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摩擦

磨古斯的和談使者還沒有進入汴都的時候,大宋也向遼國派出了使者————因爲磨古斯在大宋不可容忍的,大宋三大報紙這幾天對此進行了全面的報道,就是連定西軍大將王順的報復行動也順帶提了一下,不過只是說明宋軍的反擊是向遼國上京道的阻卜部人發動進攻,而沒有提到遼國西京道北部白達旦部被大宋剷平的事情。

大宋對西北的報道顯然是非常具有片面性的,報道只是着重提及了磨古斯是遼國上京道磨古斯的首領,但卻沒說磨古斯在去年的時候便已經反了遼國;並且在襲擊規模上一說明了數股數量不一的阻卜部騎兵襲擾大宋河套平原,被宋軍追擊到了遼國上京道......大宋的報紙報道西北事件完全是對遼國非常不利的,把大宋說成了是完全地道的受害者,而磨古斯在報道的字裡行間很容易使人想像是遼國契丹人在他們的背後在後盾......

“通篇都是謊言!不好意思的是這個謊言還是我主使寫出來報道的!”王靜輝苦笑的搖頭在心中想到。

“無恥!”遼國的有識之士在看到大宋的報紙後無不憤怒的職責。

“無恥不無恥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大宋朝廷立場,因爲我們需要藉口!”王靜輝在對皇帝趙頊和司馬光的解釋說道。

“全軍立刻實行戒備,全力搜索党項人的反叛勢力!派遺一萬精兵進駐順化渡,並且從後方籌集糧草囤積於此,從現在起我們要隨時準備北上作戰!”種諤放下報紙立刻召集了除定西軍之外所有西軍重要將領。而楊崇嶽則爲先鋒率兵一萬進駐順化渡,除了看護糧食之外,還要隨時準備北渡黃河進入 河套平原協助定西軍作戰;而王韶則要負責要嘴快的方式來徹底打擊原西夏復國勢力。

不過對於遼國統治高層來說,宋朝使節地責問在他們心中都快要笑破肚皮————自己都未能解決的磨古斯居然南下進攻大宋去了,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不過這不是時候諷刺大宋,他們還要好生款待宋使,但是至於宋朝世界要求的賠償問題卻三鹹其口。

儘管契丹人正在和大宋世界大太極,但是河北大名府的韓琦卻收到了皇帝趙頊的密旨。毫不客氣的便在河北諸路積極調動軍隊,做出一番威脅的樣子,豐洲.代洲.雄洲.廣信軍等與遼國接壤的洲立刻多出了很多營帳————這些都是空的營帳,只有少量人員從營地活動用以迷惑敵人,不過通過計算營帳地多少可以得知這些營帳足夠二十萬人使用!

“宋軍五日之間調集二十萬大軍駐紮在宋遼邊境,並且數量還在日益增加!”這是析津府發往大定府的加急秦章。一時間宋遼邊境上空空氣驟然緊張起來,遼過對大宋的調兵舉動感到非常震驚。隨即抽調五萬軍隊趕往宋遼邊境,以防備大宋對燕雲區進行突然襲擊,並且耶律洪基.耶律乙幸等人緊急召見宋使,責問爲何大宋爲何突然增兵邊境意圖挑起戰爭。

不過可以想象的到,這種責問對於大宋使節來說毫無作用。大宋給予的回答是繼續增兵,直到析寧五年八月,大宋在連續三個月的調兵行動中總共向宋遼邊境各洲軍增兵十三萬人,而在遼國探子地眼中這十三萬變成了四十萬!

當詳細的節略傳遞到遼國皇帝耶律洪基手中地時候,他真的着急了。並且更加憤怒,立刻召集大臣商議對抗大宋事宜。並且調軍二十萬前往南方宋遼邊境,並且在遼國範圍內發動徵兵令————凡十六歲以上男子皆入軍籍!

可惜耶律洪基的想法是好的,如果他能夠真的把那二十完大軍變成現實,或者徵兵令也實現地話,那到時候就是大宋反面頭疼的事情了,但是在這種關鍵時刻卻發生了一件令遼國君臣非常尷尬的事情————遼國財政已經連續八年虧損,且因爲維持皇室巨大的開銷費用,到去年的時候虧空數額已經達到驚人地五百萬貫!也許放在大宋五百萬貫是算不得什麼的,但是遼國即便是在最爲強盛地蕭太后執政時期,其一年財政收入也僅僅是兩千萬貫出頭而已,到現在全國商業萎縮,又連續遭到旱災蝗災的侵襲,一年財政收入不過才一千萬貫出頭,不鼎盛時期的遼國財政收入整整減少了一半還多!

