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收降(上)

許褚手持特製的環首鋼刀,穩穩架住何羣的刀鋒。

營帳中何羣親衛頓時醒悟,紛紛抽出環首刀來。

許褚暴喝一聲,左手閃電般擒住何羣持刀的右手。

何羣感到骨頭好像寸寸碎裂般生疼。

下一刻腥熱的血噴灑四周,許褚左手拿住何羣的人頭,“擅動者,殺無赦!”

衆人被他這一聲怒喝驚得不敢反應。

突然地,一個滿臉絡腮鬍的頭目持刀劈向許褚。

許褚奮力跟對方劈砍,只一擊,那人的刀就被磕飛,人也踉蹌着倒地。

許褚正要了結他,但看到了那人神色滲出的血跡,顯然受傷在先。

許褚哼了聲,讓個虎衛上來將他綁住。

覃遠咬咬牙大聲道:“何羣已死,周倉,你還要跟隨他陪葬嗎?大夥不爲自己想,也爲家小想想,是餓死,還是降了冀州軍。”

一衆將領互相觀望,顯得舉棋不定。

營外喊殺聲也響起,兩百多虎衛摸上來,砍殺着附近何羣的親兵。

遠處也燃起點點火光,是張郃率騎兵焚燒黃巾營帳,配合覃遠的招降。

在許褚怒目下,營帳裡的十幾個何羣親衛紛紛扔下了兵器,宣稱聽從覃遠的號令。

一個虎衛也將何羣人頭拿出去威嚇何羣的親兵。

不一會,中軍就被許褚和一衆虎衛控制住。

十幾個黃巾將領迫於威脅,在幾個人帶領下,紛紛表示原意歸降冀州軍。

並不是所以黃巾軍都歸降,當歸降冀州軍的命令傳下去後,立即有幾個將領帶部逃走。

袁尚在城牆上,焦急地看着黃巾軍營地的火光,田豐也神情緊張地站立一旁。

待到斥候稟報說黃巾歸降,袁尚呆了半響,然後心裡亢奮異常。

“元皓先生,這主持收降的事宜還要勞煩您,眼下還有另一部黃巾主力。”

田豐點點頭,“三公子放心,諸多事宜我們也已經商定好,收降另一部黃巾纔是要緊。”

袁尚面帶微笑,“其家眷在我手,收降黃巾事半功倍,方纔似乎有部分黃巾逃竄東去,如能遇到黃巾主力,正好渙散其軍心。”

收編百萬的黃巾確實是件繁瑣的事,在袁尚田豐授意下,近十萬黃巾軍放下兵器,但都還就地駐紮。

百萬的家眷也調撥了些營帳,讓其就地駐紮。

濟南國東,土鼓。

經過多番阻截,郭嘉、張遼帶着一千五百多騎兵終於退到濟南的土鼓。

在兗州到土鼓這段路程裡,就有約五百的騎兵陣亡,但他們成功滯緩了黃巾主力的行軍速度。

一旦進駐土鼓,張遼忙着整頓兵士,準備接下來的大戰。

郭嘉就帶着典韋和狼衛巡查土鼓的城防。

讓郭嘉想不到的是,土鼓的縣尉居然是個二十出頭的青年。

“郭從事可是要巡查城防?”正在城牆上佈防的縣尉問道。

“是也,聽說你是張俊義將軍舉薦的?”郭嘉好奇地問道。

縣尉拱手道:“在下濟南人,姓易,名榮,字俊運。承張將軍不計我帶兵襲擊的前嫌,舉薦我爲土鼓的縣尉。”

“所謂外舉不避仇,況且大家現今同爲袁青州臣子,哪還有仇恨一說。”郭嘉道。

易榮趕緊稱是。

郭嘉在易榮的帶領下,徹底地視察了土鼓的防務。

末了,郭嘉讚許地不住點頭,“俊運真乃幹練之才,這麼短短時日,不僅加固了城牆,還將士卒也訓練地井然有序。”

“土鼓城小,然其爲濟南門戶,上面兵少,派千餘兵卒,所以只能從城防跟兵卒的訓練下手。”

郭嘉拿出了袁尚新傳來的軍報,“我軍在濟南城下收降了黃巾百萬家眷,然其安置成了問題,不是一時半日能處理好的,所以不能讓尾追而來的黃巾到濟南。”

易榮會意,“就是說,土鼓就是跟黃巾決戰的戰場了?”

