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火車

一場戰爭,特別是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可從來都不是提刀就上。

那樣的話,也就不叫戰爭,而叫戰鬥了。

朱棣雖然在印度當敗家子,充當冤大頭,其實大明並不是沒有收穫,甚至可以說是得大於失。

他在印度的動作,讓這片土地上的幾百個小國家一個個都臣服在大明的面前,這些國家雖然實力很弱,但是人口卻不少。

在政治上穩定了這些國家,這片土地也就變成了大明的傾銷地。

這裡的王公貴族衆多,他們除了迷戀黃金,更迷戀從大明傳來的精美瓷器,柔軟的絲綢,還有那能夠“包治百病”的茶葉。

印度人對茶葉的迷戀,甚至要超過那些真正能治病的中藥。他們認爲茶葉不僅能疏通腸道,更能夠淨化心靈。

在原本的歷史中,英國人佔領了印度,一直到清朝末期,纔開始在印度東部的山區成功移植茶葉,讓印度變成了一個茶葉大國。

但是現在還是明初,整個印度大陸除了野生的苦茶,根本沒有茶葉,大明的茶葉也就成了最暢銷的商品。

朱棣在印度的停留,也並不是沒有意義,因爲他主要還要配合北路軍的出征。

北路軍的出征被安排在了明年過年之後,南路軍的進攻雖然會提前一些,但是也不適宜超過半年。

何況,南路軍還要等羽林衛學畢業的新兵,在中亞區域建立完善的情報系統。

只有南路軍和北路軍建立起來了聯繫,那個時候雙方纔能配合起來。

所以,今年的南路軍,雖然抵達了印度。但是除了會建立前沿陣地,準備糧草,軍馬,打通印度進入中亞的通道,暫時不會對帖木兒國進行攻擊。

這種大規模的戰爭,拼的永遠不是士氣,不是陰謀,而是整體國力的競爭。

何況,現在的大明還有武器上的絕對領先優勢。

所以,如今的黃淵是最忙的一個,除了他以外,大部分將領操心的是如何能找來更多的女人,安撫好自己的屬下。

大明當然有營妓,但是這次遠征,需要出海坐船,那些營妓都沒有帶上。

從南洋開始,許多人口販子跟前幾年朱瞻基抵達的時候一樣,把雞寨安排在大明的軍營旁邊。

但是這次的大軍數量太多,那些幾女根本不能滿足大軍的需要。

一直到了印度,這種不滿才緩和了一些,因爲印度什麼都缺,就是不缺女人。

黃淵要忙着調配軍糧,要忙着籌集火油,並且安排工匠們幫忙製作火油彈。更要到處收購軍馬,爲大軍出征做準備,忙的不可開交。

他的能力在這種忙碌之中發揮的淋漓盡致,就連朱棣這個皇上,也對黃淵表現出來的能力大加讚賞。

從黃淵身上,就能看出黃福的能力,這個時候的朱棣,忍不住也有些後悔,早些年沒有重用黃福了。

而在京城,朱瞻基這個監國太孫,在黃福抵京的第一時間,就接見了這位老臣。

望着坐在上首,端坐如鐘,不怒自威的朱瞻基,黃福的心裡充滿了慶幸。

幾年前,因爲兒子入了海軍,他不得已也投靠了這位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太孫。

那個時候,他想的不是自己,而是爲了家族以後計劃。

在他想來,皇上龍體健康,太子年雖不高,最少在十幾年內,他們黃家還是要被朝廷中的文臣勢力邊緣化的。

可是太孫一舉拿下東瀛,這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威望,而他投靠了太孫,也很快就被調進京城,並且擔任了兵部尚書一職。

但是太孫出海,爲了西征,他又被排擠去了西北,負責糧草調集。這讓他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想在這個朝廷站穩腳跟,並不是那麼容易。

