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

楊章德躬身行禮說道:“章德愚昧,至今仍然不能完全明白殿下的意思,還望殿下能明示。”

朱瞻基卻笑了笑說道:“這件事不急,等從東瀛回來再告知你也不晚。今日特意見你,是想讓你代我到武當走一趟。金頂落成乃是武當一大盛事,去年我曾答應了玄真會去金頂一趟,不過現下出徵在即,各方兵馬調配都需我親自出面,所以讓你代我走這一趟。”

武當金殿可謂是這個時代科技發展的最高水準。

金殿坐落在湖北省武當山天柱峰頂端,是一座鎏金銅亭,全部爲大型銅鑄件。其高5.54米,寬4.4米,深3.15米,整個大殿均爲銅鑄鎏金,造型壯觀華麗,紋飾繁縟,光彩奪目,殿內寶座、香案和陳設器物,均金飾。

由於金殿在鑄造時似已考慮到構件的膨脹係數,構件裝配比較嚴密,而且成噸重的鑄件用失蠟鑄造法鑄造,然後運至峰頂進行裝配。

一直到後世,這個金殿依舊保存完好,讓人能清楚地看到六百年前的精湛工藝。

楊章德精神一振,雖然新婚燕爾,但是他出身武當,哪怕被驅逐出了武當,卻也一直將武當當做自己的家。

如今能夠衣錦還鄉,這件事比新婚妻子更能讓他心動。

他躬身問道:“此行殿下可有何方略,章德也好見機行事。”

朱瞻基對武有親近之感,是因爲他前世就是湖北襄陽人,也曾經到武當去過幾次,對那裡的道家文化沉澱有着很深的嚮往。

不過他現在肯答應玄真,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爲這個,而是想在如今的儒釋道三教之間故意做出一種偏重的態度。

當今民間,幾乎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信仰。除了自己的祖先,然後就是儒釋道三教佔據了民意。

在朱瞻基看來,道家的哲學主義思想,在管理一個國家的時候還有一些用處。而且道家在醫學和化學方面,也處於領先地位。

而儒家這種顯學,更是所有人已經融入骨子的研究學問的方法和渠道,在沒有更好的取代方法之前,根本是動也不能動。

只有和尚們,是朱瞻基一直深惡痛絕的。因爲佛教傳揚的教義主要思想,就是不爭與往生。

這種思想在古代君王的眼裡,可能是有一些用處的,但是在朱瞻基看來,卻是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

但是爲了現在整個西南的佛教勢力都非常龐大,雖然中原和佛教和西南的佛教已經不是一回事了,他們之間的許多教義卻是想通的。

所以朱瞻基也不能在沒有登上王位,沒有把握控制西南之前,着手對付佛教。

被元朝統治了近百年,作爲元朝的國教,佛教在這個時期雖然經歷了從朱元璋,到朱棣,他們的抑佛階段,但是佛教的勢力依舊很大。

朱瞻基做出這種偏重,也是做給所有人看的,讓所有人知道,他這個帝國的繼承人更喜歡道教而不是佛教。

聽到楊章德的問話,朱瞻基笑道:“所有事宜我都已經交待了玄真,你代表我出席武當盛典,只要自始至終表現的恭恭敬敬就好。”

這趟任務如此簡單,也讓楊章德更感輕鬆,他試探問道:“那微臣是否可將嬌妻帶上,武當也是微臣長大的地方……”

朱瞻基哈哈笑道:“倒沒有想到你也是個多情種子,竟然還能想到帶妻子去度蜜月,順帶衣錦還鄉。孤準了!不過,你可不要誤了行程,我最遲四月十五就會動身,那個時候,你要是沒有回來,就自個趕去東瀛吧!”

雖然楊章德沒有聽明白什麼是度蜜月,卻也知道朱瞻基答應了他的要求。大喜說道:“臣絕不會因私廢公,誤了行程。”

這話只是一說,從應天府到武當山雖然路途不近,但是一路都是水路,可以直接從應天府坐船到武當山腳下。

大隊人馬出行,這一天走多少行程,在哪裡投宿,吃食,都是事先都安排好的,絕不會誤了行程。

打發走了楊章德,朱瞻基望着楊章德魁梧的身影消失在視線裡,才吩咐說道:“去將戶部今日呈上來的物資籌集進度抽出來,我午後要看。”

孫林躬身應道:“是!”

