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六章 爆發

郭圖、鞠義在幷州與河內發回急報,說鞠義趁着傍晚風向突變,以火攻煙燻做掩護,擊敗了呂布軍步卒主力。但呂布率所部精騎南下河內,渡過河水去投靠兗州軍。

袁紹臉色鐵青,他只道各豪傑爭相歸附曹操,卻不知呂布跟袁尚的過節,呂布誓死不投靠袁紹一方實乃私人恩怨問題。而此刻,袁紹心中對曹操的嫉恨,到達一個新的頂點。

“不能養虎爲患啊,當趁早除去此禍患!”審配冷不丁說道。

此話正說中袁紹心裡所想,他以詢問的眼神看向衆人。

“與其坐觀他壯大,不如儘早圖之!”辛評也附和道,他也看清袁紹心中所想。

“不可!此時出兵征討曹操勝負難料!”沮授立即跳出來勸阻道。

審配斜眼瞧了瞧他,說道:“我冀州已然奪取下幷州,如此集冀、幽、並、青四州之地,合十數萬之衆,南渡河水即可壓垮兗州,公與你爲何會說勝負難料!”

沮授挺直身子,嚴肅地說道:“自從主公入主冀州,連年興兵征伐。田楷、公孫瓚、張燕,歷經這幾場大戰,我冀州庫府揮霍一空,所囤錢糧所剩無幾。而且公孫瓚、張燕數次攻入冀州,致使百姓疲憊不堪,我軍所徵賦役也十分沉重,這些都是導致用兵失利的隱憂。況且今年大旱,正南先生你所數十萬大軍沒錯,但可有糧秣供給這些兵卒的出征之用?”

沮授一句話將衆人問倒,現在四州之地確實可以徵集起三十萬以上的兵卒,但糧食問題沒有解決,他們最多隻能出十萬的兵馬。這還是沒有天災的情況下,而今年的旱災致使冀州根本發動不了如此大的一場戰事。

田豐難得再次參加決定冀州走向的決議,他也勸道:“主公,我冀州實在是沒有錢糧支撐大軍拿下兗、豫兩州。爲今之計要勸課農桑,減免百姓賦役負擔。再搶佔河水要害渡口。多造船隻、修繕器械,同時派遣精騎,分幾路騷擾兗州邊境,使曹操不得安寧。如此以逸待勞不出三年。兗州就可不勞而定。”

袁尚一皺眉,他問道:“圓皓先生是否效仿當年伍子胥疲楚滅國之計?”

田豐欣然點頭。答道:“公子說地不錯。正是伍子胥攻楚之策。”

春秋時吳王闔閭經過獎勵農商、修明法制和練兵習武。國力逐漸強盛。他認爲攻打楚國地時機已經到來。但孫武力勸闔閭。說發兵遠征軍需用度極大。要再修養幾年。而伍子胥急於報殺父之仇。提出疲楚地策略。既將精兵分成三軍。每次用一軍襲擾楚國邊境。“彼出則歸。彼歸則出”。使楚軍疲於奔命消耗實力。疲楚之計堅持六年多之後。終於抓住戰機。一舉攻破楚國都城。

審配反駁道:“圓皓先生。吳國弱小而楚國強大。所以吳王闔閭採用疲敵之策。但如今我軍強大而曹操弱小。可不能生搬硬套古人之計。”

“正南說得對!”辛評這次站在了審配一方。◆◆他說道:“豈不聞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現有主公地英明勇武。又集結河朔地強兵。以此討伐曹操實在易如反掌。如不乘機攻取。以後幼虎長大。那可就要傷人了。”

辛評如此贊成出兵討伐曹操也是有理由地。首先他也小瞧了曹操。認爲攻曹之戰如打公孫瓚那麼簡單。再次他要給袁譚掙立軍功地機會。如此挾大勝之機。勸說袁紹立袁譚爲繼承人。

“曹操法令暢行無阻。士卒都訓練有素。其兗、豫兩州地廣人多。不像公孫瓚那樣坐受圍困。如我等不採取穩妥地法子。反而興起無名之師。實在乃冒險地豪賭!”沮授急道。

辛評針鋒相對道:“周武王討伐商紂王,尚且不能說不義,何況曹操新近攻略陶謙。征伐他怎能說師出無名!河北將士精勇。人人爭先,此時不能早定大業。是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正是越國之所以稱霸,吳國之所以滅亡的緣故。圓皓、公與兩位的謀略只求穩妥,不知審時度勢臨機應變呀!”

