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謎底

韓琦在河北出人意料的舉動立時讓宋遼兩國統治高層都亂成一團,不過遼國內部意見更加尖銳一些,可是形勢逼人容不得他們太多深想,即刻派兵增援纔是真的,新城周邊的大量空營帳已經暴露了遼國虛弱的事實,若是此時還要繼續玩這種把戲,說不得對面的韓琦會做得更加過分。

相對於遼國內部的最後決定,韓琦反應更加現實--他早就停止了軍事行動,將新佔領的三城及其周邊地區完全變成了軍事管制地帶,除了正在修建工事的民夫和軍隊之外,其他不相干等人一律遷回大宋。由於是麥收季節,韓琦在加強好城牆防禦後,便儘可能的搶收糧食,並且還派出一些騎兵想周邊活動--那裡的糧食他是收不回來的,但是他可以毀滅,一小隊十幾人的騎兵就可以燒燬一大片成熟的麥田,韓琦明白遼國之所以沒有真正增援邊境,一方面是契丹人不認爲這場仗會真打,另外便是由於經濟原因,不過他是不會給對手任何機會的,即使他的騎兵小隊只能夠燒燬一部分麥田,但對於整個前線作戰來說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些麥田大宋是收不上來的,但契丹更不能收上來做軍糧補給!

燕雲十六州是遼國的農業精華所在,上百年來一直是遼國發展和存在的根基,這也是遼國由草原文明向家耕文明轉變的見證所在,只要燕雲十六州的經濟沒有受到太大破壞,遼國財政基礎雖然薄弱也倒還能夠過得去。若是一旦受到衝擊的話。那後杲不堪設想--燕雲十六州所創造地財富佔到了遼國總財政收入地五分之三,這可謂是遼國的生命線。遼國可不比大宋,它的財賦收對農業和畜牧業的依賴性太大,商業稅收僅僅佔了一小部分,其中農業稅的來源幾乎全部都是燕雲十門州貢獻地。這也說明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遼國的糧食十有八九都是燕雲十六州供應的,若是這個地方出了什麼問題,遼國衰弱是必然的,更要命的是這很可能會引起帝國地全面崩潰。

不管是一千年前的中國還是王靜輝所生活地一千年後的中國,糧食是這個在東亞延續了幾千年的民族最爲重要的問題,歷史上無論多麼偉大的王朝是因爲何種原因最後全面崩潰被取代。這背後都有糧食問題地身影。王靜輝從開始的全面擊敗遼國到最後只選擇燕雲十六州也是因爲這個原因--這不僅僅是因爲燕雲十六州有着非常重要的軍事位置,失去了最重要的農業區。那這個文明倒退乃到崩潰是必然的,一個不是由農業爲主導地文明,還能夠稱爲農業文明麼?正如後世的戰爭中,首先要摧毀地便是敵國的戰爭潛力,戰場的勝利固然重要。但能夠摧毀敵人的工業農業也是贏得戰爭的另外捷徑。

王靜輝冷冷的看着宋遼兩國圍繞着燕雲十六州所展開的較量,他少有的親自坐鎮大宋情報總局,通過各方面傳回的情報來分析燕雲十六州的走向。他已經明白了韓琦的意圖,不過有的時候事件的發展結果並不是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至少他就是滅夏問題上曾經作出過錯誤的判斷。要不是當時郭逵、種諤等人在滅夏戰爭上主導,他也未必返過頭來支持大宋西軍對党項人在最恰當的時候給予致命一擊。只要是人就總會犯錯誤的時候。一兩次看走眼不算什麼,重要的是時刻保持自己清醒的頭腦,尤其是在和遼國打交道的問題上,更是要如此,宋遼兩國之間的衝突肯定會深刻的影響到這個時代今後的走向。

皇帝趙頊雖然也在日日召見他,不過所談論的並不是宋遼關係,而是因爲磨古斯的談判使節終於秘密的來到了汴都開封,王靜輝就是接待磨古斯使者並且與之談判的全權負責人。可能受到燕雲十六州風雲變幻的壓力,皇帝趙頊希望王靜輝能夠說服磨古斯的使者回復磨古斯能夠在些時儘快的出兵對遼國發動進攻,這樣也有利於牽制遼國對燕雲地區的增兵行動,若是操作得當的話甚至趁機奪了燕雲十六州也說不定。

不過王靜輝自然有自己的看法,對於趙頊的想法他並不認同,不過他還是就此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在與磨古斯和談使者磋商的時候也盡力說服對方,但是效果並不是很好,這也可能是因爲這個和談使者的等級並不是很高的緣故,無法對整個阻卜部的走向問題做出肯定的回答。

