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張燕

重重疊疊的太行山山巒起伏,茂密的叢林裡,許久沒有人經過,即便曾經有一條小道,往往要披荊斬棘許久,才能開出一條路來。

後世在太行山裡不僅有無數的鄉村和道路,甚至還有好幾座繁華的縣城,許多高聳入雲的山變成了旅遊風景區,不再有危險,也沒有任何兇猛的野生動物會忽然冒出來襲擊人類。

但在這個野性生長的年代,山林跟海洋一樣危險。沒有道路,沒有方向,沒有安全。有的只是懸崖峭壁,重巒疊嶂的山峰,以及遮天蔽日,彷彿吞噬一切的林木。

特別是到了夜晚,豺狼虎豹橫行,即便點燃篝火,也不一定能夠保證安全。若非一路上都有棲息在山林的黑山軍嚮導帶路,再加上管亥武力不弱,也許不用到張燕的老巢,半路上就已經進了老虎的肚子。

其實從林慮到張燕的老巢並不遠,因爲根據張燕曾經襲擊的城鎮來看,可見他所盤踞的地方就在邯鄲市西北,邢臺市正西方的太行山當中,從管亥出發的地方到張燕所在的老巢,滿打滿算,也不過是二百公路的路而已,卻用了半個月,可見山路崎嶇,道路難行。

在走了半個月一直到六月中旬,管亥才從大山裡轉了出來。他已經跟張燕的人馬在林慮山北面的爐峰山脈就有過碰面,張燕也知道他出使自己,因而一直在老巢等着他。

管亥從山裡出來之後,就看到此地多爲丘陵盆地,在山谷間有一條不算小的河流經過,兩側河岸耕種了大量田地,房屋屋舍建在山坡上,順着河兩岸密密麻麻,全是緊湊的木屋,山下很多百姓在田裡勞作。

六月雖然大旱,但五行山中還算清涼,又有河流奔涌,只要水源不枯竭,就宛如一片世外桃源。

事實上也是如此,這裡在後世是秦王湖景區的正北面,有無數丘陵和谷地,又有東川口水庫和朱莊水庫。此時當然沒有水庫,但這裡是七里河的上游區,七里河在這個時候的名字叫氵虒(si)水,發源自太行山深處,恰好途徑此片大量山谷,灌溉無數田地。

農耕文明要想發展壯大,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合適的開墾地區,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冀州豫州這樣平原就是天選之地。張燕能夠聚集三十多萬人口,麾下兵馬最多的時候達到十萬,就是因爲他在這太行山中找到了這處得天獨厚的區域。

管亥從盤旋的丘陵上下來,又被帶到了東面的一處山崖上,在山崖後面有一塊很遼闊的平地,裡面建造了大量營寨、校場,

丘陵被森林茂密覆蓋,山崖外圍被木柵欄圈起來,只有山腳有一處青石板鋪的道路可以向上。

順着道路拾階而上,到了山谷上方,就正式進入了張燕的軍陣大營。營寨門口附近皆有士兵守衛巡邏,管亥過來也沒有任何下馬威,只是放他們進去,而張燕就已經在寨門口附近領着大小頭目等候。

張燕約四十上下,他本姓褚,黃巾時與兄弟張牛角一同起義,黃巾失敗後逃入深山,在攻打山下城鎮的時候,張牛角中箭而死,臨死前將自己部衆交予褚燕,褚燕因而改姓張。

管亥走過去,張燕帶着大小頭目孫輕、王當、杜長、張方等人迎過來,拱手朗聲道:“管渠帥!”

渠帥?

管亥皺起眉頭,搖頭說道:“張將軍,你現在是朝廷的平難中郎將,我是朝廷的虎威中郎將,皆爲朝廷要員,怎麼還能以黃巾軍中稱呼?莫非張將軍還心念着天公將軍否?”

張燕臉色略微尷尬,擺擺手道:“某自然知道黃巾軍已成爲過去,只是心中一直敬仰管將軍在黃巾時的勇武,因而心中懷念而已,將軍請跟我來。”

說罷張燕就領着他來到了營寨前門大營的廳堂之中。

一行人進去,管亥帶着他的副將坐在張燕右手下方,其餘輕、王當、杜長、張方等人則坐在他們的對面。

張燕高坐主位。

等大家坐好之後,管亥也不跟他繞圈子,直來直去地道:“張將軍,我也不跟你說虛的。早年我爲天公將軍死忠,跟隨將軍南征北戰,然天公將軍敗亡之後,我遭到宗族遺棄,被關將軍俘虜,幸得青州軍仁義,沒有將我處死,撿回一條命。”

“再造之恩,沒齒難忘,因而我現在唯關將軍馬首是瞻,奉洛陽朝廷爲主。我們當年起義,就是爲了反抗朝廷苛政。可如今天公將軍、地公將軍、人公將軍皆已作古,再想舉起黃巾義旗千難萬難。且大漢天地早就已經改變,再想着覆滅朝廷,又有什麼意義呢?”