在文臣中,他並沒有真正的敵人,但是錯就錯在他的聲望太高,

洪武二十年,如今的朝廷大部分大臣們都還沒有出仕的時候,他以二十歲的年紀就已經擔任工部侍郎了。

那個時候的蹇義,夏元吉,都還是他的後輩。

到了永樂朝,他就被朱棣任命爲工部尚書,位高權重。

而後十幾年,他幾番浮沉,一直在外任官。而他的後輩們一個個身居要職,不願意朝中出現一個跟自己不是一條心,卻又德高望重的大臣。

當他在西北接到消息,皇上竟然撇開太子,直接讓太孫監國,他知道自己終於否極泰來。

因爲這件事也就意味着與那些大臣關係密切的太子,被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

太孫提早掌權,對他黃家,對他黃福是一件好事。

隨後自己的兒子被任命爲西征軍的後軍總兵官,映證了他的想法,父子兩人都同爲兩路大軍的總兵官,這種榮耀是歷朝歷代都極爲少有的。

他當然知道這個時候應該怎麼做,父子二人同時掌管大權,即使爲了避嫌,他也該上書請辭北路軍後軍總管。

再然後,他就等來了方賓和金幼孜前往西北替換他。

這是太孫掌權的第一步調整,也是他黃福以後真正走進權力中心的第一步。

既然方賓被派來西北,調他回京,也就意味着要讓他擔任整個兵部的掌印尚書。

所以他用最快的時間與方賓交接了工作,並且將一應官員全部推薦給了方賓,就踏上了回京的路。

這次回京,他將不再是個過客,哪怕僅僅是因爲自己的兒子隨陛下出徵,在陛下沒有回京之前,在黃淵依舊擔任南路軍後軍總管之前,他就一定會坐穩在兵部掌印尚書的位置上。

所以他這次回京的感覺與往昔有着很大的不同,在閱江樓碼頭登上應天府的土地的時候,他就遇到了第一個驚喜……

馬琪,這個曾經擔任交趾總採買的宦官,他不過是一箇中官,在整個內監繫統最多也只能算是個中高級官員。

但是因爲他是能貼身伺候皇上的內侍,因爲內監繫統與文官系統完全不相統屬。他這個完全算不上太監的內侍,就把身爲尚書銜,並且擔任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兼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的他,折騰的灰頭土臉。

官場險惡,很多時候,越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卻越是能製造出巨大的麻煩。

鎮守中官馬騏心思偏激,橫行霸道,虐待平民,並且引發了交趾大規模的民變。

可是此人竟然惡人先告狀,向陛下密信,妄稱自己謀反。幸虧陛下英明,在對方查證後才證實了這件事是馬琪引發,並沒有治自己的罪。

而馬琪也因爲多方斡旋,得以脫罪,並且造就了一個生死大敵。

沒有人知道那些年黃家有多危險,表面上,他黃福身爲交趾第一人,位高權重,但是隻有他自己知道,黃家危在旦夕。

他黃福早些年不懂變通,得罪了不少文臣,這才被誣陷去職,從工部尚書一職入獄。

後來雖然被放出獄,戴罪立功,但是他黃福因得罪了大部分文官,一直難以回京。

現在又得罪了宦官系統,等於朝廷的三大系統,他已經得罪了兩個,朝中連替他說話的人都沒有了。

身爲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兼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看似風頭出盡,實則危在旦夕。

也是在這樣的壓力下,長子黃淵毅然投筆從戎,進了唯一抱有着友好合作的武將系統,當了一個大頭兵。

當時的他與兒子已經抱定了保護家族的延續的決心,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一步棋,竟然因爲太孫殿下,而走活了。

