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二章 安排與意外

bookmark

對絕大多數後世的人來說,他可能沒有聽說過盛極一時的帖木兒國,但是不可能不知道雄霸了歐亞大陸幾百年的奧斯曼帝國。

在明朝初期的一百年間,帖木兒國盛極一時,奧斯曼帝國被他們打的差點滅國,連國王都被他們抓了起來。

這還不是衰落的奧斯曼帝國,當時的奧斯曼帝國,猶如一座大山,整個歐洲都被他們打的潰不成兵。

被帖木兒抓住的國王巴耶塞特一世堪稱一代名將,統帥軍隊殲滅了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國聯軍,俘殺其統帥拉扎爾公爵,征服了塞爾維亞、保加利亞。

其後又率軍入侵匈牙利,洪武二十九年與匈牙利國王西吉斯孟統帥的匈牙利、波蘭軍隊以及英、法騎士組成的十字軍共十萬人會戰於尼科堡,並大獲全勝,此戰俘虜了一萬多騎士。

就是這個打的歐洲各國人心惶惶,瑟瑟發抖,被稱爲閃電的國王,面對東方來的帖木兒,變成了俘虜,最後受盡屈辱而死。

可以說,正因爲帖木兒在永樂元年打敗了奧斯曼帝國,才讓歐洲得到喘息的機會。

要不然,當時的奧斯曼已經佔領了半個歐洲,也不會讓拜占庭國過了半個世紀才滅亡。

帖木兒死後,這個曾經像蒙元一樣以戰爭爲主的國家四分五裂。

沙哈魯與兀魯伯父子他們都不是好戰之人,將帖木兒國帶入了繁榮的文化發展年代,這一時期,被稱爲***文化的黃金時期。

可是現在,因爲朱瞻基的出現,這個剛穩定下來的國家煙消雲散。

對朱棣來說,這一切是完美的,他的任務已經完成了。

即便現在死去,他也沒有遺憾,能到地府坦然面對自己的父親。

但是對朱瞻基來說,這一切纔剛剛開始。

他所知道的歷史知識現在已經變樣,一切的變化,都需要重新制定應對的措施。

春節之前,他知道大明軍隊已經發起了總攻,並且包圍了赫拉特。

他派出了孟瑛和內侍陶侃,並且送過去了會製造新式炸藥的秋明道長以及炸藥原料。

三月間,他得到了大軍已經攻破赫拉特,並且戰事順利的消息,這個時候,就要考慮帖木兒國被滅之後,遺留下來的問題了。

所以,他又派出了信使,將整個帖木兒國被滅之後,可能遇到的所有結果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給出了多個應對措施。

這其中,就包括瞭如何應對奧斯曼帝國的崛起。

因爲對朱瞻基來說,一個隔斷歐亞聯絡的奧斯曼帝國是不符合大明利益的。

歐洲人在奧斯曼帝國面前是弱勢的,他們不是一時弱勢,而是幾百年來一直弱勢。一直到了十九世紀,歐洲得到美洲和非洲的資源,這種力量對比才扭轉過來。

逼着歐洲人走向大海的,就是奧斯曼帝國。

歐洲人走向大海,並不是主動,而是被迫。因爲歐洲一窮二白,他們什麼都沒有,就只剩下窮命了。

在陸地上打不過奧斯曼帝國,他們想要得到亞洲的香料,不得已,才發展航海。

這直接造就了一個強大的歐洲。

所以,他的許多應對措施就包括了遏制奧斯曼帝國,增強歐洲與亞洲的貿易,加大大明在歐洲的據點力量,擴大貿易份額方面。

但是,他忽略一點,那就是奧斯曼帝國得到的好處是隱性的,如今先冒出頭的是佔據了波斯西部的黑羊王朝。

對朱棣來說,一個被帖木兒打的俯首稱臣的奧斯曼,不值得關注。至於歐洲那些窮哈哈,更不放在朱棣的眼裡。

這不是朱棣短視,而是時代的侷限。

現代人很多看不起古人,總以爲自己比古人聰明。但是又有誰能逃脫時代的侷限,去考慮幾百年以後的事情呢?

