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廉政

新舊兩黨在土地問題上都不是很乾淨,有了一個月的緩衝期則給了他們一個共同的機會。即便如此,在河北諸路的豪族隱田,這也是他們反擊舊黨的一個重要話題,所以在河北諸路丈量清所有土地的時候,儘管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來供這裡的豪族做手腳,來漂白自己的田產,但是有些人是因爲期間的手續繁瑣,有些人是心存僥倖,結果新黨諸官員組成的推行官果然在這裡發現了大量的隱田。

按照方田均稅法的條例,一旦被查出隱田,這些田產必須充公,並且還要補交一定的稅款。地方豪族自己是不願意吃這個虧的,這種矛盾必然直接反映到朝堂中形成新舊兩黨的再次對立。在這個時候大宋統計局和皇城司便以裁判者的身份介入,因爲兩者直接對皇帝負責,所以手中擁有的特權極大,也不是一般人能夠惹得起的,這種強力機關的介入使得兩派紛爭的聲音立刻小了許多,形成的最後的札子將會由皇帝本人來評判過失,這就讓所有的問題都擺在了外面。面對新黨的攻擊,舊黨自然不甘就範,王衙內等新黨官員在江南西路的屁股還沒有擦乾淨,自己也有舊帳重提的時候。

此時的王靜輝除了將大宋統計局的事務交給得力手下去辦之外,自己則不願意捲進方田均稅法所引起的政治漩渦當中,現在的大宋官員在操守上已經比十年前要好的多,不過不可否認貪官無時無處不在,就是政治再清明的時代,也總會有貪官吏的出現,更不要說在這監管制度並不完善,官員操守大部分還要看個人自律的時代了。

“政治鬥爭對朝廷沒有好處,不過要看放在什麼時候,政治鬥爭雙方交鋒的激烈程度是否危及朝廷穩定。想要消除政治鬥爭不過是個妄想而已。與其壓制不如尋找通道進行疏解,並且在疏解的同時,對不守自律道德地官員進行清洗!”王靜輝暗暗的想到。

王靜輝藉助方田均稅法所颳起的廉政風暴直接造成了大批貪官的下馬,儘管新舊兩黨都不願意看到這樣地事情發生。不過大宋統計局所展示的證據讓司馬光和王安石等政治領袖心中都產生了這些人該殺的念頭,而大宋皇帝趙頊則是怒不可遏。

大宋官職改革只是在大體上完成了框架部分的變動,這一次大量的官員因爲說不清楚自己的經濟問題而被大宋統計局查處,很大一部分官員都紛紛落馬,而皇帝趙頊等人看似也下了很大的決心,要嚴懲貪污官員,所以在汴都大量閒置地官員紛紛奔赴各地去補空缺。這倒是一時緩解了大宋“待業官員”的窘狀。大宋自太祖太宗皇帝的優待讀書人的政策,在科舉考試上地錄取率遠遠高於歷代王朝,不過大宋的統治疆域卻遠比歷代王朝要小得多,所以在閒置官員數量上也遠比其他王朝要嚴重的多。

每年科舉考試所錄取的士子們。如果沒有門路,即便是考上了也是閒置在汴都開封,得一散官名號,每月拿着朝廷所給地俸祿度日。這種狀況已經延續了數十年。儘管當初太祖太宗皇帝的這項政策是想收買天下士子的人心,幫助趙宋王朝來穩定他們的政治,在開始地時候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果。不過百年下來,這樣高的科舉通過率所造成的直接弊病就是“待業官員”大大增加。這樣一來隱隱就造成了很大的矛盾。

這些“待業官員”所領取的俸祿不能算少,但是在物價騰貴的汴都開封,顯然是不足以維持他們的生活地——這不僅是吃喝拉撒的問題,待業官員爲了尋找朝廷地實缺必然迎來送往,以便討好朝中實力派官員,在有實缺的時候能夠放他們赴任,這筆費用足以讓一些沒有雄厚財力支撐的“待業官員”望而生畏。

本來在最近十年當中,通過發展海外貿易大宋建立了衆多與之相關的諸如市舶司等機構。還有通過對西夏和遼國的戰爭和諸如建立巡回法庭等措施燈火書城,使得大量的閒置官員得以赴任。這些都很有效的緩解了大宋閒置官員的數量。不過相對於每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這幾年當中至少又造成了一千多名進士,再加上朝廷的恩遇、萌補等措施,閒置官員數量並沒有下降多少,這個遞增速度是極爲恐怖的。

