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起兵

因爲前程未卜,袁紹將家小差人託付與至交——兗州劉岱,但袁尚堅決要求隨軍前往河北。

到達渤海郡治所浮陽後袁紹帶着郭圖去了趟

鄴城拜訪韓馥,順便結識了當地一衆士族名士。

在郭圖同鄉,兼舊識荀諶的幫助下,韓馥許諾供應袁紹軍馬的糧餉。

來到渤海後,袁紹吩咐衆將領操練兵馬,購買和打造兵器鎧甲等軍械。

韓馥害怕袁紹坐大,於是派來幾個下屬監視袁紹軍舉動。

袁紹雖有不滿,但無奈寄人籬下只得當做沒看見。

期間袁尚跟隨袁紹在冀州一帶走訪一些名士豪傑,這時候袁家和袁紹的名氣聲望是很大的,諸多豪傑也紛紛歸附,其中令袁尚在意的就有逢記和田豐田元皓。

田豐冀州鉅鹿人,博覽多識,權略多奇,曾在朝中任侍御史,因不滿宦官專權,棄官歸家。在袁紹卑辭厚幣邀請下,出任了別駕。

袁尚知道他是難得的頂級謀士,對他也是極盡謙卑恭敬,但田豐卻總是淡漠地客套。

公元一年的九月註定是多事之秋。

是月,董卓又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威脅何太后下詔廢黜少帝劉辯。

詔書說:“皇帝爲先帝守喪期間,沒有盡到作兒子的孝心,而且儀表缺乏君王應有的威嚴。如今,廢他爲弘農王,立陳留王爲皇帝。”

袁隗心思沉痛複雜地把少帝劉辯身上佩帶的璽綬解下來,進奉給陳留王劉協。

然後扶弘農王劉辯下殿,向坐在北面的劉協稱臣。何太后哽咽流涕,羣臣都心中悲傷,但沒有一個人敢說話。

董卓又得寸進尺地提出:“何太后曾經逼迫婆母董太皇太后,使她憂慮而死,違背了兒媳孝敬婆母的禮制。”

於是,把何太后遷到永安宮。大赦天下,把年號昭寧改爲永漢。不久,董卓用毒藥害死何太后。

公卿及以下官員不穿喪服,在參加喪禮時,只穿白衣而已。董卓又把何苗的棺木掘出來,取出屍體,肢解後砍爲節段,扔在道邊。

還殺死何苗的母親舞陽君,把屍體扔在御樹籬牆的枳苑中。

接着任命太尉劉虞爲大司馬,封襄賁侯。

董卓自己擔任太尉,兼前將軍,並加賜代表皇帝權力的符節,以及作爲儀仗的斧鉞和虎賁衛士,進封爲侯。

不久又自己擔任爲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董卓性情殘忍,一旦控制朝政大權,控制住司隸後和國庫中的珍寶等全由他掌握,威震天下,沒有止境。他時常對門下的賓客說:“我的相貌,是尊貴無上的!”

侍御史擾龍宗晉見董卓彙報事情,沒有解下佩劍,立刻就被打死。

當時,洛陽城內的皇親國戚很多,宅第相望,家家都堆滿了金銀財寶。

董卓放縱部下的士兵衝入他們的內宅,強奪財物,姦淫擄略婦女不迴避皇親國威。致使人心惶恐,朝不保夕。

董卓暴行已經積怨到一個危險的邊緣。

袁紹私下有密探進入洛陽,與王允等大臣有聯繫。

當得知董卓的這些舉動又羞憤又惱火,因爲有韓馥的監視又不能輕舉妄動,着實讓他窩火。

這天議事,袁尚趁機建議詐稱京師三公發信給各州郡,陳述董卓的惡行,希望各地方舉兵討伐董卓。

田豐聽到袁尚的計策,也不禁暗下稱許,當下附議,於是袁紹依計行事。

袁尚又說:“袁家四世三公而父親聲望崇高,應當首倡義兵傳發檄文,這樣天下豪傑也會來歸附,何愁大事不成。”

袁紹有些猶豫,問田豐許攸郭圖等人:“諸位以爲如何?”

