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九章 內爭

行軍、宿營是一個將領要掌握的兩項重要技能。

一個優秀的將領會依照地形地勢,來編排兵卒的行軍陣型,還有分派斥候。

冀州軍還剩下三萬人,幽州軍剩下一萬。青州軍損失最少,除去濮陽、黎陽的人馬,還有兩萬多。

袁尚本以爲袁譚會極不配合,但出乎意料地,袁譚率領幽州軍跑在最前。

有黃忠、徐晃這些將才調度,袁尚倒不擔心中伏和斷後等問題。但袁尚憂心的卻是另一件大事:漢末一代豪傑,車騎將軍袁紹於雞鳴時分撒手人寰,享年四十三歲。

袁尚接受郭嘉的建議,強壓下這個消息,對袁紹的身亡秘不發喪!除了袁尚、郭嘉、劉曄、許攸、逢紀、沮授、陳琳七人還有許褚等近衛,就是荀諶、顏良等人也不知道袁紹身亡。

對顏良、荀諶、崔琰等人,袁尚說袁紹傷重。另一面跟他們商量派一個身形相似的人,披上袁紹的徵袍鎧甲掩人耳目。顏良等人不虞有他,也就同意袁尚的做法。

袁尚騎着絕影於中軍壓陣,他身後就是馱運袁紹屍首的馬車。前面不遠處,近衛步卒中一個軍司馬假扮的袁紹,正騎馬跟在中軍帥旗下。

“公子,事情大大的不妥!”郭嘉說道。

“有何不妥?”袁尚回過頭去問道。

“大公子跑得那麼快,分明是另有圖謀。”郭嘉幽幽道,“他是想搶先一步回鄴城,或是儘快回他的幽州避禍。”

袁尚心情壞極。袁紹剛剛傳位。這個敏感地時候要向袁譚動手。只會給人落下口實。就是荀諶、崔琰等舊臣也會不滿。

“到達濮陽後。公子攜荀諶等舊臣。率輕兵運送袁公地靈柩回鄴城。”郭嘉揮動着羽扇。“同時派一員大將率兵緊緊盯住他。告訴大公子袁公身亡地消息。讓他到鄴城奔喪!”

郭嘉沒有再說下去。袁尚明白接下去就是軟禁。但袁譚真地會送上們麼?

郭嘉知道袁尚想什麼。接口道:“若是不來奔喪。身爲人子是爲不孝。這個不孝之人……”

“當然是人人得而誅之了!”袁尚神情冷峻道。

很快。六萬多人馬來到濮陽城外駐紮。大軍同是開始準備渡河事宜。而袁尚則將冀州地舊臣召集到濮陽城中。

“什麼,袁公身亡!”荀諶跳了起來,“少將軍爲何不立即告訴我等!”

“事情緊急,要是全軍將士都知道,那麼士氣必將崩潰。”逢紀解釋道,如今他儼然成了擁戴袁尚的大功臣。

“就是此時也請諸位保密。大軍渡河後才能發喪!”袁尚吩咐道。

小小的廳堂中氣氛十分沉重,衆人不僅憂心袁紹的死,還在爲自己今後地前程做打算。

“此時如此之重大。難道少將軍就沒有支會大公子麼?”崔琰問道。

“我已經三次遣人請大哥過來議事,但他說軍務繁忙要安置兵卒。”袁尚答道。

對於袁譚的憂慮,衆人心知肚明,但這種兄弟門牆間的爭鬥,他們不好說什麼。

“豈有此理!”崔琰怒道,“袁公生前囑咐過遵從少將軍號令,可大公子此舉分明是抗命啊!”

“等大軍渡河後我就會傳令讓他到鄴城奔喪。”袁尚環視一圈衆人,說道:“此事對冀州的影響實在不可預計,我將同諸位率輕兵先護送父親的靈柩回鄴城。以穩定大局。”

“這個……”荀諶想說什麼,但終究沒有提出來。

袁尚又讓近衛傳來一衆將領。這時歸他調度的將領委實不少,黃忠、張遼、徐晃、趙雲、田豫、彌力、管亥、周倉,此外還有冀州地鞠義、顏良、蔣奇、牽招、蔣義渠、趙睿。

雖然文武英才齊聚一堂,但他們之間明顯分成了兩個陣營。冀州一黨跪坐於左邊,青州一黨則跪坐與右邊。

看着自覺分坐兩邊的臣屬,袁尚心中被觸動了一下。不論哪個君主治下,所謂黨爭是避免不了的。有人的地方就有競爭,不同人羣之間。自然會爲族羣的利益而競爭。但這中間要有個度,那就是不影響大局。而一個君主能否調劑好臣屬間的競爭,那是關係基業全局的,這也是對袁尚的一個考驗。

