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明朝政議事法則

bookmark

但是從權力構架上來說,她卻是宮中名義上的第二人。在徐皇后死後,朱棣並沒有再立皇后,而只是封了張輔的妹子當貴妃,掌管後宮。

張貴妃雖然是名義上的長輩,卻比張氏要小十幾歲,如今纔剛滿三十。

她比張氏年幼,又後入宮,加上張氏可是朱棣爲自己兒子精挑細選的兒媳婦,曾多次直接對朱高熾說出要不是因爲張氏這個媳婦,你就不可能當太子這樣的話。

所以張貴妃對太子妃不敢慢待,兩個人你謙我讓,共同維持後宮的安寧。

當朱瞻基跟張家形成了真正的同盟,張貴妃爲了家族以後延續,更是不敢在張氏面前充大,甚至許多時候,還以張氏意見爲主。

皇家媳婦,並不是只用管理後宮就夠了。除了這些,還有一個重要職責就是接見勳貴,文臣女眷,冊封貴婦,維持整個朝堂官員的後院秩序,從另一個角度將皇家的權力衍伸出去。

所以這些年張氏雖然一直是太子妃,但是其權力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要比朱高熾這個太子更大。

因爲兩個張氏共管天下女眷,並無掣肘,在外事上還是以太子妃張氏爲主。

但是朱高熾這個太子,除了自己的詹士府,什麼都不敢管。

張氏要出宮,哪怕只是幾裡地之外的太孫農莊,那也是件大事,要跟張貴妃報備,在後宮的朱棣當天晚上也得到了消息。

“明日小年,張氏雖然只是協助張貴妃主持儀式,也事務繁忙,爲何明日一早要出宮?”

今天下午張武的到來並沒有隱人耳目,甚至連朱瞻基書房的人員都沒有打發,作爲宮中的總管,王彥當然是第一時間就得到了消息。

聽說只是爲了一個侄兒的婚事,朱棣忍不住笑罵了一句。“真是胡鬧,瞻基胡鬧,張氏竟然也湊……”

話還沒有說完,朱棣自己都感覺有些不對,沉吟了起來。好一會兒,他才問道:“狗兒,你說瞻基此舉意爲如何?”

王彥當然不會在朱棣心意難明的時候發表意見,頓首道:“臣愚魯,不解太孫殿下之意……”

朱棣本來就不期待王彥的回答,又問:“瞻基在何處?”

身爲朱瞻基的盟友,已經在朱瞻基身上下注的王彥替朱瞻基說話道:“殿下自回返京城,每日白天朝會,夜裡總要忙碌到凌晨時分,可謂廢寢忘食。”

朱棣自然知道這些,不敢說夾江工業區,還是東瀛,不管是銀行,還是軍隊,都傾注了朱瞻基太多的關注。

他扭頭說道:“將我的大氅拿來,讓人擡來小轎,輕車簡從去興慶宮。”

雖然朱瞻基大力反對官員乘轎,但並不是一刀砍。比如百姓成親,老弱病殘出行的乘轎,並不受約束。

宮中原本又不少各種轎子,但是在朱瞻基反對以人爲騎之後,朱棣也很少乘轎子了。但是他有嚴重的風溼,發病的時候不良於行,宮中臺階多,還是乘轎方便。

對朱棣這個皇帝來說,整個天下都是他的,再也沒有人比他更有資格乘轎。

興慶宮內,朱瞻基正在研究大明發展銀行這三年來的賬目,發展銀行被朱棣作爲自己的錢袋子,隨意挪用資金,後續又根本不想着補窟窿,中間的賬目問題比商業銀行嚴重的多。

朱瞻基回來之後要拿發展銀行開刀,殺雞駭猴,不瞭解內情可不行。

銀行的記賬法是他教的,在現代他就是靠看各種報表管理龐大的商業帝國,所以輕而易舉就發現了無數問題。

每發現一點,他都用鉛筆寫在紙條上,自有孫林的諮情司人員將每一個一點都調查清楚。

屋外北風凜冽,但是朱棣他們進來的動靜還是驚擾到了他。剛派人出去打聽情況,不一會兒朱棣就帶着一股寒氣進了他的書房。

看到朱瞻基書房裡十幾個人分別伺候兩邊,另有幾十個人每個人面前都是一堆各種資料和賬目,整個書房裡擺出了無數的賬本,顯得有些亂糟糟的,但是從所有人有條不紊的行動中,就能看出混亂中自有規律。