沮授被激起怒意,反問道:“那依你所見,河北可徵發多少兵卒,糧秣用度又可以徵調多少?”

“戰貴速而不在久,我軍挾浩大聲勢,不需多久就能平定兗州。如此也不回耗費多少糧秣,再者咱們就不能學曹操取糧於敵麼?”辛評說道。

沮授、田豐和審配、辛評雙方爭得不可開交,他們都是飽讀之士,吵起來都引經據典,說得也是頭頭是道。袁尚環顧兩邊的文武,武將基本是對袁紹惟命是從,只等袁紹決定策略。而文臣中荀諶、許攸兩隻老狐狸看似聚精會神地傾聽和思考,其實是置身事外地觀望。逐漸地文士們分成兩派,審配、逢紀、辛評難得地站在同一陣線要求速戰速決,他們打的都是給袁家兄弟賺軍功的念頭。沮授、田豐還有後來加入地崔琰則力主穩妥的策略。辛評、審配抓住不能養虎爲患這點,迎合袁紹征討曹操的心裡,而田豐、沮授則緊緊抓住糧草這點反駁。

袁紹聽他們吵得厲害,擡眼看向了另外的臣屬,當他收回目光時恰好看到正暗自思考的袁尚,還有力挺辛評地袁譚。

“顯思、顯甫,你們也是一州之長官了,且說說看該不該征討曹操,又該怎麼征討曹操。”袁紹問道。

袁譚早就跟辛評通好氣,準備趁着戰事掙立軍功,再以此聲望脅迫袁紹立繼承人。於是他答道:“曹操那廝顯然是挑釁父親的威信,如不征討豈不是示敵以弱。如此不過兩三年,天下豪傑都會改投曹操而疏遠父親。”

說着袁譚站起身,激憤道:“只要父親下令,我立即率部爲先鋒,直取濮陽,再下陳留!”

袁紹高興地點點頭,“顯思經過在幽州的歷練已然果敢了許多。☆☆”

袁尚知道袁紹心中恨不能立即滅掉鬧事的曹操。如此他再力勸也不能改變袁紹的決定,只會引發他的惡感。像歷史上田豐穩妥地策略也是正確的,但袁紹失敗後不但不悔改,反而因不聽從田豐正確策略。而將他殺掉。由此可見袁紹是個極重面子的人,如果自己加入田豐他們勸阻,要是決戰得勝還好,萬一失利還會引起袁紹地嫌惡。

更重要的是,袁尚知道曹操不是楚昭王,以他的才幹還有手下衆多人才的輔佐,疲敵之策能不能奏效實在是個疑問。袁家要施行疲敵之策,倚重地是騎兵。但曹操兼併匈奴於夫羅跟西涼軍閥後,騎兵數目雖然不如河北,卻也不至於一味捱打。袁尚整理了一下思路,說道:“圓皓先生、公與先生說的是極爲穩妥之策略,如此我軍穩守河北即可坐觀天下之變。我軍要是施用疲敵之計。所依仗乃精銳騎兵,但要是呂布也歸附,曹操手下精騎同樣不可小窺,如此疲敵能不能湊效尚存疑慮。再則,咱們休養生息,曹操也在休養生息。如此三五年後雙方實力還是一樣。所以正南先生說地速戰速決也未免不可。”

田豐有些驚訝地看着袁尚,在他看來袁尚應當可以看出休養生息纔是上策,但袁尚的決定讓他十分吃驚。審配則是一副早就知曉的神情,因爲前兩日他們會面時曾經商討過此事,袁尚讓他跟逢紀兩人看時機順着袁紹的意思去說。

田豐知道袁尚這麼說肯定有他的道理,於是問道:“即便如此,我軍可出多少兵馬決戰?所需錢糧又如何籌集?要知道此時庫府中積蓄可是不足以支撐多久的。”

