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六章 籌備與立威

作爲大明的國都,應天府一直是整個大明最繁華的地方。這裡人傑地靈,扼守大明南北,整個江南的賦稅,源源不斷地滋養着這裡。

不管是南北調稅,還是車馬行船,包括世界各國使節鬧出的一些笑話。都是這個人口超過一百五十萬的大都市裡百姓們感興趣的談資。

最近的應天府格外變的熱鬧了許多,來自大明各地的藩王后裔們,如同那些沒有見過世面的使節們一樣,也鬧出來了許多讓人啼笑皆非的趣事。

比如慶王世子朱秩煃,自幼生長在荒涼的韋州,來到京師之後,就迷戀上了秦淮河多情的美女,流連煙花之地。他雖然年輕英俊,卻因爲拿不出睡資被老鴇趕出了青樓。

周王世子朱有燉,卻因爲出色的編劇才華被煙花之地追捧,雖然年近四十,卻有無數美嬌娥願意自薦枕蓆。

寧王世子朱盤式,死皮賴臉要進幼軍,願意以一個小兵自居,跟着幼軍一起訓練,卻沒過三天,就吃不了苦,狼狽退出。

年方十歲的沈王世子朱佶焞,來到京師以後,就迷上了去動物園看那些動物,一天不去就要哭鬧,讓一幫隨從苦惱不已。

還有那岷王世子朱徽焲,因其父屢次被囚,如今只有岷王府只有三百隨從,客居武岡州。這朱徽焲只有隨從六人從武岡州來京,因爲其衣着粗鄙,差點被當做冒充的被五城兵馬司抓了起來。

京城的老百姓自認天子腳下,見多識廣,一直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出於小人物的角度,也格外喜歡傳播那些關於大人物們的糗事。

朱瞻基雖然事務繁忙,最近一段時間注意力不再他們這些人的身上,但是對他們這些人也並不是沒有關注。

不過,也僅僅是關注而已。

身爲太孫,他不需要跟誰去維持關係,而他對養豬一樣養出來的朱氏宗族,也沒有抱太大期望。

雖然朱元璋的兒子輩的確有幾個出色之輩,但是兩三代下來,出頭的幾乎都死光了。

更主要是朱家太大了,如今的第三代,第四代,郡王以上王府已經有幾十家,他就是想要關照也關照不過來。

只有幾個親近一點的王府,他才稍微讓人多關照一點。

十月十六,經過一個多月的培訓,兩千多經過培訓的時代精英們,就要分赴各地,籌建銀行事宜了。

朱瞻基勒令,被分配的同一地方的“掌櫃”,必須結伴同行。

戶部發展銀行與內監商業銀行,兩家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競爭的。所以在培訓期間,兩家銀行的人也是互不來往,甚至充滿了敵意。

戶部的人看不起內監的人,內監的人也不服氣戶部人的高高在上。

朱瞻基的確是想他們之間互相競爭,但是卻要把這種競爭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

而且銀行初建,兩家的業務範圍也不是一樣的,他希望兩家能互通有無,都少走一些彎路。所以要求他們被分配到外省同一縣城的掌櫃,必須結伴同行,互相交流一下經驗。

不管是到了基層以後招收櫃員,還是開展業務,兩家銀行其實都能相互借鑑和學習。

至於具體會是怎麼樣,朱瞻基就管不了太多了。

朝中大臣對朱瞻基一下子開辦兩家銀行,其實也是頗有微詞。

戶部開辦銀行,他們是大力支持,不管是武將,還是文臣,都看到了銀行在國家經濟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官員和將士的俸祿都由銀行發放,每個官員在發展銀行裡都會開辦一個賬戶,每個月的俸祿將會直接分配下去。