不要說幾百年後,絕大多人都是得過且過,連明天的事都懶得去考慮。

在這個時代,大明已經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能打敗大明的,只剩下了大明自己。

你現在讓朱棣去關注一個手下敗將的手下敗將,他即使就是聽了朱瞻基的話,覺得朱瞻基的話有道理,又怎麼會在乎?

他現在費心來進行勢力劃分,主要還是覺得朱瞻基說的有道理,一個穩定的中亞,能讓大明賣出更多的商品。

所以,打敗了帖木兒國,就不會允許一家獨大的國家存在。

而這個時候,朱高煦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從跟着朱棣出海,不去爭皇位的朱高煦又獲得了朱棣的歡心。

對這個兒子,朱棣的心裡是有愧疚的。

朱高熾從靖難之役,就跟着朱棣南征北戰。當初朱棣不止一次說過,要把皇位傳給朱高煦。

但是,文官的反對,加上唐太宗的教訓,讓他猶豫了起來。

之後朱瞻基逐漸長大,不止一次展現了超人的才華,讓朱棣喜歡之極。

朱棣與朱瞻基相差將近四十歲,孫子的才華再高,也不會直接影響他的權威。

而朱高煦在戰場上值得信賴,在如何當一個皇帝方面,卻沒有展現出應該具備的才華。

過早給予朱高煦太大的權力,父子爭權,加上文官的反對,所以讓朱高煦就逐漸失寵。

但是不管怎麼說,朱棣對他是愧疚的。

如今朱高煦已經被剝奪王爵,削爲平民,現在他又主動要求出海,前往蠻夷之地發展,讓朱棣心裡的不滿也就逐漸消失。

父子倆一路上逐漸解開心結,爲了支持朱高煦,朱棣甚至直接劃給了朱高煦六千騎兵,讓他到西洲去選一塊他最中意的地盤。

西洲的龐大,土地的肥沃,資源的豐富,都讓朱高煦格外震撼。

除開北部的沙漠地區,中部有巨大的熱帶雨林和草原,在這裡,生活着無數的奇異的動物,有着各種各樣的果木。

南方的土地雖然略微貧瘠,那裡卻有着豐富的礦產。

一開始,朱高煦還有些猶豫不決,不知道該選擇哪裡纔好。

但是他後來途徑馬穆魯克王朝,又去了一趟歐洲,這個時候,下定了決心,決定到中部非洲發展。

因爲中部非洲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不僅距離亞洲更近,還能方便與歐洲貿易。

在中部非洲野生的香料到處都是,運到歐洲簡直就價比黃金。

從歐洲返回之後,他再次穿越了整個非洲大陸的中部,差不多是從後世的莫桑比克到安哥拉,觀察這裡的地形和資源。

越看,他也越是滿意。

在南部非洲,土著很少,人口稀少,這個時代,人口是最大的財富。

而且中部非洲的礦產資源也極爲豐富,他來回穿越了一遍,就發現了幾座露天金礦。

這個時候,他沒有了失去皇位的遺憾,在這裡沒有仁義道德的地方,他覺得猶如天堂。

當他從非洲回來,得到了明軍大勝的消息,所以也就一直留在忽魯謨斯等着朱棣返回。

當朱棣將朱瞻基的信件拿出來給他看的時候,他也看到了自己的機會。

途徑馬穆魯克去歐洲,他就感受到了奧斯曼帝國的威脅,這個被帖木兒國打的擡不起頭的國家,面對歐洲,就是霸主。

他們壟斷了貿易,連馬穆魯克在他們面前都只能被動防禦,根本不敢相爭。

也是因爲這個原因,馬穆魯克纔會願意讓出珍貴的綠洲給大明,讓大明在蘇伊士駐軍,幫助他們抵擋奧斯曼的威脅。

所以,朱棣雖然沒有在意這個國家,但是如果他以後在非洲發展,肯定會跟這個國家打交道。

如果現在削弱他們的力量,對朱高煦來說,是有很大好處的。

所以,朱高煦也跟朱棣詳細分析了奧斯曼帝國的威脅,認爲黑羊王朝與奧斯曼帝國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也確實如此,在石油還沒有成爲戰略物資的時候,伊拉克這一塊,在那時候就是窮鄉僻壤。