遼國沒有錢了,這個時候在遼國朝議上鹽鐵副使馬人華站出來上奏————以遼國現有的實力無法滿足調軍所需要的龐大資金,二十萬大軍已經超過了遼國的負擔,即便是爲了維持這幾年在宋遼邊境上的常規駐軍已是非常困難之事,先期調過去的五萬軍隊已經是遼國能夠承擔的極限了,就是這五萬軍隊不用長期駐紮上半年那也會對遼國現有財政產生巨大的衝擊!

遼國的財政狀況如此惡化除了皇帝耶律洪基本人熱衷田獵,大肆修建宮殿之外,遼國的貪官也佔了很大的一部分,最主要的還是遼國的經濟被大宋折騰得不成樣子————王靜輝利用海上和來洲許氏的關係大肆走私大宋的布匹.食用油等貨物,使得遼國的相關作坊大量倒閉;還有大宋的銅錢回收計劃也極大的刺激了遼國脆弱的經濟體系————遼國自己的貨幣只是象徵性的發行,其經濟體系完全是由大宋的銅錢來支持的,以往獲得大宋銅錢以滿足自己在貨幣流通領域的需要,不過獲得大聳銅錢的途徑就這麼幾個,還被王靜輝的走私貿易折騰地七零八落,現在遼國的貨幣體系可謂是處在崩潰的邊緣。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這個道理不僅軍事將領們明白,就是尋常百姓都知道,沒有錢就沒法大仗,當然若是人被逼瘋了,那遼國也說不定會傾舉國之力強行發動戰爭來和大宋幹上一場————磨古斯叛亂之所以沒有被遼國快速鎮壓。一方面遼國宮廷內部鬥爭太過激烈,另外便是連國同樣是因爲經濟問題而沒有調動軍隊。

不過磨古斯把那裡打爛了。對遼國的元氣傷害也是非常小地,但是大宋不同,契丹人知道大宋人做夢都想要奪回燕雲十六洲故地,但是遼國之所以能夠成爲大過,能夠屹立不倒有很大原因是燕雲十六週是遼國的糧愴.重要的稅收之地,正是有了燕雲十六週契丹人才可以在宋遼戰爭中進退有據。若是讓宋人得到了燕雲十六洲加以鞏固的話,那契丹人將會永遠失去南侵的機會。所以失去了燕雲十六洲就等於滅掉了遼國的一半生機,本來現在的大宋就讓遼國感到刺手了,以後還拿什麼來和大宋對抗?這是契丹人不能容忍的!

身在遼國大定府的涅心開始利用手頭上所能夠掌握的一切資源指揮大宋在遼國的情報系統上下活動,爭取加劇分化遼國朝廷內部的意見,以破壞遼國對大宋的抵抗決心————他已經接到來自汴都的指令。這次增兵邊境不還是大宋在虛張聲勢,實際上大宋還沒有完全做好和遼國全面開戰的準備,只是想要弄到點好處,最差勁也是要讓遼國吃憋給大宋爭口氣。

涅心雖然在全力活動,但事實上在內心中卻對這樣的舉動不是非常滿意————大宋的起點實在是太低了。這樣不疼不癢地讓遼國緊張一下對大局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幫助,反而會使契丹人更加對大宋敵視。並且做好戰爭的準備。

在汴都開封大宋的統治高層也有人對這次行動的看法和涅心差不多,不過以王安石.文彥博.郭逵和王靜輝爲首極力主張,而王靜輝的理由非常充分————“戰爭總需要藉口的!現在大宋已經開始秘密準備對遼國作戰了,最遲將會在兩年之後跨海登陸作戰部隊訓練成熟,就是把跨海登陸作戰計劃刨除,僅僅靠陸軍的力量來摧毀契丹人在燕雲十六洲的勢力也是完全可以的,現在所作的戰爭準備無非是讓大送以最小的代價罷了。難道還要等兩年後大宋都準備齊全了再和遼國起摩擦麼?現在積累戰爭氣氛,到時候就是不宣而戰突然襲擊也是在天下人預料中,這樣百姓和大宋其他屬國的反應纔不會那麼激烈!”

不管涅心心中如何去想,王靜輝卻是給他下了一個死命令讓他加快分化遼國內部意見,尤其是在耶律洪基和張孝傑一黨上更是提下功夫,使其退縮,只要耶律洪基和張孝傑採取保守措施,那遼國日後的應對措施也毫無疑問的將會是保守的。

雖然大宋在宋遼邊境上是虛張聲勢,但即便大宋在河北增兵十三萬,也使得宋遼邊境兩國的軍事力量對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便遼國隨後增兵五萬也是無補於事,無法改變紙面上大宋佔優的事實。最要命的是,大宋增兵十三萬當中有十萬居然全部是騎兵,儘管遼國探子的彙報並不是很準確,但也足以讓對面遼國的軍事將領們感到非常頭疼了。

