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朝覲

貞觀七年末,隆冬。

凡大唐地方官員,州刺史及以上,每逢歲末均需上疏省臺稟政,於奏疏中言明今歲地方民治、吏治之情,而後再由省臺,將年末歲考之上、末兩端報於皇帝李世民,再由李世民決定是否於京中傳見,是否升遷抑或是貶謫。

當然,這些都是外臣朝覲之道,李恪身爲親王,又是爲李世民所寵愛的皇子,自然不在此列,李世民一早便送來了旨意,着李恪務必早日還京,使父子相見。

十二月方纔過了月初,李恪已經奉皇命準備返京。

揚州城,揚子渡。

渡口之上寒風徹骨,雖不比漠北那般凌冽,卻也別有一番南方獨有的溼冷。

李恪正身披大氅立於渡口的碼頭之上,身後跟着王玄策、席君買、丹兒等一衆隨着李恪返京的親信,而在李恪的身前,則是被李恪專程留在揚州,待掌權柄,全權處理大都督府軍務的馬周。

碼頭旁的河邊,王府衛率和漕行船工正忙着整備船隻,將李恪的隨身之物一箱箱地搬上大船,忙得熱火朝天,而在碼頭之上,李恪也正馬周交代着地方府事。

“賓王,本王此番返京,揚州諸事便有勞你了。”李恪站在馬周的身前,拍了拍馬周的手臂,對馬周道。

馬周擅內政,李恪身在揚州時,揚州軍政要務便多賴馬周輔弼,凡李恪外出巡監州縣,待李恪掌大都督權柄,留守揚州的必是馬周無疑。

李恪權柄之重,冠絕東南,也是真正地東南王,李恪奉旨還京,將東南大事交由馬周,自也是極大的信任。要知道,在兩載之前,馬周還只是一個落拓街頭的書生,而如今,他的一言一行竟已能在不經意見波動東南。

馬周拱手回道:“臣蒙得殿下信重,託以東南之事,臣雖自知才淺,但也當竭力而爲。”

馬周的本事,連與他不過一面之緣的杜如晦都深爲推崇,甚至有意舉薦於李世民,宰相之才,稱量天下,區區一個東南又如何能難得倒他,李恪自是放心地很。

李恪道:“東南諸事有賓王在,本王自然放心,只有一事,本王尚需賓王千萬仔細。”

馬周道:“不知是何事,殿下但請吩咐。”

李恪問道:“賓王以爲賀休其人如何?”

賀休爲揚州刺史,論官位,在揚州,賀休只在李恪之下,李恪突然問及賀休,馬周豈會不知,馬周想了想回道:“這些世家子,行事一向怪異地很,看賀休近日所爲,恐非吾道中人。”

李恪爲楚王,揚州大都督,揚州又是他的封地所在,揚州便是李恪的根本,李恪對揚州的重視不言自喻,在這樣的地方,李恪怎會放心揚州刺史竟與他不是一路人。

李恪對馬周道:“日後你在揚州行事,凡事也不必太顧及賀休,他既不能爲本王所用,那他便不宜再留在揚州了,本王此次還京,當設法將賀休調離揚州。”

若論賀休其人,對李恪自然甚是禮敬,只是賀休出自河北門閥,他代表着的不止是他自己,更是整個廣平賀氏,對李恪總有些似有似無的疏遠,李恪也曾多次有意拉攏於他,可他卻對李恪之意視而不見,是鐵了心地不摻和儲君之爭,這樣的人,李恪留在揚州只是禍患,又有何用。

馬周問道:“殿下欲動賀休,宜早不宜遲,倒也在情理之中,只是不知殿下可有替代賀休的屬意人選?”

對於此事,李恪顯然是早有思量,李恪毫不猶疑地便回道:“廬州刺史朱琮曾在廬州相助本王,又是岑師同窗,就很不錯,賓王以爲如何?”

馬周點了點頭,回道:“朱刺史確是上佳人選,既可爲殿下心腹,官職又不低,若是今歲歲考中上,官升一級不在話下。”

李恪在廬州遇刺,便是朱琮推了李恪一把,才使得那一箭避開了李恪的心窩,此事雖是李恪一手策劃,但在朱琮自己、在外人的眼中,至少朱琮救了李恪一命,有這樣的功勞,朱琮楚王黨羽的身份自然也是坐實了。

而且揚州乃東南首府,位置險要,若是貿然調人就任,恐怕難免不妥,而朱琮本就在淮南任官,若是由他官升一級,右遷揚州刺史,倒也在情理之中,至於歲末官考,李恪身爲揚州黜陟大使,他的態度,對於揚州地方官員的考語,本就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李恪有意日後將東南之事託付於馬周,而與馬周交道最多的揚州刺史,李恪自然要詢問馬周的意見。

——————————

荊州,江陵城。

李恪正欲進京,而與此同時,遠在江陵的武士彠,也收到了歲末傳召進京的詔書。只不過武士彠進京的緣故卻與李恪不同,武士彠進京緣故有二:一爲入朝覲見李世民,二爲探視太上皇李淵。

自打入了貞觀七年以來,李淵平日裡的傷風受寒也不經意地變多,身子骨倒是比之前兩年要弱上許多,武士彠曾爲李淵近臣,此番武士彠進京,便是爲了探視李淵。

“阿爹,我聽得阿孃說起,阿爹不日便將啓程北上,入京朝覲,可是真的?”這一日,武士彠剛自府衙回府,才入得內室歇息,武士彠的此女武媚娘便走了進來,對武士彠道。

武士彠即將進京,本也不是什麼密事,武士彠笑了笑便回道:“不錯,爲父昨日已收到皇上和太上皇的詔書,月中便當啓程。”

武媚娘道:“阿爹,我此番也想雖阿爹進京看看,阿爹進京帶上我可好?”

武士彠聞言,不解地問道:“要帶上你倒也無不可,只是你要進京作甚,去歲進京,你在長安燈會上不是還鬧得頗不愉快,鬧着再不入長安了嗎?”

貞觀六年,武媚娘曾在上元燈會上開罪過長孫兄弟,擔心因此事被認了出來,給武士彠惹來麻煩,故才說着再不入長安。

只不過如今形勢有變,武媚娘此去長安自也有了其他心思,便也又央求着武士彠帶她進京了。

武媚娘道:“阿爹,此一時彼一時,女兒此去長安只是想去長長見識,便不往那些人多熱鬧的地方去了。”

武士彠一向對這個次女最是寵愛,官員歲末朝覲,攜家眷進京本就是不是什麼忌諱,反倒是常有之事,武士彠自也不會拒絕。

武士彠摸了摸武媚孃的頭頂,笑道:“好,既你想着進京,那爲父便應了你,只是你進京後不得亂闖。”

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六章 佯攻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五章 射花燈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十四章 藥箱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四十章 定儲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十一章 奉茶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二章 拒辱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七章 武家女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章 回京第一章 朝覲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六章 分封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六章 拜府第八章 鞠文泰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九章 奪河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二十章 回京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三十章 爭執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三章 召見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
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六章 佯攻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五章 射花燈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十四章 藥箱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四十章 定儲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十一章 奉茶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二章 拒辱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七章 武家女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章 回京第一章 朝覲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六章 分封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六章 拜府第八章 鞠文泰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九章 奪河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二十章 回京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三十章 爭執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三章 召見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