大宋統計局所蒐羅來的各地官員罪證,使得大宋統治高層對大宋基層官員的品行操守有了清醒的認識,儘管這些都是由方田均稅法的推行,新舊兩黨互相揭短而暴露的,不過就犯規官員的出身來說,新舊兩黨都有不少的人被捲了進來,在這個時候誰也別想把自己給擦乾淨。這樣的現狀反而使得新舊兩黨都恢復了一些理智,不約而同的停止了對對方官員的攻擊,可惜現在大宋統計局已經介入了方田均稅法的推行,一些官員的違法事件隨着土地丈量清理工作的進行,早早的便被暴露出來,而王安石本家親戚也有幾個牽扯在內,但是爲了顧忌王安石個人威信問題,這些都被王靜輝給壓制了。

大宋統計局在這個時候更像後世的廉政公署一樣,蒐羅的證據直接被送往大理寺或是刑部,當然一些品級頗高的官員罪證是直接呈送給皇帝來審閱的。對於這些官員的懲處罷官等懲罰措施是由大理寺或是刑部根據大宋律法來判斷,若是一些比較有影響的官員自然還要在皇帝趙頊的關注下受到懲處。不過在這些之前,大宋統計局會徹底清算這些年官員貪污財物的數量,然後對其家產進行剝離,這一條是放在處理官員首位上,就算皇帝趙頊有意維護這個官員,至少在把自己貪墨的財物吐出來之前,大宋統計局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對於大宋統計局,大宋的官員們對此都是頗爲顧忌的,統計避就像在暗處躲藏的猛獸,平常的時候基本上看不到它的身影。不過一旦被它給咬住了,那真是讓那些貪官有着生不如死的感覺,大宋統計局只有查案地權力,但是卻可以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首先來接管被調查人的財產管理權力。這樣一來掉腦袋是不會發生。但是看着自己的財產被大宋統計局地人給搬空,這比殺了他們還難受,最要命的是那個該死的“牽連”政策,使得貪官無法將自己貪墨的財物進行轉移,一旦發現貪官的財產不能償還的話,那就直接按照其血緣關係親近來在他的親族中沒收財產以償還貪墨財物,這一手更是讓貪官們罵娘地政策。

爲了配合廉政行動。大宋三大報紙上都開闢了專門的廉政專欄,專門來報道各地被查處貪官的消息,這在輿論上給予了大宋統計局很大的幫助。儘管王靜輝和他地大宋統計局都面臨着很大的壓力,但是王靜輝這次是鐵了心的想借着這個機會來整頓大宋吏治。畢竟這樣的機會並不多,尤其是在新舊兩黨牽扯不清地情況下,他們受到的阻力也會小得多,而且貪官的來源也比較方便。這完全是打着政治鬥爭的幌子來進行廉政清理,以後想要找這樣地機會就很困難了。

這次廉政行動也讓王靜輝認識到,清官也不是這麼好當的,首要因素不是擁有一顆正義的心。更重要的是有足夠強悍的後臺老闆。王靜輝正是擁有了做清官的必要因素,所以才能夠在廉政建設上取得了非常卓著的效果,在大宋誰能夠放威脅到王靜輝,以現在他所受到的皇帝眷顧,只要不是乾地非常過分,皇帝趙頊對他都是非常縱容的。而且王靜輝所提供地證據都是鐵證如山,根本讓人無從辯駁,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大宋統計局和皇城司強悍的情報收集能力。在這個時代各國脆弱的情報收集機構面前。大宋的情報機構是極爲強勢的,在大宋的國內沒有人是他們的對手。這樣一來將這種優勢轉換到對國同吏治整頓上來,其效果非常明顯,被查處的官員甚至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暴露的情況下,直接被大宋統計局一紙命令接管了其財產的使用權力,使得他們連串供作假的機會都沒有。

隨着新舊兩黨在方田均稅法的問題上都攝於大宋統計局的破壞力而慢慢平息的時候,王靜輝也將大宋統計局查處貪官的力度降低了不少,儘管心中有些很無奈,不過這個時代的政治遊戲規則就是這樣,能夠有這麼一次機會來清除大批貪官,並且讓大宋統治高層意識到大宋底層官員的吏治到底是個什麼樣子,這個目的算是達到了,至於以後還要等待機會來慢慢營建一個可以信賴的廉政監察系統。