袁尚壓下心中的想法,下令道:“我軍即日起造船渡河,鞠義、牽招你二人領一萬兵卒,繼續在濮陽與渡口間屯駐戒備。”

“喏!”鞠義、牽招兩人出列領命。

袁尚點點頭,“黃忠、徐晃、田豫,你三人負責濮陽守備兼斷後。當中軍渡河後才最後離開。”

“喏!”黃忠三人也出列領命。

“剩下諸將各自準備渡河事宜。顏良、蔣奇、趙雲你三人隨我率輕騎護送靈柩。”袁尚吩咐道。

“喏!”剩下衆人也都領命而去。廳堂中剩下郭嘉、劉曄、許攸、逢紀還有張遼、彌力幾個袁尚地心腹。

袁尚再下令道:“張遼、彌力。你二人率冀州、青州兩軍之烏桓突騎緊隨幽州軍渡河,絕對不許他們接近鄴城!”

張遼心中震驚。但還是立即出列領命。彌力這個鮮卑胡將是惟主帥之命是從,他根本不會在意袁譚的身份。

袁尚身心俱疲,此刻突然想起在青州時那段溫馨愜意的時光。

白馬津。

兗州軍兩支人馬正一起進駐白馬津。其中一支是曹昂、于禁所部,另一支則是呂布率領地幷州精騎。

“末將前來複命。沿途冀州軍防備嚴密,我等人少下不了手,只劫殺了千餘敵兵!”呂布抱拳施禮道。

曹操不顧同樣站在一旁的曹昂、于禁,而是上前扶起了呂布。

接着曹操將衆將迎了進去。

“父親,我等未能截殺住冀州軍,有負您期望了。”曹昂坎坷不安道。

曹操神色嚴厲,“你好好跟諸位將軍討教,吸取這次大意的教訓!”

“孩兒知道了。”曹昂趕緊答道。

“主公,我等也有過錯。不全在大公子。”董昭辯解道,“冀州軍一時間似乎換了個統帥,行事風格十分凌厲果斷。而幽州軍行軍時脫離了冀州本軍,我等猜測恐怕是袁紹傷重,袁尚奪得了冀州軍大權。”

曹操一陣忿怒,但他還是壓制下來。問道:“諸位看此戰如何收局?”

衆人互相觀望一陣,雖然知道不能持續戰下去,但都不願首先說出罷兵。

“主公,我軍軍糧不多,而冀州軍防備又嚴謹,我軍怕沒有機會再戰,不如早退兵陳留。”荀攸建議道。

曹操看向另一面心腹謀士程昱。

程昱站起身,答道:“確實如此,我軍兵糧不多。而袁尚急於退回河北的話,我等很難再施計。”

“志才之仇不共戴天,雖然此時不宜再動兵。但日後我定要袁尚血債血償!”曹操恨恨道。

“報!陳留急報!”傳令兵遞上文書。

曹操接過,看了之後臉色劇變。

程昱眼尖,看到“泰山、東海”幾個字,他心中一緊,知道事情不妙。

“嘀嗒!嘀嗒!”十幾個全身素白的騎士手持引魂幡,策馬跑到鄴城南門。

此時鄴城城牆上的兵卒也都纏帶素麻,旌旗換成黑白兩色。袁熙、審配、辛評幾個留守鄴城的主事,帶着官吏也身披素麻出到城外。

過了會,兩千多騎從南面開赴而來。袁尚等人就護着袁紹的靈柩在隊伍中央。

此時一衆官吏人心浮動,特別是辛評一黨更是惶恐不安。經過一陣繁瑣的請魂儀式,衆人將袁紹地靈柩送到州牧府中。

得到袁紹身亡消息的劉夫人早哭成淚人似的,兩次暈厥過去。好不容易布好靈堂,袁尚、袁熙還有劉夫人還要爲袁紹守靈。

其實護送袁紹靈柩的那兩千騎就是袁尚的近衛驍騎,此時袁尚還未能有效地控制住冀州,所以率領這些嫡系精銳回鄴城。而回到鄴城後他發佈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讓顏良審配接手鄴城地軍隊和防務。

