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六章 招募

天色放亮,冀州軍營寨四周的大火終於熄滅,只剩下幾縷黑煙環繞盤旋。但屍體殘肢被焚的焦臭味濃得怎麼也散不開。

袁尚捂着鼻子策馬在周圍查看着。

光着膀子,滿身大汗的周倉一聲大叫,提着一具焦黑的屍體跑過來,“少將軍,這是否公孫瓚的屍體?”他將一杆長槊扔到地上,“這杆槊是屍體緊緊抓在手中的。”

袁尚看去,見屍體都已焦黑碳化,但依稀可以辨別出那副精製的鎧甲,而那杆兩頭帶刃的長槊確是公孫瓚的無疑。

“不離十是公孫瓚了,可嘆馳騁幽州的一代豪傑,竟然落得如此下場。”袁尚感嘆道。

“公子,這公孫瓚咋的是被燒死的?他再不濟也能跑出營地吧,要是被弓弩射死,被亂矛扎死纔對。”旁邊的典韋不解道。

袁尚想起歷史上陷入末路而死的公孫瓚,他感嘆歷史車輪的強勢。雖然歷史改變了,但那些人的性格卻沒有變,面對類似的事他們還是有相似的選擇。

公孫瓚沒有在窮途末路時於高樓,卻在被層層圍困,突圍無望的情況下選擇了奔入火海。他將這個設想跟周圍的幾人說了,並吩咐道:“公孫瓚是在咱們這邊死的,算是咱們的功績。梟去他首級,送到我父親那去請功吧。”

周倉趕緊應諾。找來幾個兵卒擡着公孫瓚屍首送給袁紹。留下一衆部屬打掃戰場,袁尚跟着來到薊縣內袁紹地駐所。

一衆武將都被派出統兵收拾殘局,袁紹身旁只剩下了幾個文吏。

“顯甫,你做得好啊!公孫瓚這廝終究是死了。”袁紹高興之色難以言表。

“公孫瓚弄得幽州民怨沸騰,這是上天也在相助父親。”接着袁尚關切地問道:“不知黑山賊跟呂布那邊怎樣了,我擔心蹋頓不是他們對手。應當將公孫瓚身亡的消息迅速昭告天下,如此黑山賊不戰自潰。”

袁紹呵呵一笑,“我已讓孔璋先生寫份告示傳抄各州縣。相信沒幾日消息就會傳開。”

“主公,蹋頓大人傳來急報。PaoShu8”郭圖急匆匆走進駐所大堂,“烏桓突騎在代郡代縣遭遇大股黑山賊,雙方有兩次交戰,蹋頓吃了虧折損一些人馬。”

“蹋頓居然初戰就敗?”袁紹吃驚道,“烏桓突騎名動天下,他打不過還跑不掉嗎?”

郭圖搖搖頭,“蹋頓大意輕敵,打一開始就想全滅黑山賊。不想對方陣中殺出一支不遜於烏桓突騎的精騎來,卻是呂布那廝的並涼鐵騎。蹋頓不知呂布的厲害,大意下吃了虧。”“這個蹋頓。當真是不足以成事!”袁紹惱怒道,“不過算是給他的一點教訓,免得他目中無人。”

“主公,我等是否該發兵馳援蹋頓?”郭圖問道。

袁紹想了想,“讓他且戰且退,將黑山賊拖住,待我軍徹底拿下薊縣屯兵城後再做計較。”

因爲還有屯兵城中公孫瓚殘部,袁紹一聲令下,冀州軍帶着公孫瓚的首級、鎧甲、兵器前去招降。只用了半天。屯兵城內剩餘的近萬守軍在將領地統率下全部投降。

三日後,得到薊縣淪陷消息的黑山軍也從代郡撤回幷州。冀州聯軍討伐公孫瓚之役以冀州軍的完勝告終。

接下來,袁紹召集一衆部屬商討之後管治幽州的事宜。最先地討論到幽州牧由誰擔任的事。

“主公,大公子才德兼備,這幾次大戰下來立功不少,可讓其統領幽州,跟三公子的青州一樣拱衛我冀州,此乃上佳的人選。”郭圖說道。

“主公,此事萬萬不可!”沮授急勸道。“讓子嗣執照一州,統兵在外乃強枝弱幹之舉,日久後恐有蕭薔之禍!”

