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

正如李恪此前所擔憂的,李世民在長安,而李恪身在太原不在御前,稟事不便,太子李承乾自然想趁着李恪反應未及將和親之事儘快定下。

不過好在李恪的速度也夠快,就在李恪拿到李世民手書的午後,便下急書去了長安,終究還是趕在了朝會之前遞到了李世民的手中。

“啓稟陛下,時已入秋,氣候漸寒,我大唐與薛延陀和親之事還需儘早定議,以免拖得久了,時候入冬,誤了事情。”朝會伊始,鴻臚寺卿高季輔便出列道。

自打去歲歲中,前鴻臚寺卿蕭璟去職,李世民便將高季輔自中書舍人任上擢拔,升至鴻臚寺卿。

兩國和親之事份屬國交,也在鴻臚寺權責之內,高季輔身爲鴻臚寺卿,過問此事自然份數應當,而且高季輔所言不錯,眼下已是秋時,若是再拖地久了,拖到了草原入冬,此事便就不妥了。

高季輔性情直率,亦是錚諫之臣,雖不似魏徵那般剛直,但也持身端正,並無結黨之行,故而也不是太子黨中人,他方纔所言不過是職責所在罷了。

高季輔未曾參與儲位之爭,所言也並非是在針對李恪,但他的話卻在無形中助了太子黨人一臂之力,給他們開了口。

高季輔之言才落,便也不停地有人出言,勸李世民早些定奪,不便拖延。

不過他們倒是不知,其實李恪的密件早在今日晨間便已經加急送至了李世民的手中,李世民得知李恪也贊同此事,哪裡還有猶疑。

李世民聽着衆臣之言,當即應道:“朕今日已經收到楚王回書,既然太子、楚王和衆卿都贊同此事,此事便就這麼定了吧。”

李世民之言一出,此事就此定論,大唐和薛延陀兩國和親之事自然就算是成了,但太子一衆的心中卻並未因此而覺着絲毫的輕鬆,因爲他們自李世民的口中聽到了一個消息,那就是李世民收到了李恪的回書,李恪也贊同此事。

在長孫無忌和李承乾的眼中,李恪絕對是個無利不起早的小狐狸,和親之事分明於他不利,可他卻贊同此事,長孫無忌和李承乾的心裡不禁多了些不安,但就是長孫無忌這隻老狐狸一時半會兒也說不出哪裡不對來,只能由着此事繼續推進下來,且走且看了。

“啓稟陛下,此乃鴻臚寺連夜草擬好的和親章程,請陛下御覽。”李世民話音剛落,鴻臚寺卿高季輔便上前呈上了鴻臚寺事先草擬好的和親章程,對李世民道。

李世民自內侍手中接過了高季輔遞來的章程,只是粗略地看了幾眼,便慢慢地搖了搖頭,顯然李世民對這個章程頗不滿意。

李世民放下了手中的奏本,對高季輔問道:“我大唐此前並無公主和親先例,鴻臚寺的章程是依何而定的?”

高季輔也聽出了李世民語氣中的不滿,如實回道:“此章程所依此前歷代公主和親之先例而定。”

李世民道:“依朕來看,你這道章程中多有不妥之處吧。”

高季輔道:“臣主持草擬的這道章程乃是依禮法而定,又參照歷朝歷代的規矩,還不知何處不妥,望陛下指明。”

李世民道:“你參照歷朝歷代的規矩來定我大唐之事,便是不妥,便是錯謬。”

高季輔被李世民這麼一說,一下子也有些慌了,忙問道:“臣不知錯在何處,還請陛下指正。”

李世民道:“自西漢始,有和親之說以來,凡中原之國與外族聯姻,俱是中原弱,而外族強,是爲中原之國求姻與北族也,然眼下卻是不同,我大唐威服四海,兵壓海內,乃天下至強,外族之人更奉朕爲天可汗,我大唐與薛延陀和親,乃是夷男所求,豈能再循舊制,墮我大唐聲威。”

李世民此前對和親的章程等事從來只口不提,可自打收到了李恪的手書後竟當即便應了下來,提了這些事情,李世民能有今日的想法,多半也是出自李恪了。

長孫無忌聽着李世民的話,心中暗道不好,他這才明白過來,原來李恪竟是在這裡等着他了。

李恪知道自己不在長安,一時間難當和親之議,竟然出此策,在這裡爲難了一招。

高季輔聞言,也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此番和親,乃是薛延陀畏懼大唐兵勢,而後所求,薛延陀自然要拿出他的誠意,而大唐作爲天朝上國,李世民身爲天可汗,自然也要端着自己的身份,李世民是要借這次和親,向天下彰顯大唐之強盛。

高季輔問道:“此事此前倒是從無規例,臣不知陛下聖意,還望陛下示下。”

李世民笑道:“夷男要娶我大唐公主,這聘禮自然是不能少的,朕要薛延陀以馬匹五萬、牛四萬,以及駱駝和羊各三萬爲聘,由薛延陀帕夏梯真達官親自押送,往靈州迎親。”

李世民之言一落,大殿之中頓時譁然,兩國聯姻,李世民要薛延陀帕夏親自來靈州迎親並無不妥,倒也在情理之中,只是馬匹五萬、牛四萬,以及駱駝和羊各三萬,這張口便是十五萬匹,李世民的胃口實在是大的嚇人,要知道,薛延陀之所以急於求和,就是因爲如今漠北東西開戰,薛延陀力不能兩顧,這才如此。

眼下的薛延陀本就糧草緊張,李世民還如此獅子大開口,薛延陀在這種局面下,想要拿出這般多的聘禮,怕是要搬空北國各部落的牧場了。

李世民話音才落,便有太府少卿樑務儉出列道:“啓稟陛下,我大唐乃天朝上國,於薛延陀聯姻自當彰顯尊貴,但若是如此鉅額地索要牛羊,是否顯得有些市儈,而且以薛延陀眼下的國力恐怕未必拿出的來,難免叫人覺着我大唐是在爲難薛延陀。”

樑務儉與李承乾一向交好,就連他的這個太府少卿的官位都是李承乾舉薦而來的,樑務儉所言自然是在幫着李承乾了。

可樑務儉方纔稟事畢,也不必李世民說話,樑務儉的頂頭上司太府卿蕭欽便開了口。

蕭欽輕哼了一聲,道:“樑少卿何時擔憂起了薛延陀的庫藏,卻不知樑少卿掌管的是他薛延陀的太府還是我大唐的太府?陛下要薛延陀重聘,既是彰我大唐尊榮,顯天可汗之威,更是爲削薛延陀國力,使薛延陀再無南顧之能,確保我北疆太平,怎的到了樑少卿口中反倒成了輕慢之舉?”

蕭欽所言,正和李世民心意,李世民這般獅子大開口,確是有從李恪之意,藉機削弱薛延陀的意思。

李世民道:“蕭太府所言正是朕之所思,若無異議,此事就此定了。”

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五章 侯君集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一章 玄武門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七章 和親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四章 拉攏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十六章 殺機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六章 石室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一章 玄武門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三章 奏對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十四章 藥箱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十章 收局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一章 接風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十三章 盛會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十八章 聘禮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
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五章 侯君集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一章 玄武門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七章 和親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四章 拉攏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十六章 殺機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六章 石室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一章 玄武門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三章 奏對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十四章 藥箱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十章 收局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一章 接風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十三章 盛會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十八章 聘禮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