陳琳快步走進了靈堂,他來到袁尚身邊說道:“少將軍。全軍都已經渡河,按您的安排留下鞠義的五千兵馬,沿河屯駐防備濮陽。徐晃也已經奔赴黎陽跟高覽一起屯兵,淳于瓊不日將回到鄴城。”

“大哥呢,派出去地人沒有將消息傳達麼?”袁尚大聲問道。

在靈堂的一衆文武都被吸引過去,等待陳琳的回答。

陳琳感受到那些目光,他答道:“大公子屯駐鄴城東的李陽坡一帶,正在縱兵籌糧。他說安頓好軍中事務再趕來奔喪……”

“哼,有什麼軍務比守靈更加重要!”袁尚大聲呵斥道。“父亡而不奔喪。這豈是人子所爲!再派人去請。”

陳琳應諾,退了下去。

“大哥此舉大違孝道。諸位看要作何應對?”袁尚問道。

底下衆人哪不明白兩兄弟間的事,他們哪敢妄發什麼評論。

“當遣人前往申斥,數明大公子的不孝之罪,再讓他迅速回來奔喪。”崔琰答道,他本性耿直,所答也是依照常理“好!”袁尚環視底下衆文武,突然間驚疑道:“怎麼不見辛仲治?”

衆人相視搖頭,都說沒有留意。

袁尚心中悚然一驚,下令道:“傳令鄴城四門緊閉戒嚴,再速速派人去辛家請辛先生過來。”

許褚應諾,立即派近衛去傳令。

一衆人等也是驚疑不定。過了兩刻多鐘,傳令官跑進了靈堂。

“稟報少將軍,辛仲治已攜妻小出城!”

靈堂上氣氛沉重而詭異,衆人都看向袁尚。而袁尚臉上陰晴不定,他吩咐幾句後退到後堂一間偏室內。

不一會,郭嘉、劉曄、許攸、逢紀、審配五人被近衛帶到這裡。

“辛家家業龐大,不可能一下走脫,如今城門緊閉。可派兵緝捕辛家餘黨。”逢紀建議道。他恨不能將辛評一黨一網打盡。

“大公子在鄴城東縱兵搶糧,這說明他要北逃幽州,少將軍不可不防!”許攸提醒道。

“怎麼防?他一心要反抗,難道將他擒殺了嗎?”袁尚反問道。

許攸眼珠子一轉,說道:“先下手爲強,只要不傷他性命即可。否則大公子一旦回到幽州。我等將面臨一場慘烈地內鬥啊!”

郭嘉也點點頭,示意袁尚早做決斷。袁尚神情一冷,下令道:“傳令張遼、彌力,立即率烏桓突騎襲取幽州中軍,務必生擒下袁譚!”

想了想後袁尚再下令道:“着黃忠爲主將,牽招、爲副將,讓其率渡河後的青州軍即刻北上幽州,輔以車騎將軍傳令務必奪下涿縣、薊縣兩地!”

“啊!少將軍,渡河兵馬急需休整。此時派去幽州是否太匆趕了?”逢紀不無擔心道。

“逢先生、正南先生,沿途的糧草供給勞煩兩位調度了。兵貴神速,在大哥未回到幽州前派兵突襲是最好地時機。否則一旦陷入攻堅戰。就有曠日持久之憂慮。”袁尚堅定地說道。他對自己地青州軍還是十分有信心的。

鄴城東,李陽坡。

袁譚焦慮地盯着西邊,一會後一隊車馬駛來,辛評、辛毗兩兄弟跳下馬車。

“仲治先生,鄴城那裡怎麼樣了?”袁譚急問道。

“大公子你還是晚了一步!”辛評不住嘆息,“三公子先一步將消息傳給審配他們,在鄴城起事已經不可能。如今三公子挾大軍回鄴城,那裡已被他們控制住。我看情勢不妙,所以率家眷逃出城來跟大公子會合。”

“難道就如此放棄了麼?”袁譚悲憤交加。

“糧草籌集起來了嗎?爲今之計只有迅速北上幽州以保性命。反攻冀州地事日後再說。”辛評勸道。

“袁尚勢大,日後當真還有機會嗎?”袁譚反問道。

“事在人爲,大公子您並非沒有機會。”辛評分析道:“只要連結外援,再請烏桓的蹋頓一同舉兵,奪回冀州還是有勝算的。”