“黃巾賊離這裡只有半日的路程了,我等要將其拖在土鼓,再等待濟南的援軍。”郭嘉說到這,也感到了疲倦,這些日子來的隨軍征戰,着實辛苦。

土鼓城下,黃巾軍駐地。

管亥感到了深深的挫折,還有無力感。

從濟南逃來的黃巾在土鼓附近跟管亥這部黃巾主力匯合,同樣的,家眷被俘的消息也傳遍軍中。

儘管管亥控制住了從濟南潰敗來的黃巾兵卒,但這樣更加深了兵卒的懷疑。

在土鼓的冀州軍也不斷地射來招降書,要不是管亥帶親兵的強力鎮壓,這一部黃巾軍就會立時崩潰。

由於手中大將不多,袁尚在緊急收編安頓了黃巾後,親自跟張郃帶兵到土鼓跟黃巾軍主力決戰。

百萬黃巾新降,袁尚留下了三千的兵卒給田豐守濟南。這樣張郃所率領的就只有兩千的步卒、一千騎兵。加上袁尚的兩千戍衛步卒也顯得人少力單。

但袁尚不得不加緊跟黃巾軍的決戰,因爲雖然曹操沒有動作,但還窺視一旁。深知心理戰作用的袁尚,還帶上了幾百黃巾降卒來喊降。

在離土鼓三裡多,張郃就建議在此處高地駐紮,以跟土鼓遙相呼應。

二十多萬的黃巾兵卒遍佈土鼓周圍,在張郃、許褚親自率兵阻截下,袁尚軍才能建好營寨。

袁尚、張郃就帶着許褚和一衆虎衛站到營寨土牆觀望敵情。

在袁尚身後還有一個面色黝黑的中年黃巾降卒。

“黃東,你帶人換上黃巾的服飾,立即去聯絡有意願投誠的將領,事成之後賞你百金。”袁尚看着叫黃東的黃巾降卒道。

黃東聽到百金封賞,呼吸也加快了幾分,“大人放心,必定能拉到一半的弟兄來投誠。”

待到黃東下去後,袁尚來到張郃面前,“俊義將軍,我已差人送信進城給郭奉孝,張文遠他們,約定三日後決戰,此間營寨的防守就有勞了。”

張郃抱拳施禮,“公子寬心,兩千‘大戟士’已練成,任憑他黃巾有百萬之衆,也無法越雷池半步。”

袁尚笑着拍了拍張郃肩膀,“我有張俊義,區區黃巾何足懼哉!”

三天的時間不長,但黃巾軍對土鼓和袁尚軍營地的攻擊日日不斷。

土鼓縣尉易榮爲了讓張遼軍休整,親自率兩千守軍日夜不停地守城。在他講述黃巾破城則屠城的威嚇下,城中也組織了五百的壯丁協助守城。

袁尚這邊,兩千的重甲步卒輪番上陣,抵擋了黃巾軍一波又一波的攻勢。

好在黃巾軍無心戀戰,攻勢不甚強烈,這三天時間裡,袁尚軍傷亡也不大。

第三天清晨,郭嘉親自登上了土鼓城牆。

他身後跟着幾十名狼衛,典韋則帶剩下的兩百多狼衛,跟隨張遼的騎兵一起出擊。

看着眼裡佈滿血絲,身材矮小,臉色憔悴的縣尉易榮,郭嘉心裡不禁感慨,“俊運真乃勇傑之士,張俊義舉薦了個賢才。”

易榮笑了笑就累倒下去。

張遼所部的一千五百多騎列隊到了城外,千多騎行動間井然有序,毫無嘈雜之聲。

典韋和兩百狼衛跟在張遼身邊,做最後的突擊隊。

另一邊,袁尚軍也出了營寨佈陣。

在張郃調度下,兩千大戟士擺出魚麗陣,一千騎在陣後做機動。袁尚跟許褚的虎衛,還有張郃就居陣中指揮。

管亥在帳中和衣而睡,聽到警報他立即驚醒,披上鎧甲後,趕緊召集人馬在中軍大帳外集合,他一直在防備冀州軍的襲擊。

二十多萬的黃巾軍,除了五萬留守營地,約十五萬的兵卒按管亥的命令,對着袁尚軍陣佈下方形大陣,遙遙對恃。

管亥狠狠地吐了一口唾沫,“冀州崽子們終於肯出那烏龜殼,堂堂正正地對幹了麼!”

“管帥不要大意啊,保不準冀州軍還有啥詭計。”一個副將提醒道。

管亥這些日子實在覺得窩囊,恨不能滅了冀州軍,“讓左軍的曾計,右軍的李光他們進攻,咱中軍防範冀州騎兵,然後給他們狠狠地一擊!”

