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出擊

在大宋佔領遼東半島後,就基本上停下了進攻的腳步,不過遼國卻不甘心失去遼東半島,而且遼國朝廷中的大臣們多數持有的意見便是大宋攻佔遼東半島絕對不是長久之計,而是想要遼東半島成爲談判桌上的籌碼來迫使遼國接受更爲苛刻的條約罷了。畢竟遼東半島對於大宋來說是孤懸海外,想要進行實際統治困難實在是太多了,大宋根本不可能在遼東半島立足。

雖然遼國朝廷的看法在大宋也非常有市場,很多大宋知名人士紛紛在報紙上針對遼東半島問題進行了辯論,不過只有少數大宋大臣知道大宋確實是想佔據遼東半島了。在治平年間以前,大宋政軍兩界之中比較認同的一點的便是聯合高麗來夾攻遼國,可以使遼國首尾不能相顧。不過這種想法慢慢便沒有人提起了,一個是大宋自身實力大增,對抗遼國也不需要用高麗;另外一個便是高麗雖然很大程度上依附於大宋,但是相對於大宋來說,他們更怕遼國,而且他們對鴨綠江以東的土地的貪婪使得他們更加看重遼國,即便是一隻落草的遼國也要狠狠的抱住對方的大腿。高麗這種政治傾向使得大宋徹底放棄了高麗,除了保持雙方的經貿關係之外,高麗對大宋已經毫無用處,是以王靜輝提出“抽乾高麗最後一滴血液”的建議得到了大宋統治高層的同意。

這一次大宋可是下了很大的決心佔領遼東半島,只要在遼東半島上穩定了自己的陣腳,大宋便可以拋開高麗照樣可以採用兩路夾攻的方式來要挾遼國。而且佔領了遼東半島對大宋來說更是在戰略上的一大跨越,大宋可以通過遼東半島來更加方便的獲得遼國東京道女直人的準確動態,如果女直攻打高麗則贊成、扶植,若是對遼國不利的話則是對女直進行經濟封鎖。可以說大宋佔領遼東半島表面上是完成對遼國夾攻的戰略態勢,實際上更是爲了防範女直人。阻卜人和遼國火拼數場之後已經走向末落,大宋定西軍不斷的騷擾和分化使得阻卜人統一更是成了一個遙遙無期的泡影。現在北方遊牧民族中最有實力的莫過於女直人了,儘管女直各部的統一還處在比較鬆散的境地,但是其潛力確實日趨走向強盛,更何況王靜輝知道今天的女直人就是在歷史上滅了北宋的金朝。

在王靜輝看來大宋佔領了遼東半島在統治上確實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不過這對於擁有極爲發達的航海技術的大宋來說並不是一個問題,只不過是較爲困難而已。況且發生在遼東半島上的戰爭已經說明了,在那裡進行戰爭遠不是步兵和騎兵的較量,大宋所擁有的戰列艦除了開城守衛比較困難之外,辰州、蘇州都是在戰列艦火炮保護之內。在戰爭發生的時候,就算大宋用一半的兵士來守衛的話,在戰列艦的輔助下也可以穩如泰山,更不用說大宋的火槍兵部隊了。遼東半島上總共駐紮了四萬火槍兵,這是一支極爲強大的戰鬥力量,隨着戰爭的深入,熱兵器越來越走進戰爭,殺人效率之高已經不是二十年前的人所能夠想到的了。

遼東半島的經營是很困難,但是卻可以獲得一個直接威脅遼國或是女直甚至是高麗的橋頭堡。這個位置對於大宋今後來說是至爲關鍵的,它就像一柄高掛在三者頭上的屠刀,只要對方稍有異動迎接他們的便是大宋雷霆般的打擊。也許在現在看來這個橋頭堡更多的是針對遼國,但是在不遠的將來,人們便會發現遼東半島將會像一根魚刺一樣橫在女直人和高麗人的咽喉,誰想要發展都要問問大宋願不願意。這也是徹底絕了高麗對鴨綠江以北土地的奢望,就算他們贏了女直也是不管用的。

遼國克服了衆多困難,終於把兵力調動至遼陽府的時候,大宋長城一線便傳來了意料之中的壞消息,宋軍長城一線又開始通過來州向錦州展開攻勢進攻了。宋軍的這次進攻只是局部性質,在大宋水師的強力戰艦的護送下從來州出發前往錦州,而錦州剛剛被大宋戰列艦隊猛烈轟擊過,城防攻勢遭到了很大的破壞而且人員傷亡更是慘重。雖然經過了半個月的修整已經重新確立了其防禦攻勢,不過那些都是臨時性質的,對於來勢洶洶的五萬宋軍和海外不斷遊戈抽空便朝錦州城內放上幾炮的近二十艘戰列艦來說,簡直跟紙糊的沒有什麼區別。