當時阿拉伯的中心,是在地中海沿岸,那裡是東西方的貿易中心,也是阿拉伯人的政治文化中心。

大明要在中亞保持威懾,忽魯謨斯並不是最重要的地方,相反,蘇伊士纔是。

如今大明已經在蘇伊士駐軍,朱瞻基當初也喊出了開挖蘇伊士運河的計劃,將那裡作爲大明重要的軍事要地,會更符合大明的利益。

當然,忽魯謨斯也不會放棄,這裡將跟印度的柯枝,南洋的星城,舊港,形成大明一連串的補給和軍事重地。

就在朱棣回忽魯謨斯的途中,朱瞻基的又一次信使抵達。不過這一次帶來的主要消息是,太子朱高熾去世。

對這個大兒子先自己而去,朱棣卻沒有普通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哀。

身爲一個皇帝,他首先考慮的整個江山,其次纔是父子之情。何況,他對這個兒子並不算喜歡。

他只是在途中吃素三日,甚至都沒有要求軍中吃素,只是讓全軍戴上白布以示哀悼。

在波斯,如果吃素,糧食根本不夠吃,因爲主要的軍糧就是羊肉,要是吃素,軍隊運糧都來不及。

不過回到忽魯謨斯,看到朱高煦已經爲兄長戴孝,他還是很滿意的,對這個二兒子也更喜歡了。

經過與朱高煦的商議,他在地圖前面看了許久,認可了朱瞻基的計劃。既然不將忽魯謨斯作爲重點發展區域,那麼,削弱這裡的大型部落和國家,也就變得格外重要起來。

經過一番商議,朱棣決定不僅要給一直跟着大明的忽魯謨斯和黑羊王朝一些好處,還要扶持已經被打殘的帖木兒各部落。

所以,朱棣釋放了不少波斯高原上的部落首領,他們原本準備作爲戰利品,要被朱棣帶回大明炫耀的,現在卻讓他們回家。

忽魯謨斯勢力比較弱,即便給他們一大塊地盤,他們想要發展起來,也需要很多年。

而黑羊王朝爲大明提供了不少火油彈,還將一處盛產火油的地方給了大明,現在也不能打壓的太厲害,該獎賞的還是要獎賞。

只能增強波斯高原上各部落的實力,才能讓他們抵擋住黑羊王朝,佔據更大的地盤,成爲一方霸主。

至於波斯的東部,一大片區域被劃分給了印度各國,柯枝國獲得了一大塊肥沃的土地,其餘各國也能自由遷徙。

如今的印度還是奴隸制度,大片土地被王族佔據,無數的百姓只能作爲奴隸爲土王幹活。

他們獲得的土地可以作爲獎賞,賞給立功的百姓,至於那裡守不守得住,就不是這些土王在乎的了。

爲了劃分這些區域,當地的各大部落爭吵不休。朱棣也費盡心思,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纔算讓各部都接受了勝利分贓。