每個人必須要要親自到銀行領取,才能領的出來,這就從源頭杜絕了將領們剋扣俸祿的慣例。

從古至今,武將吃空餉就是歷朝歷代朝廷屢禁不絕的慣例,任誰也改變不了。

可是銀行出現以後,一人將會有一賬戶,只有自己和指定一個親可以領取,任誰也冒領不了。

即便是此人戰死,其指定的親屬也可以領取其賬戶資金。

當然,其親屬也不能跨行領取,只能在開戶行領取。想要跨行領取,就必須要開戶行將賬戶資金改換成金銀票,並且指明要到哪裡兌換,然後開具金銀票,帶着金銀票到指定的分行領取。

這樣有些僵硬的金融政策,卻能讓戶部掌握全國的資金流向,從宏觀上調配國家資金的流動。

當然,武將們也不是毫無權利了,最起碼軍隊建設資金,仍然是由武將自己分配,只是相對以前來說,不能掌握士兵的軍餉,他們能掌握的資金要少的多。

而文臣們掌握了武將的錢袋子,也就根本不怕武將造反了。

所以,戶部開辦銀行,從一開始就沒有任何的阻力,那些文臣們是非常積極地推動了銀行的建立程序。

從這一點上來說,內監的商業銀行,也是因爲這股東風,才順利開創了起來,要不然,內監想要開辦銀行,是不會這麼順利的。

武將們中間,當然是有一大批對這個政策反對的人,不過如今朱棣對軍隊的管控還比較嚴,軍隊也沒有腐化,所以有些吃空餉的武將們再不願意,他們在朝政上卻沒有權力反對,只能接受。

文臣們之所以沒有堅決反對內監開辦銀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商業銀行開辦的同時,將會逐步限制大額現銀的交易。

限制商人們的大額現銀過手,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就等於控制了商人們的手腳。

從宋朝以來,理教興起,文臣們的權力大增。但是商人們的地位卻日漸低下,商人們也成爲了文臣們的錢袋子。

商人們雖然無法反抗,卻也一直在爲自己爭取更大的權力和地位,甚至因此安插了不少自己的代言人。

如果將商人們的資金流通渠道控制住了,就等於捏住了商人們的咽喉。他們做生意需要通過銀行,哪怕是兌換金銀票也要通過銀行。

家家戶戶有多少錢,即便是隱瞞得了一時,也隱瞞不了長久,畢竟每一家的錢不可能一直不流通。

朝廷現在控制住了銀錢的流通,只能通過銀行來流通,也就不怕那些商人們能翻天。

所以,在銀行還沒有正式建立起來之前,就有大臣提議要給巡檢司,戶部廣盈庫,還有禮部主客司更大的權力,設置關卡,杜絕大額現銀流通。

不過這個提議有些太早了,朱棣直接駁了回去。

在銀行運作正常以前,在全大明的流通金銀全部都換成金銀幣之前,現在就嚴格控制了金銀的流通,就會直接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