袁尚解釋道:“咱們缺錢少糧,難道曹操就不缺嗎?看似他新近佔據了盛產糧食地徐州,但是徐州庫府多被遷移洗劫。他能得到的並不多。徐州百姓人丁飽受戰禍多有逃亡,曹操能得到的人丁也不多。此外他還要分兵把守,防備陶謙餘黨復返。曹操本就兵少,又不得不分兵,我軍只要集中攻擊一點,必能逼迫曹操軍決戰。只要再聯絡其他豪強共同舉兵,即使不能攻佔兗州豫州全境,也能極大消耗曹操軍主力,並佔據河水要害。如此再派幾員大將深入敵境施行疲敵之策,曹操不攻自破。”

“說得好!但顯甫你可有解決糧草的法子?”袁紹滿意地問道。

袁尚看看在座地衆人。說道:“諸位大人都是才智之輩。父親且聽聽他們地有何見解。”

審配、辛評等人一時哪能想出什麼快速解決糧食的辦法。

沮授見袁紹已經決定征討曹操,再勸也沒有效果。他只能幫袁紹謀劃詳盡力求取勝,於是他說道:“今冬發動河北儘可能播種冬麥,來年夏初收割,屆時出兵兗州。即便戰事持久,兩三月後春麥也可以收割了,我軍可避免斷糧地危機。”

袁紹拍掌讚道:“公與果然善於謀劃,如此困擾我軍的糧草事宜迎刃而解。”

沮授看看衆人,再建議道:“官家庫府存糧雖然不多,但據在下探查,衆多士族大家確是多有餘糧,主公可以效仿當初三公子施行借糧。”

此言一出,辛評、逢紀、許攸、荀諶等人無不變色,上次袁尚雖然還了錢糧,但要再拿出一大筆錢糧,這當中的變數和風險,是他們不願意冒的。袁尚地想法跟沮授一樣,那些士族門閥多的是糧食,不讓他們出出血實在說不過去,但是這個惡人他不能做,沮授說出來是最好不過了。

袁紹神情威嚴地看着底下衆人,看得他們心中暗罵沮授。特別是辛評、審配這些主戰派,他們極力鼓動發兵征討曹操,這時總不能不表示點什麼。

“爲了主公大業,在下願意借出五萬斛糧食,再無償供給大軍五萬斛糧食。”審配說道,一來他十分忠於袁紹,也信奉士大夫大公無私那一套。二來審配爲了袁尚,也來場政治上的豪賭,將來不論是袁紹還是袁尚掌權的時期。都會記得他們家族爲了袁家做的貢獻。

逢紀會意,也立即跟着答應借出糧食,並也無償供給一批。有了帶頭人,其餘文武不論情願不情願。都答應借出糧食,並發動冀州其他士族豪門也捐獻出糧食來。

冀州高層一旦決定征討曹操,就立即組織人手籌備起來。雖然暫定來年夏初出兵,但打造兵器、選拔訓練兵卒等事宜卻要立即着手準備。

袁尚的新婚日子過得還算愜意,美人在懷,溫香軟玉的日子當真能消磨英雄豪傑的意志。但是袁尚安不下心來享受這溫馨的時光,跟袁家曹操地決戰就要進行,他也要回青州做準備。但是大婚後袁紹夫婦執意要他留下一段日子。於是袁尚跟賈詡等人一直在冀州滯留到正旦。也就是建安二年(公圓一九六年)春。

滯留冀州期間,袁尚十分注意拉攏那些舊識。而在回青州前,逢紀、審配等人在和順酒肆爲他設宴餞行。

因爲正在準備出征事宜,冀州高層文武大都被調回鄴城。所以來餞行地人不少,顏良、文丑、韓猛、牽招甚至淳于瓊都到場。審配、逢紀兩人做東。袁熙、許攸、陳琳還有崔琰也被請來。

袁尚看着這些人,大都是他在冀州的人脈,將來奪嫡之爭很大程度看他們的力量和。至於荀諶、高覽、高幹那些兩面倒的中間派,對袁尚、袁譚兩兄弟地態度始終是曖昧。

許攸舉起酒爵,“大戰將至,又是三公子和將軍們大展神威之時啊!殺敵立功、光耀門楣。我等文人可是羨慕得緊!”