自此,大明將撤出所有的陸軍,只留下了一支五十條船,一萬人的海軍,分別駐守格什姆島,穆桑達姆半島,還有波斯灣深處的火城。

火城也就是後世的科威特,這裡不僅出產火油彈,還因爲氣候炎熱,所以被朱棣命名爲火城。

當然,這只是一個名字,實際上,當地只有一個小型港口,駐紮三千海軍。

穆桑達姆半島也就是迪拜東北的半島之尖,那裡駐紮了三百海軍,大部分海軍駐紮在格什姆島,這裡也是貿易中心。

除了大明海軍,印度各國留下了五千印度輔軍,協助大明海軍管理忽魯謨斯港口,維持治安。

朱棣離開忽魯謨斯的時間,已經是永樂十九年的十二月中旬,而且他並沒有直接回大明,而是繞過了阿拉伯半島,進入了紅海,前往蘇伊士。

在去之前,他就已經排除了使者,分別前往奧斯曼帝國和馬穆魯克王朝,讓兩國國王前來蘇伊士覲見。

馬穆魯克王朝的法拉吉當然期待朱棣的到來,甚至因爲朱棣要擔當調停人,驚喜無比。

而奧斯曼帝國這個時候,卻因爲國王“勝利者”穆罕默德一世的突然中風死亡,陷入了內戰。

未來的穆拉德二世與他的弟弟穆斯塔法,都知道了自己的大敵帖木兒國已經被大明滅亡的消息。

他們都沒有親自過來,卻也都派出了使者前來蘇伊士。

但是,朱棣抵達蘇伊士之後,卻沒有見他們的使者,將他們驅趕了回去。

在蘇伊士,馬歡這個當初的五品通事,如今卻成爲了鎮守一方的總督。朱棣這次也很是誇獎了他一番,在徵詢他本人意見後,決定讓他繼續擔任總督,一直到運河修通。

朱瞻基回國之後的兩年間,已經派了兩批工匠來到蘇伊士。他們一直在蘇伊士到地中海之間勘探,規劃最合適的路線和開挖方案。

如今,時機已經基本成熟。

隨後,朱棣以大明皇帝接見外臣的禮儀,接見了馬穆魯克王朝的國王法拉吉。

除了給法拉吉撐腰之外,朱棣這次另一個目的,就是想要讓法拉吉派人來修建運河。

大明不可能派人來修建運河,這條運河需要幾十萬人來修,肯定要馬穆魯克人來出苦力。

當然,修運河的錢,是大明來出,修好的運河,以後也是大明來管理。

得到了朱棣的支持,親眼看到朱棣又帶來如此大規模的軍隊,法拉吉根本連拒絕的心思都沒有。

朱棣這次不僅留下了十多萬兩黃金,還又留下了一萬騎兵。這些人不僅將成爲當地的威懾力量,還將成爲修建運河的監工。

實際上,大明這次幾乎沒有耗費什麼成本,因爲這些黃金,都是大明從帖木兒國搶來的。

當然,要算起大明耗費的戰爭成本,那就虧的一塌糊塗。

這幾年間,朱棣耗費了超過千萬兩白銀,才組織起來了這一場規模宏大的戰爭,這還沒有算人力成本。

但是,短期回報只有不到五百萬兩白銀的金銀,還有數十萬頭羊和數萬匹馬。

總的來說,短期最少虧了五百萬兩白銀以上,但是要算起長期利益,讓朱瞻基來操作,是不會虧錢的。

朱棣趕走了奧斯曼帝國的代表,也讓正在爭王位的二人心驚膽戰,生怕朱棣一怒之下,就派兵來攻打他們。

但是,朱棣卻沒有把他們放在眼裡,只是派出了使者,要求他們簽訂不許東侵和南下攻打馬穆魯克的承諾。

如果他們答應下來,就既往不咎,如果不同意,那大明的大軍就要前往布爾薩了。

在這種情況下,未來的穆拉德二世他們當然是別無選擇,在大明遞交過去的國書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而這個時候已經是永樂二十年的三月。

親眼看到法拉吉已經派來了五萬奴隸,準備開挖運河,這個時候,朱棣早就耐不住對大明的想念,要回國了。

實際上,朱棣根本沒有想去攻打奧斯曼,他早就想回去了。

在使者歸來之前,大批的將士和駿馬已經被運送回國。目前蘇伊士這裡,留下的全部都是蒸汽帆船。

蒸汽帆船的航速並不比帆船快多少,但是有一個優勢,那就是不懼逆風。

從蘇伊士回大明,如果順利,一個多月就能抵達應天府。

可是,在海外待了兩年,朱棣似乎已經習慣了這種每天輕輕鬆鬆,不用面對無數瑣事的生活。

他想念大明,但是內心卻有些不想再過以前的那種生活。

在回大明的船上,他想的最多的就是五年前,朝鮮國主李芳遠主動禪位的行動。

此後的三年間,李芳遠一直處於半隱居狀態,卻仍然能操縱朝鮮的軍政大事。

而李芳遠比自己還小七歲,當時的李芳遠才四十九歲。

想想自己已經六十二歲,朱棣就覺得這個皇帝當的沒有意思了。

已經一大把年紀,如今心願已了,消滅了大明最大的敵人,還戀棧皇位幹什麼呢?