“既然三公子能獨領一州,身爲嫡長的大公子爲何就不可?”郭圖冷笑道。

“在下並無它意,只是就事論事罷了。”沮授說道,“爲避免禍起蕭牆,請主公另派賢才統領幽州跟青州。”

此言一出,連下面的袁尚都帶上幾分怒意,沮授這是得罪了袁譚、袁尚兩方人。許攸、逢紀兩人得到袁尚地授意。他們對此事不聞不問。郭圖爲使袁譚得到幽州,他跟沮授進行死爭。

袁紹心中早有讓三個兒子各領一州的想法。他看向了一直置身事外的荀諶,“友若,你說說看,此事如何處置妥當。”

荀諶笑了笑,“主公心中早有定奪了吧?既然三公子將青州治理得毫無差池,那麼讓大公子統領幽州也無什不妥。”

袁紹點點頭,他不顧沮授地勸阻,當場任命袁譚爲幽州刺史。其實袁譚所領的只有幽州的涿、廣陽、漁陽三郡,和上谷、代郡的一部。右北平、遼東、遼西是蹋頓的勢力範圍。上谷中北部是閻柔勢力範圍。

袁紹爲了安定北面邊地,對蹋頓、閻柔兩人也是大加拉攏,不僅賜予官爵,還答應跟蹋頓聯姻。

北面的大敵終於除去,袁紹心中自信也膨脹起來,“接下來我軍是否該出兵幷州,一舉剿滅了黑山賊?”

“主公,接連大戰兵卒疲憊,庫中糧秣兵甲也消耗殆盡。幽州留下這麼個爛攤子需要治理。此時該休養生息,靜待幷州生變時,才發兵以雷霆之勢一舉平定纔是。”沮授說道。

陳琳從外面來到袁紹身旁,“主公,剛剛收到豫州那邊的消息。四月來,曹孟德與袁公路大戰於汝南。歷經三次大戰,袁公路大敗,現已退回壽春。”

衆人沉默不語,袁紹袁術兩兄弟不和是天下皆知地事,袁術得勢時大有傾力攻滅袁紹的想法。但畢竟是兩兄弟,袁家地人屢次被曹操大敗,他們不好大肆慶賀。

聽到袁術大敗的消息,袁紹心思也複雜。他恨透一直欺壓在頭上的袁術。一方面他樂於見袁術失利。但另一方面他心中隱隱地擔心崛起勢頭強勁的老友曹操。

在下面的袁尚跟郭嘉交換一個眼神,均感到了焦慮。汝南跟南陽市此時大漢最大、最繁華的兩個大郡。不僅人口衆多,其物產豐富手工業發達。曹操取得汝南,等於說是取得了半個徐州不爲過。袁尚幾乎能猜出曹操下一步地動向——徐州跟關中。

袁尚一陣頭痛,他在青州、徐州的所作所爲,在自己取得根基的同時,也使曹操地崛起提前了。PaoShu8沒有了徐州屠城,也沒有了陳宮引呂布的叛變,曹操不僅牢牢控制住兗州。還將豫州也吞併了。如果曹操再趁着袁家忙於河北戰事時,取得關中之地,來個挾天子以令諸侯。那麼袁家跟曹家大戰時。勝敗的變數將更大。

袁尚依稀記得這兩年內是有次大旱災的,到時候恐怕要罷兵一兩年。如果現在不出兵搶奪漢帝,那麼可能再也沒有機會。

“父親,我有一事要說。”袁尚稟報道。

“顯甫,你且說來就是。”

袁尚整了整思路,說道:“今皇上流離失所,宗廟慘遭損毀。州郡牧守以興義兵爲名,行兼併之實,沒有一人起來保衛天子。撫寧百姓。父親應該出兵長安恭迎聖駕。然後在鄴城建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兵馬以討不臣。那時,海內都將歸附,大業旦夕將成!”

