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

古之王爵,以秦、晉、齊、楚四號爲尊,趙、魏、燕、韓等爲次,而後便是魯、樑、代、陳、宋、吳、越、蜀等。

李世民爲帝前曾爲秦王,故而秦王爵位不會輕易冊封,而大唐又起自晉陽,晉王爵位也有特殊的意義,不會輕易與人,所以這楚王爵已經幾乎是頂了天了。

而在方纔的冊封之中,作爲定襄軍先鋒,先破鐵山的蘇定方官拜從三品左武衛將軍,臨清侯,一躍而成軍中要員,功績不比蘇定方這般耀眼的王玄策則爲從四品楚王府司馬,拜侍御史,也是連升三級,李恪的文武臂膀已經初露頭角。

臨朝大封結束後,李恪思親心切,便徑直回了內宮,往尋母妃而去。

隨着李世民搬進了太極宮,身爲貴妃的楊妃自然也是一樣,楊妃的寢殿已從東宮的宜秋殿搬至了太極宮的昭慶殿。

昭慶殿內,楊妃和李愔早已得到李恪今日回京的消息,當李恪還在大殿之上奏對之時,李愔已經趴在昭慶殿的正門的門柱邊上遠望,看着路口的方向,只盼着看到阿兄的身影。

“來了,阿兄回來了。”距離殿門還有十多丈的距離,小李愔已經看到了迎面而來的李恪的身影,一邊對身後守着的瓶兒叫着,自己便撒腿跑到了李恪的身邊。

“阿兄、阿兄。”李愔一溜小跑迎到了李恪的身邊,拉着李恪的手臂喜道。

李恪低頭看着手邊的李愔,四年的時間,原本個子小小的阿弟已經長及他的胸口,比起他剛剛離京時的樣子高了許多。

“愔弟長高了。”李恪作勢量了量李愔的個子,摸着李愔的頭道。

李愔拉着李恪道:“阿兄也長高了。”

李愔還記得李恪四年前剛剛離京的模樣,那時的李恪還遠沒有現在這麼高,這四年見李恪身在草原,身子倒是結實了不少。

李恪問道:“阿兄臨行前囑咐你要同岑師好生讀書,你可聽進去了。”

李愔見李恪問了,忙道:“我每日都隨岑先生讀書,現在已經在學千字文了。”

千字文不過是讀書的基礎,但在李愔看來已經是頗有難度了,故而李愔還專門挑了出來告知李恪。

李愔初見李恪,彷彿四年間憋了許多話要告訴李恪,嘰嘰喳喳地拉着李恪說個不停。

一旁陪着的瓶兒見李愔拉着李恪,嘴巴光是說個沒完,卻不見步子挪動,於是對李恪道:“娘娘已在殿中等候,殿下快些過去吧。”

四年的時間,瓶兒已經長成了二十出頭的大姑娘,樣貌依舊秀麗,卻也多了兩分淳美。

“愔弟,阿孃還在等着呢,我們快些過去吧。”李恪看了瓶兒一眼,拉着李愔道。

正如瓶兒所言,當李恪來到大殿的內室時,楊妃已在門外守候,看着李恪走近自己,一把便將李恪攬入了懷中。

“虎頭回來了,虎頭可算是回來了。”楊妃一邊輕撫着李恪的後背,對李恪柔聲地說着,眼中已有淚光閃過。

對於楊妃,骨子裡的李恪也早已把他看作自己的阿孃,聽得楊妃輕訴思子之情,李恪的心裡也沉甸甸的一片。

“恪兒不孝,叫阿孃擔心了。”過了片刻,李恪自楊妃的懷中站起,自自己的衣袖擦了擦楊妃的眼角,愧疚道。

“回來便好,回來便好。”楊妃看着身前竟已比她矮不了多少的李恪,又笑了出來。

李恪離京四年,楊妃的模樣倒是變的不多,仍舊是李恪記憶中的溫柔和藹,但李恪已經從一個孩童長成了翩翩少年,楊妃看着愛子長大,心中自然欣喜。

楊妃看着李恪,突然又想起了什麼,連忙將李恪領進了內室,從內室伺候的婢女手中抱過了一個正在熟睡的女童,對李恪道:“這便是你從未謀面的小妹,你且抱着。”

李恪笑着從楊妃的手中接過女童,看着她粉嘟嘟的臉蛋煞是討喜,對楊妃問道:“小妹可曾定名?”

楊妃對李恪道:“陛下定名芳齡,李芳齡。”

李恪聞言,點了點頭道:“好名字,芳年華月,如花美齡。想來小妹將來長成也該是母妃這般貌美女子。”

李世民有女二十餘人,但生母大多不明,而因爲李恪的緣故,這一世楊妃得到的恩寵遠比唐史之上來的要多得多,所以他的這個小妹到底是誰,他也拿不準。

不過世事總是如此巧合,就當李恪抱着小妹正在逗弄的時候,一個內侍帶着一隊人,突然帶着李世民的聖旨來了。

“不知中官大人來此何事?可是要尋王爺?”門外站着的瓶兒見有內侍拿着聖旨出現,只當是李恪的封賞聖旨,於是問道。

來的中官卻搖了搖頭問道:“不知小殿下可在?”

楊妃最小的兒女便是李恪懷中抱着的李芳齡,中官口中的小殿下自然就是指的李芳齡。

李恪猜到了中官的來意,抱着李芳齡出了門,對中官道:“小妹在此。”

中官見了李恪,半舉着手中的聖旨對李恪道:“奉陛下前來傳旨,冊封小殿下公主之位,請娘娘和楚王代小殿下接旨。”

李恪聞言,忙跪拜道:“父皇恭安,兒臣李恪迎旨。”

中官展開了金面玉軸的聖旨,對着身前的李恪和楊妃宣道:“用嘉成德,將及推恩,疏封錫號,禮典攸在。第十七女芳齡,資身淑慎,稟訓柔明。克備肅雍之儀,允彰圖史之德。而方營魯館,宜啓沁園,俾承寵於中闈,復增榮於列賦,冊高陽公主,食實封一千戶。賜之金冊,謙以持盈,益篤興門之枯,貴而能儉,永垂宜室之聲,勿替令儀,尚緩厚祿。”

李芳齡年幼,連話尚且還說不利索,哪裡談得上資身淑慎,稟訓柔明之詞,說白了,無非就是愛屋及烏,李恪在北地立下大功,這也算是李世民對李恪的封賞和補償罷了。

李恪起初聽着倒也還算正常,可當他聽到小妹的封號時,整個人都愣住了。

高陽?李芳齡的封號竟然是高陽?

李世民所冊封的公主雖多,但高陽的名號李恪豈會不知,李恪看着懷中的小妹,臉上滿是詫異。

誰能想到,他懷中這個煞是可人的小女娃竟會成爲日後流惡後世的高陽公主。

這一瞬間,李恪竟有一種去尋了李世民,將這封號退了回去的衝動。

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七章 和親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二十章 尋人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十章 尋人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三章 李世民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十章 校場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五十章 隨行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三章 李世民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六章 石室第三章 靈州軍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三章 靈州軍第五章 侯君集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十三章 召見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五章 射花燈第十三章 南下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五十章 隨行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十四章 求親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二十章 尋人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七十四章 勢變
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七章 和親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二十章 尋人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十章 尋人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三章 李世民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十章 校場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五十章 隨行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三章 李世民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六章 石室第三章 靈州軍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三章 靈州軍第五章 侯君集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十三章 召見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五章 射花燈第十三章 南下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五十章 隨行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十四章 求親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二十章 尋人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七十四章 勢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