許攸說道:“董卓暴行天下人所共憤,率先發難可名利雙收。”

袁紹擔憂道:“就是不知韓冀州那會如何反映。”

郭圖不以爲意地說:“到時候天下羣雄響應已成大勢,韓冀州也只能傾盡全力我等。”

袁紹一拍積案道:“就如此,起義兵,討伐董賊!”

這個揚名的機會袁尚自是不會放過,苦思兩日後終於寫出了篇檄文,交由袁紹傳抄天下。

鄴城,州牧府中。韓馥有些不知所措地看着份檄文,請屬下的從事們來商議,說道:“如今應當幫助袁紹呢,還是幫助董卓呢?”

治中從事劉子惠有些惱火地說:“如今起兵是爲了國家,怎麼談到袁紹、董卓!”

韓面有慚愧之色。

劉子惠又勸說道:“兵者兇器也,不能搶先發動。現在應派人去看其他各州,有人發動,我們然後再響應。冀州的勢力不比其他州弱,別人的功勞不會在冀州之上。”

韓認爲有理,於是寫信給袁紹對他起兵表示贊同。

漢初平元年一月。

接到袁紹傳發的檄文後,各地豪強坐觀着有起兵着也有。

卻不像小說中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其中起兵打出討伐董卓旗號的有: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

袁紹與王匡進兵河內,張楊亦率數千人投靠;張邈、劉岱、橋瑁、袁遺與鮑信屯兵酸棗,曹操則屬於張邈軍下;

袁術屯兵魯陽,孫堅從長沙趕往與袁術會合;孔伷屯兵潁川;

韓馥則留在鄴城,給與聯軍軍糧。

等各諸侯向酸棗匯合後推舉了袁紹爲盟主,袁紹也自立爲車騎將軍。連同遲來的公孫瓚一起歃血爲盟。一時間關東聯軍聲勢浩大。

這時在洛陽的相國府中,董卓正在召集文武心腹議事。

董卓讚許道:“還是李儒的主意好啊,提拔那些黨人任高職,我們的人只在軍中任中郎將、校尉。一來可以堵住他們的嘴二來大權還不是在我手上。”說完他狂笑不止。

衆文武都口稱:“主公英明”。

李肅也拍馬道:“相國大人功蓋萬代四海歸附。”

就在這時傳令官稟報說:“相國大人,渤海太守袁紹起兵造反,傳發檄文於天下,關東各州郡紛紛起兵。”

半響衆人沒有反映過來,或是不敢言語。

董卓突然掀翻積案吼道:“該死的袁紹就不給老夫安生,這次一定領兵誅滅他,立即召集兵馬剿滅關東叛逆,誅滅其全族,看誰還反我!”

李儒皺眉不語,放走袁紹是有他的考慮的在那情況下也確實沒錯,但現在他雖然覺得出兵關東不如固守的好,但深知董卓脾性的他不敢再多說什麼。

尚書鄭泰出列說:“爲政在於德,而不在於兵多。”

董卓惱怒道:“照你這麼講,軍隊就沒有用嗎?”

鄭泰拱了拱手道:“我不是那個意思,而是認爲崤山以東不值得出動大軍討伐。您在西州崛起,年輕時就出任將帥,熟飛軍事。而袁紹是個公卿子弟,生長在京城;張邈是東平郡的忠厚長者,坐在堂上,眼睛都不會東張西望;孔中會高談闊論,褒貶是非;這些人全無軍事才能,臨陣交鋒,決不是您的對手。何況他們的官職都是自己封的,未得朝廷任命,尊卑沒有次序。如果倚仗兵多勢強來對陣,這些人將各自保存實力,以觀成敗,不肯同心合力,共進共退。而且崤山以東地區太平的時間已很長,百姓不熟悉作戰,函谷關以西地區新近受過羌人的攻擊,連婦女都能彎弓作戰。無下人的畏懼,沒有像對幷州、涼州的軍隊作爲爪牙,作起戰來,猶如驅趕老虎猛獸去捕捉狗羊,鼓起強風去掃除枯葉,誰能抵抗!無事徵兵會驚動天下,使得怕服兵役的人聚集作亂。放棄德政,而動用軍隊,是損害自己的威望。”