這番話以管亥的頭腦當然說不出來,這一趟除了管亥以外,陳暮還派了一名說客,此人正是管亥帶來的那名副將,他認爲應該先讓管亥探一探張燕的口風,看他是不是真的願意投降於朝廷,聽命於洛陽天子,這才教管亥話術。

張燕聽後,感慨一番,說道:“是啊,想當年我等跟隨天公將軍,一晃多年過去。連皇帝都死了幾個,大漢天下早就變天了,到處都是不服王化的諸侯想要顛覆朝廷,又何時還能夠輪到我們?”

管亥就又道:“當今天子伯安公,乃海內知名大賢,素來以仁義著稱於世。他做天子,乃衆望所歸也。我等都是賤民出身,原本都是犯上作亂,造反的罪名,今得朝廷寬恕,已經是開恩。正所謂以德報怨,則寬身之仁也。朝廷既已免除我等罪孽,切不能以怨報德才行。”

從管亥進門,到現在的話語內容總結。其實就是張角的黃巾起義已經失敗,而且朝廷已經換了皇帝,免除了苛政,他們這些人就不應該再繼續造反。何況他們本身還是有罪之身,蒙朝廷法外開恩,就應該感恩戴德,不能恩將仇報的意思。

張燕明白他的意思,正常情況下,應該是立即滿口答應效忠朝廷,但不知爲何,臉色卻十分猶豫,一時遲疑,讓管亥身邊的那名說客瞧出端倪,因而忽然出聲說道:“難道張將軍有什麼難言之隱不成?”

“額......”

張燕一時被問住,噎了一會兒,才左顧而又言他,對那說客道:“這位是?”

“在下許碩,爲光祿丞,朝廷派我去軍中督查糧草、武器、鎧甲,此番管將軍來此,我一同隨行。”

許碩笑着應道。

許碩早年是青州一個小宗族人,因爲讀過書,應徵到關羽軍中爲主簿。後來在關羽討伐青州宗賊流寇黃巾之時,多有出力,勸降過許多黃巾,立有功勞。

因此節節高升,成爲光祿勳下面的屬官。

之前說過,光祿勳其實是管軍隊出征時的武器裝備,所以劉關張陳最初的好友趙琳,就是光祿勳下面的屬官,被上面派到北軍中管理這些器械。陳暮結交趙琳,就是爲了讓自己的軍隊能夠換上最好的武器裝備。

許碩一直是在關羽軍中,功勞不少,因此朝廷徵辟他爲光祿丞。這樣有個好處就在於軍中所有武器裝備糧草方面的事情,就由關羽一手遮天,也算是朝廷對關羽的一種信任體現。

張燕說道:“原來是光祿丞,我倒不是有難言之隱,袁紹常年對我用兵,讓我損失慘重,我與他血海深仇,只是袁紹勢大,對我盯防頗嚴,恐難有所作爲。”

許碩就說道:“我知道將軍在擔憂什麼,你害怕這場戰爭的結果是袁紹贏是嗎?”

張燕臉色就更加尷尬。

歷史上他敢於出兵十萬幫助公孫瓚,是因爲當時袁紹也不強大,而且袁紹和呂布曾經攻打過他,導致他傷亡慘重,因此他必須報這個仇。

但等到袁紹消滅公孫瓚,在冀州徹底站穩腳跟,實力發展起來後,就已經不是張燕能夠得罪起的。

因而在這一段時間,張燕只能龜縮起來,根本不敢再出去招惹袁紹。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曹操官渡之戰打敗袁紹,且袁紹病死之後,他才確定中原霸主是誰,然後就果斷投奔曹操。

一系列的舉動,顯然證明張燕確實是個牆頭草。

不過他也沒辦法,畢竟帶着幾十萬人躲在袁紹的身邊。即便他不爲自己考慮,也得爲跟隨他的這幾十萬人口考慮,一旦袁紹取得勝利,對於張燕和他的部衆來說,將會是一場毀滅性災難。

太行山並不是一個真正的世外桃源,以冀州的軍事實力,想要踏平他的山寨,易如反掌。只是袁紹不可能把他作爲主要敵人對待,因此沒有下重手而已。

如果他在勝負分出來之前,就徹底倒向朝廷,等到袁紹獲得勝利,那一點挽回的空間都沒有了,這是張燕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所以朝廷的使者,他肯定恭恭敬敬。但如果朝廷讓他現在徹底倒向朝廷,派兵馬攻打袁紹,他也很難從命。

簡單來說,誰贏,他就幫誰。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在任何時候都適用。

許碩看他沒有回話,充滿尷尬的臉色就知道他在想什麼。

好在陳暮早就料到了這些黑山軍的想法,因此許碩在來之前,被他面授機宜,早就有了應對之策。

就看到許碩絲毫沒有慌張,微笑着說道:“將軍所想,朝廷早就已經明瞭。所以將軍請放心,朝廷也不會強迫將軍去進攻袁紹,此次過來,是少府想要邀請將軍,以及五行山中諸多頭領,一同前往林慮商議大事。”

前往林慮?

