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星城

大明新建的星城,並不是原本新加坡的市中心,那裡如今還是一片沼澤地。

如今的星城主要是以原本的唐人街,一直到新加坡大學之間的區域。也就是裕廊碼頭和工業區這一片,以肯特崗公園爲中心,建設新城。

兵營主要在山丘的南麓,面臨海灣,在聖淘沙島,武公島,和肯特崗山丘上,都設立了炮兵營。

射距可以達到兩千米的火炮,相互交叉,基本可以覆蓋整個碼頭區域。

而在碼頭的西側,在山丘和海岸線之間,依託山勢,砍伐樹木,平整山岩,就形成了一座可以容納數萬人的觀禮臺。觀衆坐在山丘之上,不僅可以看到山下的競技場,還能直接觀賞海灣裡面舉行的海戰比賽。

雖然只是一場軍隊中的競技比賽,但是朱瞻基卻把它辦成了如同後世奧運會一樣的項目。

當然,比賽的項目沒有後世那麼多,還有許多軍隊的演習比賽。但是各項規則,基本與後世的差不多。

以足球爲例,這個項目原本只是朱瞻基的羽林衛學的比賽項目,但是在朱瞻基直接套用後世的各項規則之後,很快就風靡了整個大明軍隊。

從一開始,朱瞻基就設定了前鋒,中場,後衛,設定了比賽了各項規則和戰術要求。像紅黃牌,每場比賽最多可以換六人,裁判規則,都是一步到位。

就連足球場,朱瞻基也嚴格限定了正規場地。必須是大明的一百米對比六十六米,差不多是一個三比二的嚴格比例。

唯一不能限定的是,草坪問題,因爲想要尋找一片好的草地,是在太難了。

從羽林衛學流傳出來以後,各軍如今都把各項戰場戰術應用到了足球比賽之中。

這也導致瞭如今大明的足球比賽,從一開始就不是前鋒最重要,而是中場調度的中場大將更重要。

無非是根據各人的不同,有些中場擅攻,有些中場擅守,導致了球隊的風格不一樣。

但是有一點,就連朱瞻基也無可奈何,那就是球場暴力問題。

如今的比賽,涉及到了自己所在軍隊的榮譽問題,上面有上官壓着,導致了戰士,也就是球員的壓力倍增。

特別是還有一些年輕的將領,勳貴子弟也喜歡上了這個比賽,他們喜歡仗勢欺人,在球場上面,發生的暴力行爲數不勝數。

不過越是暴力,越是能夠吸引更多的人蔘加,也越是讓觀衆喜歡。甚至有時候球員爲了展現自己的強硬,在球場上找茬也要打一架。

哪怕比賽輸了,只要在球場上打贏了,往往還會受到上官嘉獎。

朱瞻基原本想要制定更嚴格的制度來管理,後來卻想開了。他把足球比賽拿出來,主要就是爲了培養戰士們在戰場上的配合,另外就是培養戰士們的尚武,競爭之心。

只要不打死人,就隨他們去。

在後世,足球就能成爲世界第一大運動,在這個時代,更是受到了熱烈的追捧。

現在,就連京城的許多勳貴家族,都組建了自己的足球隊。今年的新年前,京城就有了商業性質的足球比賽,引得了無數人花錢觀看,押注。

除了足球,這次的比賽還有田徑這個大類,從短跑,長跑,到跳高,跳遠,射箭,鉛球,鏈球等比賽項目。

鉛球和鏈球,主要是因爲大明如今已經石質的手榴彈,這兩個項目,遠比後世要受重視的多。