不管願不願意,方田均稅法引起的麻煩太大,王安石和司馬光也都是非常對立,儘管王安石不願意後退,但是此時的狀況卻讓他不得不想着考慮退後一步來緩解現在非常緊張的政治氣氛。不過王靜輝卻不這麼想,他不想直接廢除方田均稅法,畢竟一個國家的可耕種的農業土地面積數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弄清楚了也有利於大宋日後的發展規劃。但是這些都需要時間,他主動建議王安石將方田均稅法的實施時間再延長五年,王安石對此也並未多言——說實在的,就是王安石自己對能否保證十五年之後方田均稅法盡全功之時自己還在不在相位都沒有把握,畢竟大宋立朝百年來,做宰相能夠超過十年的已經實屬不易,自己已經做了大宋五六年的宰相,可以預計今後這個時間不會太長了,而且就算皇帝對他非常重視,但他自己的身體狀況也未必能夠撐到這麼長的時間。

方田均稅法可以說是大宋有史以來第一個執政者制訂的計劃實施時間超過自己執政範圍的法案,這種圖謀後世利益的事情基本上是沒有人會去做的,畢竟誰也不知道自己在離開現在的位置後,其繼任者還能否保留前任的施政方針繼續將這個法案繼續執行下去,這種可能性實在是太小了。王安石在這個時候沒有想到的是前幾個月還有些反對他實施方田均稅法的王靜輝,在內心中卻有着堅定將這項法案進行到底的決心,畢竟從千年以後地後世來到這個時空,王靜輝對一些數字是非常敏感的,他更加習慣精確的數字,就像他千方百計的重新制定新地度量衡系統一樣。

通過這次方田均稅法事件。王靜輝最大的收穫便是確立了大宋統計局在廉政查案的過程中享有對貪官財產的優先控制權,並且還確定了連作控制權。這樣一來貪官們的生存空間將會大大的被壓縮,一旦被大宋統計局盯上了,並且被他們蒐集到證明自己曾經貪污的罪證。那直接地後果便是失去了自己的財產支配的權力。

貪官最愛的是金錢,王靜輝對貪官地懲處就是讓他們失去金錢財產,這無疑是讓貪官們最爲心痛的,並且依據條例,統計局有權根據自己的血緣關係遠近從自己親屬那裡徵用財物,來彌補自己的虧空,這樣一來也就杜絕了貪官們想把自己財產轉移地想法。儘管這樣的連坐法案在王靜輝看來是不合理的。不過在這個時代還有比這個更不講理的法案——誅滅九族都存在,相比之下大宋統計局地連坐也就算不得什麼了。

通過這次廉政風暴,王靜輝也陸續向朝廷進獻策,打算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這次廉政風暴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構建大宋的廉政監察系統。畢竟在他看來大宋統計局這樣的強勢機構若是沒有自己來領導的話,那後果難以預料,與其確立一個打不死的怪物,還不如建立一整套小的系統來取代這樣地強勢機構——像國家情報機構這樣的強勢國家機器若是所託非人。那將會對國家地穩定性造成很大的影響,像後世的錦衣衛、東西兩廠等可以說明朝的顛覆和這些強力的情報機構被掌握在一些有野心人手中有着很大的關係。

大宋本來就經濟十分發達,再加上王靜輝這十幾年來不斷刺激經濟發展的手段實施的非常順利,大宋的經濟狀況到現在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使得貪官污吏的視線得到了轉移——以往的貪官更多注重的是農田,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促使土地兼併進一步惡化,但是現在貪官們則把視線放在了工商業上,從簡單的勒索金錢甚至發展到了利用參股等手段來通過控制商號爲自己謀利。

王靜輝也是在趁着方田均稅法事件查處貪官的時候才發現貪官們的新陣地的,面對這樣的變化,他自己也有些哭笑不得——看來古往今來的貪官們都是無師自通,現在的貪官和後世的貪官真是不恐多讓,要不是在這個時代大宋一家獨大。還沒有逃離本國到別國避難這一說,搞不好真的會上演逃亡遼國等這些後世貪官常用的戲碼。

也正是爲了清理這些社會的蛀蟲。王靜輝上書得到了准許,成立了大宋經濟犯罪調查局,專門來負責在經濟領域中來調查有關官員貪污或是其他犯罪行爲。雖然這個機構還比較簡陋,但是總歸算是有了一個雛形,在這個時候官員在經濟領域犯罪的花招還遠不能和後世相比這麼花團錦簇,有了這個機構也可以與時俱進摸索前進來預防官員在經濟領域的犯罪,積累經驗爲後面鋪平道路。

