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訴情

以趙德言眼下的處境而言,李恪隱約覺得他的話並非虛言,不過李恪出於本能的謹慎,也並未給予他趙德言太多的承諾,先將他應付了,便讓他離去了。

趙德言離去後,李恪命人套了輛馬車,自己也和武媚娘一同離開了茶樓。

“三郎,方纔那人是誰,三郎對他似乎還頗有些忌憚。”方纔李恪和趙德言議事,武媚娘一人在茶室中待了許久,武媚娘和李恪剛上了馬車,武媚娘便好奇地對李恪問道。

趙德言身份敏感,李恪同他接觸,無論目的、結果如何,終於不便叫人知曉,李恪笑了一聲,回道:“倒也談不上忌憚,不過是當初本王北質突厥時的故人而已。”

對於李恪的話,武媚娘心中自是存疑,以李恪的身份,若只是普通的故人,何至於叫他如此謹慎,還將人帶到了自家的茶樓中方纔放心議事?

武媚娘心中雖然不解,但也不便追問,只是不動聲色地問道:“突厥竟也有漢人嗎?”

李恪回道:“那是自然,前隋末年,中原內亂,羣雄逐鹿,突厥一度凌駕中原之上,那日許多中原空有才幹,卻報銷無門的才能之士亦有北投突厥的,這位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原來如此。”武媚娘懂輕重,知進退,看得出李恪不想多言此事,於是也應了一聲,不再多問。

在李恪跟前,武媚娘倒是乖巧地很,李恪看了看武媚娘,又看了看武媚娘一直拎着,現在放在身旁的那盞花燈,笑着問道:“方纔本王因此事耽擱了些許時間,媚娘今日玩的可還盡興,若是還未盡興本王便再陪你四處轉轉。”

武媚娘回道:“不必了,今日三郎陪媚娘逛了燈會,又得了三郎親筆題字的彩燈,已然盡興了,況且看着時候也不早了,若是媚娘再不回去,恐怕阿爹那邊也該擔心了。”

現在的時辰已是戌時末,將近亥時,今日上元佳節,舉城同慶,雖無宵禁,武媚娘與李恪在一處也不至有什麼危險,但兩人終究還未大婚,回去地太晚多少也有些不妥。

李恪點了點頭也道:“如此也好,本王便先送你回府。”

武媚娘謝道:“如此便有勞三郎了。”

“無妨。”李恪擺了擺手,便對駕車的王府衛率吩咐了一聲,往武府去了。

李恪自茶樓回武府,沿着天街繼續往北走,時間雖已遲了,但天街之上仍舊是熱鬧非常,來來往往的人流雖不如起先那般密織,但也是三五成羣,不至空曠,馬車行的也不快。

就當李恪和武媚娘坐着馬車,正要自天街往豐樂坊轉去時,卻聽到了馬車外的一陣歡呼聲。

聽得車外突然響起的歡呼聲,武媚娘連忙掀起了車簾,朝着聲音響起的方向探頭望了出去,入眼的是一盞盞自街上平地飛起的孔明燈。

這些孔明燈大小不一,粗略數去,怕不是有百盞之多,一個個如星火般閃耀着光芒,自百姓的手中飛入空中,與漫天的星辰融爲了一體,照耀着夜幕下的長安城。

武媚娘看着外面漸漸升起的孔明燈,笑着對李恪道:“三郎,這可就是天燈,好生漂亮。”

李恪看着武媚娘頗有幾分激動的模樣,驚訝對武媚娘問道:“這便是天燈,難道媚娘此前從未見過嗎?”

武媚娘回道:“媚娘曾阿爹提起過,每逢中秋、上元節,長安城便有百姓放天燈,以往媚娘在長安府中時只是遠遠地看過,從未親眼見人放過。”

李恪道:“天燈又作孔明燈,乃蜀漢丞相諸葛亮所創,起初多爲軍用,晉末後始見與民間。長安城每逢佳節,便有百姓聚於天街之上放燈祈福,以求來年家宅平安,一歲豐收。”

武媚娘聞言,好奇地問道:“放燈祈福,竟還有這般說法?”