董卓這才高興稱是。在衆人商議下決定固守虎牢、汜水,防止關東聯軍從河內渡過黃河。

酸棗,聯軍軍營。

袁尚在自己營帳裡思索局勢的變化,他知道討伐董卓因爲聯軍內部的各種矛盾,最後是無疾而終的,現在己方也卻是沒有一舉誅滅董卓的力量。

其實西方有句話說的是,堡壘往往是被從內部攻破的,歷史上的西涼軍團不正是如此嗎?

自己本想讓袁紹在這期間多招攬一些英才的,不想曹操帳下已經有樂進、李典,曹氏兄弟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其中衛弘盡出家財資助曹操,現在他手下堪當大用的將領還真不少,只是還缺頂級的謀士。

反觀袁紹一方,在袁尚看來,袁紹的嫡系中淳于瓊不僅是個大酒鬼,其統兵能力一般,若論將才只能說是三流。

經過深入瞭解,他知道文丑是個胡漢混血,所以有這麼個彆扭的名字。

顏良是個小地主,也並不曾認真學過兵法韜略。

這兩人與典韋等一流武將的武藝相差不遠,帶領兵馬陣前衝鋒確實很是適合,但論統兵作戰卻不能獨當一面。

所以真正能算將才的,現在只有張遼和自己的嫡系黃忠,可惜這兩人都不怎麼被袁紹看重。

袁紹起兵,也想天下英傑來歸附,所以徵召了些名士,但袁紹用人親疏首看的是出身門第,那些現在還不彰名的人才他是看不上的,所以現在張遼也僅僅是個部曲督。

袁尚在他徵召名士時,也舉薦了一些後世的英才,但一來他不知那些人的詳細情況,二來那些人名聲還不大,而且流動性也很大,能召來幾個就不得而知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關東聯軍是沒有軍事行動的,只是隔三岔五地議事和設酒宴。

袁尚覺得無趣,就跟典韋黃忠一起操練兵士,特別是典韋統領的那三百騎兵,選拔時候他不僅要體能強健也儘量選沒有家累的,他要練成嫡系精銳,像後世的尖刀特戰隊。

於是讓典韋黃忠不僅操練他們長短兵器和騎射,自己還找來獵戶,傳授些像後世軍隊野外生存的訓練,一些僞裝刺殺、護衛的訓練也是少不了。

最後他將三百親衛取名爲“狼衛”。

在操練過程中,一個小兵因爲經常在袁尚所部營外觀望,引起了他的注意。

袁紹在冀州也徵召了一些兵卒,但軍服甲胃是和原來西園的軍備是有所不同的,所以袁尚知道這是個冀州的新兵。

開始他還沒怎麼留意,但轉念一想保不準是奸細,小心是不會錯的,於是他叫典韋帶來了那冀州新兵卒。

走近後那兵士拱手道:“不知大人找在下何事。”

袁尚看他語氣不卑不亢,舉止得體,相貌不甚英俊卻帶着一股銳氣,讓人產生好感,身體長的也很是勻稱。

典韋在袁尚旁邊戒備,輕聲道:“是個使槍的好手。”

這樣一來袁尚更是好奇了,問道:“你是哪一部的,姓什名什?”

那兵士繼續不急不緩道:“小人趙雲,淳于將軍所屬。”

袁尚呀的一聲,他吃驚不小,難道真是那個趙雲嗎?

是有說他在袁紹手下做過小兵然後投靠了公孫瓚。他有些激動地確認道:“你是哪裡人士?”

“真定常山”。

袁尚心裡抑制不住喜悅,面上卻淡淡問道:“那你爲何總是看我部操練?”

