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長安亂

目前長安附近的局勢,可以說是亂成一團。

徐榮並不知道撤退的僅僅只是劉備的主力,他還以爲關東軍全部撤退了,所以纔想趁勝追擊,痛打落水狗。

這次出擊的戰略意義,就是徹底打疼關東軍,讓他們短時間內無法入侵長安。

可哪知道曹操孫堅鮑信的兵馬提前一步,藏進了渭河南岸廣袤無邊的蘆葦叢中往長安而去。

由於徐榮的斥候與探馬緊緊咬住的是劉備的部隊,徐榮與段煨的主力被劉備的兵馬吸引住,反倒忽略了他們。

倒不是徐榮戰術佈置的有問題,而是劉備的人馬太有迷惑性。

自己本身就有數萬部隊,再加上數萬百姓,浩浩蕩蕩十多萬人,一眼看不到頭。

鬼知道曹操他們的兩萬人馬會化整爲零,偷偷摸摸地離開。

畢竟徐榮的斥候本身也會被劉備軍的斥候阻攔,雙方發生過無數次無聲的交鋒。

包括黃忠張遼管亥等人在內,射殺與追趕的徐榮軍斥候不計其數,自然沒辦法讓徐榮探清楚虛實。

只是令曹操他們同樣沒有想到的是,眼看長安就要被破,在這個關鍵時刻,呂布居然回防了!

這對於曹操孫堅他們來說,簡直是一個晴天霹靂,將他們打擊得不輕。

而對於董卓來說,無異於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章城門外,千乘萬騎奔涌而來,抵達長安城下,呂布一馬當先,躍下馬背單膝跪地。

“義父!”

“哈哈哈哈哈!”

董卓仰天大笑,將呂布扶起來:“我有奉先,真是天賜英傑也。今時今日,正是到了奉先揚名立萬的之刻。關東鼠輩偷襲長安,已殺入城中,此時不戰,更待何時?”

“布明白,請義父稍待,等我踏平逆賊,便迎義父回城!”

呂布拱手說完,轉身上馬,在他的呼和聲中,成羣結隊的西涼鐵騎衝進了章城門中,殺入了長安。

董卓撫須看着這一幕,露出了得意的笑容。自己,終究是掌控住了天命。

只要挺過這一關,天下,依舊是盡在自己手裡!

而旁邊的諸多公卿,既是失望,又慶幸,諸多情緒醞釀,一個個面面相覷,悲喜交加,不知道作何感想。

他們失望的是章城門外的兵馬居然不是關東軍的伏兵,而是回來的呂布。

但更多的是慶幸於這些人還好不是關東軍。

因爲一旦是關東軍的話,那天子必然慘遭董卓毒手。到時候哪怕將董卓碎屍萬段,也無法彌補天子喪命於此的損失。

長安城中的亂,隨着西涼鐵騎的殺入,頓時變成了一邊倒的屠殺。

西漢的長安跟唐朝的長安佈局完全不一樣,當時的城市大部分區域,都屬於寬闊的宮殿廣場,光是複道就足有五六丈寬,在城中別說騎馬,駕馬車都行。

所以騎兵衝入城內並不會覺得特別狹窄,反而因爲地形不算寬,一旦利用馬鐙發動騎兵衝陣,在寬闊街道上的人幾乎避無可避。

曹操孫堅鮑信的士兵是從南面的安門殺入,呂布自章城門進去後,就是未央宮。

宮內除了少數恢弘的宮殿以外,大部分都是大理石漢白玉鋪成的廣場,就如同當初劉關張陳率領一千玄甲重騎進入洛陽皇宮一樣,四處馳騁奔騰。

首先被鎮壓的是起義新軍。

這些新軍本就沒有戰鬥力可言,又沒有什麼強力人物領導,幾乎是一盤散沙一樣在城中四處製造混亂,被西涼鐵騎一個衝鋒,就全部老老實實,不敢再繼續作亂。

從東闕殺出後,就到了安門複道,直通東面的長樂宮,西涼鐵騎如滾滾洪流一般向着長樂宮而去,很快就與這邊纔剛入城沒多久的關東軍戰在一起。

慘烈的廝殺僅僅只是一觸即潰,在重甲鐵騎面前,人的力量脆弱得像是一張紙,哪怕是孫堅這樣的猛將,也不得不避其鋒芒,暫時撤退。

一個多時辰之後,關東軍如潮水般撤退,帶給長安的,便是滿地戰火與無數的混亂,淒厲的慘叫與哀嚎響徹了整個城市。

帶着一絲絲狼狽從長安逃出來之後,曹操孫堅鮑信不得不決定撤兵,從長安東面的灞橋開始往華陰方向撤離。

但沒想到第二日又遇上了回防的徐榮,兩邊又打了一戰,三人被徐榮打得潰不成軍,狼狽逃竄。

這個十二月初,對於關東軍來說,顯然是一場大失敗,奇襲長安徹底淪爲夢幻泡影。

......