兵卒搖動旌旗,黃巾軍左軍右軍一齊緩緩向袁尚軍移動。

但左軍走出管亥中軍一段距離後,不再前進,而是向左移動。右軍看到左軍怪異的行動,前進速度迅速滯緩下來。

管亥大怒,“曾計他們搞什麼!想死麼。”

冀州軍陣中,袁尚張郃都看到了黃巾軍左軍的行動,證明這一部分黃巾已經歸降。

“是不是跟張文遠他們配合攻擊黃巾中軍?”袁尚問道。

張郃點頭讚許,“我軍一面防範黃巾右軍,一面牽制住黃巾中軍,張文遠就可伺機擊破他們中軍。”

兩千大戟士踏着沉重的步伐緩緩地前進,雖然人不多,但那種厚重的壓迫感,令黃巾軍本就渙散的軍心更加膽寒。

管亥親自持刀策馬帶着中軍衝鋒,右軍也緩緩地圍上了袁尚軍。

“喝!”隨着整齊的口號聲,前面一排的大戟士紛紛揮出長戟。

黃巾軍前面的長矛兵也挺矛擊刺。

血花四處飛濺,兵士們可以清楚地感到同伴發出的哀嚎聲,還有涌出的血液。

前排的兵士倒下,後面的人趕緊接上,他們反覆地使出格擋,挑刺那幾個動作,直到對手倒下,或者自己倒下。

袁尚在軍中聽着那哀嚎聲,廝殺聲,聞着那血腥還有揚起的塵土味。這不是他第一次經歷戰場廝殺,但這樣面對面的慘烈對劈,讓他不適之餘,那股隱藏的暴虐本性也被激發出來。

袁尚軍大戟士佔據鎧甲兵器上的優勢,士氣上更是不能比,一陣廝殺後,黃巾軍節節後退,而變成大戟士進攻。

張遼帶着那千多騎一直遊離在黃巾軍外圍,他們靠近後就彎弓漫射。看到黃巾軍中軍的停滯跟後退,張遼明白戰機已到。

千餘騎呈縱隊直插黃巾中軍。

張郃看到遠處有騎兵突擊,趕緊讓左後方的一千騎也配合突襲黃巾中軍。

張遼臉色毅然,持戟帶着部下不斷劈開擋在前面的黃巾軍步卒。

典韋也一馬當先,一雙大鐵戟揮舞地虎虎生風。

越接近黃巾中軍,抵抗就越激烈,這裡都是管亥親衛,戰力最強。

典韋眼尖,看到了中軍大旗下的管亥,他徑直攻殺過去。

典韋何等勇猛,又有戰馬的衝擊,這些兵卒如何抵擋得住。

靠近管亥,十幾個黃巾兵卒持矛一齊捅向典韋。

典韋左手一戟格開幾柄矛頭,接着右面又有幾桿長矛刺到。

典韋伸手上前,用胳臂夾住了長矛,跟幾個長矛兵較起力。

其餘黃巾兵卒哪會放過這個機會,餘下的長矛又刺向典韋。

騎在馬上突進的典韋成爲黃巾軍長矛手明顯的目標,典韋能護住自己,但護不住戰馬。

間不容髮之間,典韋跳下戰馬,揮戟逼開長矛。

管亥又驚又怒,他惱怒典韋單騎突進不將他放在眼裡,又驚於典韋的武勇。

典韋踏步靠近管亥,但是一排親兵將管亥護在了中間。

典韋呼喝一聲,逼退周圍兵卒後將雙戟插地,接着他取來腰間別着的十把手戟。

在雷霆般的怒吼聲中,四把手戟接連飛出,排在管亥前面的幾個兵卒應聲而倒。

看到典韋勇猛如廝,其餘兵卒無不膽寒地後退。

剩下六把手戟再次擲出。

管亥看到迎面飛來團凌厲的黑影,周圍不少兵卒阻擋,戰馬已來不及催動,他只能揮刀格開手戟。

“鐺”的一聲,手戟彈開,管亥虎口出血,長刀也震脫手。

這段時間,後面的張遼跟狼衛也衝殺上來接應典韋。

“劈了那廝!”典韋拿鐵戟呼喝道。

張遼當然不會遲疑,策馬徑直取向管亥。

管亥驚怕,哪顧得其他,縱馬向左面逃去。

主帥逃亡,其餘兵卒哪還有心廝殺,一時間黃巾軍兵敗如山倒。除了管亥帶的兩萬親兵逃走外,其餘約十三萬黃巾兵卒皆投降。

營寨中的黃巾兵卒看形勢不妙,在歸降的黃巾頭領勸說下也都降了冀州軍。

漢初平三年九月,冀州袁尚軍於青州濟南、於陵與青州黃巾會戰,冀州袁尚軍大勝,收降二十餘萬黃巾兵卒,近百萬黃巾軍家眷。