因爲受到殿下的重視,黃淵從一個小小的把總,一路升爲守備,授勳福安子。這以後,更是以子爵之身份,直接躍升侯爵,伯爵之前,成爲陛下御駕親征南路軍的總兵官。

而當初跟黃家不死不休的馬琪,現在就在他抵達應天府的第一時間,被押送到閱江樓碼頭旁邊的刑場行刑。

他當然知道這一切是因爲什麼,馬琪的死亡是他自取滅亡,沒有人會同情。

但是能夠被安排在這樣一個時間,並且在他的面前行刑,這背後的意義更加重要。

他追隨看熱鬧的百姓,親眼看到了劊子手一刀下去,馬琪人頭落地。感到的不是恐懼,而是一種無以言表的感動。

再看到坐在上方的朱瞻基,他的內心裡只有一種士爲知己者死的激盪。

聽着黃福在地圖前面跟他分析完了如今西北的局勢,朱瞻基對照着自己手中的情報,對西北的軍政局勢也有了最清晰,最直觀的認識。

“這麼說,吳允誠與柴秉誠這兩人雖然都是異族,卻值得信賴咯?”

“是,柴秉誠原名倫都兒灰,此人有勇無謀,鎮守一方足以,卻不足以託付重任。但是吳允誠此人有勇有謀,又心向大明,可重用。”

朱瞻基又讓人拿來了兩人的身份情報,看後有些驚訝地說道:“不曾想這吳允誠的二兒子,竟然就在我的羽林衛學進讀。讓人將他的考覈狀況彙報上來……”

吩咐之後,他回頭望着黃福說道:“潛九被孤推薦給了皇祖父,前些時日還收到了南路軍的情報,他如今備受皇祖父信任,一應瑣事全部託付與他。他能在皇祖父面前依舊如魚得水,你我都不必爲他擔憂。”

黃福謙虛說道:“潛九僥倖蒙殿下與陛下恩寵,實乃我黃家之幸,老臣拜謝殿下。”

朱瞻基一揮手說道:“不必多禮。黃尚書你父子二人忠心爲國,自應受此褒獎。只是爲了你黃家計,也只能將你召回京來。”

“這都是殿下的恩寵……”

朱瞻基收斂了臉上的笑容,認真說道:“不要說這些有用沒用的了,現在就你我二人,一些話我也不介意攤開了說。方賓如今被我打發去了西北,他貪污受賄,今後怕是不能回來了。

西北如今局勢重要,不能讓他有機會壞了大事,所以,該如何防範他因怨生恨,壞了大事,還需要做一些防範。

其次,你在京城幫我鎮守兵部,順便將兵部給我好好梳理一番。趁着如今大軍出征,近半各路官員不在大明,幫我將兵部掌控住,可有把握?”

“臣願立軍令狀……”

“那倒不至於……。如今西征,兵部事關重大,中心都轉移到了西征上面。但是,這也是兵部進行改組的好時機,孤欲將兵部這些年積累下來的痼疾全部疏通,讓兵部,五軍都督府,海軍三方形成一個平衡的三角關係。這一切,都要拜託尚書了。”

黃福大驚,說道:“殿下,西征不容有失,一切都應等大局已定的時候再說。”

朱瞻基笑道:“放心好了,孤不會自傷己身。你要做的是把一切都安排好,只等皇祖父那邊大勝,纔是改組兵部的時候。”

黃福這才放下心來,拱手道:“臣任憑殿下驅使,還請殿下給下改組方略。”

朱瞻基對兵部的改組想法由來已久,想要恢復以往的政治架構。

遠的不提,在唐代,文臣就根本沒有資格插手軍事。到了宋代也有專門的機構樞密院負責軍事,文臣幾乎沒有插手的機會。

但是宋代開了一個不好的先例,那就是文官們的權力太大了,大到了一個高級將領,見了他們都要卑躬屈膝。

樞密院的職能在後來就逐漸被文官勢力所驅使,失去了獨立性。

如今大明的兵部掌管武官選用及兵籍、兵械、軍令等,明代兵部尚書號爲“本兵”,權最重。

雖然現在有個五軍都督府,也有朱瞻基專門設立的海軍,但是這些職銜大多是虛設,有銜無職。

除了不管領軍作戰,兵部幾乎什麼都管。

這一點是非常不好的,因爲外行領導內行,往往最後都要出問題。

朱瞻基的印象已經模糊了,但是猶記得曾經看歷史書,說戚繼光爲了練兵,還要喊文臣爲爺爺。

這個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到了明代後期,武將們已經完全成爲了文臣的附庸,這一點是事實。