趙雲是知道這裡是袁紹三公子袁尚所部兵馬,而且自從那篇檄文傳發天下後,袁尚名聲更大了。

他想不到袁三公子如此年青,而且操訓兵馬雖然有些不同尋常卻是頗有章法。

趙雲拱手答道:“看公子練兵頗有名家法度故好奇爾,望公子勿怪。”

袁尚又問道:“你可願意來我部?”

趙雲謹慎答道:“趙某淳于將軍帳下一兵卒爾,進退皆由主帥定奪,不由小人願不願意。”

袁尚心道,還是個有原則的人,不過自己是不會放他走的,跟淳于瓊要個人還不是件小事。

當下問:“我這護衛說你是使槍的好手不知對否?”

“不敢,只是隨家師學過些時日。”趙雲依舊不卑不亢答道。

袁尚笑道:“我看只是徒有其表罷了,不然何會只做一小卒?”

這回趙雲有些動氣了,答道:“兵卒亦三軍之基石也,況且現今還未開戰,大丈夫當憑手中長槍奪得功名。”

袁尚笑意不變,“如果你與我這護衛戰得平手我即讓車騎將軍提挈你可好?”

趙雲聞言微微意動,畢竟在這軍中學有所用建功立業是每個軍士的追求,能走條捷徑讓人賞識又有何不可。

他感覺到那個高大凶悍的護衛是個強手,但要說戰平他還是有信心的,所以有些猶豫道:“可是軍中嚴禁私鬥。”

袁尚心想終於把你激將出來了,“這是軍中練兵切磋指教何謂私鬥?”

趙雲拱手道:“那多有得罪了。”

袁尚又說:“你可有自帶兵器?”

“有一杆槍在營房中。”

“那你去取來。”

隨後袁尚吩咐衆兵士騰出一大塊空地來。

等趙雲取來長槍典韋自然也取來了一雙大鐵戟,袁尚想看趙雲的基本功如何就讓他們步戰。

兩人沒有說什麼均擺開了架勢,趙雲手單手握住槍桿。槍尖遙指對手,人卻氣勢收斂一動不動。

典韋看他沉着,心知對恃下去對自己沒好處,他的風格就是速度加力道,習慣在動中抓對方破綻。

於是縱身上前,一支鐵戟揮向長槍,另一支鐵戟攻向趙雲。

趙雲也不驚慌,退後半步抖個槍花將兩支鐵戟格擋開來。

典韋早就料到這招,於是沒等他收招,再次欺身而進鐵戟砸向趙雲槍桿。

趙雲即刻雙手持住槍桿,封住典韋的進攻,幾招下來他就發覺,這個兇悍醜陋的壯漢力道比自己大,而且發力的方法也是有講究。

顯然也受過名師指點。

以力博力顯然對自己不利,所以趙雲不斷退後和橫移,揮出朵朵槍花封住典韋的攻勢,趁機也做凌厲的反擊。

兩人就這樣你來我往戰了百餘回合,看的周圍兵士無不歎服。

黃忠也來到袁尚身邊,說道:“這年輕人的槍招好生了得,攻防之間自有法度,凌厲時如暴雨梨花,沉着時如泰山穩重,真是一員驍勇之將。”

袁尚問道:“兩人強弱如何?”

“不相上下,但假以時日等那年輕人槍法臻於完滿必是超一流的武者。”