第十一章 起兵第一四八章 兩難第一百零八章 處決第九十七章 勾心第一八二章 某伐第一八九章 相持第一七二章 遭遇第八十章 朐縣第五十四章 大儒第八十七章 敲詐(上)第一八零章 迂直第一六八章 罷兵第三章 佈局第八十三章 詐城第二一三章 登岸第二一零章 迫降第一六四章 奔襲第一七一章 泄密第一五六章 爆發第十八章 局定第六十八章 出兵(上)關於更新第一六八章 罷兵第四十七章 分道(下)第九十章 盜掘第七十六章 陳留第三十八章 偷襲第一七五章 平定第一九八章 末路第一二五章 誘敵第一五零章 逃離第二十二章 暗流第一四二章 求援第十三章 討伐第九章 逆施第一百零五章 民心第一三九章 歸去第九十八章 勾心(下)第一一零章 田疇第十二章 會盟關於更新第一三二章 護駕第七十六章 陳留第二十五章 情殤第六十八章 出兵(上)第一九三章 進退第一七六章 賊匪第一一三章 衝突第一八三章 廟算第一五七章 陰謀第七十四章 軍心第一四五章 渡海第二零零章 關西第二零七章 會盟第一八三章 廟算第一八六章 攻防(中)第一四五章 渡海第六十章 解圍(下)第六十三章 歹意第二十章 去留第一四一章 偷襲第二零八章 兵鋒第一一五章 光復第十九章 才智第一八九章 相持第八十九章 退路第一九四章 不趨第六十三章 歹意第五十五章 引禍第四十四章 夜襲第一五五章 投靠第一九六章 圍城第五十一章 再戰(上)第一八七章 攻防(下)第一七四章 戰前第九十章 盜掘第一九一章 危局第五十六章 求援第一四六章 撤離第一八九章 相持第三十九章 交戰第一五二章 戰始第八十二章 虜獲第一六二章 對恃第十七章 界橋第二十五章 情殤第七十八章 黑山第一卷之後,第二卷之前第一三四章 朝會第二十六章 刺虎第一百零九章 處決(下)第二十二章 暗流第一三零章 尾追第一一一章 南下第八十二章 虜獲第八十三章 詐城第一九九章 假道第三十一章 根基第四十五章 潰逃
第十一章 起兵第一四八章 兩難第一百零八章 處決第九十七章 勾心第一八二章 某伐第一八九章 相持第一七二章 遭遇第八十章 朐縣第五十四章 大儒第八十七章 敲詐(上)第一八零章 迂直第一六八章 罷兵第三章 佈局第八十三章 詐城第二一三章 登岸第二一零章 迫降第一六四章 奔襲第一七一章 泄密第一五六章 爆發第十八章 局定第六十八章 出兵(上)關於更新第一六八章 罷兵第四十七章 分道(下)第九十章 盜掘第七十六章 陳留第三十八章 偷襲第一七五章 平定第一九八章 末路第一二五章 誘敵第一五零章 逃離第二十二章 暗流第一四二章 求援第十三章 討伐第九章 逆施第一百零五章 民心第一三九章 歸去第九十八章 勾心(下)第一一零章 田疇第十二章 會盟關於更新第一三二章 護駕第七十六章 陳留第二十五章 情殤第六十八章 出兵(上)第一九三章 進退第一七六章 賊匪第一一三章 衝突第一八三章 廟算第一五七章 陰謀第七十四章 軍心第一四五章 渡海第二零零章 關西第二零七章 會盟第一八三章 廟算第一八六章 攻防(中)第一四五章 渡海第六十章 解圍(下)第六十三章 歹意第二十章 去留第一四一章 偷襲第二零八章 兵鋒第一一五章 光復第十九章 才智第一八九章 相持第八十九章 退路第一九四章 不趨第六十三章 歹意第五十五章 引禍第四十四章 夜襲第一五五章 投靠第一九六章 圍城第五十一章 再戰(上)第一八七章 攻防(下)第一七四章 戰前第九十章 盜掘第一九一章 危局第五十六章 求援第一四六章 撤離第一八九章 相持第三十九章 交戰第一五二章 戰始第八十二章 虜獲第一六二章 對恃第十七章 界橋第二十五章 情殤第七十八章 黑山第一卷之後,第二卷之前第一三四章 朝會第二十六章 刺虎第一百零九章 處決(下)第二十二章 暗流第一三零章 尾追第一一一章 南下第八十二章 虜獲第八十三章 詐城第一九九章 假道第三十一章 根基第四十五章 潰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