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靈魂拷問

河內郡,戰國時期魏國腹地。在後世則是河南焦作、新鄉、鶴壁一帶,屬於華北平原一部分,擁有大片肥沃土地,在東漢最鼎盛時期,光這一郡人口,就接近百萬。

而經過黃巾之亂,董卓之亂以及諸侯混戰之後,河內郡如今的人口已經銳減,幾近十不存一,不論是商業、農業、民生以及人口,都遭到毀滅性打擊。

最開始的黃巾之亂對於河內郡的打擊其實不算太大,因爲司隸的黃巾還沒開始起義,就被唐周告密而遭到了夭折,並沒有給司隸形成威脅。

真正對河內郡造成影響的,還是董卓之亂。不僅董卓在禍害河內,各路諸侯的兵馬也在四處劫掠,導致河內生民凋零,一片狼藉。

好在河內太守王匡玩火自焚,爲了搜刮錢穀而拷打河內諸多大族,逼迫他們交錢交糧,被陳暮涉及殺死,河內郡自此落入了青州軍手裡,趙雲被任命爲河內太守,與部下韓浩一起組織屯田事宜。

這些年司隸逐漸穩定下來,北面太行山中曾有大量流民,在朝廷的宣傳感召下,迴歸河內。還有幷州這些年屢次遭到休屠各部攻擊,除太原上黨二郡以外,其它郡全都落入胡人手裡。

漢人因此南遷,有些落戶在太原上黨,有些落戶在河東,還有些則回到了相對安穩,且閒置土地較多,朝廷正大量招募流民開墾土地的河內,河內因此而慢慢恢復了一些。

朱儁和陳暮率領大軍一萬人,自小平津渡口過河,途徑河陽、溫縣、平皋、懷縣等地,這些地方也就是後世的焦作、新鄉二市,此時因爲數年來相對安穩,且天子腳下,劉虞關注民生,情況非常不錯,百姓安居樂業,夏日農忙不絕。

而過了共縣之後,情況瞬間就變得不一樣起來。炎炎夏日,鹿腸山腳附近到處都是兵馬橫行,平原上許多破敗的村莊無人居住,田園荒蕪,長滿了雜草,遠處淇水河畔,森林鬱鬱蔥蔥,唯獨少了那一抹人煙味道。

同樣一郡,靠近洛陽的縣城鄉野就十分繁華,靠近魏郡的縣城鄉野就一片破敗。更多的就彷彿是軍事基地一樣,各種崗哨、塢堡、烽火臺等,肥沃的土地就這樣任由其荒廢,殊爲可惜。

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魏郡就在旁邊,雙方作爲敵對勢力,隨時都會開戰。因此在這邊發展民生很不理智,也許纔剛剛有起色,就會再次因戰火而消亡。

所以在河內的東北部分,

只能實行軍事化管制,而在西南部分,相對安定一些,自然可以發展民生治理,爲前方軍隊提供源源不斷的糧草。

鍾繇在懷縣就下了車,他將在懷縣展開糧草中轉站的工作,朱儁則與陳暮繼續北上,過了鹿腸山,抵達了朝歌縣。

作爲商朝的首都,朝歌在此時卻更像是個寂寂無名的小縣城。城不大,也不高,但城外卻擁有大片沃土,與過了共縣之後就是大片荒蕪不同,朝歌城外的土地有人耕種。

西面的官道之上,陳暮稍微比朱儁落後半個身位,四處巡視。因爲過了共縣到鹿腸山南面這一大段路看到的都是一片破敗的景象,陡然發現在朝歌縣城附近居然還有田土和村莊,倒是讓衆人頗爲驚訝。

這一路上的幾處小村落都井然有序地坐落在遠處平原上,來往傳信的騎兵很多,周圍亦有崗哨站崗,對於新冒出來的這支大軍,村寨裡的百姓都沒有過於驚懼,這裡大多都是老弱婦孺,田間耕種的人也多上了年紀,犬吠雞啼牛哞,一派怡然自得的農家之景。

在官道的盡頭就是聳立着的朝歌縣城,城鎮附近十分安靜,彷彿只剩下城外森林樹梢間啾啾的鳥鳴。偶爾在矮垣泥院裡能看見一兩隻孤零零的黑豬,耷拉着耳朵把長嘴拱在院牆下呼哧呼哧地找食,軍隊沒有驚動百姓,悄然從官道上過去。