聽到黃忠的評價,袁尚更加堅定了收服趙雲的決心。

袁尚心思都放到交鋒的兩人身上,沒有注意到營門外三道不同尋常的目光始終注視着他們。

第一八三章 廟算第二十二章 暗流第二零四章 入蜀第二零六章 偏道第一一二章 圍困第六十三章 歹意第八十四章 巷戰第一百零五章 民心第一一九章 起兵第一章 洛陽第一一零章 田疇第七十九章 後援第十五章 謀奪第六十五章 仇恨第一一二章 圍困第一三零章 尾追第一九零章 叛敵第十七章 界橋第一三九章 歸去第八十八章 敲詐(下)第一五四章 大婚(下)第六十九章 出兵(下)第七十七章 完勝第十三章 討伐第六十七章 開春第二零四章 入蜀關於更新第一七七章 毒計第二章 驚鴻第一章 洛陽第二零五章 劍閣第五十四章 大儒第一百零四章 薊縣第一八一章 鎖喬第一二六章 招募一點說明和懇求第一六三章 出奇第一六五章 危局第八十九章 退路第一百零六章 民心(下)第九十章 退路(中)第一九零章 叛敵第一九四章 不趨第一九零章 叛敵第一百零四章 薊縣第一五一章 北上第二一一章 水戰第一一九章 起兵第二零一章 奔襲第一五一章 北上第七十七章 完勝第八十章 朐縣第一一九章 起兵第一百零五章 民心第二零九章 荊州第六十章 解圍(下)第五十九章 解圍(中)第一九八章 末路第一一四章 救兵第一六三章 出奇第一五四章 大婚(下)第三十三章 班底第一九六章 圍城第一八八章 大意第十章 潛逃第七十三章 危勢(下)第一三五章 放棄第一三零章 尾追第一一二章 圍困第一四零章 荒年第一四五章 渡海第一七零章 烏桓第二十四章 亂前第二一三章 登岸第一七一章 泄密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第二十八章 千鈞第二零七章 會盟第一一九章 起兵第八十三章 詐城第一八三章 廟算第九十章 退路(中)第一九零章 叛敵第二十一章 漫道第八十五章 巷戰(下)第一一二章 圍困第十一章 起兵第八十三章 詐城第一五八章 戰前第六十三章 歹意第二零三章 漢中第一四八章 兩難第四十八章 內訌第一五四章 大婚(下)第一百零九章 處決(下)第三十四章 聯姻第六十五章 仇恨第一四二章 求援
第一八三章 廟算第二十二章 暗流第二零四章 入蜀第二零六章 偏道第一一二章 圍困第六十三章 歹意第八十四章 巷戰第一百零五章 民心第一一九章 起兵第一章 洛陽第一一零章 田疇第七十九章 後援第十五章 謀奪第六十五章 仇恨第一一二章 圍困第一三零章 尾追第一九零章 叛敵第十七章 界橋第一三九章 歸去第八十八章 敲詐(下)第一五四章 大婚(下)第六十九章 出兵(下)第七十七章 完勝第十三章 討伐第六十七章 開春第二零四章 入蜀關於更新第一七七章 毒計第二章 驚鴻第一章 洛陽第二零五章 劍閣第五十四章 大儒第一百零四章 薊縣第一八一章 鎖喬第一二六章 招募一點說明和懇求第一六三章 出奇第一六五章 危局第八十九章 退路第一百零六章 民心(下)第九十章 退路(中)第一九零章 叛敵第一九四章 不趨第一九零章 叛敵第一百零四章 薊縣第一五一章 北上第二一一章 水戰第一一九章 起兵第二零一章 奔襲第一五一章 北上第七十七章 完勝第八十章 朐縣第一一九章 起兵第一百零五章 民心第二零九章 荊州第六十章 解圍(下)第五十九章 解圍(中)第一九八章 末路第一一四章 救兵第一六三章 出奇第一五四章 大婚(下)第三十三章 班底第一九六章 圍城第一八八章 大意第十章 潛逃第七十三章 危勢(下)第一三五章 放棄第一三零章 尾追第一一二章 圍困第一四零章 荒年第一四五章 渡海第一七零章 烏桓第二十四章 亂前第二一三章 登岸第一七一章 泄密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第二十八章 千鈞第二零七章 會盟第一一九章 起兵第八十三章 詐城第一八三章 廟算第九十章 退路(中)第一九零章 叛敵第二十一章 漫道第八十五章 巷戰(下)第一一二章 圍困第十一章 起兵第八十三章 詐城第一五八章 戰前第六十三章 歹意第二零三章 漢中第一四八章 兩難第四十八章 內訌第一五四章 大婚(下)第一百零九章 處決(下)第三十四章 聯姻第六十五章 仇恨第一四二章 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