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家嫁女
我出生的地方是一個比較偏遠的地方,在我很小的時候,還能看到原始的婚俗習慣。後來隨着現代文明的發展,較有地方特色的婚嫁就淹沒在歲月的長河裡了。我也不記得那時我幾歲了,只記得鄰家的那隻大黃狗矮不了我多少,我因此而怕去鄰居家,好在鄰居家嫁女兒那天將它牢牢地套在一棵樹上了,我因此而放肆起來,大膽地走進了鄰家的院子,用我幼稚的心靈去感悟、發掘生活的樂趣。
父母因爲要去幫忙,早早地就扔下一句“你們一會兒自己過來吃早飯”就走了,等姐姐把我從被窩裡拉出來,換上一件比較乾淨的衣裳,穿上母親熬夜做的小花鞋時,娶親的嗩吶已經吵得我心裡發慌,火炮噼裡啪啦地響過一陣,父親的大嗓門喊開了:“主家有客來,燒煙倒茶來!”幫忙的人們迴應一句“就來——”,幫忙的男男女女的給娶親的隊伍送上了熱騰騰的開水,接過娶親人羣擡來的擡箱(擡箱裡放着新娘要穿的衣服和鞋子,以及總送女方至親的彩禮),放到堂屋的一側。嗩吶聲聲催,人們的臉上,笑容堆滿拉淳樸的臉龐。突然,屋來傳來一個年輕女子的哭聲……那哭聲,是那麼悲傷,是那麼催人淚下。我感到很奇怪:“大家都是有說有笑的,爲什麼有人要哭呢?難道她不想結婚嗎?”當我把我的疑問告訴身邊的一位長輩時,這位長輩告訴我:其實,這是我們這裡的一個風俗,說要嫁出去的女兒在結婚那天哭得越厲害,越說明她越有孝心。
正在吃飯的時候,父親在堂屋裡散發娶親的人們送來的彩禮,我記得其中有一塊肉有約麼兩三斤重是送給出嫁女子的母親的,這塊肉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名字叫“離娘肉”。據說,女兒是母親的心頭肉,也是孃的貼心小棉襖,女兒要出嫁,就等於要割母親身上的肉,是非常痛苦的。於是,男方就得在結婚那天割一塊最好的肉作爲補償,以表示男方在今後的日子裡會像女方母親一樣疼愛自己的妻子。
嫁妝是女方自己準備的,除了一張雕刻比較講究的大牀外,還有衣櫃之類的物品。可以這麼說,結婚那天,男方除了準備一間比較大的屋子外,屋裡的傢什都是女方佈置的,包括牀上的鋪籠帳片。當然,傢俱的多少是根據女方的家庭條件所決定的。
娶親的人羣放下擡箱就不管了,由女方裝比較精細的瓷器和一些回禮。迎親的嗩吶隊在離開女方家,女方的送親隊伍準備嫁妝時,通常都會吹:“多拿點,多拿點……”的調子,讓人聽了哭笑不得。
結婚的女子在離家時,要舉行拜別祖宗的儀式。儀式是在堂屋裡舉行的,結婚的女子和即將和她成爲夫妻的男子都要站在堂屋中間的香案前作揖,在知客師的指引下進行三叩九拜之禮。進行了拜別儀式後,就意味着這個女子已經是男方家的人了。在這一天,男人就緊跟在女人的身後,一直到男方的家門前,以表示從此這個男人就是這個女人的護身符,肩負着保護這個女人的使命。
送親的隊伍有兄弟姐妹、有鄰里鄉親、有親戚朋友、有這個結婚女子的貼心好友……唯一不能去送親的卻是女方的父母。一者是因爲家裡需要一個長輩料理第二天的回門,二者也是地方風俗認爲:父母送的話,有“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意思。有一句俗語可以證明:打發出門的女,潑出門的水。大家都知道:覆水難收。有點淒涼,但也是地方風俗的真實寫照。
據說,送親的人們,要從男方家的宴席上偷回一雙筷子、一個碗、一瓶酒。這些個東西可不好偷啊。吃飯的時候,男方的親友可把大夥看得特緊的,被看見了是不光彩的。我記得鄰居家嫁女兒那天就是被男方發現了的,不過,女孩的哥哥花了點紅包,男方的親友看在風俗的面子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才過了關。
第二天是回門,出嫁的女子由哥哥或弟弟的朋友接新娘和新郎回孃家,女婿由一個親信護送到女方孃家。可以這麼說,第一天是男方的天下,第二天就是女方的天下,要進丈母孃的家,不但要反應快,而且要準備一部分紅包。舅母子端來的洗臉水是用錢買的,上桌吃飯不但要給紅包,而且還要長個眼色,選一個對自己有利的位置,否則,你這頓飯非出洋相不可。有的孃家人給女婿開玩笑到了極點,把桌上極爲油膩的菜倒進女婿的碗裡,強迫吃下去,吃不下,就倒進衣服的口袋裡、領口裡、懷裡……反應快的,幾下就把飯吃了,放下碗就開跑,誰都抓不住……鄰居家的女婿還算可以,反應特快,三下五除二就解決了碗裡的飯菜,等舅母子添飯來的時候,他早已跑得無影無蹤了,躲過了這一關,順利地帶着自己的新娘回家了。
在我的記憶裡,這是我最後一次看到哭嫁,原因很簡單,後來結婚的女子在學校裡學得一部分知識,認爲:結婚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哭哭啼啼算什麼,於是改變了原來的風俗習慣,女婿回門也不會遭到野蠻的戲弄了。再後來,嗩吶娶親的隊伍越來越少了,代替的是中西結合的鑼鼓隊、車隊。
當我問起這一次是不是家鄉最原始的婚俗時,父親告訴我,最原始的婚俗中,還更復雜,只是沒時間給我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