正待轉身,卻聽朱瞻基又問道:“你覺得楊章德此人如何,能否擔當勳貴攪屎棍這個角色?”

孫林頓了一下身子,沉吟了一下才說道:“我對此人瞭解不多,不過從資料上面分析,此人寡情薄意,殘暴兇狠。殿下既然能看中他,自然也能幫殿下把勳貴陣營給重新梳理一遍。”

朱瞻基搖了搖頭笑道:“你不是李亮,也當不了李亮,就不要學他那套拍馬屁的功夫了。好好做事,用心做事,你以後的前途不會比他低。”

給楊章德結一門失勢的勳貴親事,不僅僅是爲了扶持楊章德,更是朱瞻基想要利用楊章德將目前已經固化的勳貴階級攪散。

自朱元璋立國,他對勳貴的手段不能說是錯誤的,只能說手段太激烈,吃相太難看。

朱棣爲了標榜自己的仁慈,對勳貴就格外優容一些,導致了大明如今的勳貴階級迅速膨脹。

雖然這個階級對如今的大明來說還不算什麼負擔,但是跟朱家的王爺一樣,這些人後來都成爲了大明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不是哪個人的原因,而是整個體制的問題。首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爵位的繼承,都是世襲制的。

一人爲公,子子孫孫就爲公爺,躺在祖輩的功勞簿上享受榮華富貴。

明中期,宗室受封人數不斷增加,祿米成爲明政府的沉重負擔。

而藩王也競相非法佔田,少者幾千頃,多者數萬頃,減少了明政府的賦稅收入,激化了社會矛盾。

萬曆以後,爲解決這些矛盾,朝廷被迫開放宗室出仕的禁令。允許鎮國將軍以下參加科舉考試,以期宗室自養,而不再寄生食祿,但這些人已經完全腐化,收效甚微。

所以,朱瞻基在期望從一開始就改變這種發展趨勢,先生對勳貴收緊繩索,讓他們不至於快速腐化,等他登上大寶,改革勳貴制度,就會成爲重要的施政方針之一。

楊章德這個人的能力是有的,但是他出身微末,根本不懂得勳貴的世界。兩個不同世界的人,想要讓他發揮作用,就必須要讓他融入這個世界。

讓他變成勳貴,他才能知道勳貴階級裡面的各種內情,這把刀用起來,也就會更加鋒利。

回到興慶宮,朱瞻基在浴室洗了一個澡,這才神清氣爽地前往謹身殿,陪同朱棣共進午餐。

今日朱棣又在謹身殿舉行經筵。經筵是帝王爲講論經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自漢唐以來就有,在宋發展到極致。

朱元璋和朱棣雖然繼承了宋代的經筵傳統,但是其實並不是太重視。經筵初無定日,亦無定所。

基本上每個月舉行一到三次,大多數時候都是由皇太子朱高熾主持。

朱瞻基現在身具實職,參加的次數少。倒是幾個小傢伙,比如朱瞻墉他們,每次都被他叫上。

對於一個還沒有建立完整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君王來說,經筵的確有一定的洗腦和促進作用。

但是對朱瞻基這個老油條來說,他的思維已經定型,這種經筵,在他看來就是無聊的思想灌輸。

經筵的誕生,其用意在使帝王的講學不致間斷,以收持之以恆之效。

這是一種特殊的帝王教育制度,經筵的最終目的是革君心、正君心,是一種道德教育。

同時,這也是一項政治制度,和歷代諫官制度、宰相制度、封駁制度、史官制度一樣,是對皇權的制約,強調道統高於政統,利用天道制約皇權的無限膨脹。

所以,朱高熾重視經筵,讓他備受文臣推崇。

而朱瞻基自小不喜儒學,偏愛武事,也是文臣們對他最爲不滿的一點。

除此之外,所有人再也挑不出朱瞻基的半點不好。

來到謹身殿,今天的經筵也已經到了尾聲,朱瞻基看到原本是首輔的解縉,這個時候不顧臉面,坐在靠近門口的位置上旁聽。

見到朱瞻基進殿,他雲淡風輕地向朱瞻基笑着點了點頭,收回了目光,眼睛又看向了正在高談闊論的楊士奇。

衆人看到朱瞻基進來,都是微微頷首,以示尊重。

而幾個小傢伙看到自己的大哥,臉上卻開心了起來。他們很清楚,朱瞻基的到來,也就預示着他們的解放。

坐在高臺上的朱棣見到朱瞻基進來,擡手示意停下,楊士奇這才停下了演講,向朱瞻基點了點頭。

朱棣笑道:“今日唐宮宦官史就到這裡吧。唐代藩鎮,宦官的確是導致大唐衰落的主因,我們當以史爲鏡,以明事理。今日就到這裡,由太子在武英殿主持宴席,款待諸位愛卿。”