最先過來迎接的是典農校尉韓浩,他正在田間監工,聽聞朝廷大軍已至,立即前來迎接。不過韓浩還沒有抵達近前,遠處朝歌縣城就轟然跑出數十騎兵,最前頭的是一匹不染絲毫雜陳的白馬,馬上一名銀甲垮槍的大將。

韓浩注意到趙雲已經出來迎接之後,就在田邊站住腳,沒有過去。而朱儁這邊也是伸手示意大軍停下腳步,一直到趙雲過來,韓浩就加入到了趙雲的隊伍裡,一行人離大軍約十來步的時候下馬走了過來。

“末將趙雲。”

“末將韓浩。”

“參見太尉、少府。”

二人單膝下跪,以軍中規格行禮。

朱儁坐在馬上,老頭鬍子花白,卻像是針一樣,說話時一抖一抖,沉聲說道:“起來吧。”

“唯!”

二人起身,趙雲說道:“請太尉少府進城,城池狹小,大軍可入駐城外行營。”

“前面帶路。”

朱儁又對身邊的副將種輯、王子服等人說道:“你們領軍去行營安頓。”

種輯和王子服也是朝堂老人,早年曾經跟着盧植平定黃巾,後來回到朝廷,依舊爲北軍校尉,結果皇甫嵩領北軍出征韓遂,董卓之亂後,皇甫嵩被董卓一道詔令騙去洛陽,下獄拷打致死。

自此北軍就被董卓收入彀中,種輯和王子服也變成了被遷去長安的滿朝文武中的一員,一直到陳暮領軍圍攻長安,解救所有公卿,這纔回來。

原來北軍五校尉,伍孚、鮑鴻、吳蘭、王子服以及種輯,伍孚曾經試圖刺殺董卓而被殺,鮑鴻早在漢孝康帝末期,就因爲貪污軍餉,遭到黃琬彈劾而被誅,吳蘭前幾年病死,現在北軍中只剩下種輯和王子服,也都年逾五十的人。

在歷史上他們二人會參與衣帶詔,密謀誅殺曹操,結果因爲事情敗露而被殺。但現在曹操失去了脅天子以令諸侯的能力,自然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如今二人被任命爲中郎將,擔任朱儁的副手,隨軍出征。

安排了大軍之後,朱儁和陳暮則與親衛在趙雲韓浩的引領下進入朝歌城池,朝歌原本屬於前線,後來呂布從蕩陰跑路之後,關羽率軍北上收復蕩陰、林慮以及靠近黎陽縣等地,震盪鄴都。

袁紹因此放棄親自追殺公孫瓚,連夜回來防守。自此朝歌就變成了後方,而前線的林慮、蕩陰以及黎陽一帶,成爲了洛陽以及袁軍互相拉鋸,對峙的一片戰爭區域。

一行人進了城內,到了縣衙府邸,朱儁高坐堂上,趙雲向他請罪道:“太尉,朝廷詔書前些日子就已經下達,前將軍本來遣末將前去共縣迎接,無奈昨日在黎陽一帶,有袁軍來犯,末將領軍將其擊退,今日纔剛回來,未來得及迎接,請太尉少府海涵。”

“哦?”

朱儁有錄事尚書的權力,倒也知道邊境摩擦不斷,雙方不時小規模戰爭騷擾,因此並未在意,擺擺手道:“些許小事,卻是無妨。之前我看朝廷公文,知道你們在這邊很辛苦,三天兩頭就有戰事,現在不知道如何了?”

這是在讓趙雲彙報一下現在的戰況。

趙雲就把如今兩方對峙的情況說了一下,他此時鎮守朝歌,一邊讓韓浩在朝歌附近屯田養軍,一邊輻射東面黎陽,以便於從右側威脅冀州魏郡。

朱儁和陳暮一路走來,在鹿腸山以南地帶看到一片荒蕪,唯獨朝歌附近卻是熱火朝天,就是因爲這裡是屯田之所。

實際上趙雲率領的兵馬也並非洛陽軍隊當中的精銳,而是一些二線部隊和地方守軍而已。

歷史上對於曹操屯田的評價頗高,認爲正是屯田制度解決了北方糧食危機。

但我們要知道的是,什麼是屯田制。

所謂的屯田制,實際上就是農奴制,曹操得青州數十萬黃巾,讓他們種地,然後所得除了保證這些人的基本生存以外,其它全部都要上繳給曹操。

這制度聽上去是不是有些耳熟?