官員貪贓枉法乃是中國古代王朝更替之中甚爲要害的原因之一,若不是官逼民反,很難想像百姓會不要腦袋的來造反推翻舊王朝,這全都是因爲活不下去的緣故。王靜輝也明白官員貪污腐敗是根本不可能剷除的,反腐敗和腐敗同樣有着古老的歷史,他只希望能夠在官員頭頂上懸個繩套,以示警示之用,另外也是反腐敗和腐敗之間有個制衡,不要差的太遠。凡事有個制衡,不求完美無缺,但求各方能夠相互平衡穩定,只有這樣大宋纔可以快速發展,以便應對今後的挑戰。

遼國雖然垮了對大宋不可能再造成危害,但是這個環境的大體趨勢就是這樣,北方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必然會使得這時代生活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部落想辦法南下入侵以求得繼續延續發展,契丹人倒下

了並不意味着遊牧民族會停止南侵,還會有其他的遊牧民族來抗起契丹人沒有完成的旗幟來找大宋的麻煩。

第135章 互算第238章 宴請第274章 進步第319章 天變第92章 郵政第334章 李代桃僵第111章 巧合第410章 鐵與血第17章 身份第222章 火器之王第119章 體檢第336章 鐵與血第285章 退卻第50章 進策第37章 修書第272章 威懾第171章 暢談第250章 堅持第368章 後院起火第146章 傳位第381章 硫球第228章 渴望第349章 道義第206章 兵敗第251章 乘風第336章 鐵與血第223章 收帳第231章 誘惑第210章 獵人第299章 范進中舉第286章 契機第397章 外交第92章 郵政第216章 亮旗第377章 刺殺第379章 火上澆油第202章 攻守第157章 十里送行第177章 中書會議第18章 印鈔機第424章 留學生第343章 殺伐西夏(七)第285章 退卻第384章 公益第388章 風雨欲來第394章 生疑第213章 針鋒相對第421章 創新第49章 彌合第411章 功成第306章 斷仇第307章 投身第242章 地產第106章 賞賜第259章 殺雞敬猴第356章 圖謀第199章 公道之言第185章 教訓第333章 緩兵第202章 攻守第422章 根本第231章 誘惑第255章 發現第412章 抉擇第197章 搶劫第47章 人口販子(下)第334章 李代桃僵第104章 議事第230章 施壓第389章 貿易第114章 大師第39章 盤算濮議第234章 去職第108章 糧食第45章 試探第383章 取捨第128章 借雞生蛋第222章 火器之王第407章 補給第40章 釣魚第52章 心意第368章 後院起火第111章 巧合第200章 誘敵深入第289章 寸草不留第79章 新生第165章 富而有道第341章 殺伐西夏(五)第402章 劍拔弩張第208章 迫降第147章 國之發防第34章 波瀾第375章 海上第134章 王靂第127章 利誘第274章 進步第224章 大力支持第339章 殺伐西夏(三)第430章 相聚第378章 風起雲涌
第135章 互算第238章 宴請第274章 進步第319章 天變第92章 郵政第334章 李代桃僵第111章 巧合第410章 鐵與血第17章 身份第222章 火器之王第119章 體檢第336章 鐵與血第285章 退卻第50章 進策第37章 修書第272章 威懾第171章 暢談第250章 堅持第368章 後院起火第146章 傳位第381章 硫球第228章 渴望第349章 道義第206章 兵敗第251章 乘風第336章 鐵與血第223章 收帳第231章 誘惑第210章 獵人第299章 范進中舉第286章 契機第397章 外交第92章 郵政第216章 亮旗第377章 刺殺第379章 火上澆油第202章 攻守第157章 十里送行第177章 中書會議第18章 印鈔機第424章 留學生第343章 殺伐西夏(七)第285章 退卻第384章 公益第388章 風雨欲來第394章 生疑第213章 針鋒相對第421章 創新第49章 彌合第411章 功成第306章 斷仇第307章 投身第242章 地產第106章 賞賜第259章 殺雞敬猴第356章 圖謀第199章 公道之言第185章 教訓第333章 緩兵第202章 攻守第422章 根本第231章 誘惑第255章 發現第412章 抉擇第197章 搶劫第47章 人口販子(下)第334章 李代桃僵第104章 議事第230章 施壓第389章 貿易第114章 大師第39章 盤算濮議第234章 去職第108章 糧食第45章 試探第383章 取捨第128章 借雞生蛋第222章 火器之王第407章 補給第40章 釣魚第52章 心意第368章 後院起火第111章 巧合第200章 誘敵深入第289章 寸草不留第79章 新生第165章 富而有道第341章 殺伐西夏(五)第402章 劍拔弩張第208章 迫降第147章 國之發防第34章 波瀾第375章 海上第134章 王靂第127章 利誘第274章 進步第224章 大力支持第339章 殺伐西夏(三)第430章 相聚第378章 風起雲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