衆人聽到朱棣這樣說,紛紛起身拜別:“臣等告退!”

行禮之後,朱瞻墉們幾個小傢伙就活躍了起來,紛紛上前跟朱瞻基這個大哥打招呼。

卻聽朱高熾說道:“今日一席長論,你們幾個回去後都給我寫一份心得,明日交於我。”

一聽這話,幾個小傢伙的臉登時就垮了下來,卻也只能乖乖跟朱高熾行禮應是。

朱高熾這才輕輕拍了一下朱瞻基的肩膀說道:“出征在即,你俗務繁忙,我不要你每次參加經筵,但每次的抄錄,你也一定要都看過纔好。”

朱瞻基也行禮說道:“孩兒遵命。”

他這才點了點頭,在兩位內侍的攙扶下,率領羣臣前往武英殿。

人都走了,大殿裡只剩下了朱棣和朱瞻基爺孫兩人和一些內侍,朱棣這才又說道:“今日接到刑部稟告,丘家滿門除了兩人在途中病逝,剩餘三百一十三人全部送抵應天府,你想好該如何處置了嗎?”

朱瞻基沉吟了一下說道:“丘長青爲一己之私,陷害我與父王之間關係,此心可誅。不過丘家畢竟曾是國朝顯貴,與大明有功。依孫兒之見,當遷徙丘家至奴兒干都司,以示懲戒。”

朱棣點了點頭說道:“只憑你的意見,就知道你是經過深思熟慮了。丘長青雖可惡,但丘福畢竟曾是朕之肱骨,若因他一人之惡,牽連其他人,朕心也不忍。”

朱瞻基說道:“孫兒不在乎被潑污水,只在乎當日父王病重,到底是舊疾還是有人有意下毒。可惜當日參加宴會之人衆多,各種食材又是宮中置辦,至今尚無頭緒。”

朱棣厲聲說道:“所以丘長青不死,難以暢我胸懷,若人人都敢對我朱家兒孫下手,那這天下哪還有體統!”