比賽的戰士不僅要比誰扔的更遠,還要比誰扔的更準。

但是這所有的項目,都沒有個人競技項目受歡迎。

個人競技項目如今只有兩大類,一類是無限制格鬥大賽,一類是摔角比賽。

無限制格鬥大賽與後世美國那種不同,這種所謂的無限制,其實還是有限制的,許多規則與拳擊差不多,只是不限制出腳。

至於摔角比賽,差不多是柔道,蒙古摔角的混合體,都是非常能夠展現個人實力的項目。

這兩種比賽也都分了不同的重量級,但是不論哪個重量級的選手,只要能夠獲得一次冠軍,那就成爲了如今大明軍中的明星選手。

除了這些個人項目,還有團體賽的刀陣,長槍陣,火槍陣,甚至一直到艦隊編組,艦隊炮火覆蓋的比賽。

朱瞻基抵達星城的時候,這裡的港口區已經就封鎖了,在港口裡建設了許多專門爲炮擊比賽準備的浮臺。

不過,在朱瞻基抵達星城之後,第一件事並不是直接開賽,而是要先審判這次參與哈三陰謀的一百多人,包括他們的下屬和家人。

他的艦隊抵達了星城,在後世的裕廊碼頭處靠岸,旁邊就是新修的體育場。

短短的半個月時間,大部分場地還非常簡陋,軍營也大部分沒有建好,士兵大部分依舊還是住在船上。

歡迎儀式後,朱瞻基登上了自己的龍輦,旁邊是作陪的王景弘,在士兵們的夾道歡送下,向東行駛。

“殿下,你的行宮已經建設好了,就位於中南山頂端的南面山坡,山頂和山腳都是軍營,無人能騷擾到殿下安寧。”

所謂的中南山,其實名不副實,因爲這就是一個小山丘而已。

但是這裡是中洲大陸的最南端,所以這個小山丘取了中洲最南的寓意,起名叫中南山。

朱瞻基的行宮被修建在後世的花柏山公園的南麓,爲了趕工期,全部採用木屋結構,分散在一片綠樹之中。

除了小木屋,只修建了一座可以容納兩三百人的大殿,作爲議事大殿。

這裡對面望去就是他曾經的老巢布拉尼島和聖淘沙島,四周一圈都是軍營,幾乎將這裡整個包圍起來。

朱瞻基看了看環境滿意地點了點頭說道:“只是半個多月,能建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不過,這次事了,在禁地裡還要再建一座土木結構的大殿,過兩年,皇爺爺怕也也要在這裡入住。”

王景弘應道:“臣定會嚴格督工,讓陛下滿意。”

“南洋毒蟲,毒蛇甚多,用樟腦酚,雄黃粉在整個山間進行一次驅蟲。另,命令所有士兵必須要喝燒開的水,做好防痢疾的防備。”

“是!”

匆忙而建的房子,條件當然好不到哪裡去。朱瞻基住的房子最大,也不過是一個三間的木屋。周邊還有十幾座木屋環繞四周,可以給妃子和宮女,太監們居住。

不過這些木屋隱藏在山林之間,別有一番雅趣。

不少太監們在四周點燃了艾草,驅逐蚊蟲,更有許多太監一寸一寸地敲打着地面,驅逐蛇蟲。

朱瞻基對這個環境還是非常喜歡的,相比透光性不好的磚木結構的房子,這種木屋住的更舒心。

唯一的缺點是,木屋不如磚木結構的房子能修的那麼大,所以爲了展現大明氣勢,還是必須要建更大的大殿。

朱瞻基一行剛安頓下來,李亮就前來通報:“殿下,麻喇迦國主拜裡米蘇拉求見。”

“孤也等着他呢,讓他到議事大殿等候。”