進過幾天的交往過後,王靜輝也算看透了這個貌似顯得溫和的和談使者其實除了向大宋乞求和平計要好處之外,便一無是處了。不過王靜輝還是非常熱情的招待了他,陪同他一起遊覽了汴都開封,讓他見識到了難以想象的一個國家的繁榮到底是怎樣的,當然也沒有忘記向這個異域使者展示大宋武力--包括大宋已經在軍中普及的轟天雷、威力巨大專門用來攻城的燃燒彈,甚至他還想讓這個阻卜人看看大宋的絕密武器火炮的威力,不過因爲出於保密的策略纔打消了這個念頭,就算他肯但皇帝趙頊和文彥博也會力阻的。

這個阻卜部使者也被王靜輝弄得神魂顛倒,他沒有想到自己居然是自大宋武器實驗場成立後第一個進入參觀的外國人,不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見識過大宋的繁華過後,立刻被王靜輝拋進了恐懼的深淵--儘管大宋在初期的時候也曾經和阻卜部進行過火器交易,那些火器在阻卜部中已經是表現驚人了,所以儘管這些火器價格昂貴,但阻卜部仍然購入了不少,磨古斯在統一阻卜部的時候也沒有少拿出這些火器投入戰鬥,從而在草原上贏得了一個“雷神”的綽號。

不過這次阻卜部和談使者算是見識到真正的“雷神”了。由於王靜輝有意讓阻卜人見識到火器地威力。刻意指使實驗場地人員在操演展示火器的時候都用了實物靶標,並且還讓阻卜人檢驗了靶標。不過再結實的靶標也會被威力巨大的火器所摧毀,畢竟不是在實戰當中,大宋的火器操演人員經過這麼長時間地摸索,光是用眼睛看便知道什麼樣的靶標用使用什麼樣的火器來對付能夠起到最佳效果。用以糊弄阻卜人自然是不在話下。

“聖上,磨古斯的使者明天將會返回草原,基本上所有的談判條例都是在我大宋控制之下,而使者也被迫同意了我們所定下的新地交易價格,可以說此次談判基本上全部達到了預期設想的目標!”王靜輝說道。

皇帝趙頊點點頭笑着說道:“愛卿又是那一套威逼利誘吧!朕已經聽說了,愛卿還把他帶到武器實驗場去了。朕也可以想象地到那名使者的反應……呵呵!”

王靜輝笑着說道:“臣此次和磨古斯使者談判,不僅僅是爲了現在給大宋謀取好處。同時也是在未來做好鋪墊。想那磨古斯叛亂已經形成氣侯,基是遼國不幸被滅,這也爲最後和阻卜人討價還價的時候增添砝碼。使之對我大宋心存畏懼不敢輕舉妄動,這也是臣向種諤將軍所學習地!”

在滅夏戰爭中最後的興慶府一戰中,種諤將配合宋軍行動的吐蕃等部落首領都給請來觀摩,大宋在那一戰之中投入了巨量的火器用以攻城,也同時震懾了對河西走廊有野心的吐蕃諸部。燧不費吹灰之力便在吐蕃諸部地眼皮底下得了河西走廊,讓周邊部落望而興嘆。

“臣有負聖恩。最終還是沒有說服磨古斯出兵與我大宋合擊契丹,實爲臣之無能!”王靜輝躬身向皇帝趙頊說道,雖然願望是好的,不過最終沒有完成,儘管所有地人都對此不抱有什麼太大的指望,但是王靜輝還是要自己檢討的。

皇帝趙頊只是揮揮手說道:“這並不是愛卿無能,實爲那個使者做不了主,愛卿大可不必介意,愛卿所爲朕看在眼中的!”

王靜輝聽後並沒有說什麼,他只是非常知趣的退到一邊,皇帝趙頊以爲王靜輝對自己要求過高對這次沒有完成任務而感到有些芥蒂,也就沒有說些什麼,兩人一前一後繼續向前走着。

“伴君如伴虎”,這句經典名言王靜輝是非常清楚的,儘管皇帝趙頊和他有着非常密切的私人關係,但他也明白古時帝王也並非常人所能夠測度。古代留下了多少君臣相宜的佳話,到頭來能夠善終的又有幾人?最讓王靜輝心寒的例子便是那個諍臣魏徵的故事,唐太宗還不是在他死後挖墳泄憤!趙頊在官制改革過程中的表現讓王靜輝十分顧忌,所以便尋思逐步脫離宋朝統治核心的辦法--他想要做很多事,不過這些事也必須他有命去做纔可以,若是皇帝趙頊對自己心生猜忌,那自己無論如何也是做不好事情的,這不是後世,在這個時代皇權纔是最最權威的,所謂太祖皇帝的“道理最大”那一套,在王靜輝的眼中是一錢不值的,他犯不着爲此把自己給搭進去。