袁譚眼中一亮,興奮道:“還是先生智高才深,糧草已經籌集得差不多,隨時可以拔營北上。”

“不!”辛評制止了他,說道:“旁邊還有青州軍在窺視。他們未必會讓公子您輕易北歸。公子應當遣一大將統帥兵馬,而您率少數輕騎速速回幽州。”

袁譚看向旁邊地朱靈:“有勞將軍代爲統領這些兵馬了。”

“不負公子重託。”朱靈抱拳道。

袁紹死得突然,又時值夏末,所喪事籌辦了五天也就出殯下葬。冀州一衆文武懷着焦慮不安的心情前去送葬,劉夫人哭得悲切再次暈厥在袁尚懷中。

袁尚心情很壞,前兩日張遼、彌力先襲擊了幽州軍輜重隊,再攻克了幽州軍中軍,兩次突襲將近萬幽州軍擊潰。但張遼、彌力並沒有發現袁譚辛評等人的身影,主將朱靈也率十幾騎逃奔幽州。現在袁尚只能將希望寄託在黃忠、牽招兩人身上。希望他們能迅速拿下涿縣、薊縣兩地。

薊縣。

五百多輕騎出現在薊城外。爲首地兩員將領正是黃忠、趙雲。因爲要長途奔襲,袁尚又秘密派遣趙雲。率兩千驍騎協助黃忠奪取幽州。袁尚的命令是日夜兼程襲取幽州,經過黃忠、趙雲、牽招三人商議,由黃忠、趙雲兩人率驍騎馬不停蹄地趕往涿縣、薊縣兩地詐城,牽招率中軍隨後趕去接應。

薊縣守將胡範是袁譚心腹,一箇中年校尉。他將號稱冀州傳令官的黃忠等人迎進城中府衙。

此時廳堂中剩下胡範、黃忠、趙雲,還有門外十餘個胡範地衛士。

“有勞兩位大人來傳令,不知文書在哪?”胡範問道。

趙雲取出袁尚簽發的文書,胡範仔細看了每一個細節,確信印信之類的都沒錯,但這份調令文書的內容卻是將他調到鄴城。此時袁紹身亡的消息還未傳到涿郡,但在曹袁決戰這個節骨眼上。將胡範調到鄴城任職那就太可疑了。

“兩位請先下去歇息,等我辦完交接就動身前往鄴城。”胡範答道。

“不知大人需要多久才能交代完畢?”趙雲問道。

“啊,不需要多久,也就三日吧。”

趙雲一皺眉,“大人難道沒有瞧見調令上說即刻啓程麼?”

胡範更加堅信此中的詭異,於是答道:“交接一郡之防務豈是那麼簡單地事。三天已經十分匆趕。”

趙雲一個箭步移上去,順勢抽出了腰間佩劍,三尺青鋒直指胡範要害。

胡範悚然一驚,他是武將出身反應也極快,後退一步躲過劍鋒。

一旁的黃忠也是身手極快,趙雲剛剛抽劍他就已經封住胡範地退路。他使出手搏之技擒住了胡範,而趙雲地長劍也架到胡範的頸項處。

“你等到底何人?”胡範額頭冒出冷汗。

說話間門外院落傳來廝殺聲,幽州衛兵聽到聲響想跑進查探,但都驍騎兵攔住。

趙雲一手擒住胡範將他推出去。一手將長劍壓到他頸間要害。

“都住手!”趙雲一聲斷喝。

庭院間的兵卒間主將被擒,都了停下來。

胡範被委以留守薊縣老巢地重任,顯然是袁譚嫡系心腹。但胡範同樣也畏懼死亡。此時他心中充滿矛盾,危急時刻才知道所謂忠節之臣不是那麼好當的。

連日勞頓,趙雲眼中佈滿血絲,但他還是神情凌厲地逼迫道:“快讓你部下棄械,如此還能保全你一家性命!”

黃忠接過驍騎拋來地長刀,他劈倒幾個衝上前地衛兵,威風凜凜地立在院落中央。

胡範脖子發涼,顫聲道:“你們到底何人……”

“我等車騎將軍麾下,只要你交出讓部下歸順。三公子不會虧待你!”趙雲喝道。

“啊,三公子!”胡範一下明白了事情地複雜性,想了會他立即喝令那些衛兵棄械。

城門處,十幾騎風塵僕僕地跑進薊縣,爲首一人正是幽州牧袁譚,跟在他身後的有臧洪、辛評等人。因爲袁尚派出輕騎在冀州全境搜捕袁譚,所以他們逃得並不是很快。好在辛家在冀州也是很有影響力,經過一番周折還是讓袁譚等人回到幽州。

可當他們趕到涿縣時,發現那裡正在被青州軍收編。驚慌之下袁譚率部連夜逃奔薊縣。好在守衛薊縣地兵卒沒有異樣。袁譚等人也就進了城。

“大公子,您怎麼回來了!”城門附近一個騎都尉驚問道。

袁譚停下馬來,問道:“薊縣可有異樣?”