不如趁着還能活幾年,享享清福多好。

有了這樣的想法,朱棣的心中就如同長了野草,再也抑制不住這個想法。

太子既然已經先他而去,別院那邊也空了下來。平日在別院泡泡溫泉,聽聽小曲,看看大戲。

到了冬季,天寒難耐,他也可以坐船到南方巡視,避開嚴寒,總比忍着風溼疼痛要舒坦的多。

不過,這個想法他從來沒有跟人提起,他還想再看看……

就在朱棣他們順利回程的時候,遠在大西洋中的楊道,卻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挫折。

他從春季向北,在阿茲特克帝國與易信匯合,隨後沿着後世的墨西哥灣,佛羅里達,繞到了美國的東海岸。

這一路上,他看到的都是無邊的良田和森林,還有那些窮到只有黃金和皮毛裝飾的土人們。

終於在七月間,他抵達了預定的位置,也就是後世的波士頓附近海域。

這個時候,狄平夏他們一行已經經過了千辛萬苦,抵達了這一片區域,並且在海邊都做了標識。

在後世的科德角,雙方久別重逢,在當地休整了十天,艦隊載着這三千人踏上了歸途。

爲了更詳細地瞭解當地的沿岸水情,歸程的艦隊並不是按照來時的路線行進,距離海岸線拉開了一段距離。

這段距離並不是很遠,距離岸邊最多也就十幾公里。這樣在遇到大風暴的時候,也能有時間靠岸避險。

但是,他們還是低估了北大西洋的狂暴,回程的時候,也剛好遇到了這裡的大風季。

一路走走停停,艱難抵達了後世的巴哈馬,這個時候,爲了探清加勒比海上的古巴以及其他島嶼,艦隊向大西洋深處行進。

可是在這裡,他們遭遇到了一次巨大的風暴,哪怕他們及時向附近島嶼靠攏,但是仍然有四艘船被損壞,沉入了大海。

船上足有一千多人,除了少數幾十人被救上來,一千一百零六人,被大海吞沒。

這次的意外讓初次入伍,初次當官的楊道如同五雷轟頂,整整一個月,他都變的像個行屍走肉一般,自責不已。

若不是身負重任,他都恨不得自殺爲同袍殉葬。

一千一百人,大明從永樂十二年以後,在戰場上都沒有損失過這麼多人。

他原本只是一個小小的千總,麾下也就一千一百二十人,這等於是他的麾下損失殆盡。

而他也不過纔剛剛出頭,如何能承受這種打擊?