不過相對於錦州方向的警報而言,更令遼國統治高層擔心的便是一個壞的不能再壞的消息,灤河防線的遼軍受到不明騎兵部隊的騷擾!自上次宋遼戰爭之後,遼國不是沒有想過收復西京道的控制權,可惜當他們的軍隊跨過灤河進入西京道之後,看到的是一片衰敗的景象。大隊騎兵策馬奔馳了一天居然連一個小部落都沒有發現,要知道以前在緊鄰灤河的區域是牧民們最集中的地方,像這樣跑上一天連個人影都看不到的現象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後來遼國人在西京道這裡駐紮了下來,開始在這裡放牧進行恢復,結果不到兩個月便出現了大宋的騎兵。這是大宋的騎兵,他們已經把整個遼國西京道視爲他們的跑馬場了,就是空着也不會讓給遼國人來放牧。其實僅僅一個河套平原就已經夠定西軍忙活上很長時間了,王順他們根本沒有多少精力來顧及長城以北的西京道草原,活動在西京道的騎兵是另外一支大宋的軍隊,他們的任務只是控制這裡不讓別人進入。

當然在雲內州有大宋設下的大型馬場,想到這裡大宋商人需要安全保護,在和樞密院磋商之後,便由大宋商人出資樞密院從轄下的禁軍中抽調出兩萬人,然後從定西軍中抽調了五千人在這裡駐紮下來。這是大宋商人出錢供養的軍隊,其平時最重要的任務便是保護大宋商人設立在這裡的各大牧場,這支軍隊雖然引進了定西軍的部隊,但卻不歸定西軍所節制,不過在危機時刻可向定西軍求援,河東路和河北西路可依託大同府與奉聖州爲其提供作戰補給。由於這支軍隊的性質比較特殊,所以在三衙司是另立系統,根據王靜輝的建議這支軍隊被稱爲“僱傭軍”,可以接受大宋商人的出資僱傭來保護其牧場的安全不受遊牧民族的騷擾。就和大宋水師十數年前那樣,靠爲海商船隊護航索取費用養軍擴軍的模式一樣。

僱傭軍的成員在初期的幾年都是輪換防線的大宋禁軍士兵來充任,由於這裡遠離大宋中心區域,加上這支軍隊的糧餉都是大宋商人所提供,所以士兵和軍官的待遇要比禁軍的收入高出一半。後來鑑於僱傭軍若是遇上手辣的遊牧騎兵的話可以向定西軍求援,所以這支軍隊更多的是由一些退役大宋士兵來組成,並且樞密院和政事堂也認爲北方人口過少對國防不利,故此對這些僱傭軍又提高了一個優惠政策。凡是在僱傭軍中服役五年以上者,可以獲得方圓一百里的草場經營,稅收在前二十年減半,不過有一項需要遵守的便是在草場上放牧數量是一定限制的,不可爲了多養牛羊馬匹貪利而過度放牧,超過這個界限的一經發現必然要遭受嚴重的懲罰。

這一政策深得那些老兵的人心。儘管大宋戰勝了遼國和西夏,獲得了大量可以放牧的牧場,這也促進了大宋的牛羊馬匹價格的下跌,可是這相對於大宋需求旺盛的市場而言,只是把這些原來看上去讓人望而生畏的價格降到了一個可以讓人接受的價格而已,中等富戶人家也可以裝上馬車,但是還沒有到馬匹氾濫成災成爲廣泛性質的代足工具的地步。而且大宋近十年來的開荒運動對牛的需求更是旺盛,這些牲畜價格還是非常有利潤的。正是因爲如此,第一批充當僱傭軍的近三萬老兵幾乎都留在了那裡。

這個政策對於大宋穩定北方統治,加強北方國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要想統治那裡就必須有一個穩定的人口數量,通常辦法便是移民,可是以這個時代人們的觀點移民又談何容易,就是在千年以後王靜輝所知道的三峽移民也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更何況現在鄉土觀念非賞重的宋人了。這近三萬老兵連帶家屬可是一個不小的數字,連續幾批下來更是讓大宋統治高層都要樂翻天的人口數量。歡迎訪問沸騰&文學

當然這項政策不過是大宋朝廷無意之舉,就連高層官員自己也沒有抱有多高的期待,不過這麼多老兵留下來等待朝廷的安置,考慮到這裡是草原,生態環境遠比中原要脆弱的多,王靜輝也提出了種種建議,包括牧場輪放制、栽種樹木等等。不過在這個時候最有效的辦法便是有組織的來開發西京道廣闊的草原,要不然放任發展的話,搞不好數十年後這裡變成一片荒漠也是非常有可能的,畢竟西京道北部就是沙漠。