朱棣臉上露出驚訝的神色,這種情況他只在大朝會上見到過。朝會議事太多的時候,會有幾十個太監專門負責對關於議事的資料進行審讀和總結,然後彙報給朱棣這個皇帝。

但是現在,朱瞻基反其道而行,通過這種方式將他的命令拆解開成一個個細則,每個人分管一個方向。

所以,朱棣一眼就看出了這種佈置的好處,任何問題都不需要過後才能找到結果或者答案,朱瞻基想要了解哪方面的詳情,隨時都可以得到結果。

從小時候開始,這個孫子往往就喜歡推陳出新。朱棣突然發覺,這些年來,他已經影響到了整個大明的上上下下了。

海軍的改革,工業區的建立,船隊貿易的擴大,望遠鏡的發明,水泥的應用,就連陸軍,因爲現在有了鐵絲網,根本不怕任何騎兵的突襲。

特別是銀行的建立,讓大明有了屬於自己的錢袋子,將老百姓手裡的銀子都集中在了一起,朝廷再也不怕沒有銀子可用了。

在朱棣允許他涉及的範圍內,他都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套行事理念和準則,表現出來了一個合格繼承人的特質,甚至是遠遠超出朱棣的期待。

而不讓他涉及的方面,他也基本不插手,嚴格遵循自己的限制。

光是這一點,就比他那個到現在還拎不清事實的糊塗老爹要強的多。

年紀大了,朱棣的心中也沒有了忌憚,只有欣慰。

甚至是有些期待,明年他出徵,讓太孫直接監國,應該比讓太子監國更加合適。不過,那個時候,也應該將太子調出京城,不要讓他成爲了掣肘。

一瞬間,朱棣的腦子裡就想了許多問題,而朱瞻基他們也都反應了過來,連忙拜見朱棣。

“免禮……”朱棣擺了擺手,揹着雙手一直走到了最裡面,來到了朱瞻基的書桌前。

當他看到書桌上面擺着的大明戶部發展銀行的賬本,老臉有些發紅,他自己也知道,這幾年,是他率先破壞了規矩,從銀行調了不少資金出來。

花錢他會,但是如何維持銀行的運作,他就不會了。反正在他內心裡,銀行是自己的孫子辦起來的,他肯定有辦法讓銀行繼續發展下去。

朱瞻基注意到朱棣的臉色,心中有些好笑,沒想到一代大帝,也有不好意思的時候。

“皇爺爺請到孫兒的休息室就坐,這裡亂糟糟的,人員雜亂。”

朱棣嗯了一聲,喉嚨裡擠出了一句;“你受累了……”轉身進了後面的休息室。

這間休息室並不大,是興慶宮東側後牆處被朱瞻基隔開的一個三間的小房間,偶爾在這裡午休。

除了臥室,外面有一個舒適的客廳,像後世一樣,佈置了一圈寬大舒適的布藝沙發和軟榻。

王彥安排了幾個小太監立即搬了幾個炭盆進來,登時讓這個不大的房間裡,溫度上升了許多。

朱棣坐進了一個寬大的沙發裡,蹬掉了鞋子,將腳湊到了炭盆上面烤着,王彥又將他的大氅幫他蓋在身上,登時顯得舒適無比。

雖然看到朱瞻基查賬的時候,朱棣有些不好意思。

不過對他來說,不好意思的是因爲自己的原因讓自己的孫子受累,而不是因爲他隨意挪用銀行的錢當軍費。

天下都是他的,他就該爲所欲爲。

一點不好意思,在他進入裡間的時候,就已經消失不見,心態重新調整了過來。“狗兒留下,其他人等退下。”

他的話一說,本來跟在朱瞻基身後進來的金闊,只是遲疑了一下,就帶着孫林準備離開。

朱棣想了想又說:“金闊和孫……”

朱瞻基接道:“孫林,少監品秩,如今替孫兒提督諮情司事務。”

朱棣的目光在孫林瘦削的臉上打量了一番,纔開口說道:“諮情司這兩年的動作不小,不管是錦衣衛還是六科,都有不少告狀的奏摺,都被朕壓了下來。”

孫林跪下說道:“奴婢爲殿下鷹犬,只忠誠皇上,忠誠殿下,不畏人言。”

朱棣笑了一下,說道:“想做孤臣,這條路不好走啊……”

孫林跪伏在地,頭也不擡地說道:“能得殿下青睞,已是奴婢大幸,豈會因此瞻前顧後。”

“此心可嘉,起來吧,你們留下,其他人退下。瞻基,坐……”

朱瞻基聞言沒有做到朱棣的對面,而是在他身邊坐了下來,又拿了一個靠枕墊在他的背後。“皇爺爺今晚上沒看大戲?這天寒地凍的,又冒風出行,注意膝蓋又痛。”

朱棣格外享受朱瞻基這種沒有距離的嘮叨,笑道:“哪有那麼嬌貴!開春還要率大軍出征,別把我當成了琉璃人。”

這個戰爭狂,如今一心記掛的就只有西征了。朱瞻基打下了東瀛,留下千古美名,朱棣當然不願意落在自己孫子之後,相比朱瞻基,他更重視這身前身後名。

“這幾日事務繁忙,倒是還沒有了解西征事宜,如今可曾籌備妥當?”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朱棣長舒了一口氣,略微擡頭看着自己的孫子問道:“這幾日朝會,我看你事不關己,但是關於南洲開發事宜,你是發起者,自然也不會沒有計較吧?”

