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

雍王國於都城,非尋常皇子可封,數遍整個大唐宗室,如果說一定要封一個雍王的話,只可能是李恪的嫡長子,將來會繼李恪之位的武功郡王李璄,絕非旁人。

魏王雖是嫡次,但李恪有功無過,李世民自己更是從無易儲的念頭,李泰的雍王之封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相反的,段延芳的話反倒再次驚醒了李世民,也讓李世民意識到李泰奪儲之心不死,李泰外放的事情也該提上日程了。

太極宮,立政殿,內殿。

元日午後,大朝散後,百官盡退,太子李恪被李世民傳旨留了下來,叫去了立政殿中。

李世民要見李恪,在大朝之前並無通傳,而在朝後便傳召了,顯然是倉促爲之,也就不難猜到李世民的用意,自然是與朝事有關。

“方纔朝中之事你怎麼看?”李恪在立政殿中才一坐定,李世民便對李恪問道。

方纔朝中之事大多循規蹈矩,並無異常,唯一一個反常的就是段延芳請封李泰爲雍王的事情了,李世民問的自然也是此事。

李世民的意思李恪自然猜得到,但李恪聞言,仍舊是故作不知地問道:“兒臣不知父皇所言何事?”

李世民看着李恪裝模作樣的反應,反倒被氣地發笑了,李世民道:“這裡沒有外人,你不必忌諱,只管說便是。”

李恪擡頭看了看李世民,又問道:“父皇說的可是四弟封雍王的事情。”

李世民點了點頭道:“正是此事。”

李恪輕輕地嘆了口氣,面色有些爲難道:“其實兒臣也知道父皇說的是此事,只是兒臣不知該怎麼說。”

李恪之言入耳,李世民也知道愛子的意思,一面是兄弟手足之情,一面是阿弟對自己太子之位的覬覦,身爲太子,確有兼顧兄弟的李恪夾在其中確實爲難。

其實李恪對此事的看法如何已經不再影響李世民對此事的判斷了,李世民的許多做法都給了李泰本不該有的錯覺。

作爲唯一一個成年仍舊被特許留在長安的皇子,作爲唯一一個特許每歲開支用度比肩太子的親王,李世民的做法給了李泰自己將來有機會成爲儲君的想法,這個是李世民自己需要去糾正的,與李恪無關,與旁人更無關。

短暫的沉悶後,李世民突然開口對李恪道:“爲父欲使青雀外放之官,你以爲如何?”

外放李泰,這事自打李泰使人彈劾李恪後,李世民思量了也有段時間了,一方面是因爲《括地誌》尚未完本,李泰不便離京,更外,也是最重要的緣故就是李世民也不忍愛子離京,再難相見。

李世民的話李恪多少是有些心理準備的,但當李世民之言入耳後,李恪的臉色頓時也精彩了起來。

既有突聞此事的驚訝,也有對阿弟離京的不捨,似乎還有些對父皇迴護自己的慶幸,短短的剎那功夫,李恪把自己該有的表現展現地淋漓盡致。

李恪並未直接回李世民的話,而是頓了頓,纔對李世民問道:“父皇爲何會突然提及此事?”

李世民回道:“太子既立,青雀身爲成年皇子,自當外放之官,若是久留長安不和規矩,也難免遭朝臣非議。”

其實李世民有意使李泰外放的緣故主要就是擔心李泰覬覦李恪的太子之位,擔心兩兄弟因爲儲位相爭,反目成仇,便如他當年一般。

李恪是太子,也是李世民諸子中他最滿意更是最有能力的一個,李恪的太子之位李世民不會動,那唯一的法子自然就是讓李泰離京,遠離長安這個叫他產生妄念的權力中心了。

李恪道:“親王成年外放確是朝規,兒臣只是擔心父皇寵愛青雀,青雀離京,累月不還,父皇難免多有思念。”

李世民對李泰,幾日不見都會心中思念,更何況是成年累月了,但爲了同樣寵愛的李恪和大唐國本儲位的穩定,李世民也必須做出選擇。

李世民道:“爲父是皇帝,江山之中更勝私情,青雀既已成年,久留長安終歸不妥,後面年幼的諸位皇子若是學了也不妥。”

大唐親王外放的年紀一般都較早,早些的十歲上下便就外出之官了,晚些的最多也就是過了束髮之年,李泰和李恪同歲,在這個年紀才考慮外放的事情確是很遲了,不止是朝中,宗室親王,李世民的那些異母兄弟也有多私底下議論的。

已經到了這個時候,李恪也不會在枉做好人了,既然李世民自己開了口提及李泰外放之事,李恪也不會裝模作樣地力保李泰。

李恪聞言,思慮了片刻道:“青雀確已到了外放之官的年紀,外放倒也無不妥,只是青雀的身子骨要稍弱些,恐怕不宜太遠。”

李世民點了點頭,問道:“恪兒有什麼想法,以爲何處爲宜?”

李恪回道:“青雀既爲魏王,洛州都督,前往洛陽之官便很好,一來洛陽富庶,又相距長安不遠,青雀去了不會吃苦,二來父皇每歲常往洛陽東巡,也可常招青雀見駕,解思子之情。”

李世民聽着李恪的話,臉上慢慢地就露出了笑意,顯然是對李恪的回答極爲滿意了。

洛陽是東都,親王之官東都是有些不妥的,原本李世民的想法是要讓李泰去山東或者河北的,但李世民沒想到李恪竟然有意使李泰之官東都洛陽。洛陽富庶,不亞長安,李泰去了自然不會吃了苦頭,對李泰倒也是個極好的安置。

如果李恪建議使李泰去僻遠之地,說明李恪對今日朝中之事上了心,也對李泰有所不滿了,李世民是存了齊保諸子的念頭的,難免會爲李泰擔憂,但李恪既然這麼說了,說明李恪對這個外放的阿弟還是極爲關心的。

其實對於如何安置李泰,李恪也是有自己的思量的,在李恪的眼中,李泰不爲大患,李恪從頭到尾都沒有存過要了李泰性命的心思,李恪要的就是李世民的表態,既是叫朝中百官看清風向,也是讓李泰知難而退。

只要李世民同意外放李泰,莫說是洛陽了,就算是去與雍州相鄰的華州也無不可。

李世民當即道:“好,既如此,那爲父即刻便下旨,着青雀外放洛陽,之官洛州都督,待正月後便可離京。”

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十章 落雕弓第五章 夜襲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五章 汗庭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九章 奪河第十章 收局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一章 接風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章 落雕弓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
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十章 落雕弓第五章 夜襲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五章 汗庭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九章 奪河第十章 收局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一章 接風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章 落雕弓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