什麼是大地主呀?

這就是。

那些被屯田的人,跟奴隸沒什麼區別,沒有自己的私有財產,整日勞作,生死都掌握在別人手裡,努力付出之後,沒有任何回報,僅僅只是讓自己餓不死,僅此而已。

所以說不要認爲屯田制有多好,只不過在漢末亂世,能有口吃的活下去就很不錯了,人不人權以及奴不奴隸的問題,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而當初洛陽朝廷剛剛確立的時候,司隸也爆發了糧食危機,因此趙雲不得不聽去韓浩的意見,同樣發展屯田制。

只是趙雲與曹操的區別在於,曹操是終身農奴制,趙雲是讓白波軍與黑山軍進行短期屯田,實質循環交替,如此激發白波軍和黑山軍的工作效率,讓從事屯田制度者看得到希望。

白波軍起源於河東白波谷,多爲幷州流民和河東流民,擁衆二三十萬,其中老幼婦孺佔大多數,在關東軍收編白波軍之後,關羽挑選其中精銳爲一線作戰部隊,又安置剩餘的家屬在河內屯田,解決司隸糧食危機。

而經過數年屯田之後,按照當初與白波軍達成的協議,屯田五年之後,這些田地將成爲屯田者的永久土地,因此現在大多數白波軍家屬都已經不再從事屯田制度,白波軍也成爲了利益捍衛者。

有些像宋明時期的軍鎮,軍鎮當中的士兵家屬大規模在邊境屯田,幾年下來,這些士兵家屬將會獲得這些田地,士兵爲了保護家屬和自己的私有財產,就必須和敵人拼命。

等到白波軍成爲利益捍衛者,新的屯田人員就會變成黑山軍,也許有人奇怪,黑山軍不是已經投靠了朝廷嗎?爲什麼還會成爲朝廷的屯田制農奴?

但我們要知道,黑山軍並不是張燕一股。

黑山軍起源於河內黑山山脈,這個黑山山脈就是太行山南部的餘脈,黃巾之亂時,冀州黃巾在張角破滅後,幾乎全都開始往太行山轉移,大大小小二三十股勢力,分佈在整個太行山當中。

這些黃巾餘孽從冀州的常山國、中山國、趙國、魏郡、上黨皆有分佈,一直延續到河內郡,整條太行山裡到處都是黑山軍。

按照《後漢書》記載,太行山裡的黑山軍總人口多達百萬。

張燕只是其中最大的一股勢力,擁有將近二三十萬人口,兵馬擁衆七八萬之多,雖然投靠朝廷,但還有二十多股勢力盤踞在太行山裡,並沒有投降於洛陽朝廷。

所以河內北面其實一直不太平,常有黑山軍南下劫掠百姓,爲此關羽派徐晃駐紮在林慮、大號山一帶,與那裡的黑山軍交戰,俘虜以及投降的黑山軍,精裝收編入伍,老弱婦孺家屬則安排屯田,取代原來的白波軍。

趙雲之前是在共縣、汲縣等地領白波軍家屬屯田,等到關羽收復林慮蕩陰之後,又領黑山軍的家屬在朝歌屯田,他率領的部下也都是原來的黑山軍,總計一萬兩千人,有部將韓浩、羅平安、李蘭,以及原來的黑山軍將領陶升,五鹿等,常與黎陽一帶袁軍作戰。

這就是目前朝歌一帶,趙雲這邊的情況。

說完自己這邊的情況之後,趙雲又向朱儁陳暮說了一下關羽前線那邊發生的事情。

自從關羽收復蕩陰林慮等地,兵馬威逼黎陽、內黃、繁陽一帶,離鄴都已經不足二百里,這讓袁紹大爲震驚,因而急忙返回魏郡,於雙方邊境,也就是後世的安陽市一帶,佈置大量兵馬。