雖然拜裡米蘇拉沒有直接證據跟哈三有關,但是哈三與依斯干達沙的關係密切,甚至還接受了依斯干達沙的賄賂,如果說拜裡米蘇拉跟哈三沒有勾結,是誰也不信的。

但是他畢竟是一個國主,如今已經抓了他們的“太子”,總不能一鍋端。

況且,他並沒有直接反對大明的漢化計劃,大明要是把他拿下,會直接讓其他國家人人自危。

只要這個老狐狸識趣,朱瞻基不介意繼續把他留在國主的位置上。

因爲只要大明自己不犯錯,堅持如今擴張的路線不變,發展的路線不變。大明就會越來越強盛,對南洋的控制就會越來越緊密。

這是大勢,不是哪一個人隨便就能阻擋的。

時隔半個多月再見拜裡米蘇拉,他那本來就瘦弱的身軀顯得更小了,白頭髮也多了許多。

他所有的憤怒在看到星城上萬海軍士兵們披星被月平整土地,炸山開石,建設水寨的時候,就變成了恐懼。

麻喇迦的成立,就是在大明的支持下才實現的。沒有大明的支持,當初的暹羅,隨便哪個部落都能直接滅了麻喇迦。

而且現在麻喇迦的發展也是幾乎全部依靠大明,要不然,一個總人口不過三萬,士兵只有幾千人的小國,憑什麼能成爲貿易中心。

大明如今又看上了淡馬錫這個地方,只要他們的士兵撤出,那麼麻喇迦就面臨着滅頂之災。

麻喇迦的沒落是他看得到的,哪怕就是還跟以前一樣向暹羅進貢,麻喇迦也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財富。

從來到星城,他看到眼前大明士兵建城的這一幕,他就已經把所有的僥倖和立場全部拋棄了。

他知道,自己已經沒有了談判的資格。

當朱瞻基龍行虎步地進入了這個新建成的大殿,拜裡米蘇拉就直接拜倒在大廳。“麻喇迦罪臣拜見大明皇太孫殿下。”

朱瞻基卻沒有看他,而是仔細地觀察着這座新的大殿。建房子的這些木頭都是在大明加工好之後,從大明直接拉到南洋,然後進行拼裝。

雖然是全木結構的,但是這裡面很少用釘子,都是直接用木頭加工的接口銜接,利用自身的重量壓實,組裝起來這個大殿。

四周觀看了一圈,他的目光纔回到了拜裡米蘇拉的身上。“老國主請起,孤年紀輕輕,如何當得起如此大禮。”

話雖然這樣說,但是沒有人把這話當成真的。

拜裡米蘇拉的額頭重重叩在了木地板上,哀聲哭訴:“殿下,我麻喇迦上下向來以大明爲尊,從無二心。今有奸徒哈三南來,蠱惑人心,小兒是非不分,助紂爲虐,望殿下念在老臣十幾年來忠心耿耿的份上,寬宥罪臣。”

老傢伙顯然也早就得到了詳細消息,見如今事不可爲,就開始裝起可憐。

他把罪責全部推到了哈三身上,把自己的兒子說成受害人,並且沒有否定依斯干達沙的錯,只是想減輕罪責。

朱瞻基這人擅於的就是洞察人心,如果是個普通的年輕人,會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

但是朱瞻基卻沒有絲毫憐憫,因爲這個老傢伙還在避重就輕。

朱瞻基笑了笑,在大殿上端的寶座上坐下,望着臺下的拜裡米蘇拉說道:“自洪武三十年,老國主在麻喇迦落腳,一直到永樂七年,才正式立國。之所以能有麻喇迦,是依靠我大明與暹羅商議,給了老國主一份安寧。如此小國,對我大明不過一郡縣之地,我大明實在看不上眼的。若不是我大明需要在南洋有一處轉運地,何須自討麻煩,扶持你爲國主?”

不待拜裡米蘇拉回答,朱瞻基又說道:“蕞爾小國,對你是全部家業,卻不在我大明眼界之內。而你,既然拜我大明爲上國,卻不說我大明話,寫我大明字,只想靠着我大明庇護,在南洋立腳,將我大明視爲何物?”

“殿下……”

朱瞻基還是不讓他說話,打斷了他的話說道:“我大明不在乎這種投效!不守我大明禮儀,從今之後,將不會再被視爲我大明屬國,你麻喇迦,今後就自求多福吧!至於依斯干達沙,身爲我大明屬國之太子,卻是非不分,此心可誅!”