一直又回到東洲南大陸北方的煤礦,他才逐漸清醒過來。

不管如何,事情已經發生了。回了大本營以後,不管是打是殺,他都毫無怨言。

但是在此之前,他必須要把這支艦隊帶回去。

第一二二章 春闈第一二二章 春闈第一一二章 順利第一六九章 態度第一四五章 安排第四章 西北第九十八章 劉江抵京第一七七章 躲藏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二一二章 征服者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一八四章 家(搖搖搖頭盟主第八更)第十四章 逃兵(求推薦票)第五十四章 勝利第二十七章 計劃書第二一八章 戰爭暴徒(八千字大章)第三十八章 柯枝第三章 美女與制約第四十五章 直布羅陀第一一五章 戰第二十七章 開戰第九章 拜師第十九章 厚賞第五十三章 敗逃(求推薦)第一七八章 最後的據點第十八章 驚喜第一零七章 改進(新一週求推薦票)第二一七章 心思第二三三章 家第二二二章 心態與進京第一零六章 水泥第七十七章 科學教第七章 王振之死(九千字大章加更)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一五五章 一邊倒第十一章 各國第十八章 暗地聯絡第四章 西北第四十四章 壓力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六十八章 回宮第一一九章 城破第四十四章 行軍第十一章 朝議(上)第九十九章 構架第二一五章 琉球第十章 囚禁第六章 東洲第九十三章 幼軍(加更完成)第四十一章 緊迫第二十八章 野望第二十九章 不同的路第七章 呂宋第一四三章 規矩(求訂閱,求月票)第一六七章 產學研一體化第三十一章 繼續南行第二十章 錦衣衛第五十一章 絕不後退第八十五章 電動機第一八四章 家(搖搖搖頭盟主第八更)第七十二章 相見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九十一章 各有所圖第一六二章 變天第八章 控制手段 解開心結第四十一章 黃金城第六十七章 回京第八十七章 改變(一萬二更新)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二章 小露一手第一九一章 時機成熟第二三六章 太孫下西洋第二十三章 我們的世界第十三章 渤泥國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四章 西北第一二五章 選才第九十一章 城市建設第三十二章 錦衣衛的前途第七十四章 商議第二零四章 船(兩章合一大章節)第二十七章 計劃書第一九四章 後院穩定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第八章 鄭家第七十一章 反轉第一一六章 敵退(祝各位書友除夕快樂)第十二章 第一次下西洋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九十章 技術封存第十一章 逆反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七十四章 商議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六十二章 抓捕第二零七章 收穫(二合一大章節)第三十七章 前往西洋第四十六章 教孫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
第一二二章 春闈第一二二章 春闈第一一二章 順利第一六九章 態度第一四五章 安排第四章 西北第九十八章 劉江抵京第一七七章 躲藏第七十一章 目的第二一二章 征服者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一八四章 家(搖搖搖頭盟主第八更)第十四章 逃兵(求推薦票)第五十四章 勝利第二十七章 計劃書第二一八章 戰爭暴徒(八千字大章)第三十八章 柯枝第三章 美女與制約第四十五章 直布羅陀第一一五章 戰第二十七章 開戰第九章 拜師第十九章 厚賞第五十三章 敗逃(求推薦)第一七八章 最後的據點第十八章 驚喜第一零七章 改進(新一週求推薦票)第二一七章 心思第二三三章 家第二二二章 心態與進京第一零六章 水泥第七十七章 科學教第七章 王振之死(九千字大章加更)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一五五章 一邊倒第十一章 各國第十八章 暗地聯絡第四章 西北第四十四章 壓力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六十八章 回宮第一一九章 城破第四十四章 行軍第十一章 朝議(上)第九十九章 構架第二一五章 琉球第十章 囚禁第六章 東洲第九十三章 幼軍(加更完成)第四十一章 緊迫第二十八章 野望第二十九章 不同的路第七章 呂宋第一四三章 規矩(求訂閱,求月票)第一六七章 產學研一體化第三十一章 繼續南行第二十章 錦衣衛第五十一章 絕不後退第八十五章 電動機第一八四章 家(搖搖搖頭盟主第八更)第七十二章 相見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九十一章 各有所圖第一六二章 變天第八章 控制手段 解開心結第四十一章 黃金城第六十七章 回京第八十七章 改變(一萬二更新)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二章 小露一手第一九一章 時機成熟第二三六章 太孫下西洋第二十三章 我們的世界第十三章 渤泥國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四章 西北第一二五章 選才第九十一章 城市建設第三十二章 錦衣衛的前途第七十四章 商議第二零四章 船(兩章合一大章節)第二十七章 計劃書第一九四章 後院穩定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第八章 鄭家第七十一章 反轉第一一六章 敵退(祝各位書友除夕快樂)第十二章 第一次下西洋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九十章 技術封存第十一章 逆反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七十四章 商議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六十二章 抓捕第二零七章 收穫(二合一大章節)第三十七章 前往西洋第四十六章 教孫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