後世很多人以爲安陽就是鄴城,實際上鄴城位於安陽的北面約三十公里,距離上更靠近磁縣,因此只能說鄴城是在安陽境內,但並不是在原來的舊址上。

由於當時這附近並沒有城池,屬於一片曠野,且此地離鄴城太近,不過一日路程就能兵臨鄴都城下,所以袁紹乾脆在此地,也就是後世的安陽市市區,洹水河畔重新鑄造起一座城池,並且大量修築堡壘、壕溝、營寨等防禦設施。

這座城池以及防禦設施,其實早就已經籌備建造,在呂布鎮守蕩陰之時,就差不多完工。一直到關羽收復蕩陰,然後領軍北上,想要一舉攻破魏郡的時候,發揮出了它應有的作用,將關羽幾次進攻打退。

隨着袁紹回軍,魏郡的軍事力量得到增強,關羽不得不撤兵。但同時袁軍也開始從防線裡出來,慢慢往河內推移,增大戰略面積,最遠的時候,甚至已經攻破羑(you)裡城,打到蕩陰城下。

雙方就在蕩陰與安陽城之間數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開激烈的拉鋸戰,地理位置差不多是後世鶴壁市與安陽市之間這一大片土地,這些地方成了雙方戰爭的中心區。

從戰爭過程來看,雙方互有勝負。都沒有發動大規模戰爭,只是數千兵馬之間在平原上游弋時爆發的衝突,戰損規模也大多在幾百上千人之間而已。

但從結果上來看,關羽的防線一直從快殺到鄴都,一路節節敗退,丟棄了中間的羑里城,又回到了蕩陰城下,可見其已經處於劣勢。

趙雲得知的最後關於前線的消息,還是前日關羽親自領軍出城將袁紹派去城下的兵馬殺散,最新消息就不得而知了。

陳暮聽聞二哥在前線處於下風,皺着眉頭詢問趙雲道:“子龍,如今袁軍現在駐紮於何處?”

“在羑里城以北,包括羑里城皆有,連綿數十里營寨,大軍不下十萬。”

“我記得羑里城早就已經毀壞了吧。”

“是的,原來剩下一些殘垣斷壁,城池已經沒有了,呂布在蕩陰的時候,袁紹就派人修葺過此地,呂布走之後,前將軍收復蕩陰,將此地重新鑄造爲城池,想作爲攻打袁軍的橋頭堡,哪料到城池尚未修好,袁軍就攻來,前將軍不得不棄城。”

趙雲解釋了一句。

羑里城就是紂王囚禁關押周文王姬昌的地方,從殷周時期到東漢一千多年,這裡早就破敗了。之前是蕩陰的一處鄉亭,早年曾經把這裡留下來的一些殘垣斷壁經過簡單修葺,成爲亭長的亭舍。

後來關羽收復這裡之後,就想利用此地特殊的地形,當作敵人進攻蕩陰的緩衝城市,與蕩陰並列爲兩座城池,形成掎角之勢。

可惜還沒有鑄造成功,就被袁軍打過來,城牆都沒有修好,自然無法防禦,只能撤軍。

關羽撤軍迴盪陰,羑里城就被袁紹佔據,他派人繼續修建城池,使得羑里城反倒成爲了袁軍攻打河內的橋頭堡,雙方形勢倒轉過來,袁軍站穩了腳跟,步步緊逼,導致關羽前線頗爲吃力,現在落入了下風。

“取地圖來。”

聽到趙雲的話,陳暮立即察覺到不妙,讓趙雲把地圖拿過來。

趙雲便取來此地輿圖,這是泰山學宮地理學院在洛陽軍中的畢業生繪製,包括雙方犬牙交錯的態勢,都已經一一標註,簡單易懂。

陳暮看了之後,低聲說道:“袁軍如果不傻的話,一定會斷二哥的糧草吧。”

“是啊。”

趙雲嘆氣道:“這幾個月來,我們都是在爲糧草而爭奪,袁軍時常越過蕩陰騷擾我往前線運輸糧草的糧道,幾次都是我親自領軍這纔將他們擊退,現在敵人的動作越來越多,如果不能把羑里城奪回來,恐前將軍只能撤兵,再次退守朝歌了。”