雖然朱棣駁了回去,但是所有人也都知道了今後大明的發展趨勢。要不了幾年,全國的金銀流通就會被限制起來。

金銀幣的壓鑄被朝廷牢牢地把控住,銀行被國家把控住,金銀流通再被控制住,那麼全國的經濟就等於被戶部和內監牢牢控制了住。

陳瑄最近一段時間成爲了京城的紅人,只要是明眼的人都能看的出來,大明銀行將會成爲大明未來最重要的一個權力部門,這個部門的權力,也將比許多衙門都大的多。

首先,大明銀行對兩家商業銀行有監督和調查權。

其次,大明銀行掌控了全國的金銀流轉。

最重要的是,大明銀行雖然名義上受多個部門的聯合監管,但是隻用對皇上負責。

最開始,戶部和刑部,都察院,內監,錦衣衛都只是將一些邊緣人物安排進了大明銀行,相當於發配。

但是現在,在許多人看到了大明銀行的重要性以後,恨不得將自己的子孫都安排進去。

陳瑄是在受到文武大臣,包括勳貴階級的追捧之後,才從師爺的分析中真正明白了自己的這個職位的重要性。

除了沒有內監的鑄幣權,沒有戶部的審覈權,等於銀行控制了整個國家的經濟啊。

這可不是他最開始以爲的,只是當一個大的運轉官。

以前擔任漕運總督,他運的糧食,而現在,他運的是整個大明的金銀。還擁有對全國現金流通的管理權,這比戶部尚書的實際權力還要大。

這個時候,他再也不後悔來擔任這個銀行總督了。

當然,朱瞻基也知道這個銀行總督的權力有些太大了。只是如今銀行初創,必須要要給他們如此大的權力。

只有等到銀行業務正常起來了,全國的經濟在受控下走向正規了,那個時候才能分權。

要不然,現在就各方掣肘,銀行的作用根本體現不出來。

十月下旬,朱瞻基越來越忙了,不過是天天忙着應酬。

如今數十個郡王和親王世子們都來到了京城,不管是平輩,還是長輩,朱瞻基在面子上,禮節上必須要做到位。

與各路親戚要應酬一番,每一家也要給他們講解一番出海的目的,一些不聽話的也要敲打一番。

當然,最近一段時間他也收了不少“禮”,這些禮物不是金銀財寶,而是一些文物古董和女人。

全大明都知道朱瞻基有錢,而且朱瞻基除了維持基本的排場,也不尚奢華。金銀財寶誰都沒有他多,他又不喜歡金銀,那就只能送一些文墨字畫還有女人了。

朱瞻基來者不拒,不過這些文墨字畫都收進了宮中,女人則大多被他分配給了未婚的將領爲妻妾。

這些女人大都姿色不俗,成爲了海軍未婚將領爭搶的對象,也讓他在海軍各將領裡面,又刷了一波好感。

十一月初,朱瞻基道新江口第一艦隊大營,巡閱了受訓的海軍各部和兩萬二千人的幼軍神機營。

幼軍這個稱號是在十月底的時候,被朱棣正式賜給了神機營分出來的二部。

神機營在過去的兩年中,從一支不到兩萬人的軍隊,擴充到了六萬人。

自從北征期間,神機營揚威之後,火器在大明軍隊中的地位節節攀升。

特別是東征期間,一千多人的羽林衛火槍手,就將上萬兇殘的倭寇擊敗。後來不到三萬神機營,直接攻佔了倭國王宮,更是讓火槍聲名大振。

解決了火槍的生產問題,大明各軍衛的火槍手數量也快速增加。

神機營在十月被拆分成爲了三部,火炮營和火槍營正式分開,火槍營分成了兩部。

第一部仍然由柳升掌控,聽命於朱棣,並且掌握了訓練火槍手的職責。

第二部一共有四衛,三衛是火槍衛,一衛是火炮營,共計兩萬兩千人被賜名幼軍,歸屬朱瞻基領導。

幼軍的都督也是由已經投靠朱瞻基的薛祿擔任,掌控這支兩萬兩千人的幼軍,也讓薛祿滿意無比。

而原本位於下馬橋的幼軍,因爲人數太少,被劃歸羽林衛。但是卻以軍校的形式,成爲了朱瞻基各親衛的培訓學校。

如今的朱瞻基親衛就有四衛,總人數一萬四千人,這是明朝各大親王,包括太子都比不上的。

如谷王朱橞,就因爲自編三衛,被朱棣嚴加訓斥,召到京城關押了起來。

哪怕是親王,沒有得到皇帝允許,就只能有一衛三千人,得到皇上恩准,纔有兩衛,或者三衛的侍衛。

如今的大明,也就只有朱瞻基這個太孫,有四衛護衛。