燕雲十六洲的地形本不適合騎兵作戰,大宋派出十萬騎兵顯然不是要和遼國拼死決鬥,不過在遼國將領的主流看法是————這些騎兵是作爲戰鬥中的突襲力量,用以配合大宋的步軍使用火器來攻克遼國設在山丘之中的各個軍事據點的,如果在宋軍步兵事業火器的時候不加以行動,那軍事據點毫無疑問將會遭到慘烈的打擊;若是出擊的話,那對方的騎兵也不是擺在旁邊看的。尤其是對於大宋的騎兵,可不是遼國傳統意義上的騎兵,由於還沒有弄到大宋的軍隊構成,有些大宋的步軍可是也有馬匹的,搞不好對面這些騎着馬的宋軍就是這種類型,那在戰爭一起地時候,自己的處境就會工人能夠家危險!

宋遼兩國之間的談判還在進行。不過口水仗實在太多,大宋使節就在王靜輝的建議下乾脆列出一張單子————遼國必須賠償大宋在河套平原受到磨古斯攻擊的損失;遼國必須對磨古斯的叛亂進行鎮壓;如果遼國無法鎮壓磨古斯的叛軍,那大宋將會命令河套平原的定西軍向北進發進入遼國上京道,不過到時候宋軍打下多少土地都將爲大宋所有,連國不得干涉......

王靜輝在給蘇頌擬寫談判條約的時候。心中不禁有寫好笑————這張《和談紀要》中至少用了二十個“必須”.數十個"一定",滿紙條文看上去倒是像後世美國對弱國施壓的外交言詞,滿嘴的“馬死特”,不成想自己在這個時空先過了一把癮。不過蘇頌可不是王靜輝。看到這封從大宋送來,上面有皇帝玉璽的條文感到非常的不滿意————太多白話文了!一看就是駙馬的手筆,那字倒是挺漂亮,不過怎麼看怎麼像女人寫的————毫無疑問這準是公主代筆。這樣的文書在蘇頌這個學者面前可是過不了關的,他不明白王安石他們怎麼會讓駙馬把白話文寫成的類似國書一樣的東西送到遼國來,這實在是太丟大宋的臉面了。要知道自己的談判對手張孝傑還滿口之乎者也呢!

蘇頌不滿意歸不滿意,不過爲了照顧大宋的面子問題他還是仔細的修改。將這份不太合乎“規矩”的書信重新翻成文辭優美的文件後遞交給自己在談判中的對手張孝傑。蘇頌也是頗有文才的,雖然在大宋他的文聲比不得司馬光和王安石,就是連後輩的蘇軾兄弟也是差了很遠,但通篇文藻優美,不過這在張孝傑的眼中卻是字字滴血。毫不掩飾的透露了大宋的決心。

遼國統治高層自然是絕對不會同意這樣的談判和約的。大宋駐紮在河套平原的定西軍遼國也是非常熟悉的————天德軍一戰,遼國損兵折將,前去威懾大宋的五萬契丹精銳全軍覆沒主帥被擒,這是遼國的征戰歷史上非常少有的。對於定西軍的戰鬥力契丹人有過如此感性的認識。自然是不願意宋軍進入上京道,而且前段時間反饋回來的消息是。定洗軍只用一部便將投靠磨古斯的白達旦部全部連根拔起,白達旦部在遼國西京道徹底消失,只有少數殘餘逃脫,這才使得遼國得知宋軍的軍事性頂早就開始了。

這也怨不得遼國對自己國土上所發生的戰事反映這麼遲鈍,磨古斯雖然沒有繼續東進,但他在得到大宋的貿易之後,便急劇擴張自己的力量,在沒有和大宋翻臉之前,他通過和大宋的貿易關係輕易的便將北阻卜部統一,連生活在西京道北部的南阻卜所屬的白達旦部也投靠了他,至此遼國完全喪失了對上京道和西京道北部的控制。由於大宋滅了西夏,使得遼國西京道也面臨這非常大的軍事壓力,以前有西夏在的時候,遼國西京道盡管和大宋的河北諸路接壤,但卻沒有駐紮重兵,因爲有西夏的策應使得遼國統治者樂得坐山觀虎鬥。等西夏滅過之後,遼國的經濟狀況如此之差,失去了西夏牽制的宋軍在西京道的軍事活動非常頻繁,儘管有很多遼國有識之士不斷上書朝廷要求增加西京道的軍事力量,但大宋不斷的加強河北諸路與南京道的接壤區域的軍事力量,這似的遼國應對南京道邊境就已經非常吃力了,哪裡還能顧得上西京道?故此兩年來西京道的軍事力量因爲在天德軍事時間之中損失巨大,但卻沒有得到後來應有的補充,還不如滅夏之前遼國對西京道的控制力強。