“不對!不對!”陳琳笑着搖頭,“三公子沙場上是將軍,可除去鎧甲就是才子吶!怎麼說我等文士不能沙場立功!”

淳于瓊一抹鬍鬚上的酒漬,賊笑道:“三侄兒擡手疾書文墨,沙場上力戰強敵,但最羨煞旁人的是閨中坐擁雙美吶!”

衆人鬨然大笑,說袁尚獨享齊人之福。袁尚哭笑不得,淳于瓊別的本事沒有,歡場上飲酒作樂倒是擅長。

酒宴間衆人是極盡享受聲樂。陳琳這個歷史上的“建安七子”更是賣弄地做起駢賦來,他近乎阿諛地奉承袁尚,一刻鐘就洋洋灑灑地寫出一篇《與少將軍賦》,並當衆誦讀出來。衆人聽了不住擊掌讚許,就是袁尚看了也不得不讚服陳琳地文采。

駢賦起源於先秦,發展於東漢,它講究對偶對仗,讀起來押韻順口,並且極盡用典藻飾。雖然駢賦大多內容空洞,但對文人地學識文采是十分考驗的。

在後世。最著名地駢賦就當數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袁尚當然不能完整地背下那麼一篇駢文。但他受過這時嚴格的文人教育,便模仿着做出一篇《離鄴城餞別友人賦》。

袁尚想不到的是。雖然因爲他改變了歷史,“建安七子”“建安風骨”的說法沒有形成,但是另一種格調慷慨激昂的地建安文化,在他的影響下形成了。其對後世中華文化的影響,比之歷史上的“建安風骨”還要深厚。曹袁兩家決戰前,袁尚等人這次餞別酒宴,還有袁尚跟陳琳所做的這兩篇駢賦,更是成爲一段傳世佳話。

冬去春來,原野間綠意盎然。可能是上天也憐憫天下漢民的苦難,今年一開春就下起連綿不斷地細雨。

齊地是儒家文化發祥地,春秋列國以來,這裡不僅文化鼎盛,農耕商貿也極爲發達。先秦時齊國靠着這裡稱霸,一代名相管仲開魚鹽之利,寓兵於民。青州之民不僅有經營工商的傳統,而且民間好勇鬥狠民風彪悍。所以青州實在是塊亂世爭霸的基業之地。

一大隊車馬行駛於郊外官道,隨行的護衛騎兵也是彪悍威武,使地裡耕作的鄉民頻頻矚目。

馬車上車簾揭開一小塊,露出一雙充滿好奇心的美眸。

馬車上的甄宓輕輕一笑,“公主姐姐儘管掀開布幔來看,民間風氣開化沒有這麼多規矩。”

萬年公主也笑了笑,大膽地將車簾掀起,“這就是齊地麼?風物果然跟關中不一樣。”

甄宓看出去,答道:“妾身也是第一次到青州來,不過這裡是聖人的鄉里,想必有其獨特之處。”

她們都是久在深閨之中,對外面的東西自然好奇。甄宓還好一些,他能跟着兄長在河北遊歷,見識比之萬年公主也多了不少。

袁尚跟田豐、賈詡、孫乾、趙雲幾人騎在戰馬上,看着周圍忙於耕作地鄉民,他們也是一陣欣慰。幾年前青州還是一塊戰亂頻繁之地,是他們親手將這裡改變,凋零的民生也逐漸恢復繁華。