袁紹臉色變了變,底下衆人也心思各異。這關乎到朝廷和皇帝,已不是小事。因爲劉協是董卓所擁立,袁紹對此事一直都耿耿於懷。加上手掌大權後,袁紹野心膨脹開來。他要將原本就四世三公無限榮耀的袁家發揚光大。那麼做個擁立之臣顯然是不夠的。雖然嘴上不說,但袁紹心中那份野望已經生長開來。

沮授也吃了一驚,他驚異於袁尚地見識,此事對將來的發展極爲關鍵,於是沮授也出列附議道:“三公子所言甚是,恭迎皇帝陛下不僅符合道義,還是主公平天下亂的先機。如我等不先下手,定會有人搶先在前。取勝在於不失時機,成功在於敏捷神速。望主公三思。”

“主公。公與先生和三公子所言甚是。前者董卓控關中、挾天子,天下幾乎無人能敵。我不取則他人必取之。”許攸難得地勸道。

“公與和三公子所言差矣。”郭圖顯然摸透了袁紹地心思。“先不說皇子協取代少帝陛下是否合乎禮法。漢室衰微久已,今個要重新振興談何容易!況且天下豪傑各據州郡,士衆動以萬計,此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PaoShu⑧如我等將天子迎到鄴城,則凡事都得上表請示。尊令就失去權力,不尊令就有抗拒詔命地罪名,此實乃大大的下策。”

袁紹顯然傾向於郭圖所說,他揮手製止了袁尚、許攸等人,“此事待回鄴城後再召集衆人商議。”

袁尚心中着急,但又無可奈何。上面有個袁紹在壓着,他不可能私自出兵去搶獻帝那個燙手地山芋。

袁紹接着吩咐道:“顯甫,你不是要招募烏桓突騎麼?明個你就同文醜和子遠去烏桓大營去瞧瞧該怎麼招募。”

袁尚無奈,只能答應。

回到青州軍大營中,袁尚任由甘恬在一旁服侍,他沉默着一聲不吭。郭嘉、孫乾兩人緊跟着進了大帳內。

“公子,迎接聖駕之事急不來,看來袁公並不想接來皇帝陛下。此事還需從長計議。”郭嘉說道。

“父親他在心中認定的事,不論如何勸諫都是很難改變的啊!”袁尚嘆氣道。

“公子當真如此在意皇帝陛下嗎?可是郭圖所說的處處掣肘也並非不對。至少咱們要被曹操那些人說成第二個董卓。”郭嘉說道。

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袁尚看來是利大於弊地,此外還有關中險要的地理位置。

郭嘉笑了笑,“其實要鼓動袁公也不難。據在下觀察,袁公喜謀善變,只要公子從袁公旁邊地人下手,不難動搖他的決斷。”

袁尚想了想,還真是那麼回事。歷史上袁紹也後悔過不搶先奪來漢帝,並且內有劉夫人吹枕邊風。外有沮授、許攸等人力勸。還真有可能改變袁紹的決定。

“公子倒是想想法子解決招募烏桓突騎的事。”孫乾苦笑道,“咱們還欠着冀州鄉紳,特別是甄家大筆錢糧。可沒有閒錢安置烏桓突騎了。”

袁尚攤開案几上一疊紙,“錯過這次機會,將來還要招募烏桓兵就難了。不論如何都要湊出錢糧招募個三四千的烏桓突騎。”“公子是想再向甄家借錢借糧?”郭嘉搖頭笑問道,“這甄家雖富甲一方,卻也非取之不盡的府庫啊。PaoShu8即便真地有,甄夫人還能再借我等一大筆錢糧?”