張燕與自己幾名部下互相對視一眼,都沒有說話。

衆人心中忐忑,開始猶豫起來,跑到別人地盤上,安全能不能得到保證?

見幾人默不作聲,急性子的管亥嚷嚷道:“你們怕個鳥蛋,少府又沒有把地點放在城內,是在城外原上,一眼就能看十幾裡,自己帶兵過去就是,如果覺得我們帶的人太多,你們就走嘛,難道還怕少府吃了你們不成?”

張燕被他一擠兌,臉上掛不住,但還是不敢得罪朝廷使者,就說道:“不知道這位少府是哪位?”

許碩向着南方拱手,微微一笑道:“乃名震天下的陳子歸!”

陳子歸?

“這陳子歸素來傳聞忠義無雙,曾經怒斥董卓,後來帶兵營救滿朝公卿,爲世人稱讚。”

“我還聽說陳子歸愛民如子,在青州頗受百姓愛戴。他大哥劉玄德,以是仁義君子,就連冀州百姓都對他感恩戴德,想來陳子歸應該也不是棄信之輩。”

“如果是他的話,以他的名望,應當不敢加害我們。”

幾人議論紛紛。

人的名,樹的影。

陳暮名氣太大,而且都是美名,讓人忍不住就對他心生好感。

主要是他乾的惡事都藏得太深,真相被淹沒在了土裡,知情人士又少,只有閻忠、太史慈、王鈞等寥寥幾人知道他的惡行。

甚至連荀和這些黨人都被矇在鼓裡,陳暮有這樣的一個好名聲,基本都是他們在士林幫忙宣傳所致。

再加上有名聞天下的鄭玄蔡邕等人幫忙背書,他的名聲在大漢現在也是鼎鼎有名的頂流。比那些只在州郡縣出名的普通名士強得太多,地方百姓都知道。

有了這樣的名望在,張燕等人就安心許多。在他們想來,既然陳暮名望加身,應該不會背信棄義,忽然襲擊他們纔對。

更何況張燕還是朝廷冊封的將領,名義上也是朝廷命官, 無故誅殺,朝廷也會問責。

想到這裡,張燕就少了幾分擔憂,出言好奇問道:“既然是名震天下的陳子歸相邀,我等自然不能相拒,只是不知少府邀請我等,是爲了何事?”

許碩說道:“此事事關重大,邀請諸多頭目,也是爲了打敗袁紹。不過我之前也說過,少府不會強迫諸位出兵,但我們也希望諸位兩不相幫,在必要的時候,提供一些便利,少府是願意拿東西來換,至於具體什麼事情,將軍到了便知。”

張燕與自己幾名部下互相看了看,最後用力點點頭道:“好,既然如此,那我也不能膽怯。還請二位今日先在營寨中休息,容我準備一番,明日我們就出發前往林慮,與少府相會。”

“好,那就有勞將軍了。”

許碩點點頭。

這一趟任務圓滿完成,只要張燕到了林慮,少府自然有把握說服他讓開道路,讓朝廷的軍隊可以利用五行山中的小道來突襲冀州!