羑里城的失守是一個很大的敗筆,因爲袁軍和洛陽軍隊一直是在蕩陰與安陽之間交戰,這中間有數百平方公里的戰略縱深,直線距離也有七八十里,兩邊你來我往,大概率只能形成犬牙交錯,互相拉鋸的局面。

但羑里城丟失之後,袁軍有了城池就站穩腳跟,如一根釘子一樣鑲嵌在蕩陰腹地。你本來就兵力不如人家,敵人還在你的城外有一座城池固守,一下子就會將本來對峙的局面打破。

如此一來,關羽就進退失據,瞬間變成被動挨打的局面。畢竟如果羑里城還在關羽手裡,那麼敵人就算想要進攻,中間這一大段縱深,就有操作的空間。

比如袁軍打到羑里城外,蕩陰與羑里城互爲犄角防守,敵人在城外構築營寨,那麼中間的糧道,就有可能遭到關羽軍打擊。

而且營寨基本都是木頭製造,防禦能力比城池差得太多,關羽手中不是沒有燃燒瓶,若是利用燃燒瓶發起猛攻,袁軍派人前往安陽求援,去求援加援軍趕來,來回都得花兩天時間,到時候營寨早就變成廢墟。

現在羑里城被拿下之後,燃燒瓶對城池沒有一點用處,想要短時間內攻破羑里城自然就變得不現實,如此袁紹就可以利用兵力優勢,穩固推進,即便你想斷糧草,也得堤防城裡的敵人。

因此隨着羑里城的失守,關羽與袁軍從一開始進攻,到拉鋸,瞬間變成了被動防守,戰場形勢急轉直下,如果再不想辦法把羑里城奪回來,或許要不了多久,關羽就只能繼續退守朝歌,利用早先佈置的淇水防線進行抵禦了。

朱儁作爲老將,自然也清楚這一點,關羽失去地利,讓他臉色馬上嚴肅起來,認真說道:“雲長還是太心急了一些,不該貿然進攻鄴城,還是該步步爲營,先鑄造好防線纔是上策。”

陳暮搖頭說道:“太尉,現在說這些也沒意義了,如今的當務之急,還是應該想辦法幫我二哥將羑里城奪回來,不然的話,袁軍很快就會從拉鋸變成攻勢。”

“敵人佔據了羑里城,兵力已經開始包圍蕩陰,往朝歌這邊進發,我們現在過去,在半路上都有可能遭受到敵人進攻。”

朱儁說道:“穩重起見的話,我認爲還是應當盡起大軍,配合雲長從蕩陰撤回來更好。”

陳暮認真看着地圖,沉思了許久,忽然問道:“林慮還在我們手中吧。”

趙雲點點頭:“徐晃領兵八千駐紮在此地。”

陳暮頓時笑了起來,輕聲說道:“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好辦了,林慮在山谷之中,四面山嶺環繞,易守難攻,若是我們大軍兵馬出動,進攻羑里城,袁紹必然派出援軍來救,到時候安陽空虛,若徐晃順着洹水南下進攻安陽,斷其後路,則必讓前線震盪。”

趙雲說道:“少府有所不知,袁軍知道林慮有徐晃在駐守,因而封鎖了出谷谷口,我們也只能通過共縣北面的白陘口,穿過五行山,往林慮縣運送糧草,徐晃與袁軍各佔一處谷口,很難突破重圍進攻安陽。”

“你不懂。”

陳暮笑道:“這裡我太熟了,自林慮背後的林慮山,可以進入幷州壺口關,壺口關連接着白陘口與滏口陘,自此地可以繞道涉縣,當年我在龍鳳谷埋伏過徐榮,因而對此二陘頗有了解,知道一些五行山小道。”

“可是從滏口陘出來之後,就是武安縣,要繞道也是去了很遠的邯鄲,而且中途還得經過無數山谷,有大量黑山軍盤踞,稍有不慎,便會被黑山軍伏擊,恐怕難以成事。”

趙雲提出了不同意見。

陳暮說道:“我又沒有說去滏口陘,我記得林慮北面分水嶺東面有山嶺古道,位於漳水南山之中,如果能夠找到張燕,利用他的幫助通過古道,不就繞開了袁軍防線,抵達洹水上游了嗎?”

