來,又能如何?”

諸葛亮、劉備、孫權聞言,都是微微頷首,袁譚亦是恍然大悟。

事實上,正如曹操所言那般,關中細作在兩個月以前,就已經知道了諸侯真實動向。

可是當消息傳到長安以後,陳旭又派人前往益州、幷州調集兵馬,就花費了不少時間。

大軍集結並不容易,而且路途也非常遙遠,兩個地方軍隊想要全部彙集到關中,至少還需要三個月時間。

這個時間,比曹操所料還要晚上一個月。

可以說,諸葛亮這一招使用的就是陽謀。

哪怕在此之前,關中謀士已經料到,諸侯聯軍很有可能,會在兗州或者豫州會盟,而後向關中發動攻擊。

然而,在沒有得到確定消息之前,陳旭也不敢貿然調動益州、幷州兵馬。

不然的話,假如諸侯動向出乎陳旭所料之外,幷州以及益州就危險了。

ωωω ✿тTk án ✿¢ 〇

饒是如此,爲了防備可能從兗州或者豫州,發動攻擊的諸侯聯軍,陳旭也在河南尹以及河內郡兩郡,聚集了十五萬兵馬。

可是面對諸侯,那恐怖的五十多萬軍隊,十五萬兵馬,還是差了不少。

也許在以前,陳旭麾下兵力還少的時候,能夠走精兵路線,以少勝多非常容易。

可是現在,諸侯之間士卒的戰鬥力,幾乎相差無幾。

大兵團正面交鋒,陳旭如果以十五萬兵馬,硬撼五十多萬諸侯聯軍,絕對是以卵擊石,毫無勝算。

而諸葛亮,就是準備在這個時間差內,憑藉兵力優勢,摧枯拉朽一般攻入關中。

諸葛亮肅然說道:“齊王所言正合吾意,既然楚王已經領兵過來,我們應當儘早向關中發動進攻。”

“只要能夠在益州以及幷州援軍到達之前,攻下洛陽,而後佔據險關、渡口,即可兵鋒直指故都蒲阪,威脅長安。”

諸侯聞言,全都心神振奮。

劉備更是跨步上前,厲聲說道:“諸侯實力聯合,比之陳文昭只強不弱,以往卻屢次敗北,皆因不齊心之故。”

“孔明花費三年時間出使諸國,想必諸位已經知道孔明才華,足可擔當三軍統帥之位。”

“既然如此,我等何不歃血爲盟,祭天拜將,讓孔明效仿樂毅、蘇秦,配四國帥印攻打關中?”

曹操等人對視一眼,全都狠狠點了點頭。

他們此次前來,就已經準備將軍隊交由諸葛亮統帥,既然已經下定了決心,就不會在關鍵時候猶豫不決。

曹操率先說道:“玄德所言大善。”

孫權、袁譚亦是說道:“大善!”

第158章 兩虎相爭第921章 入徐州第332章 書信第298章 獅虎鬥第522章 文昭論法第916章 諸葛離去第475章 逃脫第261章 相爭第123章 圍困信都第996章 時代的落幕第198章 諸侯會盟第370章 詐城第936章 水淹虎牢關第320章 破公孫第576章 張魯逆襲第294章 呂布出手第706章 梓潼城破第303章 志才遺計第740章 戰畢第349章 奪權第334章 雛鷹起飛第1000章 天旋地轉第892章 陷陣營第115章 抓走再說第522章 文昭論法第769章 吳懿第270章 交鋒第453章 張遼至第268章 棺木第34章 劫營第329章 虐呂布第485章 家事第289章 疑惑第193章 心思第248章 封狼居胥第207章 於夫羅第760章 陣斬文丑第661章 血色蒲阪第275章 出巡第744章 糾結第891章 揮兵南下第896章 急轉直下第558章 張鬆第327章 風聲扯呼第619章 關武請命第162章 張玲心思第540章 中箭倒地第416章 大破袁軍第6章 虎嘯第709章 益州之亂第335章 連戰連捷第775章 請殺張任第255章 逼宮第183章 返回東岸第424章 橋蕤第847章 諸侯盡離去第702章 一意孤行第39章 王延之謀第494章 關平第924章 口吃少年第1001章 怒火第955章 鬥陣(上)第135章 趙家村第76章 文昭論戰第909章 空前勝利第122章 自亂陣腳第135章 趙家村第692章 將計就計第122章 自亂陣腳第569章 龐德報恩第879章 酷吏第376章 奇蹟第22章 不允盜請第371章 函谷關第42章 卜己之死第194章 陷陣營第249章 匯合第641章 水鏡山莊第123章 圍困信都第129章 東風乍起第741章 徐賢來援第69章 程昱第621章 膽大包天第335章 連戰連捷第536章 兵臨陳留第679章 該當何罪第779章 釋放第17章 殺人第537章 高氏兄弟第748章 一掃陰霾第520章 判案根據第898章 試探第586章 上天示警第566章 劉袁之戰第759章 先登營第702章 一意孤行第463章 羌患始末第667章 秦宓獻計第276章 名士第483章 涼州劇變
第158章 兩虎相爭第921章 入徐州第332章 書信第298章 獅虎鬥第522章 文昭論法第916章 諸葛離去第475章 逃脫第261章 相爭第123章 圍困信都第996章 時代的落幕第198章 諸侯會盟第370章 詐城第936章 水淹虎牢關第320章 破公孫第576章 張魯逆襲第294章 呂布出手第706章 梓潼城破第303章 志才遺計第740章 戰畢第349章 奪權第334章 雛鷹起飛第1000章 天旋地轉第892章 陷陣營第115章 抓走再說第522章 文昭論法第769章 吳懿第270章 交鋒第453章 張遼至第268章 棺木第34章 劫營第329章 虐呂布第485章 家事第289章 疑惑第193章 心思第248章 封狼居胥第207章 於夫羅第760章 陣斬文丑第661章 血色蒲阪第275章 出巡第744章 糾結第891章 揮兵南下第896章 急轉直下第558章 張鬆第327章 風聲扯呼第619章 關武請命第162章 張玲心思第540章 中箭倒地第416章 大破袁軍第6章 虎嘯第709章 益州之亂第335章 連戰連捷第775章 請殺張任第255章 逼宮第183章 返回東岸第424章 橋蕤第847章 諸侯盡離去第702章 一意孤行第39章 王延之謀第494章 關平第924章 口吃少年第1001章 怒火第955章 鬥陣(上)第135章 趙家村第76章 文昭論戰第909章 空前勝利第122章 自亂陣腳第135章 趙家村第692章 將計就計第122章 自亂陣腳第569章 龐德報恩第879章 酷吏第376章 奇蹟第22章 不允盜請第371章 函谷關第42章 卜己之死第194章 陷陣營第249章 匯合第641章 水鏡山莊第123章 圍困信都第129章 東風乍起第741章 徐賢來援第69章 程昱第621章 膽大包天第335章 連戰連捷第536章 兵臨陳留第679章 該當何罪第779章 釋放第17章 殺人第537章 高氏兄弟第748章 一掃陰霾第520章 判案根據第898章 試探第586章 上天示警第566章 劉袁之戰第759章 先登營第702章 一意孤行第463章 羌患始末第667章 秦宓獻計第276章 名士第483章 涼州劇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