......

陳暮這個時候還沒抵達華陰,但也已經不遠。

他一路上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

那就是如何把長安的人口遷移回關中,再把這些人往青州送去。

史書當中,只記載了董卓將洛陽數百萬人口往關中遷移,他們的最終死活,沒有人過問。

但歷史本就是需要考究和推敲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們都能從中看出一些端倪。

長安原來就有七八十萬人口,再加上洛陽百萬。

最多可能有兩三百萬的人口去哪了?

只有兩個去處。

一,死亡。

這肯定是無法避免的事情,甚至在董卓之亂後,關中地區人口極速凋零,長安周邊幾乎化爲一片鬼域的絕大多數原因,就是源於此。

飢餓、戰亂、疾病、兵災,足以讓任何悲慘的百姓像野草一般枯萎。

二,遷移走了。

後來曹操佔據洛陽的時候,洛陽已經變成一片廢墟,這些百姓顯然沒有回去建設家園。

那麼他們去哪了呢?

益州和荊州。

事實上,關中一片混戰,最開心的,並不是跑回自己屬地,安心種田的袁紹等原關東軍諸侯,也不是趁亂死灰復燃的韓遂馬騰等西涼叛軍。

而是此時的益州牧劉焉。

漢中到長安,僅僅只有二百多公里的直線距離,哪怕是在古代,亦不過五六百里。

其中有數條古道可以通行,也就是著名的秦蜀古道,分別爲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連雲棧道等。

包括後來三國時期的魏蜀戰爭,發生在這幾條古道上的事情就有無數。

那個時候雙方自然是兵力嚴防死守,不允許任何人通過。

但此時劉焉雖也派兵駐守,卻並不限制百姓通行。

因爲作爲一名懷有異心的宗室諸侯,劉焉也很清楚人口的重要性。

巴蜀天府之國,沃野千里,是一個能夠自給自足的小王國。

然而人口的稀缺,造成了它註定無法壯大。

劉焉不是蠢人,自然明白這一點。

但古代醫療水平不高,抗生素沒有出現,就意味着生育率和夭折率都會很高,人口是無法靠自然迅速增長的。

這是人力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的事情。

那麼還有別的辦法嗎?

自然是掠奪其它地方的人口。

而現在就是一個吸納人口的機會,劉焉怎麼可能會錯過?

因此包括各條交通要道在內,劉焉都樹立了關卡,嚴防董軍與關東軍的同時,且大量遷移百姓往蜀中去。

如今的漢中太守已經換人,之前叫做蘇固,向來都不聽從劉焉調動。

劉焉對此人起了殺心,派張魯與張修前去討伐。

蘇固被二人殺死之後,張魯又殺死了張修,目前以督義司馬之職代領漢中太守。

此番截斷各通道,就是張魯在劉焉的授意下所爲。

但對外,他卻宣稱這是張魯已經叛變。

劉焉的套路其實很簡單。

現在朝廷諸公乃至天下,對於劉焉身爲宗室,居然不想着營救天子,討伐董卓而頗有微詞。

再加上之前就已經有過聽調不聽宣的苗頭,很多人都懷疑他心懷叵測。

但劉焉也有理由呀。

看到沒有,現在的漢中被張魯佔據,張魯劫殺朝廷使者,這些事情都是張魯乾的,我劉焉都不知情,什麼都不知道,不關我的事情。

然而成都那邊卻都知道,這一切都是劉焉指派張魯乾的,張魯只是劉焉推出去的一個戴罪羔羊而已。

所以估計張魯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的位置,也很明白自己被劉焉當槍使,因此在劉焉死後,劉璋上任,就立即自立。

當然。

這一切都是後話。

至少目前來說,張魯還是很聽話。

不斷地遷移長安周邊的百姓往巴蜀輸送。

包括後來三國時期,益州與荊州爲什麼人口較多,相對比較繁華?