現在與王靜輝關係最爲密切的便是大宋情報局和統計局兩個直屬皇帝管轄的部門,這兩個部門說起來別人可能還會心存輕視,但王靜輝卻知道這兩個部門在後世都屬於國家極爲重要的部門,都是權勢熏天的,若是以其發展的角度而言,搞不好便是成爲後世明朝的東西兩廠,或者乾脆是克格勃和中央情報這樣強悍的權力機構,對此王靜輝有着清醒的認識。

王靜輝知道有些東西是一個國家離不開但卻又不好控制甚至容易被其反噬的,他所能夠做到的也就是在初期進行加以引導,並且定下種種規章制度儘量發揮其正面作用。在現在看來大宋情報局已經逐步走上正規,他向先從這個機構中脫離出來,然後接班的估計很可能不是涅心便是彥生,自己在從旁指導就足夠了。至於以後情報局的發展就要看這個時代的人來自己摸索積累經驗了。大宋統計局涉及到廉政反腐問題。這個部門是他所不能放棄地,在物色好合適人選之後再考慮去留也爲時不晚,想來自己主動放棄一半地權力也是足夠贏得皇家的信任的,況且他頭上還頂着“包拯追隨者”的名號,就是反貪的時候下手狠些也不會有什麼人以此爲藉口來整治他。

“聖上。臣想辭去情報局提舉地職務!”王靜輝猶豫了半天最終還是把自己的決定說出來了。

“哦?!”正在前面漫步的皇帝趙頊聽後身體一顫轉身說道:“可是愛卿有何難處?!”

王靜輝說道:“臣並沒有什麼難處,不過臣身爲駙馬來捃掌大宋情報局實在是不是很適合,以前是臣在勉力維持,現在眼見大宋情報局構建已經日趨完善,臣也可以放心的辭去此職務了!”

皇帝趙頊聽後沉思了半天說道:“朕不準!愛卿之才能朝廷重臣都誇獎有加,情報局成績有目共睹。爲何愛卿要選擇求去?!”

“當初臣建議成立大宋情報局和統計局完全是爲了大宋的需要,現在已是到了功成身退的時候了。不過大宋統計局現在牽扯到官員地廉政,故此臣還需要在這個職位上多待上一段時間,以便建立一個可供後人參考的準則。”王靜輝淡淡地說道。

皇帝趙頊聽後半天沒有說話,最後轉過身走上兩步後說道:“愛卿還需和朕見過太上皇再說!”

王靜輝聽後一愣,太上皇趙曙現在一直閒居在重華殿不出。自己也是經常去那裡一是爲趙曙治病,二來也是和自己的老丈人打好關係,儘管趙曙已經退居重華殿,但他卻不想讓老丈人一個人孤單的在重華殿的輪椅上渡過晚年,所以王靜輝一家可謂是重華殿的常客了。現在皇帝趙頊在聽到他要辭職地消息後。沒有召集王安石和司馬光來討論,反而去重華殿見太上皇趙曙。這實在是讓王靜輝心中感到非常費解,不過也沒有多想,緊跟皇帝趙頊的腳步向重華殿的方向走去。

太上後趙曙還是原來的老樣子,儘管這幾年來他的身體並不是很好,但在王靜輝地精心照顧下身體恢復的非常快,除了還需要藉助柺杖行走在院子裡面散步之外,到沒有出現什麼大毛病。

當皇帝趙頊和王靜輝對太上皇行禮過後,趙頊便將王靜輝辭去大宋情報局提舉地事情和太上皇趙曙細說了一下,趙曙聽後也只是皺了皺眉頭,不過並沒有說什麼。皇帝趙頊見趙曙並不表態,心中多少有些着急忍不住想要說些什麼,不過在看到趙曙在考慮的模樣便合攏了嘴巴。

王靜輝非常驚異皇帝趙頊爲什麼帶他來見老丈人,不過他還是非常留心的,皇帝趙頊的表情都看在他的眼中,回想想最近趙頊的表現,他心中多少有些明悟--能夠在背後給皇帝趙頊支着的人不會是德壽宮的曹老太太,也許正是眼前的老丈人!曹老太太早在九年前便在“濮議”之爭中敗得一塌糊塗,雖然威信還在但卻對皇帝趙頊產生不了多大的影響了--畢竟原本只執政四年的英宗趙曙在王靜輝的干預下並沒有死去,反而執政時間又延長了一年,後病退居重華殿當太上皇,若論對皇帝趙頊誰的影響更大,那無疑是眼前的老丈人了,畢竟曹老太太在血緣上還是距離太上皇趙曙差了一籌!