張孝傑雖然是遼國的大貪官,但他卻非常有智慧,蘇頌在授命來了之前,便得到了王靜輝的全力支持,對於蘇頌可能會接觸到遼國方面重要人物都個了詳細的檔案,其中張孝傑就是第二個。張孝傑能夠在遼國宰相位置上坐了這麼長時間,並不是僅僅靠依附與耶律乙辛纔得到的,若是此人沒有什麼真本事,耶律乙辛也未必看得上他。

在談判中張孝傑力阻蘇頌,兩人之間也陷入了口水戰當中,對於這麼一分大宋的和談條約,不要說遼國無法接受,就是張孝傑自己也無法接受,他雖然貪財也手了不少好處,但對於大宋出兵“幫助”遼國平亂這一條是絕對不同意的,這已經觸及到了他的底線,過了這條線他的相位也是不保了!張孝傑在談判中的表現自然讓耶律洪基和耶律乙辛看在眼中,對於大宋的強硬態度他們也是無可奈何,不過張孝傑的堅持也是得到他們的支持,無論如何宋軍都不能夠光明正大的出現在遼國的領土上,否則此例一開,那以後就會成爲遼國的災難,而以前大宋出兵報復磨古斯他們可以當作沒看見。

第433章 出擊第286章 契機第52章 心意第269章 應對第285章 退卻第50章 進策第133章 莫測第202章 攻守第123章 走馬觀花第302章 取捨第92章 郵政第66章 互援第338章 殺伐西夏(二)第110章 蟻穴第116章 伏筆第403章 稅法第295章 主戰第307章 投身第318章 藉口第234章 去職第79章 新生第428章 安內第110章 蟻穴第352章 尾巴第134章 王靂第278章 顧忌第369章 奴隸第171章 暢談第386章 疑惑第329章 削藩第234章 去職第309章 烏龍第186章 漂白第420章 馬屁第77章 兩難第45章 試探第142章 不速之客第116章 伏筆第161章 先手第368章 後院起火第416章 勒索第371章 軍制改革第235章 教誨第322章 期待第275章 誘惑第129章 銷路第51章 難眠第62章 亡羊補牢第332章 送行第313章 亂局第301章 設套第146章 傳位第375章 海上第282章 定策第141章 因勢利導第58章 憂慮第129章 銷路第233章 校場閱兵第12章 算賬第133章 莫測第152章 歸來第217章 試製第118章 不悔第10章 孤寂第323章 倒計時第372章 新書第128章 借雞生蛋第191章 風滿樓第266章 有別第255章 發現第336章 鐵與血第35章 演戲第343章 殺伐西夏(七)第278章 顧忌第343章 殺伐西夏(七)第86章 赴任第330章 壓力第258章 統計局第411章 功成第398章 脅迫第386章 疑惑第191章 風滿樓第46章 收官第127章 利誘第336章 鐵與血第266章 有別第411章 功成第129章 銷路第47章 人口販子(上)第268章 預警第332章 送行第44章 目的第198章 掃興而歸第431章 互鬥第417章 格局第401章 急流勇退第309章 烏龍第245章 訟師第60章 將至
第433章 出擊第286章 契機第52章 心意第269章 應對第285章 退卻第50章 進策第133章 莫測第202章 攻守第123章 走馬觀花第302章 取捨第92章 郵政第66章 互援第338章 殺伐西夏(二)第110章 蟻穴第116章 伏筆第403章 稅法第295章 主戰第307章 投身第318章 藉口第234章 去職第79章 新生第428章 安內第110章 蟻穴第352章 尾巴第134章 王靂第278章 顧忌第369章 奴隸第171章 暢談第386章 疑惑第329章 削藩第234章 去職第309章 烏龍第186章 漂白第420章 馬屁第77章 兩難第45章 試探第142章 不速之客第116章 伏筆第161章 先手第368章 後院起火第416章 勒索第371章 軍制改革第235章 教誨第322章 期待第275章 誘惑第129章 銷路第51章 難眠第62章 亡羊補牢第332章 送行第313章 亂局第301章 設套第146章 傳位第375章 海上第282章 定策第141章 因勢利導第58章 憂慮第129章 銷路第233章 校場閱兵第12章 算賬第133章 莫測第152章 歸來第217章 試製第118章 不悔第10章 孤寂第323章 倒計時第372章 新書第128章 借雞生蛋第191章 風滿樓第266章 有別第255章 發現第336章 鐵與血第35章 演戲第343章 殺伐西夏(七)第278章 顧忌第343章 殺伐西夏(七)第86章 赴任第330章 壓力第258章 統計局第411章 功成第398章 脅迫第386章 疑惑第191章 風滿樓第46章 收官第127章 利誘第336章 鐵與血第266章 有別第411章 功成第129章 銷路第47章 人口販子(上)第268章 預警第332章 送行第44章 目的第198章 掃興而歸第431章 互鬥第417章 格局第401章 急流勇退第309章 烏龍第245章 訟師第60章 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