而幼軍,雖然也有衛的後綴,實際上卻是屬於軍。像羽林衛是護衛營,一衛三千人。軍衛一衛卻是五千五百人,兩者並不一樣。

從性質上來說,這個幼軍相當於是大明的精銳機動部隊,與邊軍,邊衛,地方衛所,護衛的只能都不太一樣。

而朱瞻基則是想把他們培養成海軍陸戰隊,並且按照這個標準加以訓練。

其中的一衛火炮營,除了編制上沒有拆開,也被分配到了各個戰艦上,熟悉船上的炮兵指揮系統。

因爲火炮的數量增加,特別是精鋼無縫炮筒的量產,如今大明的火炮數量也增加的極快。

嚴格說起來,火炮比火槍更加容易製造,因爲槍管太小,加工不易,但是同樣的加工程序。火炮除了在澆鑄時候更難一點,加工卻更容易。

如今火炮數量增加,各艘戰艦上面的火炮數量也增加了不少。

在新江口水師大營,不少戰艦都在進行改裝,每艘主力戰艦上,最少增加了五門強力火炮。

在朱瞻基出發之前,這些改裝工作基本都能完成。

而朱瞻基的出發日期也被選定了下來,定在了新年的正月十二。

要是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十二月出發最好。因爲趁着北風期下南洋,他在路途中還能到東南沿海到處遊覽一番。

但是朱棣最後選了正月十二,想讓他在家裡過年了再走。

如今朱高熾去了北平,不在京城,朱瞻基也知道朱棣心裡還是期盼熱熱鬧鬧的,就沒有反對。

有了出發時間,鄭和他們安排起來就更得心應手了,因爲時間定下來了,各項準備工作就能有的放矢。

比如說艦隊的各種食物,像那些補充維生素的乾菜,沒有定下來時間,就不能確定採購的時間,如今只要把任務分發下去,在出發之前準備好就可以了。

而且從各地購買的活豬,活羊,活驢,也都可以安排各處人馬卡着時間送上船。

十萬人的出行,不管是吃的,穿的,用的,都需要周密地籌備。

鄭和,薛祿他們經歷過多次出征之人,各項籌備工作進行的順順利利。朱瞻基自覺也沒有什麼需要他補充的,所以鼓舞了一番士氣,只停留了一夜,第二日一早就準備回宮。

剛回到宮中,卻見到了翰林學士楊士奇帶着一個年輕人候在了東華門。

對楊士奇,朱瞻基心裡沒有愧意,但是畢竟殺了他兒子,所以還是一點心結,兩人在過去一段時間也見過幾次,卻沒有交談。

朱瞻基原本以爲他心裡有怨,卻沒有想到他這次主動來找自己,而且還是安排他的二兒子楊道來拜入幼軍。

不,現在已經不叫幼軍了,而是叫羽林衛學。

“臣長子愚魯,粗劣,不堪殿下之教。但是次子道爲人本分,也尚能吃苦,尚盼殿下能不計前嫌,收錄於門下。”

楊士奇人長得英俊,兩個兒子也都不差,楊稷的臉上有一股戾氣,但是這個楊道目光端正,一見就讓人有好感。

朱瞻基知道這是楊士奇在修補兩人之間的關係,也有心緩和跟他之間的心結,畢竟這個人可是在歷史上留下名聲的“大人物”。

走進了歷史,那些只是在書上看到的人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人,朱瞻基才知道,任何一個能被歷史銘記的人,都不是無能之輩。

不管他們有多大的侷限,或者說是缺陷,但是在這個時代來說,他們都是這個時代最成功的人。

能夠到達如今的地位,他們每個人都有不能湮滅的閃光點和出色的地方。

朱瞻基盯着楊道看了一會兒,才說道:“汝兄被我所斬,可有怨恨?”

楊道見朱瞻基越過了父親直接相問,雖然有些不習慣,但是仍然躬身作揖道:“小臣不敢,道雖爲大兄惋惜,但他違反軍令,乃咎由自取。殿下秉公執法,無可指責。”

他被朱棣封爲將仕郎,雖然只是很小的官,但是畢竟也是臣了。

朱瞻基倒是不知道此節,聽他自稱臣,還楞了一下,聽了楊士奇的解釋才明白了過來。

帶着他們父子來到東華門內的諮情司衙門處,請了他們在會客室坐下。朱瞻基又問:“既然學士次子九月底就來了京城,爲何今日纔來尋我?”