不過王靜輝向大宋朝廷所提出的建議便是建立商行,就像廂軍屯田方式一樣引入大宋商人的投資。畢竟朝廷只提供了草場的許諾,這西京道這麼大也不會裝不下他們,商人的前期投入會讓這些轉業兵在初期的時候生活上會輕鬆許多。由商人提供資金爲這些轉業兵提供種子、牲畜、農具等等初期生活物資,而等到收穫的時候當初投資的商人可以優先以低廉的價格購買,這也省去了轉業兵的銷路問題。這個解決方案對於朝廷、商人、轉業兵三者來說都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大宋朝廷對此也頗爲重視,篩選能吏來妥善處理這件事情。

樞密院和政事堂在這個問題上考慮更多的是國防安全,王靜輝則對這些“定居點”的安全考慮更多一些,畢竟這裡是遼國的西京道,契丹人雖然失去了對這個地區的控制能力,但是並不代表契丹人不會捲土重來。一旦發生戰爭,遼闊的西京道勢必變成契丹人的狩獵場。也許在前十年還看不出什麼問題,畢竟這些“定居點”都是儘量依靠長城,到時候撤退起來也比較方便。但是隨着這個計劃實施的時間越長,可以預見長城以北的草原地區定居的百姓會越來越多,到時候從軍事上考慮撤退將會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

因此定西軍抽調出一萬人左右的騎兵部隊延灤河佈防,一旦發現遼軍對西京道有異動的話,他們將會出動先行打擊任何敢於渡過灤河進入西京道的契丹人。這一萬從定西軍中脫離出來的宋軍將會得到河北諸路駐軍的補充,形成一支全新的部隊——定北軍。全軍共三萬人,全部都是騎兵,他們是定西軍的翻版,受析津府調動。

遼軍所遇到的宋軍便是定北軍。平時定北軍便以灤河爲巡邏路線,定期派出騎兵巡邏隊,並且還在某些固定地區設立觀察哨,儲備一定的糧食補給。契丹人一渡過遼河便被他們發現了,不過定北軍卻沒有主動進攻遼國。契丹人重返西京道的消息發回汴都開封后,開封回覆的指示是嚴密監視不主動進攻,這也是考慮到爲了執行“劫船事件”不受到干擾。畢竟這次宋遼戰爭最重要的地方是在遼東半島,而西京道只是側翼呼應。

等到遼東半島局勢開始明朗之後,定北軍被勒令出擊,三萬鐵騎立刻沿灤河展開攻擊,橫掃了渡過灤河的契丹牧民,並且在遼國在遼陽府聚集兵力的時候,定北軍和一部分定西軍開始渡過灤河向東沿着當年定西軍的進攻路線前進以威懾遼國不敢抽調軍隊前往遼東半島。

遼軍對十年前宋遼戰爭時連取大同府、奉聖州橫掃西京道的定西軍心理上存在着很大的陰影,定北軍從一定程度上就是定西軍的翻版,雖然這三萬騎兵沒有火炮、火槍等銳利火器,但是弩炮、牀子弩等武器已經是草原騎兵作戰的利器。尤其是掛在馬匹後面的牀子弩在定北軍裝備的極多,數十臺牀子弩排列在一排,通過荊輪機構宋軍戰士可以非常輕鬆的進行上箭射擊,強勁的箭支射程極遠威力極大,是騎兵作戰的噩夢。

也許是定西軍以前給遼國造成的傷害太大,以至於遼軍看到定北軍的作戰方式和定西軍差不多,都以爲是定西軍又跨過了西京道渡過灤河來攻打遼國了,登時在氣勢上便弱了定北軍三分。再加上定北軍飄忽不定的攻擊,晝伏夜出四處掃蕩,待到天明的時候又不知道人到哪裡去了,攪得遼國中京道那些沒有城牆的小城鎮都人心惶惶的。

由於遼軍的錯誤判斷,使得遼國朝廷對大宋的這次進攻實在是沒有底,現在遼國已經盡起全國之力,在短時間內便組建了五十萬大軍,其中二十萬便是衝着灤河方向前去,而三十萬則部署在大定府周邊地區。至於遼陽府的十萬大軍也開始慢慢撤回,準備防備宋軍對錦州的壓力。定北軍人數畢竟還是少,儘管定西軍已經出了河套平原正在向這邊趕來,但是面對二十萬的遼軍主力定北軍還是明智的撤回到了灤河西岸來監視遼軍動向。

壓垮遼軍的最後一根稻草還是從析津府出發的十萬宋軍。這十萬宋軍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宋軍,而是全部裝備熱兵器的宋軍,全軍還攜帶了一百五十門火炮,而全部的火槍兵都是騎着馬匹,大大加強了宋軍的機動能力。這支裝備精良的宋軍由已經四十歲的楊崇嶽率領,從析津府東北方向出長城渡灤河出現在遼國中京道上。