拜裡米蘇拉大聲說道:“殿下,老臣願將麻喇迦奉上,自行退位,只望殿下垂憐,饒了小兒一命。”

朱瞻基楞了一下,這個老傢伙真的捨得嗎?不過他隨即就想通了。現在的麻喇迦也不過只有不到三十個村子,主要收入就是靠貿易。

這點地盤,如果只是靠種田,一年收入幾百兩黃金就已經很不錯了,還要養那麼多人。

以前暹羅每年要他們上交四十兩黃金,這幾乎都是拜裡米蘇拉每年純收入的一半。

大明的到來給麻喇迦帶來了商人,帶來了貿易,帶來了消費。如果大明真的離開,麻喇迦就又會變成原來的窮困處境。

而且還有一點不同,那就是現在的拜裡米蘇拉家族有錢了,他們現在沒有了大明的保護,就成了一頭肥羊。

朱瞻基冷笑道:“這天下之大,我大明會在乎麻喇迦這塊土地?”

拜裡米蘇拉擡起頭,望着朱瞻基老淚縱橫道:“殿下,老臣願意帶着家人遠赴亞齊,這麻喇迦不要了。只望殿下能繞了小兒一命……”

朱瞻基原本還沒有重視這個依斯干達沙,但是現在聽到老傢伙這樣說,反而覺得不對勁了。

將一個兒子看的比整個麻喇迦還要重要,那就只有一個可能。依斯干達沙是家族的內定繼承人,而且除了這個兒子,其他人都不堪大用。

有這個兒子,那麼家族的延續還有希望,如果沒有這個兒子,就是空有麻喇迦在手,以後也留不住。

朱瞻基不是神仙,當然不知道,這個依斯干達沙在歷史上就是繼承了拜裡米蘇拉的王位,然後在他擔任麻喇迦國王時期,麻喇迦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

從麻喇迦一地,麻喇迦擴張到了整個馬來半島的大部分區域,包括後世的吉打州,霹靂州,都變成了麻喇迦的地盤,與暹羅分庭對抗。

一直到十六世紀,葡萄牙人攻佔了麻喇迦。麻喇迦王室都還死而不僵,在後世的新加坡,成立了柔佛王朝,一直存在到了二十世紀。

這一切,都是這個依斯干達沙在位期間奠定的基礎。

他這個時候只是感覺,既然這個老傢伙如此重視這個兒子,就絕不能遂了他的心意。

而且,大明若是將他們家族趕出麻喇迦,那就太不地道,不要一點大國的臉面了。

拜裡米蘇拉也能想到這一點,所以以退爲進,故意說要讓出麻喇迦。

看清楚了拜裡米蘇拉的套路和目的,朱瞻基讓李亮上前扶起了拜裡米蘇拉,才說道:“老國主且心安。我大明對麻喇迦並無佔據的意圖。這麻喇迦是你的,就是你的,我大明不要。不過……”

朱瞻基笑的更和藹了。“不過這謀反大罪,罪不可赦,即便是我朱家宗室,也是如此。老國主有四個兒子,就是少了一個,也還有三個。只要心向我大明,我大明保他一生榮華富貴!”

拜裡米蘇拉看着朱瞻基燦爛的笑容,卻感到了發自內心的恐懼。這個年方二十歲的太孫,竟然如此老辣,短短的幾句話就已經將一切都看的萬分透徹,讓自己的意圖落空。

若是依斯干達沙這個唯一能幹的兒子死掉,那麼他們家族,也就成爲了大明真正的傀儡。

拜裡米蘇拉看的很清楚,這個太孫殿下雖然笑的燦爛,但是眼神裡面卻沒有一絲溫度。

他猶豫了許久,求情的話也不敢說出口,現在怕不是僅僅只是依斯干達沙的生死了,他們家族全部成員的生死,恐怕就在這一瞬間。

這個太孫殿下太恐怖了,他絕對不介意在南洋掀起一場腥風血雨啊!