爲了保持軍隊的獨立性,朱瞻基也必須要進行改組。後勤,兵械,軍令,這些方面當然仍然要由兵部來掌管,制約武將。

但是兵籍,培訓這些,應該由五軍都督府和海軍自己掌管,不能讓文官們一直卡着武將的脖子。

當然,這件事他不會心急,慢慢梳理,用幾年的時間來完成這項工作就好了。

留黃福共進午膳,朱瞻基讓他明日參加早朝,隨後讓他出宮回家,而他也出發到了機械研究院。

相對於將蒸汽機裝在船上,將蒸汽機裝在車上,耗費的時間和精力都不能相比。

在船上安裝蒸汽機,只需要將甲板加固,連接上滾輪就可以了。

但是安裝在車上,僅僅是造出一輛能承受蒸汽機的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裡面,最關鍵的問題還是車輪。

蒸汽機的重量有幾百斤,再加上連動齒輪和氣壓設備,重量超過千斤。

再加上車子本身的重量,想要用這樣的車子裝貨,或者是裝人,都不現實。

一個普通馬車都還經常壞輪子,這麼大的重量,再加上更快的速度,只會讓車輪散架。

所以,朱瞻基要求工匠們率先考慮火車。

不因爲別的,只是因爲火車的車輪可以鑄造出鐵的。

不考慮後世的火車複雜構造的話,就像礦山裡面運送礦石的礦車,結構其實非常簡單。

因爲這些礦車就是四個輪子支撐一個車斗,不需要太複雜的構造。

而且,最早的火車也不是鐵軌,鋼軌,而是木製軌道,然後在木製軌道上面增加一層鐵皮。

朱瞻基親眼見過這樣的“歷史遺蹟”,所以有他的指導,工部的工匠們很快就將朱瞻基的意圖實現了出來。

軌道是非常容易建造的,只需要木匠按照圖紙,用水力鋸鋸出標準的方木,然後在方木上面鑲嵌上一層防磨的鐵皮。

而火車自身的建設,也沒有遇到太大的困難,因爲現在可以直接鑄造出車輪,然後有了車牀,能製造出標準一致的車輪。

有軸承,有車輪,經過幾個月的摸索,機械研究院終於造出了第一輛樣品車。

朱瞻基抵達下馬橋的時候,不僅機械研究院的人已經聚集在了下馬橋農莊的試驗場處,就連其他研究院的人,也有不少來看熱鬧。

在蒸汽車造出來之前,機械研究院的人最開始做的工作就是鋪設軌道。

這件事是瞞不了人的,因爲從最開始製造木軌,然後將木軌烘乾,用瀝青進行防腐處理。再加上後面鋪設軌道,都需要大量的人手。

木軌鋪設在下馬橋農莊的南部,從研究院以南,居民區以北爲起點,環繞整個居民區一圈。這一圈的長度大約是三公里,作爲實驗性軌道來說,已經足夠了。

如今的火車當然還不是後世的形狀,看起來非常寒酸。

車頭就是一節平板車,上面的前半部分裝了一個蒸汽機,後面半節全部裝的煤。

在蒸汽機的前面,留出了大約一米寬的位置,這裡是駕駛員的位置。他可以通過調節檔位的齒輪,進行減速,加速,但是剎車依舊是個大問題。