想通了這一關節後,王靜輝心中總算鬆了一口氣--太上皇趙曙來引導皇帝趙頊作出決策這並不新鮮,只是由於趙曙退居幕後實在在太久了,他和趙曙接觸頗多但也只是趙曙當作自己的老丈人而非是太上皇,逐漸的忽略了趙曙在政治上地位和作爲。想當初王靜輝拼盡全力救治趙曙,其中也有借趙曙之手來對抗曹老太太爲首的勢力對變法的干預,不過因爲歷史改變太多,王安石並沒有像原本歷史上那麼強悍,所以這着暗棋也就失去了效用,久而久之連王靜輝自己都忘記了。

“看來局面還不想自己想象的那麼差,英宗趙曙雖然執政沒有幾個,但其繼位時間晚對宮廷政治也有着深刻的認識,這也難怪能夠想出官制改革要點了,怪不得皇帝趙頊能夠表現的如此成熟,不動聲色的便把相權降低了不少,原來背後有老丈人在坐鎮啊!”王靜輝暗暗的想到。

第257章 變而變第213章 針鋒相對第75章 兼容幷蓄第155章 天文數字第44章 目的第183章 情報第29章 文化產業第317章 厲兵秣馬第173章 拒受第48章 治療(下)第402章 劍拔弩張第291章 蛻變第305章 新式武器第47章 人口販子(下)第295章 主戰第56章 因勢利導第208章 迫降第388章 風雨欲來第190章 波瀾再起第359章 責問第201章 追殺第276章 事故第160章 驚雷第258章 統計局第217章 試製第95章 徵兆第176章 借題發揮第248章 迴歸第125章 煩心第372章 新書第187章 烽火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101章 來信第191章 風滿樓第230章 施壓第203章 決絕第124章 財源第39章 盤算濮議第404章 來州第180章 默契第135章 互算第331章 捨棄第89章 貪污第92章 郵政第419章 志向第404章 來州第244章 一語成第26章 漣漪第209章 轉變第29章 文化產業第343章 殺伐西夏(七)第42章 得失之間第227章 狀元第280章 毒藥第169章 頂缸第74章 心事第288章 序幕第99章 包公第42章 得失之間第340章 殺伐西夏(四)第386章 疑惑第223章 收帳第161章 先手第333章 緩兵第415章 諷刺第152章 歸來第15章 印刷第342章 殺伐西夏(六)第91章 廂兵第214章 蘇頌沈括第120章 志向第423章 抽血第267章 緩行第370章 誘導第339章 殺伐西夏(三)第278章 顧忌第285章 退卻第122章 曹太后第382章 泛舟西湖第14章 策論第88章 天價第386章 疑惑第193章 書童第228章 渴望第139章 關節第302章 取捨第290章 多管齊下第354章 圖利第109章 應急中心第248章 迴歸第70章 漸變第369章 奴隸第137章 試探第351章 佈局第303章 縱橫第30章 經濟侵略第347章 賀壽第358章 挑撥第184章 掠奪的東西第112章 王韶
第257章 變而變第213章 針鋒相對第75章 兼容幷蓄第155章 天文數字第44章 目的第183章 情報第29章 文化產業第317章 厲兵秣馬第173章 拒受第48章 治療(下)第402章 劍拔弩張第291章 蛻變第305章 新式武器第47章 人口販子(下)第295章 主戰第56章 因勢利導第208章 迫降第388章 風雨欲來第190章 波瀾再起第359章 責問第201章 追殺第276章 事故第160章 驚雷第258章 統計局第217章 試製第95章 徵兆第176章 借題發揮第248章 迴歸第125章 煩心第372章 新書第187章 烽火三百六十七章 貿易第101章 來信第191章 風滿樓第230章 施壓第203章 決絕第124章 財源第39章 盤算濮議第404章 來州第180章 默契第135章 互算第331章 捨棄第89章 貪污第92章 郵政第419章 志向第404章 來州第244章 一語成第26章 漣漪第209章 轉變第29章 文化產業第343章 殺伐西夏(七)第42章 得失之間第227章 狀元第280章 毒藥第169章 頂缸第74章 心事第288章 序幕第99章 包公第42章 得失之間第340章 殺伐西夏(四)第386章 疑惑第223章 收帳第161章 先手第333章 緩兵第415章 諷刺第152章 歸來第15章 印刷第342章 殺伐西夏(六)第91章 廂兵第214章 蘇頌沈括第120章 志向第423章 抽血第267章 緩行第370章 誘導第339章 殺伐西夏(三)第278章 顧忌第285章 退卻第122章 曹太后第382章 泛舟西湖第14章 策論第88章 天價第386章 疑惑第193章 書童第228章 渴望第139章 關節第302章 取捨第290章 多管齊下第354章 圖利第109章 應急中心第248章 迴歸第70章 漸變第369章 奴隸第137章 試探第351章 佈局第303章 縱橫第30章 經濟侵略第347章 賀壽第358章 挑撥第184章 掠奪的東西第112章 王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