拜裡米蘇拉憑仗的就是南洋其他國家與他們處境相同,有共同的立場。

但是若大明絲毫不顧臉面,要殺他全族的時候,這些都是指望不上的。

拜裡米蘇拉越想越是恐懼,大腦一昏,身子就倒了下去。

幸虧方纔李亮剛攙扶他起來,距離他不遠,一伸手就兜住了他,沒有讓他直接摔到在地。

他都已經七十多歲了,這一下要是摔到在地,恐怕直接沒命了。

“殿下,是氣急攻心,昏厥了。”

在公審之前,這競技大賽舉行之前,在南洋各國的國主都紛紛前來之際,朱瞻基可不願意拜裡米蘇拉死在自己的面前。

他暗道了一聲晦氣,吩咐說道:“喚太醫爲他診治,就是死,也要死在依斯干達沙之後!”

南洋平靜的海面上,一支由七十三艘大小木船組成的艦隊,此刻正由南向北航行。

這些船大小不一,許多都是由漁船改裝,與艦隊裡那艘四千石的大海船相比,顯得破爛不堪。

在一艘兩千石的海船上,揚維西沙望着那艘大船上的海軍旗,久久沉吟不語。

在他的身旁,被派駐到大明擔任使節的日拉宣立看着國主緊縮的眉頭,怕打擾了他的思路,一句話也不敢說。

良久,揚維西沙才嘆道:“這大明三月就平了東瀛,而這東瀛雖比我滿者伯夷略小,國勢卻更強。如此看來,我滿者伯夷也根本不是大明的對手。這火槍真是上天賜下的寶物啊,爲何卻不是賜予我滿者伯夷。”

日拉宣立說道:“微臣在大明費勁心思,也沒有能夠打聽到這些火槍是如何製造出來的,只知道不是人工,而是機器製造的。”

“機器是什麼?”

“就是用水車帶動的一套裝置,可以不用人就能加工東西。”他拿出了幾枚銀元說道:“蘇丹請看這些金銀幣,就是大明用機器生產出來的。如今大明已經有了一兩金幣,一兩銀幣,一文銀幣,一文銅幣,這中間的換算都是十進一。”

“這些我已經知道……我滿者伯夷不產白銀,但是這黃金和黃銅卻是不少。我這次就命人帶來了一船金錠和十餘船銅錠,就是要跟大明換他們的銀幣。”

日拉宣立笑道:“原本大明是一兩黃金只能換八兩白銀,東瀛更是一兩黃金只能換六兩白銀。現在官方固定了匯率,就能讓我國黃金多換不少白銀。”

“這些都是小利而已……帖馬達,大明艦隊如今與明古魯的戰事如何?”

“稟國主,萬茂見大明勢大,已經率衆退進了山區。不過據說大明有一支東瀛倭寇軍隊,如今在明古魯,燒殺搶掠,兇殘異常,已經滅掉了不少小部落。”

“多派人去查,抵達淡馬錫……不,那裡現在叫星城了,我要在抵達那裡之前,知道戰事的詳細情況。”

滿者伯夷控制了蘇門答臘島的南部地區,在島上的盟友不少,想要知道那裡的情況,並不困難。

那位帖馬達退下後,揚維西沙又拿起了下屬彙報上來的關於舊港的情報詳細看了起來。

在他的心裡,一直是把蘇門答臘島看做是自己的後院,現在大明竟然想要直接插手,他的策略也要變化了。

現在就看這場戰事的趨勢如何,要是大明人沒有情報裡面這裡這麼厲害,就別怪他在後面下絆子。

大明的太孫……,他心裡冷笑了一番,我倒要看看你是否真的戰無不勝!

(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啊!)