那個騎都尉想了想,答道:“方纔有鄴城來的傳令官,胡將軍將他們迎到府衙去了。”

袁譚心中一涼,喝道:“哪裡是什麼鄴城的傳令官,分明是袁尚地青州軍,他欺人太甚非要奪取我的幽州才肯罷休嗎!”

“大公子快快召集起兵卒,城外說不準還有青州軍!”辛評急道。

袁譚回過神來。正要下令那個騎都尉召集兵馬。但此時城中跑出百多騎,爲首一個騎督手舉一份文書。

“胡將軍下令讓我等接受城防!”那個騎督大聲道。他並不認得袁譚。

袁譚看那些騎兵地裝束認出他們是青州軍,他驚怒交加,喝道:“胡範哪來的傳令!”

這時那個騎督才仔細打量起袁譚等人,喝問:“你是何人!”

守城的騎都尉不明所以,見對方竟敢蔑視州牧,於是罵道:“瞎了你地狗眼,這是州牧大人!”

那些驍騎士卒着實愣了一會,隨即獰笑起來,紛紛抽出了兵刃。

“大公子快逃!”臧洪大叫一聲,他帶着隨從擋在袁譚面前。

袁紹身亡的消息一經傳出全天下爲之震驚。這位昔日的關東聯軍盟主含恨而終,使得曹袁兩家矛盾達到沒有絲毫妥協的程度。天下豪強惋惜者有之,稱好者亦有之。其中最爲解氣地不是曹操,而是盤踞九江、廬江、丹陽三郡的袁術。

袁術軍在丹陽接連失利,但聽到袁紹這個眼中釘身亡的消息,袁術高興之後反而生出幾分悲涼。通過一年多的征戰,孫家戰績輝煌,不僅牢牢控制住吳、會稽、豫章三郡進而對袁術形成包圍之勢,而且孫家在丹陽也連戰連捷,大有將袁術軍一舉趕到江北之勢。

在曹袁兩家罷兵前不久,臧霸在青州的下,突然率兵佔據了泰山郡,打得曹軍東線主帥曹仁一個措手不及。劉備在田豐地鼓動下分兵南下,召集了東海、彭城兩軍的陶謙舊部,對曹仁南北夾擊。曹操在罷兵同時下令調曹仁所部回兗州魯國,以防備泰山方向的青州軍。如此劉備控制住了琅琊、東海、彭城三郡的全部,還有下邳地北部地區,與青州軍形成對兗州地夾擊態勢。

關中方面,由於部分逃難人口的回遷,西涼軍閥馬騰、韓遂進入右扶風、京兆尹、左馮翊三郡屯軍。先前劉協派屬官治理關中,但曹操在出徵前就換上自己親信陳宮、趙儼兩人。

天下豪強之間地爭霸之戰,隨着袁紹的身亡轉入一個新地態勢。隨着袁尚的上位,歷史也展開了新的一頁。

袁尚好不容易將劉夫人安撫下來,隨即一大堆軍政事務等着他處理。

逢紀、審配、許攸、陳琳還有郭嘉賈詡等人快步來到州牧府中的書房,幾人面色都不太好,顯得心事重重。

主管文書的陳琳稟報道:“黃忠、牽招詐取了涿縣、薊縣兩地,已經收編了部分幽州兵馬。大公子逃至漁陽糾集黨徒,但又被黃忠擊破。”

“好啊,黃忠牽招他們行動還算迅捷!”袁尚說道。

“可是……”陳琳頓了頓,低聲說道:“大公子率其黨羽逃往右北平,顯然是要去投奔烏桓人!”

