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

阿史那雲聽着李恪的話,不禁微微一愣,她沒想到,時隔兩年未見,李恪再見她時說的第一句話竟是這樣。

似是關懷,但卻帶着些寒暄的意思,阿史那雲把李恪頗顯正式的話聽在耳中,多少有些失落。

草原兒女愛憎分明,喜便是喜,恨便是恨,阿史那雲從李恪的話中竟錯覺出了一種莫名而來的疏遠。

其實阿史那雲哪裡知道李恪現在的心思,也哪裡知道李恪內心的緊張和起伏。

李恪雖年少,但卻在大唐官場沉浮,稍有不慎便會落人把柄,李恪行事自然謹慎,也時常會將自己的喜怒壓抑在心,不顯於色。

可就是李恪這樣的本能,卻被阿史那雲錯看做了疏遠。

不過李恪既這麼問了,阿史那雲便回道:“路途雖遠,但一路而來倒還順利。”

李恪一向能言善道,可不止怎的,今日到了阿史那雲的身前竟變得口拙了起來。

李恪聽了阿史那雲的話,本該趁勢說些別的,抑或是阿史那雲來時路上的見聞,兩人的關係自然就拉地近了,可李恪倒好,只是點了點頭道:“如此便好,如今大唐迎突厥人南下遷居,料想你來長安的路上也不會有人爲難。”

李恪同阿史那雲說了些話,可卻不是阿史那雲想要聽的,於是性情直率的阿史那雲問道:“表兄專程在此侯我,便是爲了說這些嗎?”

李恪不知阿史那雲之意,頓了頓,只是回道:“長安人多眼雜,不比你我在突厥時,我特地來此迎你,便是爲了同你說些話。”

щщщ☢ ttκan☢ c ○

這句話對李恪而言不過是一句帶過,他真正想說的不過是後面的意思,可這句話落在阿史那雲的耳中,卻又生了誤會。

長安人多眼雜,不比突厥。

阿史那雲聽着李恪的話,心中卻胡思亂想了起來。莫不是李恪擔心自己在長安說了不該說的,亦或是擔心自己同他表現地太過親密了些,於他不利?這才特來長安城外告誡於她?

阿史那雲這樣想着,原本久別重逢的心竟也涼了半截。

兩年的時間算不得多長,但她沒想到兩年內李恪竟改變了這般許多。

兩年前,那個性格倔強執着,能叫阿史那雲捨身相護的少年竟成了這般模樣,變得如此陌生。

其實李恪之心未變,但阿史那雲不知,而且在阿史那雲看來,兩年的時間確實能夠改變許多,尤其是李恪這樣本就野心勃勃的人。

大唐波雲詭譎的朝堂,李恪只能每天步步爲營,小心翼翼地活着,再加上李恪那顆本就極不安分的心,他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倒也算不得多奇怪。

這樣想着,阿史那雲多少有些理解了李恪。

突厥亡後,阿史那雲的豁真之名已經不復存在,阿史那雲身在突厥,過地自不容易。可李恪在大唐雖貴爲皇子,錦衣玉食,卻也不像旁人想的那般自在。

阿史那雲看着李恪,心中失落依舊,卻已經緩和了許多。

“有些事情我自然知曉輕重,表兄便不必囑咐了,眼前我最爲關心的還是阿爹的身子,你自長安來,想必知道阿爹眼下的情況。”阿史那雲只當自己已經猜到了李恪想說的話,於是叫李恪不必憂心,轉而問起了頡利的病況。

就別重逢,今日阿史那雲面前的李恪似乎笨拙地厲害,阿史那雲的話已經這麼說了,他卻還未察覺到不妥之處,只當是阿史那雲心繫頡利的身子,故而無心他顧。

不過說來也是,此次阿史那雲南下本就是爲了看望頡利而來,如今頡利病入膏肓,能否頂地過今冬都是未知,阿史那雲又如何有心思言及旁事。

李恪也只當自己已經明白了阿史那雲的心思,於是也不再多言,只是對着阿史那雲的話回道:“大將軍本就年邁,再加上久居草原,乍來關中自然不服水土,身子弱地厲害了,時間久了便累患成疾。前些日子我奉父皇之命前往探望,大將軍這次着實病地不輕。”

阿史那雲聞言,忙問道:“那阿爹可有問診?大夫怎麼說?”

李恪嘆了口氣道:“我大唐良醫無數,太醫署更是聖手如雲,若只是體疾,哪怕遍尋天下良醫也當爲大將軍診治。可大將軍染的卻是心病,藥石無用,醫之不易。”

一隻雄鷹,被折去了雙翼,困鎖於牢籠之中,這樣的日子過地久了,哪怕這隻雄鷹身子骨再壯,也終有撐不下去的一日。

如今的頡利便是這隻雄鷹,而自打他被縛來長安後,雖然僥倖保住了性命,但也徹底毀了他的心氣,原本意氣風發的突厥可汗,如今每日只能躲在府中長吁短嘆,借酒澆愁,這樣的日子頡利又豈能活地長久。

頡利的心病是什麼,阿史那雲清楚,李恪清楚,李世民清楚,天下人也都清楚,但這心病雖然人人都清楚,卻誰都醫不好,也不能醫。

頡利能保住自己的性命,保住突厥剩下的族人,這對於他而言已然很是不易,至於再復自由之身,他從不想,甚至不敢想。

貞觀五年,頡利的身子便曾幾番不適,李世民曾因虢州多山,多獐鹿之類,有意命頡利爲虢州刺史,使頡利可射獵以自娛,可頡利卻連番推脫,不敢領命,只是要留在這長安城。

不是頡利不願外放,而是他清楚,只有他留在長安,他的族人才會安全,他若離開了長安,誰知道李唐的屠刀何時以何等的緣由便會向突厥人揮去。

頡利因爲自己的野心已經將突厥拉進了萬劫不復之地,又豈能再因爲自己的一己私慾再陷突厥於死地。

李世民雖然大度,堪稱仁德,但頡利也絕不敢冒這個險。

既已提到了頡利,兩人間的氛圍便一下子沉抑了下來,阿史那雲掛念頡利的身子,兩人坐在桌前,菜非但一筷未動,就連窖藏的美酒都未曾開了封泥,不過簡單地說了些話,阿史那雲便告辭往長安接着趕去了。

久別重逢後的短短相聚,簡單,更兼匆忙,自不是李恪想要看到的,可李恪卻還不知因在何處。

阿史那雲走後,丹兒陪着李恪待在內間之中,看着李恪似有些低落的模樣,心中既心疼,卻也有些無奈。

自家殿下雖聰敏非常,但在這兒女之事上竟顯得有些笨拙,連女兒家小小的心思都未能猜透。

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十三章 歸寧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一章 定帥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八章 演練第十八章 逼反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十四章 藥箱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三章 李世民第十九章 鹽行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二章 夷男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三十章 爭執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八章 演練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二十章 回京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二章 將行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七章 朝議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十章 收局
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十三章 歸寧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一章 定帥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八章 演練第十八章 逼反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十四章 藥箱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三章 李世民第十九章 鹽行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二章 夷男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三十章 爭執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八章 演練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二十章 回京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二章 將行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七章 朝議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十章 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