就是這一段時間,從洛陽百萬百姓,到了長安之後,又逐漸往益州與荊州遷移的緣故。

關中去荊州一樣是有道路的,從長安通過武關與庫谷可以去南陽。

作爲歷史的後來者,陳暮很清楚這一點。

所以他一直在想的問題就是,如何趁着這個機會,挽救更多的百姓。

讓原本會死,或者會遷往漢中與南陽的百姓,跟着他去青州。

倒不是陳暮聖母心發作。

而是漢末人口是一個巨大的決定性因素。

兵源、生產力、勞動力,都需要大量的人口來補充。

現在青州不缺土地,魯北平原,魯西平原,膠萊平原這三大平原區,養活千萬人口都沒有問題。

所以在眼看漢末羣雄割據時代馬上就要到的時候,陳暮怎麼可能不提前做好準備來應對?

因此,實際上這次來長安,他大部分的目的,就在於覬覦上了關中數百萬的人口。

“趁着現在兵荒馬亂,得多擄走一些百姓才行。”

浩浩蕩蕩的奔涌的潼河邊,兩側山嶺入雲,陳暮坐在紫影背上,仰望着連綿不絕的羣山。

冷風吹拂,卻沒有剿滅他的一腔熱血。

這次攻打關中,只要實現了爭奪人口這個戰略意義,那就是賺得最大的一筆買賣。

至於劉辯。

將來有的辦法讓劉辯“消失”。

按理來說,要除掉劉辯的最好辦法,就是關東軍能打進長安,逼迫董卓拿劉辯做要挾,然後兩個人同歸於盡。

陳暮相信,以董卓在歷史上就有過廢帝再殺皇帝的狠辣勁,是完全可以做出這點來的。

只是想一想畢竟先帝待自己不薄,陳暮還是希望劉辯活着。

因此陳暮才設計,這次關東軍失敗就以失敗爲結局。

這樣就不會把董卓逼得太狠,總歸是能讓劉辯活下來。

將來再設計讓呂布再當一次“孝子”,讓閻忠想辦法將劉辯保住。

就跟當初的劉協一樣,讓軍情司的人送走。

送他去與自己的小老弟劉協作伴,只要嚴密看住他倆不讓他們搞事,也未嘗不是一件壞事。

要知道。

現在的朝鮮半島,以及東面的島國日本,可都是一片蠻荒之地。

這倆地方的人幾乎跟野人沒什麼區別。

送他哥倆到那邊當個國王,好生繁衍後代,也不愧先帝對自己的照拂。

想到這裡,對於自己的安排,陳暮還是覺得十分滿意。

就看老大哥那邊怎麼樣了。

希望不要讓自己太失望。

第七十二章 真假周泰第六十章 贏了他一次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一百二十一章 強漢的二板斧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請三辭第一百章 收復荊州第十章 主動示愛第二十章 新的佈局第一百二十章 開關一按,便是半個盛漢第三十一章 整裝待發第六十二章 出城,死戰!請假條第一百五十六章 上鉤了第二十五章 哥幾個,走着第一十三章 宦官之友陳子歸第一百五十七章 對峙期與南方再亂第五十八章 各就各位第三十六章 學宮最後一天(4)第一百八十二章 前三刀第八十四章 假酒害人第一十九章 主簿趙琳第八十七章 陳子歸束髮棄袍第六十八章 我入彀中第一百七十一章 下馬威第四十二章 走馬豫州第九十九章 工具人劉虞第八十章 劉表東進第五十三章 西進關中第三十六章 雞澤設伏第五十二章 劉曹會晤第九十八章 平安縣城內的呂奉先第二百七十五章 開城門第一十二章 滅爸第一百零九章 西域風雲第六十九章 沈亭之戰(1)第七十八章 他回來了第六十七章 自然課第一百七十五章 袁紹的應對第六十三章 人心險惡第一百四十八章 偏師攻兗第五十章 官渡對峙第三十一章 暗處交鋒第九十一章 攻心爲上第二百六十六章 袁紹北上,呂布東歸第二十一章 前漢南北軍第四十章 奇襲第二十九章 張遼第一百五十七章 對峙期與南方再亂第二十章 徐公明威震戲亭,關雲長萬軍衝陣第五十四章 劍拔弩張第一百零六章 大宋的智慧第二百六十二章 如何證明?