“烏桓人!”袁尚心中一緊。

第九十八章 勾心(下)第一百零六章 民心(下)第一一零章 田疇第五十一章 再戰(上)第二零五章 劍閣第一九零章 叛敵第二零零章 關西第八十七章 敲詐(上)第一卷之後,第二卷之前第一五五章 投靠第二一一章 水戰第五十四章 大儒第四十六章 分道(上)第一百零五章 民心第一八四章 先鋒第一六九章 內爭第一八六章 攻防(中)第八十七章 敲詐(上)第一九八章 末路第一二九章 逃亡第一七四章 戰前第一四二章 求援第一一三章 獻城第一五四章 大婚(下)第九章 逆施第一七二章 遭遇第一九零章 叛敵第八十二章 虜獲第一六八章 罷兵第一五三 大婚第一一九章 起兵第一百零四章 薊縣第一六五章 危局第一三九章 歸去第一七一章 泄密第一二零章 漁陽第二十二章 暗流第一七八章 關中第九十七章 勾心第一二五章 誘敵第九十四章 北上(上)第一六八章 罷兵第五十三章 攻破第一五七章 陰謀第一九五章 攻破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第一六三章 出奇第十八章 局定第一五五章 投靠第二章 驚鴻第三十四章 聯姻第一三八章 逆轉第二十一章 漫道第一七八章 關中第三章 佈局第二一一章 水戰第三十九章 交戰第六十九章 出兵(下)第一九三章 進退第二零五章 劍閣第六十一章 歲末第一八八章 大意第二十章 去留第四章 前奏第六十六章 仇恨(下)第五十八章 解圍(上)第九十四章 北上(上)第三章 佈局第一六五章 危局第四十六章 分道(上)第一百零四章 薊縣第一百章 父子第六十二章 溫情第一二九章 逃亡第一三八章 逆轉第三十九章 交戰第一四二章 求援第四十三章 擊潰第二十六章 刺虎第一五一章 北上第一六九章 內爭第一七三章 激戰第四十七章 分道(下)第三十三章 班底第四章 前奏第九十二章 退路(下)第九十四章 北上(上)第十一章 起兵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第四十四章 夜襲第一四五章 求援(下)第十二章 會盟第五十四章 大儒第一三三章 猜忌第二零一章 奔襲第一八三章 廟算第三十九章 交戰第一六二章 對恃第一六五章 危局第一二五章 誘敵
第九十八章 勾心(下)第一百零六章 民心(下)第一一零章 田疇第五十一章 再戰(上)第二零五章 劍閣第一九零章 叛敵第二零零章 關西第八十七章 敲詐(上)第一卷之後,第二卷之前第一五五章 投靠第二一一章 水戰第五十四章 大儒第四十六章 分道(上)第一百零五章 民心第一八四章 先鋒第一六九章 內爭第一八六章 攻防(中)第八十七章 敲詐(上)第一九八章 末路第一二九章 逃亡第一七四章 戰前第一四二章 求援第一一三章 獻城第一五四章 大婚(下)第九章 逆施第一七二章 遭遇第一九零章 叛敵第八十二章 虜獲第一六八章 罷兵第一五三 大婚第一一九章 起兵第一百零四章 薊縣第一六五章 危局第一三九章 歸去第一七一章 泄密第一二零章 漁陽第二十二章 暗流第一七八章 關中第九十七章 勾心第一二五章 誘敵第九十四章 北上(上)第一六八章 罷兵第五十三章 攻破第一五七章 陰謀第一九五章 攻破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第一六三章 出奇第十八章 局定第一五五章 投靠第二章 驚鴻第三十四章 聯姻第一三八章 逆轉第二十一章 漫道第一七八章 關中第三章 佈局第二一一章 水戰第三十九章 交戰第六十九章 出兵(下)第一九三章 進退第二零五章 劍閣第六十一章 歲末第一八八章 大意第二十章 去留第四章 前奏第六十六章 仇恨(下)第五十八章 解圍(上)第九十四章 北上(上)第三章 佈局第一六五章 危局第四十六章 分道(上)第一百零四章 薊縣第一百章 父子第六十二章 溫情第一二九章 逃亡第一三八章 逆轉第三十九章 交戰第一四二章 求援第四十三章 擊潰第二十六章 刺虎第一五一章 北上第一六九章 內爭第一七三章 激戰第四十七章 分道(下)第三十三章 班底第四章 前奏第九十二章 退路(下)第九十四章 北上(上)第十一章 起兵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第四十四章 夜襲第一四五章 求援(下)第十二章 會盟第五十四章 大儒第一三三章 猜忌第二零一章 奔襲第一八三章 廟算第三十九章 交戰第一六二章 對恃第一六五章 危局第一二五章 誘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