朱瞻基笑道:“政治無非就是妥協和平衡。從發現南洲到如今,已經過去了將近兩年,因爲孫兒的緣故,這件事現在才解決,各方自然已經有了萬全準備。現在不過就是和稀泥就好了,哪裡用得着孫兒操心。”

朱棣哈哈笑道:“你倒是看的明白,可惜你那父王,至今還在爲文官張目。”

朱瞻基笑道:“父王受儒家影響頗深,但也不是沒有好處,前兩年在北平,父王不是乾的還不錯,將北平行在管的井井有條。所謂政治,主要在於一個治字,文官在這方面,還是有許多長處的。”

朱棣斜瞥了他一眼,問道:“那你爲何還從西夷招來數千文人工匠,這不是在挖儒家的根嗎?”

朱瞻基楞了一下,隨即沉思了起來。他雖然從西方招來了數千工匠和文人,但這是因爲他覺得西方在建築學,幾何,數學方面,都有一直的優勢,想要融合東方文化,在歐洲之前就進行文明的融合。

但是關於深層的意義,他並沒有考慮過。

現在聽了朱棣的話,他才突然意識到,自己這番行動,不就是相當於引進其他文明的衝擊,破壞儒家的影響力嘛!

一件他都沒有深思的事情,現在直接被朱棣看到了本質,也直接提醒了朱瞻基,不能小看了他人,這件事更要慎重對待。

見朱瞻基沉思,朱棣並沒有打擾他,坐直了身體,端起了手邊案几上的一杯香茶。

朱瞻基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開口說道:“文官雖然大多出身儒家,但是文官與儒家要區別對待。並不是會識字就一定是儒家。”

朱棣點了點頭,朱瞻基又說:“如今這批西夷人雖然有一些文人,藝術家,但是依舊是工匠爲主。他們在建築,雕像方面,有着自己獨特的悠久歷史。孫兒在哪裡就見到了他們在漢代時候就修建了可以容納九萬人的競技場,還有那種依靠折射擴音的建築設計,認爲很有先進性。我也問了不少工匠,他們都認爲,修建一座容納十萬人的競技場,並不困難。”

“十萬人的競技場,還有聲音放大設計?”朱棣沉吟了一下說道:“這還真的勾起了我的好奇,如果能有這樣一個場地,以後閱兵,出征,大肆封賞,朕都能到那裡舉行。在十萬人面前露臉,可要比奉天殿更氣派。”

這一下輪到朱瞻基無語了,他根本沒有想到,朱棣會把一個體育場,當成自己彰顯武功的場所。

不過這樣一來,想要修建一座大型體育館,根本不會有人反對了。

從朱瞻基的回答,朱棣也感覺出來了,自己這個孫子根本不是成心想要挖儒家的牆角,更不是想用這些西夷人來打擊儒家,他對如今的儒家,雖然並無特別支持,但是也相當倚重。

這樣就對了,不管怎麼說,儒家還是對皇權的穩固有好處的。即使要扶持競爭,還不如把諸子百家拿出來跟儒家打擂臺,這些西夷人,畢竟是異族啊!

他又轉變話題說道:“那麼對開發南洲,你自己有什麼想法?”

朱瞻基一時之間很不習慣朱棣這樣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問話,很久沒有人能這樣帶着自己的思路走。

但是他是爺爺,他是皇帝,朱瞻基也只能順着來。

想了想,朱瞻基說道:“南洲加上南洋的一些島嶼,要比大明更大。何況這次孫兒還前往西洲,在西洲南部也發現了不少金礦。南洲缺人,一開始必須動用更多兵力,所以這一部分利益,是不得不給勳貴,武將的。但是,也不能鬆了繮繩,利用文官和內侍們來制約他們。

孫兒以爲,爲鼓勵開礦,可以給勳貴礦山所有權,給武將土地開發權。但是,當地的民政大權還是要給文官,而經營權要給內侍。這樣就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制約規則。不過具體到細節方面,還需要各界一同仔細斟酌。”

朱棣贊同地點了點頭說道:“此乃老成謀國之舉,看到瞻基是仔細思量過了。不過這一番爭執怕是短時間互相妥協不了,我可不想他們拖了西征的後腿……”

朱瞻基笑道:“其實皇爺爺只需要建立一套議事規則就可以了,如今我大明的朝會,少了規矩。”

朱棣不明白朱瞻基什麼意思,這話說的可有些太重了。“胡說八道,不要仗着我的寵愛,你就口無遮攔。”

朱瞻基卻沒有退縮,反而繼續說道:“孫兒說的沒錯,如今的大明,還缺了太多規矩!”