朱瞻基對於剎車系統,也沒有什麼研究,看到最多的是汽車的碟剎盤。但是不要說造出合格的碟剎盤了,就連剎車片材料是什麼做的,他都不知道。

至於氣剎,他更不瞭解,所以如今的蒸汽車剎車,採用的是非常落後的摩擦降速。

什麼叫摩擦降速?其實就是每節車廂上有兩個人,手裡會操縱一個插杆。

當最前面的司機換上了空擋,他旁邊的輔助司機就會舉出旗幟,然後後面的人就會扳動插杆。

插杆的一端在車廂上面,一端靠近車輪,扳動之後,摩擦車輪,然後起到降速的作用。

總之,這輛試驗車輛還非常原始,也只有四節車廂。車廂連頂棚都沒有,只有一排排的座椅,不小心都能從車上摔下來。

這個時候,最嘚瑟的就是那些機械研究院的工匠們了,在其他人的羨慕眼神中,一個個坐在車廂裡,得意無比。

朱瞻基的到來,也正式開始了這輛試驗車的試運行。

不怕死的人還是很多的,當馬致才宣佈所有人只要有位置,就能坐上去,享受一番免費的旅行的時候,不一會兒,車廂上就擠滿了人。

這車廂跟後世的中巴車差不多大小,十排座椅,只能容納四十人,但是每節車廂上面擠了最少有六十人。

朱瞻基坐在一個臨時搭建的帳篷下,宣佈正式開車,那個負責開車的司機就興奮地將控制桿合上,等車慢慢啓動,然後將檔位杆拉到了一檔的位置。

如今的傳動雖然依舊主要是靠齒輪傳動,但是鏈條和皮帶,包括離合也都已經開始出現。

離合是出現是在蒸汽機最開始製造出來的時候,就研發出來了。現在的離合當然不是後世的那種,但是工作原理是一樣的。

因爲蒸汽機被運用在煤礦上,不管是啓動還是停止,都不能靠硬來,那樣只會把齒輪打碎。

研究人員通過皮帶傳動,設計了一套閉合裝置,能夠基本解決掛擋問題。

在蒸汽船上,也應用了這種裝置。雖然這臺裝置因爲材料的原因,容易損壞,但是總比沒有的強。

車頭帶着四節車廂,緩慢啓動了,車上的人都興奮地叫了起來。

不靠馬拉,僅靠機械就能帶着人走,在這六百年前的大明,這件事的神奇不亞於神蹟。

車子越跑越快,車頭上燃燒的濃煙被風拉成了一條橫線,坐在後面的人就被淹沒在了濃煙裡面。

不過沒有人在乎,朱瞻基甚至還看到有工匠貪婪地閉上眼睛聞着這燻人的味道。

朱瞻基不擔心這個,他只擔心這車的承載結構,能不能在裝了兩百多人以後,進行轉彎。

因爲除了聯動部分,車廂裡也就這裡纔是真正的技術難題了。

承載結構和輪對,是火車在最開始出現的時候,最大的技術難題。

一方面是設計理念還沒有完善,另一份是材料的硬度,韌度不夠。

火車消失在視野裡,朱瞻基的擔心還沒有放下,然後沒過一會兒,騎馬跟在火車後面的傳令兵就過來報信。

“殿下,不好了,前面翻車了。”