林慮縣就是後世的林州市,四面被山谷環繞,東側谷口被袁軍和徐晃派人把持,雙方一個沒法進,一個沒法出。

但林慮縣也並非東面一個出口,此地南面連太行八陘之一的白陘口,可以通過共縣,也就是後世的輝縣穿過太行山進入其中。而北面還連着滏口陘,過壺口關進入幷州境內,然後能繞到冀州大後方的趙國邯鄲境內。

這些道路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探明,很多戰役,包括長平之戰,井陘之戰都是在這附近打的。但除了最著名的這八陘以外,太行山還有無數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小道和山中壺谷。

黑山軍之所以能一直持續那麼久,直到曹魏時期才偃旗息鼓,就是佔據了這些小道和山中壺谷,有一些山谷平原區可以耕種,繁衍生息,建造出大量村莊。

在太行山附近作戰,一定要熟悉太行山中無數這樣的小道,別的地方陳暮不敢說,但滏口陘與白陘口附近,他還是有把握。

因爲早年他在龍鳳山伏擊過徐榮,龍鳳山就連通着林慮縣,最關鍵的是,龍鳳山東南也就那麼十多公里,就是後世的峰峰礦區,南面便是嶽城水庫,然後就是安陽市,周圍地形他都很熟悉,知道一些山中小道。

當然。

也不排除袁紹同樣知道。

只是在太行山裡真正的王者不是洛陽軍,也不是袁軍,而是黑山軍。

誰能掌控這第三股勢力,誰就能佔據此地的主導權。

而恰好張燕又投靠了朝廷.......

此時張燕剛好是在北面趙國與常山國一帶活動,作爲太行山最大的一股勢力,他盤踞的地方非常廣,儼然成爲太行山中的地頭蛇。

如果張燕能夠出力的話,這一戰的形勢,必然會被想象中的要好很多。

聽到陳暮的分析,朱儁與趙雲都是對視一眼,覺得他說的計策,似乎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遲疑許久之後,朱儁問出了一個靈魂拷問。

“誰去找張燕呢?”