而在應天府金川門內長青坊的一處普通宅院中,已經像老鼠一樣躲藏了一個月的丘長青,徹底感受到了與皇權作對的艱難。

這一個月來,他根本連面都不敢露,因爲他只要一出現,作爲一個陌生人,就會受到街坊的注意。

大明的保甲制度,讓他根本沒有任何生存的土壤。現在的他不僅不敢再露面,還徹底淪落成了漢王手裡的一枚棋子。

他原以爲他能超脫漢王的勢力範圍之外,遊離於漢王與太子勢力之間,爲自己,爲丘家博一個前程。

但是現在才發覺,自己還是太天真了。

天下雖大,卻莫非王土,跟皇權的鬥爭,他被拴住了整個手腳。

現在,他不過是一個甕中之鱉,再也沒有了一開始的意氣風發。

而在應天府的另一個角落裡,馮小年和姜萬利,包括褚鬆,在其他人都已經放棄的時候,依舊還在追查這丘長青的蹤跡。

楊章德晉升爲指揮僉事,對他們的觸動是最大的。論資歷,楊章德只比年紀最小的姜萬利深,但是因爲博得了殿下的青睞,又立下大功,立刻就變成了他們的上官。

這種身份的轉變,對他們的觸動是最大的。

特別是褚鬆,雖然在楊章德的婚事上,他立下了些許功勞,但是依舊功不抵過。

他也是最想抓住丘長青的人,希望能將功補過,重新獲得朱瞻基的青睞。

感謝燈火見人家,鶺桓,額吐你哦,竹籤子的打賞,謝謝大家

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第六十二章 抓捕第二二七章 家法第五十四章 壽宴第九十六章 中秋第七十三章 處罰第十一章 要下西洋了第三十二章 錦衣衛的前途第二零八章 家祚(二合一大章節)第一三一章 劉青田後人第一八零章 試驗第十九章 思想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十一章 逆反第二二七章 家法第一一九章 官司(第五更)第二二二章 心態與進京第八十章 父子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四十八章 備戰第八十八章 發現第二十三章 安排與送行第三章 美女與制約第一零五章 盟友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五十六章 拜見殿下第二十一章 白蓮教第四十二章 青壯派第十七章 結果並非我想象的那樣第五十五章 希望第七十一章 反轉第四章 西北第四十三章 目的第一三四章 寧波第三十三章 抵達南洲第六十一章 問計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一四四章 疫情第三十四章 出征第七章 遷都第十四章 逃兵(求推薦票)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第四章 蒲家第九十七章 激動第八十四章 機牀第一二八章 病危第一零六章 見聞(八千字大章)第二十章 曙光第一一零章 如意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第九十九章 初入第六章 大明朝政議事法則第二十八章 野望第三十五章 接觸土人(八千字大章)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二三二章 英雄第七章 蒙特第八十五章 緣由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十章 林家第九十六章 選址第六十章 返回北平第五十一章 大明來了第四十四章 壓力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六十三章 出海第一五五章 一邊倒第五十三章 風暴第五十六章 拜見殿下第六章 東洲第一三四章 爺孫第一一九章 城破第二零七章 收穫(二合一大章節)第十五章 斬殺第十三章 人心第二十五章 星城第一四二章 國事家事第六十七章 結盟第四十章 遠行第一四四章 疫情第一五五章 一邊倒第三十章 總攻第一一八章 納吉(還有嗎……)第二一五章 琉球第二三一章 移花接木第九章 執政方針第三十六章 緣分第四十八章 備戰第十七章 結果並非我想象的那樣第一二零章 震動第一一七章 報復(祝大家新年快樂)第五十章 交戰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第三十三章 經驗第六章 分道第五十六章 各方反應第一八三章 父子重逢第六十一章 問計第一七一章 關係第一一一章 滑翔翼
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第六十二章 抓捕第二二七章 家法第五十四章 壽宴第九十六章 中秋第七十三章 處罰第十一章 要下西洋了第三十二章 錦衣衛的前途第二零八章 家祚(二合一大章節)第一三一章 劉青田後人第一八零章 試驗第十九章 思想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十一章 逆反第二二七章 家法第一一九章 官司(第五更)第二二二章 心態與進京第八十章 父子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四十八章 備戰第八十八章 發現第二十三章 安排與送行第三章 美女與制約第一零五章 盟友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五十六章 拜見殿下第二十一章 白蓮教第四十二章 青壯派第十七章 結果並非我想象的那樣第五十五章 希望第七十一章 反轉第四章 西北第四十三章 目的第一三四章 寧波第三十三章 抵達南洲第六十一章 問計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一四四章 疫情第三十四章 出征第七章 遷都第十四章 逃兵(求推薦票)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第四章 蒲家第九十七章 激動第八十四章 機牀第一二八章 病危第一零六章 見聞(八千字大章)第二十章 曙光第一一零章 如意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第九十九章 初入第六章 大明朝政議事法則第二十八章 野望第三十五章 接觸土人(八千字大章)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二三二章 英雄第七章 蒙特第八十五章 緣由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十章 林家第九十六章 選址第六十章 返回北平第五十一章 大明來了第四十四章 壓力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六十三章 出海第一五五章 一邊倒第五十三章 風暴第五十六章 拜見殿下第六章 東洲第一三四章 爺孫第一一九章 城破第二零七章 收穫(二合一大章節)第十五章 斬殺第十三章 人心第二十五章 星城第一四二章 國事家事第六十七章 結盟第四十章 遠行第一四四章 疫情第一五五章 一邊倒第三十章 總攻第一一八章 納吉(還有嗎……)第二一五章 琉球第二三一章 移花接木第九章 執政方針第三十六章 緣分第四十八章 備戰第十七章 結果並非我想象的那樣第一二零章 震動第一一七章 報復(祝大家新年快樂)第五十章 交戰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第三十三章 經驗第六章 分道第五十六章 各方反應第一八三章 父子重逢第六十一章 問計第一七一章 關係第一一一章 滑翔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