袁尚拿起筆將信函一氣寫完,然後微笑道:“假如我等敗亡。那甄家投進去的錢糧可要血本無歸。即便我不還那筆錢糧,只要曉以利害他甄家還是會借我的。商人重利,如不持續支撐我地大業。他前期投入的豈不打水漂了?”

“商人重利,公子可真摸透了甄家。”孫乾笑道。

第二天,袁尚帶着郭嘉、孫乾,黃忠、張遼、周倉、呂曠、呂翔,和許褚、典韋等一衆宿衛來到蹋頓的烏桓兵大營。因爲有過交代,閻柔那邊的烏桓鮮卑兵就趙雲、太史慈兩人去挑選。

袁尚等人趕到烏桓大營時,文丑、許攸也早已達到,他們正跟蹋頓交涉着。三人有說有笑,氣氛還算融洽。

袁尚再跟蹋頓打了招呼後。挑選兵卒就正式開始。

蹋頓讓部下兵卒列好隊,他挺起胸脯傲然道:“我這部下都是一等一的烏桓勇士,每個都是弓馬嫺熟,文將軍和三公子其實不必挑了。”

“蹋頓大人部下當然是最勇猛的兵卒。”許攸附和道,“只是咱們奉車騎將軍地軍令來徵兵,自然是要這些人中最好的。”

蹋頓一揮手,讓文丑袁尚等人隨意挑選。

袁尚策馬來到黃忠、張遼旁邊,“挑出一千五到兩千的烏桓兵,最好要家累少地。”說完就讓幾個將領帶人去挑選。

袁尚和文丑兩邊挑選同時進行。先是除去年齡大地,再就是考校騎射。要從三萬人多人中挑選幾千精兵不是一時半會能做完的事。袁尚跟許攸就帶着親衛在烏桓大營中溜達。

“許世叔,聽說你在出徵幽州前納了一房妾室?”袁尚笑問道。

許攸擺擺手眯眼微笑,“幾個老友撮合地事,也非我原先的意願,只是推辭不掉他們的好意。”

袁尚讓旁邊一個狼衛遞上份禮單,“那時小侄已帶兵出征,未來得及送上賀禮,恰好前次攻陷方城。我部下繳獲一些東西。雖然不值什麼錢但權當侄兒一份心意。”

許攸瞄了一眼禮單就收進衣袖裡,兩人權錢交易多次。已經不需要那些客套,“公子有心啦!是否要在下勸本初兄迎來皇帝陛下?”

“是的,我會讓母親和正南先生、公與先生他們都一齊勸諫父親迎來陛下。”

“要是有這麼些人都一起想法子,指不定本初兄真會改變主意。”許攸點頭答應許攸眼珠子一轉,接着道:“公子可知這次招兵其實也是可以撈回點好處的?”

“撈回好處?”袁尚疑惑道,但一下就明白他這是要拿回扣。

許攸嘿嘿一笑,“招募兵卒看似苦差,其實還是可以謀取一些好處的。”接着許攸跟袁尚說了歷次招募兵卒地一些內幕,包括剋扣安置的費用,虛報錢糧用度。

袁尚心裡想不到冀州軍內部已腐朽到如此地步,但是牽扯到各方利益,以他現在的權限是管不着這些事的。

wωw◆Tтká n◆C ○

許攸以爲他擔憂,於是解釋道:“方纔我跟蹋頓、文丑他們說好了,只要公子點頭事情就成了。”

袁尚心中一動,卻立即否決掉這個誘惑,蹋頓是袁譚一方的人,要是幹了這事,等於將一個把柄交給了他。“許世叔,事情就按你說的辦。只是我的那份就用作我招募那些兵卒的家用,畢竟不給那些胡人些優待是不能令他們歸心的。”