面對這麼一支全新的軍隊,遼軍還僅限於當初在析津府附近的那場遭遇戰,一萬火槍兵差點兒把兩萬騎兵全部殲滅,只是仗着馬匹的快速撤退纔在戰事不利的情況下逃出一部分來。現在是十萬這樣的軍隊氣勢洶洶的衝進了遼國中京道,在這裡小的城鎮都望風而降,遼軍在這裡根本沒有地利之便,也沒有像大定府那樣像樣的城市。遼國在上次宋遼戰爭過後,失去了長城以南地區就再也沒有了像樣的城市能夠抵禦宋軍的進攻,百年前宋遼局勢彷彿又在重演,不過現在充當劣勢一方的是遼國,而且局面更加惡劣。百年前中原地區還是有不少大城依託城牆可以阻擊敵人,但是現在的遼國根本沒有能力讓所有的城鎮都建起城牆,充其量不過是一人多高的木柵欄而已,哪裡經得起火炮的轟炸?

第151章 同行第342章 殺伐西夏(六)第192章 難耐第13章 理由第237章 天上掉餡餅第320章 強弱第149章 利之所在第217章 試製第212章 正名第88章 天價第118章 不悔第434章 定局第162章 首富第135章 互算第44章 目的第240章 禁忌第58章 憂慮第309章 烏龍第144章 最後的寧靜第18章 印鈔機第321章 經濟評論第340章 殺伐西夏(四)第316章 生死邊緣第134章 王靂第17章 身份第140章 和平第108章 糧食第365章 叛亂第186章 漂白第369章 奴隸第311章 釋疑第179章 地權第411章 功成第401章 急流勇退第112章 王韶第410章 鐵與血第421章 創新第418章 新政治勢力第101章 來信第421章 創新第383章 取捨第106章 賞賜第227章 狀元第93章 病危第201章 追殺第175章 聯手第150章 賭局第373章 各安其命第259章 殺雞敬猴第339章 殺伐西夏(三)第353章 合力第262章 未雨綢繆第216章 亮旗第47章 人口販子(下)第227章 狀元第279章 矛盾第316章 生死邊緣第224章 大力支持第67章 扭轉第92章 郵政第339章 殺伐西夏(三)第44章 目的第265章 解煩第44章 目的第189章 說親第403章 稅法第266章 有別第180章 默契第250章 堅持第149章 利之所在第28章 文聯第138章 新事業第383章 取捨第406章 錦州第342章 殺伐西夏(六)第134章 王靂第401章 急流勇退第97章 捷報第252章 攤牌第59章 潛移默化第393章 扯動第152章 歸來第187章 烽火第266章 有別第222章 火器之王第255章 發現第375章 海上第243章 測度第382章 泛舟西湖第328章 歸宋第43章 轉機第101章 來信第111章 巧合第88章 天價第30章 經濟侵略第269章 應對第222章 火器之王第155章 天文數字第200章 誘敵深入第365章 叛亂
第151章 同行第342章 殺伐西夏(六)第192章 難耐第13章 理由第237章 天上掉餡餅第320章 強弱第149章 利之所在第217章 試製第212章 正名第88章 天價第118章 不悔第434章 定局第162章 首富第135章 互算第44章 目的第240章 禁忌第58章 憂慮第309章 烏龍第144章 最後的寧靜第18章 印鈔機第321章 經濟評論第340章 殺伐西夏(四)第316章 生死邊緣第134章 王靂第17章 身份第140章 和平第108章 糧食第365章 叛亂第186章 漂白第369章 奴隸第311章 釋疑第179章 地權第411章 功成第401章 急流勇退第112章 王韶第410章 鐵與血第421章 創新第418章 新政治勢力第101章 來信第421章 創新第383章 取捨第106章 賞賜第227章 狀元第93章 病危第201章 追殺第175章 聯手第150章 賭局第373章 各安其命第259章 殺雞敬猴第339章 殺伐西夏(三)第353章 合力第262章 未雨綢繆第216章 亮旗第47章 人口販子(下)第227章 狀元第279章 矛盾第316章 生死邊緣第224章 大力支持第67章 扭轉第92章 郵政第339章 殺伐西夏(三)第44章 目的第265章 解煩第44章 目的第189章 說親第403章 稅法第266章 有別第180章 默契第250章 堅持第149章 利之所在第28章 文聯第138章 新事業第383章 取捨第406章 錦州第342章 殺伐西夏(六)第134章 王靂第401章 急流勇退第97章 捷報第252章 攤牌第59章 潛移默化第393章 扯動第152章 歸來第187章 烽火第266章 有別第222章 火器之王第255章 發現第375章 海上第243章 測度第382章 泛舟西湖第328章 歸宋第43章 轉機第101章 來信第111章 巧合第88章 天價第30章 經濟侵略第269章 應對第222章 火器之王第155章 天文數字第200章 誘敵深入第365章 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