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端午

彩絲巷,煙雨樓。

五月初五,端午,時臨中夏,日頭也漸漸地長了起來,當李恪大覺初醒時,屋外的天色已然大亮。

李恪躺在牀上,長長地伸了個懶腰,側身望去,卻發現枕在身旁的佳人早已不在。

“殿下可是醒了?”李恪正想着蕭月仙人在何處,便聽見了耳邊如翠鈴般的聲音,李恪順着聲音的方向擡眼望去,原來蕭月仙已在鏡前梳妝。

“時間還早,仙兒怎地不再多睡會兒?”李恪着衣起身,走到了蕭月仙的身後,輕輕地撫摸着蕭月仙瘦削的肩膀,柔聲問道。

眼下看着雖是天色已亮,但日頭卻還不高,想必也就是卯時前後,時候還早,故而李恪有此一言。

不過蕭月仙輕輕地拍了拍李恪的手背,卻嬌嗔道:“今日是端陽節,午前在玉帶河上有一場彩舟競渡,圖的是個與民同樂,朱刺史邀殿下前往,殿下推了朱刺史之邀,懶睡到此時。便不怕別人笑話不成。”

李恪抓住手背上蕭月仙的一雙玉掌,放在手中輕輕地把玩着,笑道:“本王這個揚州大都督掌軍不掌政,又非親民官,去與不去又無甚大礙,去討這個樂子作甚,還是多陪陪仙兒來的實在些。”

蕭月仙任由李恪抓着自己的手,對李恪道:“殿下不去倒也無妨,只是殿下總在這煙雨樓,不在臨江宮中,若是將旁人知道了,仙兒怕有人非議。”

蕭月仙的好意是爲關切李恪,李恪自然知道,不過李恪笑了笑卻道:“無妨,世人都以本王少年風流,本王風評一向如此,外人也就見怪不怪了。”

蕭月仙聞言,擡頭看着李恪一副渾不在意的模樣,臉上也浮起了一陣笑意。

她知道,端午之後,李恪便當回京了,這一去短則是兩三月,長則是半載,李恪流連於此,也是想多陪着她些,李恪的心意她豈會不知。

蕭月仙看着李恪,突然又想起了什麼,竟把自己的手自李恪的掌中抽了出來,對李恪道:“有一事仙兒竟險些忘了,殿下稍待。”

蕭月仙說完,便起身離開妝臺,到了裡間,在貼牆擱置,儲放衣裳的櫃子裡翻找了起來,顯然是在尋摸着什麼東西。

李恪看着蕭月仙鄭重其事的模樣,也當是什麼緊要之事,興許是蕭月仙要交由李恪的什麼重要物什,可片刻後,當蕭月仙尋找了東西,李恪一眼望去,卻一下子愣住了。

蕭月仙手中拿着的哪是什麼緊要之物,只是一束六寸多長的五彩絲線。

“這是作甚?”李恪指着蕭月仙手中的絲線,問道。

蕭月仙拿着五彩絲線,走到了李恪的身邊,對李恪道:“這是荊楚習俗,每逢端陽,以五彩絲線係臂,名作‘闢兵’,可保殿下一歲康健,不生病瘟。”

每逢端午,這荊楚乃至江南之地彩絲係臂的習俗李恪倒是知道,李恪以往在長安時也曾見過,可大多是小兒所繫之物,若是要李恪臂系彩絲,李恪覺着着實有些怪異。

李恪擺了擺手,忙道:“本王堂堂男兒,又非孩童,何必如此。”

李恪雖是少年,但不知是不是因自幼習武的緣故,個子卻長得極快,雖然年少,但乍一看去除了模樣稍顯清秀些,幾與成人無異,比起蕭月仙還要高上一些。

不過蕭月仙卻道:“殿下年才十六,未及弱冠,豈不正是少年,若依了仙兒家鄉習俗,正是系絲的年紀。更何況仙兒爲殿下繫於上臂,旁人又見不着,殿下怕什麼。”

蕭月仙說着,也不管李恪同意與否,自己便抓過了李恪的手,將彩絲在李恪上臂環繞,打了個結,繫了上去。

蕭月仙所爲自是一片好意,李恪倒也沒有回絕,只是伸着手臂,在那邊任她施爲。

蕭月仙倒也仔細,她一邊爲李恪繫着絲線,一邊口中還在振振有詞地念叨着“驅邪避煞,無病無災”等語,認真地很。

李恪低頭,看着蕭月仙一絲不苟的模樣,猛地心中一動,竟伸出自己的手,攬住了蕭月仙盈盈一握的腰肢,將蕭月仙整個人都攬到了自己的懷中。

李恪摟着蕭月仙,貼在蕭月仙的耳邊道:“仙兒在本王身邊尚且如此,將來若是爲母,想必更是淑良。”

蕭月仙爲李恪系絲,本是關切,她萬萬沒想到李恪竟會這樣說話,一下子先是愣住了,緊接着,一抹羞紅便浮上了她粉嫩的臉頰。

蕭月仙伏在李恪的胸前,擡着頭,一雙美目盯着李恪的眼睛,問道:“將來仙兒若當真有了殿下的骨肉,待殿下登基之後,殿下可會認他?”

李恪看着蕭月仙眼中期待的目光,靠在蕭月仙的耳邊,低語道:“那是自然,將來本王若能登基稱帝,本王便當冊他爲樑王,封於荊州,如何?”

蕭月仙臉上頓時露出了一絲喜色,她知道,李恪能這麼說,便是將她放在了心上。

如今的樑王封號是給了李恪阿弟李愔,而將來若是李恪登基,李愔作爲李恪唯一的嫡親胞弟,自然要另封王號,入“秦、晉、楚、齊”四尊之列,到時這樑王王號便空了出來。而且蕭月仙之父蕭銑便是樑王,李恪這麼說,也足見對蕭月仙的偏愛。

不過蕭月仙聽着李恪的話,卻笑道:“仙兒先行謝過殿下了,不過若是細細想來,仙兒倒是不願生子,但願有個女兒便足夠了。”

時值唐初,可還沒有那“人言生女做門楣”一說,時人大多重男,蕭月仙之言倒是與常人相異。

李恪不解地問道:“這是爲何?”

蕭月仙道:“自古皇室多爭,皇子間便更是如此。仙兒向不喜與人相爭,一生所願唯二,一是阿爹之名昭雪,青史不污,二是殿下大志得償,登臨帝位,其他的都不甚在意,又何必生子去爭那些東西,徒增煩惱。”

蕭月仙的話,看似不過隨口一提,但李恪卻清楚,這多半是蕭月仙有意言之。

李恪欲倚重蕭月仙,以揚州爲基,在數年內慢慢整合漕運、鹽行、青樓、糧道,掌楚王府朝外勢力,早晚必成氣候,蕭月仙這也是在向李恪示忠,換着法子告訴李恪自己並無野心。

不以寵爲驕,不以勢爲傲,李恪看着懷中柔若春水但卻心思縝密的人兒,也不禁感嘆一句:“好聰慧的女子。”

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十三章 誤會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四章 拉攏第十三章 歸寧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六章 拜府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七章 考較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十六章 質子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八章 惡陽嶺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章 落雕弓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十一章 擇師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五十章 隨行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十七章 安置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四章 陰山下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
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十三章 誤會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四章 拉攏第十三章 歸寧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六章 拜府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七章 考較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十六章 質子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八章 惡陽嶺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章 落雕弓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十一章 擇師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五十章 隨行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十七章 安置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四章 陰山下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