第一七七章 躲藏第四十三章 繞過非洲第二零八章 家祚(二合一大章節)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八十九章 真正的槍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八十二章 目光第三十章 總攻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第一零六章 水泥第一零四章 新奇第九十九章 構架第五十章 老人第四章 悲與喜第七十六章 坦白第六章 東洲第一二零章 震動第一七六章 清查第八十五章 電動機第二十三章 安排與送行第五十一章 絕不後退第一四八章 小題大做第二十六章 矛盾第二章 勳爵第二一七章 心思第六章 東洲第一零一章 冒險第五十三章 敗逃(求推薦)第十六章 隕石第四十一章 緊迫第三十六章 環境第五十九章 種子第四十二章 青壯派第一零四章 英國公回京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三十五章 真相大白第一三一章 勝利第三十一章 勢如破竹第三十六章 環境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第四十一章 緊迫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二十九章 大明的變化第一九九章 錯第八十九章 馬欣第十六章 隕石第十二章 代理人第十一章 逆反第一六四章 凱旋第七十二章 相見第四十二章 文明地搶劫第二一零章 活捉與貿易第二一四章 班師回朝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七十二章 相見第一零七章 戰爭的紅利第五十三章 敗逃(求推薦)第五十九章 代理人第三十八章 抵達北平第八章 傳統與打破第一章 迎接第四十章 遠行第二一三章 刺殺與條約(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總十更)第一一六章 拜師(二更求訂閱)第一七六章 清查第一四五章 安排第七十章 欽差第二一零章 活捉與貿易第六十七章 結盟第九十九章 構架第六十章 佈局第五十七章 耀武揚威第一五三章 戰場的變化第三十三章 抵達南洲第一一八章 納吉(還有嗎……)第二十一章 白蓮教第一一四章 選定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十三章 渤泥國第一三三章 歸來第一四八章 寶船第五十章 卡爾索利一家第一一七章 擢升(繼續求票票)第十五章 殿下,使不得啊第九十七章 送行第一四九章 登基第二一三章 刺殺與條約(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總十更)第八十八章 過年第九十七章 激動第二三二章 英雄第二十三章 發明帶來的欣喜第九十章 技術封存第三十七章 對策與覲見第三十六章 緣分第六十四章 喜好第五十九章 一場婚禮第一一二章 順利第二00章 分功第一二二章 銀元第一三四章 寧波
第一七七章 躲藏第四十三章 繞過非洲第二零八章 家祚(二合一大章節)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八十九章 真正的槍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八十二章 目光第三十章 總攻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第一零六章 水泥第一零四章 新奇第九十九章 構架第五十章 老人第四章 悲與喜第七十六章 坦白第六章 東洲第一二零章 震動第一七六章 清查第八十五章 電動機第二十三章 安排與送行第五十一章 絕不後退第一四八章 小題大做第二十六章 矛盾第二章 勳爵第二一七章 心思第六章 東洲第一零一章 冒險第五十三章 敗逃(求推薦)第十六章 隕石第四十一章 緊迫第三十六章 環境第五十九章 種子第四十二章 青壯派第一零四章 英國公回京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三十五章 真相大白第一三一章 勝利第三十一章 勢如破竹第三十六章 環境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第四十一章 緊迫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二十九章 大明的變化第一九九章 錯第八十九章 馬欣第十六章 隕石第十二章 代理人第十一章 逆反第一六四章 凱旋第七十二章 相見第四十二章 文明地搶劫第二一零章 活捉與貿易第二一四章 班師回朝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七十二章 相見第一零七章 戰爭的紅利第五十三章 敗逃(求推薦)第五十九章 代理人第三十八章 抵達北平第八章 傳統與打破第一章 迎接第四十章 遠行第二一三章 刺殺與條約(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總十更)第一一六章 拜師(二更求訂閱)第一七六章 清查第一四五章 安排第七十章 欽差第二一零章 活捉與貿易第六十七章 結盟第九十九章 構架第六十章 佈局第五十七章 耀武揚威第一五三章 戰場的變化第三十三章 抵達南洲第一一八章 納吉(還有嗎……)第二十一章 白蓮教第一一四章 選定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十三章 渤泥國第一三三章 歸來第一四八章 寶船第五十章 卡爾索利一家第一一七章 擢升(繼續求票票)第十五章 殿下,使不得啊第九十七章 送行第一四九章 登基第二一三章 刺殺與條約(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總十更)第八十八章 過年第九十七章 激動第二三二章 英雄第二十三章 發明帶來的欣喜第九十章 技術封存第三十七章 對策與覲見第三十六章 緣分第六十四章 喜好第五十九章 一場婚禮第一一二章 順利第二00章 分功第一二二章 銀元第一三四章 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