朱棣哼了一聲,拍了朱瞻基的胳膊一下,說道:“你給老子說清楚,要是說得不滿意。過年老子也要打你板子。”

朱瞻基一點也不怕,這件事他可是早就想做了,但是以前他不能插手朝政,妄自提出改革就是僭越。

如今朱棣一心西征,想要在死前留下不世功績,贏得身前身後名。

他要是西征,肯定是自己的父親朱高熾監國,指望他一個麪糰想要控制住朝廷這些老奸巨猾之輩只是夢想。

朱瞻基想要插手朝政,就必須要得到朱棣的同意,所以這個險不得不冒。

反正大不了就是被罵幾句,他也不會損失什麼。至於打板子,別看朱棣說的厲害,心裡才捨不得呢!

他開口說道:“就以南洲開發爭奪爲例,這幾日朝堂之上你爭我吵,比菜市場還熱鬧,可真是讓孫兒看了一處好戲。但是孫兒想問問,他們吵了三日,到底又多少話是真正在議題上的?因爲南洲的利益,他們互相攻訐,從南洲的開發能扯到對方娶了悍婦,生了一個紈絝子弟,親族在老家霸佔良田。

一件本來很簡單的事情,到最後變成了人品的質疑,道德的質疑,能力的質疑。我很想問問,如果對方真實十惡不赦,那朝廷爲什麼還會用他,如果只是胡亂猜測,故意抹黑,爲什麼朝廷不依法處置誣陷一方?

還有,南洲的開發跟一個大臣的能力有關,但是跟他母親是再嫁之婦有什麼關係?跟他上了青樓有什麼關係?只因爲一件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就要質疑一個人的能力,質疑一個人幾十年的發展經歷,這是什麼道理?

還有,到底是誰給了他們可以質疑對方人品的權力?爲什麼沒有人來制止,而任由這樣的事情每天重複發生?朝廷的朝會這到底是在議事,還是在進行道德評判?

一個個大臣如同潑婦一樣,吵贏了得意洋洋,吵輸了無臉見人。一件事情本來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卻因爲這種道德品質的衍伸,甚至是一些無關的事務的影響,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處理,這種方式對嗎?”

朱棣一下子被朱瞻基連番問題給弄懵逼了,等到朱瞻基的話音落下,他纔有些不自信地說道:“古往今來不都是這樣的嗎?想做事,先做人……”

“皇爺爺,這是兩碼事。道德品質是一個人生存的基礎,固然重要,但是不能什麼事都跟這個扯在一起。朝會議事乃是朝廷治理天下的中樞,更應該就事論事,而不是無謂攻訐。所以,想要朝會有效率,就必須制定相應的規則,將大臣們的話都約束起來,不能脫離控制。前宋新舊黨之爭的例子,還不夠讓我們警醒的嗎?”

鼻涕宋的文化發展,的確是中華歷史上的光鮮一頁。但是這個畸形的政權,從一開始就四肢不全,成爲了唯一一個沒有內亂,而被亡國的政權。

文化的繁榮導致了儒家的興旺,整個宋代的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黨爭史。

朱棣當然也明白這些,沉吟了一會兒,擡起頭來笑道:“你從來都是謀定而後動,今天既然說到了這裡,想必也應該有了謀劃吧?”

朱瞻基並沒有在他面前隱瞞的意思,跟站立在一邊的孫林說道:“去將編號丙019的文檔拿來。”

孫林看到朱棣點了點頭,這才悄聲退了出去,然後找到了值夜的劉萬,詢問關於丙019的文檔。

朱瞻基每次遇到什麼事,都喜歡總結一番,他最先接觸的是軍權,所以關於軍隊的改革,都是以甲編號,經濟外交是以乙編號。

內政方面他接觸的很少,寫的東西以丙編號,寫的也不多。

這些資料都是李亮和劉萬保管,並沒有交給諮情司,只有一件事,或者一項政策可以拿出來的時候,纔會交給諮情司。

不一會兒,孫林拿着一份不厚的牛皮紙袋裝着的文檔進來,朱瞻基親自打開,然後遞給了朱棣。

朱棣接了過來,看到當先一頁上面,寫着《大明朝政議事法則》八個大字,內心登時有些期待起來。

(原本想要加更的,但是今天晚上有事,怕更新不了,所以拖到今天更新。我繼續努力,爭取睡覺之前能再寫六千字加更。)

