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

李承乾和權萬紀在此牽扯了些時候,權萬紀覺着是李承乾給他設了圈套,故意要他難堪,而李承乾覺着是權萬紀已經將稱心鎖拿,欲送到宮中彈劾於他,終於就在此時,趙節到了。

如果說之前李承乾哪怕還抱有最後一絲希望,權萬紀未能拿下稱心的話,那趙節帶回的消息便徹底打破了李承乾的期望。

“蘭陵坊那邊的情況如何?”李承乾見趙節上前,連忙對趙節問道。

趙節靠着李承乾的耳朵,小聲地回道:“別苑的門已被破開,眼下別苑中空無一人,裡院的內室中更是隻見兩攤血跡,恐怕人是被拿去了。”

“什麼!”李承乾面露訝色,驚訝道。

正如趙節所言,蘭陵坊別苑中的人除了稱心,還有六七個擷玉樓送來,專門在別苑中伺候稱心的侍婢,可如今這些侍婢和稱心都不見了蹤影,而且在裡院的內室還多了兩攤血跡,這多半也是權萬紀在捉拿稱心時,稱心不從,被打傷留下的。

“權萬紀,把人給本宮交出來!”有了趙節的話,李承乾越發篤定了稱心已被權萬紀拿了,李承乾指着權萬紀,怒喝道。

古有云之:“刑不上大夫”,更何況權萬紀還並無過錯在身,權萬紀本就被戲耍了一遭,又被李承乾臨街當衆喝罵,權萬紀的暴脾氣豈能受此折辱。

權萬紀當即道:“臣不知太子要的是什麼人,也交不出來,太子若要人,臣是沒有的,太子只管問陛下要去便是,且叫陛下來斷一個是非曲直。”

權萬紀不過一時急怒所言,擡出了李世民來壓李承乾。

權萬紀未拿到稱心,故而也無從彈劾李承乾,權萬紀的本意不過是反諷李承乾而已,要李承乾好自爲之,否則他便要上稟李世民,當街無故爲難大臣了,但這話傳到李承乾的耳中,可就不是這個味道和意思了。

權萬紀所言豈不正是印證了他的猜想,權萬紀這是密令人壓着稱心進宮了嗎?否則爲何權萬紀要李世民來斷這個公道。

此事若是鬧到了李世民那裡那還了得?那他的太子之位便不用坐了,李承乾當即下令道:“來人,把權萬紀給本宮拿下。”

李承乾一聲令下,後排李承乾帶來的突厥人舉起弓箭指向了權萬紀並一衆僕從,前排的東宮衛率便要上前拿人,但權萬紀倒也剛直,是個硬骨頭,看着舉箭的突厥人和上前的東宮衛率,也是巍然不懼。

權萬紀指着東宮衛率,喝罵道:“我乃陛下親封之太子家令,豈是你們能拿的。誰敢拿我誰便是謀逆,我看誰敢動手。”

漢、晉之時,諸王分封,便有國相,由中央朝廷所命,任於地方,輔弼親王,既是爲佐治國政,更是爲監察諸王,節制地方。故而凡漢晉兩朝諸王謀反,若國相不能從逆,必先殺國相,而後才能起兵。

而唐不行分封,故也無諸王國,也無從置國相,只置王府長史並家令,長史主外,家令主內,而長史和家令便分擔了以往國相職責,其中自也包括監察諸王,親王如此,太子亦是如此。

所以嚴格來說,權萬紀不止是李承乾的人,更是李世民的人,無論李世民有否這樣的意思,在官制上權萬紀都是奉李世民之命安插在東宮的人。

太子家令雖在東宮治下,但任免卻只由皇帝,太子動不得他,故而東宮的人,包括太子李承乾在內,誰敢動權萬紀,還真就跟謀反無異。

權萬紀之言一出,不止是東宮衛率,就連李承乾也有些逡巡了,謀反的名頭太大,誰都扛不起。

衛率不敢上,都紛紛看向李承乾,李承乾也不敢下令,局面一時間就有些僵住了。

堂堂太子,在權萬紀的面前也仍舊不敢造次,權萬紀看着自己震懾住了太子,臉上怒色緩和,不禁也多了幾分得色和笑意。

但權萬紀臉上的笑意卻沒有來得及綻開,因爲就在相距權萬紀一百餘步外的不遠處,一個停在街角看似不起眼的馬車上,一個人正坐在馬車中死死地盯着權萬紀,而這人不是旁人,正是楚王李恪的衛率統領薛仁貴。

薛仁貴盯着權萬紀,緩緩地舉起了手中的弓箭,對準了權萬紀的咽喉,看着權萬紀彷彿看着一個死人。畢竟一百餘步,這個距離對尋常人來說自然是遠了,但對薛仁貴而言,卻是手到擒來。

張弓搭箭,就彷彿薛仁貴每天做的那般,行雲流水的動作,隨着“咻”地一聲破空聲響起,志在必得的一箭便自薛仁貴的手中飛出,直奔權萬紀而去。

“快走,權萬紀已死,速回王府向殿下覆命。”一箭尚在空中,薛仁貴已知權萬紀必死,對駕車的車伕急令了一聲。

車伕得令,輕輕一揚鞭,馬車便拐進了坊道之中,奔王府去了。

馬車車輪才動,薛仁貴的冷箭已至,從頭到尾,權萬紀都不曾以爲東宮的人敢射殺他,更談不上任何的防備,就這樣,薛仁貴的一箭正中權萬紀的咽喉。

“噗嗤!”一陣入肉之聲響起,冷箭刺進了權萬紀的咽喉,剎那間就奪去了權萬紀的性命,權萬紀絲毫沒有防備過來,甚至連臉上的笑意都還沒有隱去。

這一幕來得突然,不止是權萬紀沒有料到,李承乾也沒有料到,看着突然一箭自身後飛來,射中了權萬紀的咽喉,李承乾一下子愣住了。

李承乾是愣住了,他身後的那羣突厥人也是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幕驚住了。

在這些突厥人的眼中,李承乾貴爲太子,竟被一個下官冒犯了,那李承乾殺了他又有何不可。薛仁貴一箭射出,有些人只當是李承乾下令射殺的,竟鬼使神差地也將手中的箭射了出去,有一個人射,便有兩個人射,而後一羣人就把手中的箭都射了出去。

二十幾個突厥人,紛紛射向了權萬紀和他身後的家令府僕從,一瞬間僕從便倒下了六七人,權萬紀更是身中數箭,如刺蝟一般,若不是這些突厥人射術尋常,恐怕還能再給權萬紀來第二波。

“誰幹的!誰他娘乾的!”

李承乾自幼隨名師讀書,涵養極好,但這突然其來的一幕幾乎將他逼上了絕路,李承乾回過頭去看着身後的突厥人,騎在馬上,渾身顫抖地喝罵了起來。

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三章 靈州軍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十九章 尋機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一章 朝覲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六章 岑長倩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七章 和親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七章 武家女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十章 請辭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二章 將行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十一章 擇師第三十章 破陣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五十二章 大雪
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三章 靈州軍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十九章 尋機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一章 朝覲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六章 岑長倩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七章 和親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七章 武家女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十章 請辭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二章 將行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十一章 擇師第三十章 破陣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五十二章 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