李恪點頭回道:“放燈祈福之說乃是自蜀中傳入長安,傳言對着天燈祈福,心中所願便能得成。”

武媚娘笑道:“竟有此事,那媚娘也要試試。”

武媚娘說完,便雙目微闔,雙手合十於胸前,滿臉虔誠,脣齒微動,竟在心中默默地念叨了起來,似乎正是如李恪所言,在心中許了什麼願望。

片刻之後,待武媚娘心中唸完,這才緩緩放下了手,把眼睛睜開。

“媚娘許了什麼願望?”李恪看着武媚娘一臉認真的模樣,問道。

武媚娘淺笑着回道:“媚娘許的願望太大了,興許貪心了些。”

李恪聽了武媚孃的話,越發地好奇了,接着問道:“哦?不知可否說於本王聽聽?”

武媚娘如實回道:“媚娘許願殿下身體康健,諸事順遂,早日壯志得酬,一展胸中抱負。”

李恪倒是沒想到武媚娘竟會這麼說,若是尋常小女子,祈福許願也大多是些女兒家的事情,可武媚娘開口,便是國事。

不過武媚孃的話倒也不錯,她所許的願望着實是大了些,李恪志在天下,欲奪皇位,李恪若是壯志得酬,自然就是登基稱帝了,武媚娘許了這樣的願望,自然不小。

李恪笑道:“媚娘也信這些?這願若當真能成,家國天下大事,這小小的一個天燈怕不是要承載萬鈞之重了。”

武媚娘盯着李恪的眼睛,篤定地回道:“殿下乃當世英豪。只要殿下願意,這世上哪還有殿下做不成的事情。”

李恪聽了武媚孃的話,心中還微微有些一愣,李世民諸子之中,李恪雖是名望最高,但畢竟還是庶出,這天底下真正看中了李恪的人並不多,李恪倒是沒想到,武媚娘竟能說的這般篤定,彷彿在她的心中,這便是約定俗成的東西,她的情郎本就是這天下最好的人兒。

月光下,這是李恪第一次真正地,仔細地去端詳這個即將成爲他妻子的女子,毋庸置疑,武媚娘生的極美,美如璧人,無可挑剔,但這遠遠不是全部,武媚娘身上最爲難得的還是武媚娘看着李恪時,她眼中閃閃冒出的光芒,叫人覺得在武媚孃的眼中,李恪便是她的太陽。

李恪不知,甚至連武媚娘自己也不知,不知從何時開始,武媚孃的一顆心已經緊緊地拴在了李恪的身上,開始關心着李恪的一切,彷彿融爲一體。

李恪看着眼前嬌俏的人兒,他開始意識到,這不是旁人,不是武則天,也不是那個女皇,而是他的妻子,那個即將陪着他生死與共的女人。

這一刻,外面的聲音嘈雜依舊,但李恪的內心卻安靜地落針可聞,這世上誰都有野心,武媚娘,李恪更有,甚至李恪的野心更加狂妄和放肆,但武媚娘就是願意陪着他,站在他的身後,自顧地信着他,那他還有什麼理由拒人於千里呢?

李恪雙眸如水,緊緊地盯着武媚娘,不知不覺地已經盯了許久,片刻後就連一向都落落大方的武媚娘都被盯地面色羞紅了。

“三郎...”武媚孃的臉已經紅到了耳根,低着頭,輕聲對李恪嬌嗔道。

李恪看着武媚娘低着頭的羞態,也回過了神來。

女兒家嬌羞最是傳神,李恪看着眼前美不勝收的一幕,心中一動,竟低下了頭,靠着武媚孃的耳下鬢角輕輕一嗅,頓時滿鼻醉人的女兒香。

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七章 武家女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一章 接風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十一章 擇師第六章 加註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十六章 殺機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二十章 初定第十五章 拒婚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十章 收局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五十章 隨行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九章 飲酒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七章 和親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章 自請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五章 玄都觀第十五章 定親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
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七章 武家女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一章 接風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十一章 擇師第六章 加註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十六章 殺機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二十章 初定第十五章 拒婚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十章 收局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五十章 隨行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九章 飲酒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七章 和親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章 自請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五章 玄都觀第十五章 定親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