楊士奇嘆道:“因長子不肖,士奇深以爲憾。養不教,父之過,當初是我沒有管教好長子。所以次子抵達京城,士奇親自教導一段時間,然後纔敢讓他爲殿下效力。”

朱瞻基滿意地點了點頭說道:“學士能如此想,孤很高興。希望楊稷的事情不會影響我們之間的關係。只要楊道能好學上進,孤定當好生提攜。”

得了朱瞻基的承諾,楊士奇父子顯然都鬆了一口氣,輕鬆了不少。

相比朱瞻基,他們更擔心與朱瞻基的關係惡化。如今這個時代,要是不受帝國未來繼承人的喜歡,仕途幾乎無望。

楊士奇父子達到了目的,也就不敢再耽擱朱瞻基的時間,起身告辭。

朱瞻基也在他們走之後,準備回宮,卻碰到了王彥身邊的助手,司禮監少監黃四維迎面走來。

見到朱瞻基,他陪着笑叫道:“殿下,奴婢正在尋你……陛下口諭,命殿下領宗正令,前往晉王府,捉拿晉王朱濟熿。”

朱瞻基楞了一下,問道:“難道劉進山舉報是真?”

劉進山是晉王府原長史,在朱瞻基東征期間抵京舉報如今的晉王朱濟熿給生母下毒,活蒸其父侍女,圈禁其兄其侄。

朱瞻基回來之後也知道了這件事,楊章德他們去太原的時候還跟他彙報過。他當時還有些不信,總覺得言語有誇張,哪有如此喪心病狂之輩。

但是現在朱棣命令捉拿朱濟熿,說明這件事即使沒有這麼誇張,也差不了太遠。

雖然得了朱濟熿送的四個美女,但是朱瞻基也並沒有將這個遠房叔叔放在心上。

黃四維笑道:“錦衣衛辦案人員正得陛下接見,根據他們調查,晉王給生母下毒,活蒸原晉王侍女吉祥,包括虐待朱濟熺父子都屬實。陛下大怒,遂命奴婢來尋殿下。”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既然如此,孤就走一趟,如此狼心狗肺之人,不配爲朱家子孫。”

承天門外,宗人府位列東首第一家,還排在吏部前面。

如今的大宗正是楚王朱楨,不過他只是名義上的宗正,因爲他本人常住武昌府,極少到京城來。

整個宗正府裡的工作人員基本都是朱家的子孫,卻也都沒有權力。主要負責人員都是內監,大權被朱棣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裡。

朱瞻基領了宗正令,帶領一隊錦衣衛,一隊內監,再加上自己的護衛,騎馬向長安坊晉王府而去。

在他進入宗人府的時候,兩個內監已經火速通知了五城兵馬司,派兵將晉王府牢牢包圍了起來。

朱瞻基很清楚,其實自己出不出面都是一樣的,但是讓自己出面,就是爲了在這些朱家子孫面前立威的。

(今天回來有點晚,更新有點晚了,不好意思了,明天儘量早點)

感謝linangdi的萬賞,還有山青盈,竹籤子,書友20180711231030672,額吐你哦,燈火見人家,隨豬奔跑,超慫的毛球,火雲大師,婉玲88的打賞,謝謝大家的支持