感謝連連有餘,大隋章德公,燈火見人家的打賞,謝謝大家的支持

第一一九章 城破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二十三章 我們的世界第二十七章 計劃書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四十二章 試探的本意第七十四章 相見第二零二章 報仇第五章 天才第一四八章 小題大做第十七章 文明與愚昧第二十四章 震撼第一四四章 疫情第十七章 師弟第十三章 態度的轉變第二零二章 報仇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一三六章 大善第二十四章 誘之以利(大隋章德公宗師加更)第五十一章 後記1第四十六章 教孫第一四三章 風向(紫軒煜塵盟主加更2)第一五六章 警告(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6)第一六七章 產學研一體化第九十七章 激動第八十六章 鐵竹鐵木第一七八章 最後的據點第一章 穿越第二一五章 琉球第二二五章 下西洋計劃第一六二章 變天第八十章 父子第一七九章 對手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五十四章 壽宴第十七章 備戰第二十四章 誘之以利(大隋章德公宗師加更)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一六三章 感激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一三一章 勝利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三十八章 有客東來第一八七章 頓悟第二三三章 家第七十九章 認錯第一七九章 對手第五十七章 耀武揚威第四十五章 打秋風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第一二二章 銀元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二十五章 分工第二十五章 星城第三十一章 繼續南行第一三九章 處置第二十章 誘捕(月票補加更)第一四四章 重擔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四十二章 青壯派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九章 手段與目的第一八三章 父子重逢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一九二章 萬事俱備第一五一章 登陸第九章 手段與目的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十八章 暗地聯絡第三十三章 抵達南洲第五十四章 戰略與戰術第一六三章 感激第三十九章 趙王(求推,求收)第一二九章 歸天第三十九章 德里蘇丹國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五十八章 壓力第二十五章 階級論第一二五章 選才第二十九章 投靠第九十四章 懂事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十七章 文明與愚昧第四十七章 出兵休達第二二六章 籌備與立威第八十七章 叔侄第八十三章 交易第七十三章 處罰第一八零章 試驗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十二章 第一次下西洋第四十七章 引以爲戒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八章 傳統與打破第一三一章 勝利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二十八章 野望
第一一九章 城破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二十三章 我們的世界第二十七章 計劃書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四十二章 試探的本意第七十四章 相見第二零二章 報仇第五章 天才第一四八章 小題大做第十七章 文明與愚昧第二十四章 震撼第一四四章 疫情第十七章 師弟第十三章 態度的轉變第二零二章 報仇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一三六章 大善第二十四章 誘之以利(大隋章德公宗師加更)第五十一章 後記1第四十六章 教孫第一四三章 風向(紫軒煜塵盟主加更2)第一五六章 警告(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6)第一六七章 產學研一體化第九十七章 激動第八十六章 鐵竹鐵木第一七八章 最後的據點第一章 穿越第二一五章 琉球第二二五章 下西洋計劃第一六二章 變天第八十章 父子第一七九章 對手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五十四章 壽宴第十七章 備戰第二十四章 誘之以利(大隋章德公宗師加更)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一六三章 感激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一三一章 勝利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三十八章 有客東來第一八七章 頓悟第二三三章 家第七十九章 認錯第一七九章 對手第五十七章 耀武揚威第四十五章 打秋風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第一二二章 銀元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二十五章 分工第二十五章 星城第三十一章 繼續南行第一三九章 處置第二十章 誘捕(月票補加更)第一四四章 重擔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四十二章 青壯派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九章 手段與目的第一八三章 父子重逢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一九二章 萬事俱備第一五一章 登陸第九章 手段與目的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十八章 暗地聯絡第三十三章 抵達南洲第五十四章 戰略與戰術第一六三章 感激第三十九章 趙王(求推,求收)第一二九章 歸天第三十九章 德里蘇丹國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五十八章 壓力第二十五章 階級論第一二五章 選才第二十九章 投靠第九十四章 懂事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十七章 文明與愚昧第四十七章 出兵休達第二二六章 籌備與立威第八十七章 叔侄第八十三章 交易第七十三章 處罰第一八零章 試驗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十二章 第一次下西洋第四十七章 引以爲戒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八章 傳統與打破第一三一章 勝利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二十八章 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