恰好,接近臨淄的農地間,有一些官吏兵卒在指揮着鄉民耕作。

袁尚遠遠地就看到一身白袍,揮着羽扇的郭嘉。在不遠處跟力田與鄉民指指點點的正是郭嘉的對頭陳羣。而郭嘉旁邊還有一個年齡相仿的青衣文士。

第一七六章 賊匪第二十九章 隕落第六十二章 溫情第四十二章 伏擊第二十章 去留第九十六章 北上(下)第八十四章 巷戰第一五八章 戰前第二零零章 關西第八十八章 敲詐(下)第六章 密謀第五十一章 再戰(上)第一四一章 偷襲第一六二章 對恃第八十四章 巷戰第二十三章 連環第二零五章 劍閣第一一八章 兵甲第二十六章 刺虎第一一三章 衝突第一三五章 放棄第九十六章 北上(下)第七十八章 黑山第二一零章 迫降第七十三章 危勢(下)第一三七章 危急第一五八章 戰前第三十五章 定策第二十八章 千鈞第四十九章 收降(上)第三十七章 變數第一二八章 賜婚第一九七章 決戰第六十章 解圍(下)第四十二章 伏擊第一一二章 渡河第四十二章 伏擊第十七章 界橋第一三二章 護駕第一九二章 十面第一七八章 關中第一四八章 兩難第一七三章 激戰第二十七章 絕殺第九十八章 勾心(下)第一六五章 危局第一七三章 激戰第三章 佈局第一三二章 護駕第六十五章 仇恨第二零一章 奔襲第四十一章 合兵第一六七章 轉折第六十六章 仇恨(下)第一一五章 光復第七章 亂起第一卷之後,第二卷之前第一三二章 護駕第十六章 入主第六十八章 出兵(上)第九十四章 北上(上)第一八一章 鎖喬第二零七章 會盟第三十七章 變數第一百零一章 朝堂第一四二章 求援第十五章 謀奪第九十八章 勾心(下)第一七一章 泄密第四十六章 分道(上)第六十二章 溫情第一六四章 奔襲第一卷之後,第二卷之前第一八零章 迂直第一九三章 進退一點說明和懇求第一百零四章 薊縣第一一二章 圍困第一九八章 末路第一二七章 逼婚第二零六章 偏道第一四一章 偷襲第一三零章 尾追第六十章 解圍(下)第一七五章 平定第一六九章 內爭第十九章 才智第九十五章 北上(中)第一二八章 賜婚第四十八章 內訌第十章 潛逃第四十七章 分道(下)第五十四章 大儒第一百章 父子第一四五章 渡海第一六零章 中計第七章 亂起第七十四章 軍心第一八五章 攻防(上)第二十八章 千鈞
第一七六章 賊匪第二十九章 隕落第六十二章 溫情第四十二章 伏擊第二十章 去留第九十六章 北上(下)第八十四章 巷戰第一五八章 戰前第二零零章 關西第八十八章 敲詐(下)第六章 密謀第五十一章 再戰(上)第一四一章 偷襲第一六二章 對恃第八十四章 巷戰第二十三章 連環第二零五章 劍閣第一一八章 兵甲第二十六章 刺虎第一一三章 衝突第一三五章 放棄第九十六章 北上(下)第七十八章 黑山第二一零章 迫降第七十三章 危勢(下)第一三七章 危急第一五八章 戰前第三十五章 定策第二十八章 千鈞第四十九章 收降(上)第三十七章 變數第一二八章 賜婚第一九七章 決戰第六十章 解圍(下)第四十二章 伏擊第一一二章 渡河第四十二章 伏擊第十七章 界橋第一三二章 護駕第一九二章 十面第一七八章 關中第一四八章 兩難第一七三章 激戰第二十七章 絕殺第九十八章 勾心(下)第一六五章 危局第一七三章 激戰第三章 佈局第一三二章 護駕第六十五章 仇恨第二零一章 奔襲第四十一章 合兵第一六七章 轉折第六十六章 仇恨(下)第一一五章 光復第七章 亂起第一卷之後,第二卷之前第一三二章 護駕第十六章 入主第六十八章 出兵(上)第九十四章 北上(上)第一八一章 鎖喬第二零七章 會盟第三十七章 變數第一百零一章 朝堂第一四二章 求援第十五章 謀奪第九十八章 勾心(下)第一七一章 泄密第四十六章 分道(上)第六十二章 溫情第一六四章 奔襲第一卷之後,第二卷之前第一八零章 迂直第一九三章 進退一點說明和懇求第一百零四章 薊縣第一一二章 圍困第一九八章 末路第一二七章 逼婚第二零六章 偏道第一四一章 偷襲第一三零章 尾追第六十章 解圍(下)第一七五章 平定第一六九章 內爭第十九章 才智第九十五章 北上(中)第一二八章 賜婚第四十八章 內訌第十章 潛逃第四十七章 分道(下)第五十四章 大儒第一百章 父子第一四五章 渡海第一六零章 中計第七章 亂起第七十四章 軍心第一八五章 攻防(上)第二十八章 千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