第六十三章 選妃第七十五章 任務第六十七章 回京第一三五章 對儒家態度(求訂閱)第三十九章 銘記歷史第二十七章 開戰第一四零章 數字和符號第十七章 師弟第二一三章 刺殺與條約(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總十更)第一八一章 一觸即發第一八七章 頓悟第二三一章 移花接木第二十九章 不同的路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八章 習武第一八五章 求親第七十章 工匠第三十六章 環境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三十八章 處政與安排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四十六章 教孫第四十四章 行軍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九十二章 華夏第三十一章 銀山第一三八章 金融和經濟(求訂閱)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一五六章 警告(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6)第一七五章 傳聞第一零六章 水泥第四章 悲與喜第八十四章 機牀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十四章 改變的策略第一九二章 萬事俱備第二十五章 星城第四十一章 黃金城第一一一章 滑翔翼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二一四章 班師回朝第十三章 人心第十八章 驚喜第一五六章 警告(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6)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一八六章 娶親第九十六章 中秋第十三章 人心第八章 習武第二零四章 船(兩章合一大章節)第二十章 曙光第四十四章 東西方文明初接觸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第一三五章 對儒家態度(求訂閱)第一七八章 最後的據點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九十九章 初入第一六四章 凱旋第八十一章 紛擾(八千字大章求訂閱)第九十三章 格物第三十八章 有客東來第九章 執政方針第八章 控制手段 解開心結第一零四章 新奇第九十五章 合法財產保護第二十九章 投靠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二一六章 文化與經濟第一四二章 國事家事第四十章 殺無赦(八千字大章)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六十二章 規則與分化第八章 傳統與打破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一六一章 絕望第三章 美女與制約第四十三章 塵埃落定第一百章 北上第四十章 天道第三十七章 前往西洋第三章 皇宮第三十二章 錦衣衛的前途第一二四章 迎接(第十更求訂閱)第六十四章 從歐洲到大明第二十七章 白左第四章 蒲家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一一二章 捱揍第五十五章 希望第一三三章 歸來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二十五章 大案第一八九章 出現第八十二章 目光第四十三章 塵埃落定第五十九章 一場婚禮第一一四章 選定第四十四章 東西方文明初接觸第二一六章 文化與經濟
第六十三章 選妃第七十五章 任務第六十七章 回京第一三五章 對儒家態度(求訂閱)第三十九章 銘記歷史第二十七章 開戰第一四零章 數字和符號第十七章 師弟第二一三章 刺殺與條約(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總十更)第一八一章 一觸即發第一八七章 頓悟第二三一章 移花接木第二十九章 不同的路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八章 習武第一八五章 求親第七十章 工匠第三十六章 環境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三十八章 處政與安排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四十六章 教孫第四十四章 行軍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九十二章 華夏第三十一章 銀山第一三八章 金融和經濟(求訂閱)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一五六章 警告(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6)第一七五章 傳聞第一零六章 水泥第四章 悲與喜第八十四章 機牀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十四章 改變的策略第一九二章 萬事俱備第二十五章 星城第四十一章 黃金城第一一一章 滑翔翼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二一四章 班師回朝第十三章 人心第十八章 驚喜第一五六章 警告(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6)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一八六章 娶親第九十六章 中秋第十三章 人心第八章 習武第二零四章 船(兩章合一大章節)第二十章 曙光第四十四章 東西方文明初接觸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第一三五章 對儒家態度(求訂閱)第一七八章 最後的據點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九十九章 初入第一六四章 凱旋第八十一章 紛擾(八千字大章求訂閱)第九十三章 格物第三十八章 有客東來第九章 執政方針第八章 控制手段 解開心結第一零四章 新奇第九十五章 合法財產保護第二十九章 投靠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二一六章 文化與經濟第一四二章 國事家事第四十章 殺無赦(八千字大章)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六十二章 規則與分化第八章 傳統與打破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一六一章 絕望第三章 美女與制約第四十三章 塵埃落定第一百章 北上第四十章 天道第三十七章 前往西洋第三章 皇宮第三十二章 錦衣衛的前途第一二四章 迎接(第十更求訂閱)第六十四章 從歐洲到大明第二十七章 白左第四章 蒲家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一一二章 捱揍第五十五章 希望第一三三章 歸來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二十五章 大案第一八九章 出現第八十二章 目光第四十三章 塵埃落定第五十九章 一場婚禮第一一四章 選定第四十四章 東西方文明初接觸第二一六章 文化與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