第二百六十八章 母子失和第三十七章 學宮最後一天(完)第四十四章 世間無二此般人第二十六章 王允的騷操作第一十四章 荊南叛亂第一十八章 君臣和睦第八十五章 意外之喜第一百九十五章 還債第三十章 出城死戰第二百七十四章 突襲第六十八章 科技萌芽第二十七章 父母第一百八十八章 崩潰第九十三章 絕望的鞠義第九章 壽誕第二百七十七章 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第四十四章 帝崩第五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一十八章 我曾一言而禍亂天下!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六十三章 折磨之王第六十八章 三韓第二百四十五章 封王第八十三章 計中計中計第二百七十七章 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第五十三章 務政第四十二章 野王之戰第八十章 劉表東進第六十章 贏了他一次第一十四章 反間計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六十三章 玄甲重騎第五十六章 將膽第五十四章 劍拔弩張第三十九章 公孫瓚第一十六章 朝堂驚變第二十章 徐公明威震戲亭,關雲長萬軍衝陣第九十五章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第五十五章 佈局冀州第二十五章 廣年對第七十二章 風雲變色(胡辣湯挺住,河南加油!)第六十章 關中戰起第二十七章 解放思想第九十章 狼狽逃竄第六十九章 沈亭之戰(1)第四十七章 黃道大吉第七十八章 他回來了第二百三十八章 平陽相會第五十八章 各就各位第十章 掌控輿論的優勢第四十四章 帝崩第三十二章 滿滿的套路第三十章 東漢門閥第八十五章 意外之喜第三十二章 仁義無雙劉玄德,忠孝二全陳子歸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子歸的心機第二百七十章 劉協的心思第二百一十章 陣斬高覽第七十九章 局勢明朗第五十五章 威脅第一百章 朝廷的政策第四十章 章武三年第三十七章 離別第三十五章 天下無主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二百一十八章 聽郭圖的話第五十六章 將膽第六十七章 自然課第一百一十七章 再不戰,就要老死了第六十九章 大漢上將軍討逆先鋒孫文臺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戰略與郭圖的神助攻第七十七章 馬第五十七章 巫蠱第一章 秋風起,思子歸第五十二章 借東風第一十一章 正義的夥伴陳子歸第八十章 土崩瓦解第一百六十七章 僵局!第三十二章 酸棗會盟第一章 俺也一樣第三十三章 一世人,四兄弟第一十三章 出頭鳥第二百四十七章 罵孔融第二十二章 董卓之死,王允掌權第九十章 狼狽逃竄第五十九章 軍情司初建功第五章 父子情深(2)第一百七十七章 養兵日,用兵一時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方會談第七章 大漢忠臣董仲穎第三十七章 離別第二十七章 青州十年往事第三十七章 廢史立牧第一十一章 玉堂尋賢訪陳生第六十三章 狂獅第一章 秋風起,思子歸請假條第八十三章 再次失蹤第二十二章 世事如棋,風雨將至第四十七章 袁家
第二百六十八章 母子失和第三十七章 學宮最後一天(完)第四十四章 世間無二此般人第二十六章 王允的騷操作第一十四章 荊南叛亂第一十八章 君臣和睦第八十五章 意外之喜第一百九十五章 還債第三十章 出城死戰第二百七十四章 突襲第六十八章 科技萌芽第二十七章 父母第一百八十八章 崩潰第九十三章 絕望的鞠義第九章 壽誕第二百七十七章 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第四十四章 帝崩第五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一十八章 我曾一言而禍亂天下!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六十三章 折磨之王第六十八章 三韓第二百四十五章 封王第八十三章 計中計中計第二百七十七章 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第五十三章 務政第四十二章 野王之戰第八十章 劉表東進第六十章 贏了他一次第一十四章 反間計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六十三章 玄甲重騎第五十六章 將膽第五十四章 劍拔弩張第三十九章 公孫瓚第一十六章 朝堂驚變第二十章 徐公明威震戲亭,關雲長萬軍衝陣第九十五章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第五十五章 佈局冀州第二十五章 廣年對第七十二章 風雲變色(胡辣湯挺住,河南加油!)第六十章 關中戰起第二十七章 解放思想第九十章 狼狽逃竄第六十九章 沈亭之戰(1)第四十七章 黃道大吉第七十八章 他回來了第二百三十八章 平陽相會第五十八章 各就各位第十章 掌控輿論的優勢第四十四章 帝崩第三十二章 滿滿的套路第三十章 東漢門閥第八十五章 意外之喜第三十二章 仁義無雙劉玄德,忠孝二全陳子歸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子歸的心機第二百七十章 劉協的心思第二百一十章 陣斬高覽第七十九章 局勢明朗第五十五章 威脅第一百章 朝廷的政策第四十章 章武三年第三十七章 離別第三十五章 天下無主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二百一十八章 聽郭圖的話第五十六章 將膽第六十七章 自然課第一百一十七章 再不戰,就要老死了第六十九章 大漢上將軍討逆先鋒孫文臺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戰略與郭圖的神助攻第七十七章 馬第五十七章 巫蠱第一章 秋風起,思子歸第五十二章 借東風第一十一章 正義的夥伴陳子歸第八十章 土崩瓦解第一百六十七章 僵局!第三十二章 酸棗會盟第一章 俺也一樣第三十三章 一世人,四兄弟第一十三章 出頭鳥第二百四十七章 罵孔融第二十二章 董卓之死,王允掌權第九十章 狼狽逃竄第五十九章 軍情司初建功第五章 父子情深(2)第一百七十七章 養兵日,用兵一時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方會談第七章 大漢忠臣董仲穎第三十七章 離別第二十七章 青州十年往事第三十七章 廢史立牧第一十一章 玉堂尋賢訪陳生第六十三章 狂獅第一章 秋風起,思子歸請假條第八十三章 再次失蹤第二十二章 世事如棋,風雨將至第四十七章 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