許攸會意地點頭,“等招募完,公子親自將那些錢帛分給他們。”

這時已經有少量地兵卒被挑出來,袁尚許攸兩人說着說着來到一個登記處。那裡有蹋頓的人在覈對烏桓兵卒的姓名和家世。

袁尚指着坐在張胡桌前揮筆記錄的個漢人,“那人是世叔帶來的?”“不是,應當是蹋頓的人。這年頭胡人部落裡有漢人不奇怪,也許是還漢地不得意,來投奔蹋頓的。”許攸說道。

許攸說話聲大了些,恰好給那個漢人容貌的書佐聽到。那個書佐站起身來,向許攸抱拳道:“在下並非投靠烏桓的漢賊,只是身困胡人軍中,請先生不要弄錯!”

許攸被這麼個胡人營中地小書佐反駁,大覺顏面無光,他冷哼一聲策馬就要離去。袁尚好奇心起,那個書佐神情雖然憔悴落寞,卻不過二十多地年齡。他面對許攸時不卑不亢,但言語間有一股子的傲氣。

“許世叔先去,我瞧瞧這些胡人地書佐賬簿。”袁尚說道。

許攸覺得跟胡人中一個下等書佐較勁有份,於是答應一聲後策馬離開。

“你是哪裡人?爲何說被困在胡人軍中?”袁尚問道。

那個漢人書佐看看四周的烏桓兵,他們見袁尚等人在不好上前打擾,只能在一旁任由兩人交談。

“實不相瞞,在下漁陽雍奴田豫,乃公孫伯將軍部將,只不過被俘困在烏桓軍中,並非投靠了胡人!”

“田豫!”袁尚吃了一驚,但他瞬間有了計較,“你兵敗被俘?可是漁陽一役?”

田豫哼了一聲,“漁陽一役烏桓人卑鄙地驅使百姓進城,導致鄒太守倉促應戰下失利身亡。”

“在下袁尚袁顯甫。”袁尚問道,“你可願在我手下做事?”

田豫心中震驚,他知道冀州軍中來人招募胡兵,眼前這位年輕將領也容貌氣度非凡,但他沒有料到這就是聲名傳遍大漢的的袁尚。

“怎麼,你想一直滯留在烏桓軍中?他們可是很快就要回胡地去了。”袁尚翻身下馬說道。

田豫一陣猶豫,他在公孫瓚麾下只是一個小吏。公孫瓚雖然知道田豫有權謀但因不是嫡系,所以並不重用他。田豫是幽州漁陽人,他深切體會鄉人飽受胡人的擄掠之苦。田豫從小就立志要守境安民,投靠公孫瓚也是敬重他是抗擊烏桓鮮卑的英雄。但之後公孫瓚的所作所爲使田豫十分失望,不去他處另投明主是因爲烏桓人攻略漁陽在即。

“怎麼,不願意?”袁尚轉過身去就要上馬,“難道你不想報被俘之恥,不想鎮守邊地護衛一方百姓。”

袁尚騎上絕影就要離開,田豫一咬牙,喊道:“在下願追隨袁公子!”

第三卷完

(抱歉,昨天今天大停電。)