第五十八章 魚死網破第八十三章 計中計中計第九章 羅市賊第四十九章 權謀第八十五章 意外之喜第二百五十四章 將計就計第二百一十八章 聽郭圖的話第一百四十二章 誘餌第七十章 長安城下第二十五章 侍女阿香第一百六十四章 圍點打援第二百四十八章 齊王第五十五章 比四弟強多了第四十六章 各自戰略一週年,不寫書,聊聊人生第六十章 何進之死(二合一)第五十三章 厚臉皮的袁術第一百一十四章 又是一個圈套第四十二章 壯年黃忠第九十章 徐榮敗退第一十四章 中庸之道第六十五章 我預判了你預判了我的預判(二合一大章)第一十二章 母親第四十八章 長社城內第八十三章 有誰能知我心第一百九十四章 魚死網破第一百六十三章 歷城城下第八章 取死之道第六十三章 人心險惡第一百六十章 谷陽之戰第三十四章 洞悉人心第一十二章 母親第五十三章 魑魅魍魎(二)第七十八章 淮水之戰第一百四十九章 轆轤車第四十八章 籌謀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四十七章 進城第一百二十一章 張燕第一百三十章 青史一筆第七十五章 從地獄裡回來第四十五章 逼走公孫瓚第三十七章 學宮最後一天(完)第八十三章 斷其一臂第九十三章 涼州好大雪第四十一章 內閣會議第八十四章 決戰之時第一百九十三章 絕望的張郃
第七十二章 真假周泰第六十章 贏了他一次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一百二十一章 強漢的二板斧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請三辭第一百章 收復荊州第十章 主動示愛第二十章 新的佈局第一百二十章 開關一按,便是半個盛漢第三十一章 整裝待發第六十二章 出城,死戰!請假條第一百五十六章 上鉤了第二十五章 哥幾個,走着第一十三章 宦官之友陳子歸第一百五十七章 對峙期與南方再亂第五十八章 各就各位第三十六章 學宮最後一天(4)第一百八十二章 前三刀第八十四章 假酒害人第一十九章 主簿趙琳第八十七章 陳子歸束髮棄袍第六十八章 我入彀中第一百七十一章 下馬威第四十二章 走馬豫州第九十九章 工具人劉虞第八十章 劉表東進第五十三章 西進關中第三十六章 雞澤設伏第五十二章 劉曹會晤第九十八章 平安縣城內的呂奉先第二百七十五章 開城門第一十二章 滅爸第一百零九章 西域風雲第六十九章 沈亭之戰(1)第七十八章 他回來了第六十七章 自然課第一百七十五章 袁紹的應對第六十三章 人心險惡第一百四十八章 偏師攻兗第五十章 官渡對峙第三十一章 暗處交鋒第九十一章 攻心爲上第二百六十六章 袁紹北上,呂布東歸第二十一章 前漢南北軍第四十章 奇襲第二十九章 張遼第一百五十七章 對峙期與南方再亂第二十章 徐公明威震戲亭,關雲長萬軍衝陣第五十四章 劍拔弩張第一百零六章 大宋的智慧第二百六十二章 如何證明?第五十八章 魚死網破第八十三章 計中計中計第九章 羅市賊第四十九章 權謀第八十五章 意外之喜第二百五十四章 將計就計第二百一十八章 聽郭圖的話第一百四十二章 誘餌第七十章 長安城下第二十五章 侍女阿香第一百六十四章 圍點打援第二百四十八章 齊王第五十五章 比四弟強多了第四十六章 各自戰略一週年,不寫書,聊聊人生第六十章 何進之死(二合一)第五十三章 厚臉皮的袁術第一百一十四章 又是一個圈套第四十二章 壯年黃忠第九十章 徐榮敗退第一十四章 中庸之道第六十五章 我預判了你預判了我的預判(二合一大章)第一十二章 母親第四十八章 長社城內第八十三章 有誰能知我心第一百九十四章 魚死網破第一百六十三章 歷城城下第八章 取死之道第六十三章 人心險惡第一百六十章 谷陽之戰第三十四章 洞悉人心第一十二章 母親第五十三章 魑魅魍魎(二)第七十八章 淮水之戰第一百四十九章 轆轤車第四十八章 籌謀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四十七章 進城第一百二十一章 張燕第一百三十章 青史一筆第七十五章 從地獄裡回來第四十五章 逼走公孫瓚第三十七章 學宮最後一天(完)第八十三章 斷其一臂第九十三章 涼州好大雪第四十一章 內閣會議第八十四章 決戰之時第一百九十三章 絕望的張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