感謝竹籤子,燈火見人家,額吐你哦,呼延晟的打賞,謝謝大家的支持

第七十四章 商議第八十章 父子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一二三章 巨蟒第四十五章 微服私訪第三十六章 環島之行第四十七章 繞行第一一二章 捱揍第五十八章 經濟控制第十四章 逃兵(求推薦票)第十七章 師弟第一八零章 試驗第二十五章 階級論第二章 勳爵第九章 旅途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六十二章 規則與分化第九十四章 懂事第四十七章 繞行第一零四章 新奇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一零二章 首戰第一章 迎接第九十八章 劉江抵京第十六章 兼愛天下第一三二章 鍊鋼之難第三十六章 緣分第二十三章 利奧納多第二二六章 籌備與立威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十一章 要下西洋了第一百章 生日第一三七章 禪位第一零六章 水泥第三十一章 勢如破竹第二零三章 安排第一四三章 風向(紫軒煜塵盟主加更2)第五十九章 種子第一四七章 交心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九章 手段與目的第四章 蒲家第二一六章 文化與經濟第一四八章 寶船第二十四章 引導第十三章 人心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第五十八章 經濟控制第五十五章 利益第二三二章 英雄第一三九章 處置第六十四章 從歐洲到大明第一一四章 選定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第一零一章 藍煙第一八九章 出現第十九章 思想第九十三章 格物第一八九章 出現第一四四章 重擔第一零九章 報紙第四十六章 教孫第一三四章 寧波第十五章 殿下,使不得啊第一一七章 擢升(繼續求票票)第六十章 佈局第三十七章 戰爭的意義第一九六章 無需再藏第三十三章 經驗第一一七章 擢升(繼續求票票)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第十章 囚禁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三章 皇宮第十九章 厚賞第二十七章 計劃書第二二九章 分婆娘第二十一章 白蓮教第八章 鄭家第一八七章 頓悟第一一九章 城破第一一八章 納吉(還有嗎……)第四十七章 出兵休達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八十六章 秋闈第九十六章 選址第十五章 斬殺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十八章 帝王之術第一七四章 特使第一七五章 傳聞第八十七章 叔侄第七十六章 倭寇第二一六章 文化與經濟第一五八章 謀劃第一三九章 東南不同第十章 學與道第九章 旅途第四十七章 繞行
第七十四章 商議第八十章 父子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一二三章 巨蟒第四十五章 微服私訪第三十六章 環島之行第四十七章 繞行第一一二章 捱揍第五十八章 經濟控制第十四章 逃兵(求推薦票)第十七章 師弟第一八零章 試驗第二十五章 階級論第二章 勳爵第九章 旅途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六十二章 規則與分化第九十四章 懂事第四十七章 繞行第一零四章 新奇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一零二章 首戰第一章 迎接第九十八章 劉江抵京第十六章 兼愛天下第一三二章 鍊鋼之難第三十六章 緣分第二十三章 利奧納多第二二六章 籌備與立威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十一章 要下西洋了第一百章 生日第一三七章 禪位第一零六章 水泥第三十一章 勢如破竹第二零三章 安排第一四三章 風向(紫軒煜塵盟主加更2)第五十九章 種子第一四七章 交心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九章 手段與目的第四章 蒲家第二一六章 文化與經濟第一四八章 寶船第二十四章 引導第十三章 人心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第五十八章 經濟控制第五十五章 利益第二三二章 英雄第一三九章 處置第六十四章 從歐洲到大明第一一四章 選定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第一零一章 藍煙第一八九章 出現第十九章 思想第九十三章 格物第一八九章 出現第一四四章 重擔第一零九章 報紙第四十六章 教孫第一三四章 寧波第十五章 殿下,使不得啊第一一七章 擢升(繼續求票票)第六十章 佈局第三十七章 戰爭的意義第一九六章 無需再藏第三十三章 經驗第一一七章 擢升(繼續求票票)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第十章 囚禁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三章 皇宮第十九章 厚賞第二十七章 計劃書第二二九章 分婆娘第二十一章 白蓮教第八章 鄭家第一八七章 頓悟第一一九章 城破第一一八章 納吉(還有嗎……)第四十七章 出兵休達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八十六章 秋闈第九十六章 選址第十五章 斬殺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十八章 帝王之術第一七四章 特使第一七五章 傳聞第八十七章 叔侄第七十六章 倭寇第二一六章 文化與經濟第一五八章 謀劃第一三九章 東南不同第十章 學與道第九章 旅途第四十七章 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