第一一五章 光復第二零四章 入蜀第一六三章 出奇第三十八章 偷襲第九十二章 退路(下)第三十六章 黃巾第一五七章 陰謀第一二五章 誘敵第五章 情動第一九三章 進退第一百零五章 民心第一九九章 假道第一一四章 救兵第十九章 才智第九十三章 撤兵第一章 洛陽第一百零五章 民心第三十八章 偷襲第六十八章 出兵(上)第一六六章 雨夜第二零一章 奔襲第九十八章 勾心(下)第一百零八章 處決第七十三章 危勢(下)第一一六章 滯留第二零八章 兵鋒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第一三七章 危急第一百零八章 處決第九十三章 撤兵第一章 洛陽第九十二章 退路(下)第一四零章 荒年第九十章 退路(中)第二零八章 兵鋒第一百零四章 薊縣第一五五章 投靠第一六六章 雨夜第八十四章 巷戰第一百章 父子第一一四章 內訌第二零八章 兵鋒第一一九章 起兵第一五零章 逃離第一四零章 荒年第二零七章 會盟第二零三章 漢中第一八三章 廟算簡明的東漢軍制第十二章 會盟第一五二章 戰始第六章 密謀第一三九章 歸去第三十一章 根基第一三零章 尾追第一七一章 泄密第一四五章 求援(下)第一七五章 平定第五十章 收降(下)第四十一章 合兵第四十七章 分道(下)第一一六章 滯留第一四五章 求援(下)第一四六章 撤離第六十二章 溫情第一七五章 平定第一百零五章 民心第二零九章 荊州第一六九章 內爭第七十二章 危勢(中)第八十六章 郯城第一八零章 迂直第二十五章 情殤第一三二章 護駕第一一九章 起兵第四十九章 收降(上)第八十一章 糜家第一五六章 爆發第一五六章 爆發第一五五章 投靠第七十二章 危勢(中)第七十六章 陳留第六十九章 出兵(下)第五章 情動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第三十章 禍亂第九十四章 北上(上)第六十九章 出兵(下)第三十五章 定策第四十五章 潰逃第一七七章 毒計第四十三章 擊潰第七十九章 後援第六十六章 仇恨(下)第一五七章 陰謀第三十三章 班底第五十八章 解圍(上)第三十八章 偷襲
第一一五章 光復第二零四章 入蜀第一六三章 出奇第三十八章 偷襲第九十二章 退路(下)第三十六章 黃巾第一五七章 陰謀第一二五章 誘敵第五章 情動第一九三章 進退第一百零五章 民心第一九九章 假道第一一四章 救兵第十九章 才智第九十三章 撤兵第一章 洛陽第一百零五章 民心第三十八章 偷襲第六十八章 出兵(上)第一六六章 雨夜第二零一章 奔襲第九十八章 勾心(下)第一百零八章 處決第七十三章 危勢(下)第一一六章 滯留第二零八章 兵鋒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第一三七章 危急第一百零八章 處決第九十三章 撤兵第一章 洛陽第九十二章 退路(下)第一四零章 荒年第九十章 退路(中)第二零八章 兵鋒第一百零四章 薊縣第一五五章 投靠第一六六章 雨夜第八十四章 巷戰第一百章 父子第一一四章 內訌第二零八章 兵鋒第一一九章 起兵第一五零章 逃離第一四零章 荒年第二零七章 會盟第二零三章 漢中第一八三章 廟算簡明的東漢軍制第十二章 會盟第一五二章 戰始第六章 密謀第一三九章 歸去第三十一章 根基第一三零章 尾追第一七一章 泄密第一四五章 求援(下)第一七五章 平定第五十章 收降(下)第四十一章 合兵第四十七章 分道(下)第一一六章 滯留第一四五章 求援(下)第一四六章 撤離第六十二章 溫情第一七五章 平定第一百零五章 民心第二零九章 荊州第一六九章 內爭第七十二章 危勢(中)第八十六章 郯城第一八零章 迂直第二十五章 情殤第一三二章 護駕第一一九章 起兵第四十九章 收降(上)第八十一章 糜家第一五六章 爆發第一五六章 爆發第一五五章 投靠第七十二章 危勢(中)第七十六章 陳留第六十九章 出兵(下)第五章 情動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第三十章 禍亂第九十四章 北上(上)第六十九章 出兵(下)第三十五章 定策第四十五章 潰逃第一七七章 毒計第四十三章 擊潰第七十九章 後援第六十六章 仇恨(下)第一五七章 陰謀第三十三章 班底第五十八章 解圍(上)第三十八章 偷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