第一百六十一章 戰起第六章 漢末毒師第九十四章 歷史的書寫者第七十三章 銍縣會盟第八十三章 有誰能知我心第二百零五章 自毀城牆第四十七章 奪權第七十八章 官軍下來戰書,約我等明日決戰第二十五章 廣年對第四十六章 第一步,逼反曹操第八十三章 浮陽之戰(2)第一百零二章 章武五年第七十二章 陳暮的鬼名堂第一十八章 這TM的就是驚喜第三十二章 仁義無雙劉玄德,忠孝二全陳子歸第五十六章 陰損之計第一十六章 朝堂驚變第五十章 傳國玉璽與守墓人第一百零二章 幫公孫瓚完成戰略勝利第四十五章 陶恭祖的野望第二十三章 呂布歸順第一十六章 有內鬼第六十八章 科技萌芽第二百六十章 新的佈局第一百五十四章 南方大亂再起第五十二章 劉曹會晤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戰再起第五十八章 奇襲浚儀第四十一章 內閣會議第三十一章 先發制人第九十二章 嚇不死你第五十六章 欺世盜名第四十八章 投降了第二百五十二章 詐降第五十二章 月涼如水第五十八章 掛牌賣官第二百四十四章 洛陽的意圖(感謝歆帥帥大佬的盟主打賞)第四十九章 孝康帝第一百零二章 幫公孫瓚完成戰略勝利第四十六章 小細節第七十二章 沈亭之戰(完)第七十章 長安城下第三十章 青梅煮酒論英雄第八十六章 翻手爲雲覆手雨第一百二十七章 哺時定策第六十三章 狂獅第二百三十六章 綁架陳暮第二百零二章 大決戰開始第一十九章 投名狀第三十八章 劉備回鄉第一百零八章 敲山震虎第一百七十三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二百零五章 自毀城牆請假條第四章 半個大漢人第八十二章 屠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鬥智鬥勇第九十章 主動出擊第八十四章 決戰之時第三十六章 學宮最後一天(4)第三十一章 勸服馬騰第三十一章 陳暮辭職第三十一章 勸服馬騰第八章 一吼之威第八十四章 兵臨城下第五十一章 約戰曹操第一十八章 天命在我第五十九章 起風了第一百二十六章 智取黑山軍,緊急軍情第三十三章 拉開序幕第八十八章 戰略得失第一百二十五章 分化古無雙,國之功勳。第七十二章 真假周泰第四十五章 陶恭祖的野望第三十四章 孫堅兵敗第八章 回京第九十五章 荊州風雨第八十七章 股掌之間第一百六十八章 聊城之戰第二十四章 宣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東征高句麗第二十四章 夷滅三族第二十八章 算無遺策第九十九章 工具人劉虞第四十五章 遷都(感謝雲哥的盟主)第二十一章 父慈子孝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方會談第一百零三章 江湖仍有他的傳說第五章 曹操的處境第三十三章 請陛下飲酒第四十章 夢開始的地方第三十三章 拉開序幕第五章 父子情深(2)第二百三十九章 令人疑惑的策略第一百一十一章 泰山封禪第二百三十六章 綁架陳暮第六十三章 荀攸與許褚第八十三章 船隊回航第三十七章 沮授
第一百六十一章 戰起第六章 漢末毒師第九十四章 歷史的書寫者第七十三章 銍縣會盟第八十三章 有誰能知我心第二百零五章 自毀城牆第四十七章 奪權第七十八章 官軍下來戰書,約我等明日決戰第二十五章 廣年對第四十六章 第一步,逼反曹操第八十三章 浮陽之戰(2)第一百零二章 章武五年第七十二章 陳暮的鬼名堂第一十八章 這TM的就是驚喜第三十二章 仁義無雙劉玄德,忠孝二全陳子歸第五十六章 陰損之計第一十六章 朝堂驚變第五十章 傳國玉璽與守墓人第一百零二章 幫公孫瓚完成戰略勝利第四十五章 陶恭祖的野望第二十三章 呂布歸順第一十六章 有內鬼第六十八章 科技萌芽第二百六十章 新的佈局第一百五十四章 南方大亂再起第五十二章 劉曹會晤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戰再起第五十八章 奇襲浚儀第四十一章 內閣會議第三十一章 先發制人第九十二章 嚇不死你第五十六章 欺世盜名第四十八章 投降了第二百五十二章 詐降第五十二章 月涼如水第五十八章 掛牌賣官第二百四十四章 洛陽的意圖(感謝歆帥帥大佬的盟主打賞)第四十九章 孝康帝第一百零二章 幫公孫瓚完成戰略勝利第四十六章 小細節第七十二章 沈亭之戰(完)第七十章 長安城下第三十章 青梅煮酒論英雄第八十六章 翻手爲雲覆手雨第一百二十七章 哺時定策第六十三章 狂獅第二百三十六章 綁架陳暮第二百零二章 大決戰開始第一十九章 投名狀第三十八章 劉備回鄉第一百零八章 敲山震虎第一百七十三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二百零五章 自毀城牆請假條第四章 半個大漢人第八十二章 屠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鬥智鬥勇第九十章 主動出擊第八十四章 決戰之時第三十六章 學宮最後一天(4)第三十一章 勸服馬騰第三十一章 陳暮辭職第三十一章 勸服馬騰第八章 一吼之威第八十四章 兵臨城下第五十一章 約戰曹操第一十八章 天命在我第五十九章 起風了第一百二十六章 智取黑山軍,緊急軍情第三十三章 拉開序幕第八十八章 戰略得失第一百二十五章 分化古無雙,國之功勳。第七十二章 真假周泰第四十五章 陶恭祖的野望第三十四章 孫堅兵敗第八章 回京第九十五章 荊州風雨第八十七章 股掌之間第一百六十八章 聊城之戰第二十四章 宣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東征高句麗第二十四章 夷滅三族第二十八章 算無遺策第九十九章 工具人劉虞第四十五章 遷都(感謝雲哥的盟主)第二十一章 父慈子孝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方會談第一百零三章 江湖仍有他的傳說第五章 曹操的處境第三十三章 請陛下飲酒第四十章 夢開始的地方第三十三章 拉開序幕第五章 父子情深(2)第二百三十九章 令人疑惑的策略第一百一十一章 泰山封禪第二百三十六章 綁架陳暮第六十三章 荀攸與許褚第八十三章 船隊回航第三十七章 沮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