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朝議(上)

bookmark

紫禁城,奉天殿。

自昨夜起就下起了小雨,到了天亮,變成了雨夾雪。永樂十七年冬的第二場雪,在新年即將到來之際,漫天飛舞起來。

朱棣坐在高高在上的龍椅上,腳下雖然放了一個炭盆,卻仍然感到絲絲冷風折磨着自己的膝蓋。

他的目光越過了黑壓壓的一片人頭,看到外面飛舞的雪花,感到自己的心情也像那些雪花一樣狂亂。

太孫帶回來了超過兩千萬兩白銀的財貨,除了一些貨物直接配發給內監,一些貨物配發給工部,剩下的金銀又成爲了各部鬥爭的目標。

他將南洲之事推到了年後,就是不想過個年都過不清淨,但是鬥爭無處不在。

大明朝從來都沒有一次性獲得如此巨大數量的金銀,唯一能跟這相近的,依舊是太孫四年多前,從東瀛帶回來的金銀。

那批金銀讓太孫用大部分成立了兩家銀行,但是剩下的依舊讓朝廷各部都連續過了幾個好年。

戶部尚書夏元吉以前就是個守財奴,但是這幾年,終於變成了大明真正的“財神爺”。

這次的收穫更多,而且還不用再挪用一部分去建立銀行,這些大臣們你爭我搶的勁頭,也就更大了!

朱棣忍不住嘆了口氣,雖然很煩惱,但是用太孫的話說,這是幸福的煩惱。

在永樂十二年以前,大明一年的稅賦也不過兩千萬兩,這裡面因爲金銀數量不足,大部分還是布匹,絲綢,糧食。

大臣們的俸祿都沒有銀子發,只能用實物來抵,每到發俸祿的時候,拉糧食的車隊擠滿了應天府的大街小巷。

但是從永樂十二年以後,大量的金銀被太孫變戲法一樣變了出來。大明的金銀數量雖然依舊不多,但是卻已經緩解了許多了。

有了這次的收入,再加上北明山銅礦,石見銀礦源源不斷地提供金銀,大明再也不用爲金銀髮愁了。

還有南洲,光是已經發現的金礦,就能讓大明富裕起來。

不過這件事不必着急,有人守着,那些金銀在地下也不會跑了,晚兩年再開發,依舊是大明的。

“皇上,皇上……”

王彥低聲的呼喊讓朱棣收回了思緒,但是清醒過來,越發覺得膝蓋難受起來。

奉天殿大殿裡面共分四層,有無數臺階。因爲地面不是平的,也不能像其他的房子一樣在地板下面設置地暖。

這讓朱棣覺得格外寒冷,對上朝的興趣大減。這幾日要不是因爲瞻基回來,許多事務都要討論,根本不會連日舉辦大朝會。

膝蓋的疼痛讓朱棣的耐心消失了,他也沒心情在這裡看戲,想要快刀斬亂麻。

他的眼睛在第三層高臺上面,正躬身拜向自己的蹇義身上掃了一圈,低聲問道:“蹇尚書所爲何事……”

王彥提醒道:“蹇尚書以爲如今大明讀書人日漸增多,朝廷的位置卻只有這麼多。如今大明既然已經致力開發南洲,發展與西洋的貿易,那麼應該吸納更多的讀書人進入貿易的行列,這貿易不能任由我……內監壟斷。”

朱棣笑了笑,知道蹇義的建議是直接挖內監的牆角,王彥自然不願意。不過這是陽謀,即便是王彥,也不能明着阻礙。何況,他在朝堂上並無發言的權利。

沉吟了一下,朱棣看了看自己腳下二層高臺上,左邊的太子,右邊的太孫,開口說道:“蹇愛卿所言正是。如今我大明四海揚威,正需要無數精英代表我大明恩澤四方。愛卿身爲吏部尚書,自當爲國選才。……不過,這如何挑人,挑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又如何通過教化讓四海夷人歸化我大明,卻需要慎重對待。”

朱棣心中也在疑惑,剛纔一羣人還吵的不可開交,爲何自己走了一會兒神,現在竟然不吵了。

很大可能是蹇義見吵的太厲害,故意在中間緩和一下。

他乃吏部尚書,百官之首,又是從建文帝時期就穩坐吏部尚書之位的重臣,朝中文武百官,無不要給他幾分面子。

蹇義頓首道:“這西洋各國詳情,太孫殿下最爲了解。另滇國公常年出使西洋,臣希望這次的人才選拔,有他二人相助。”

朱棣遲疑了一下,點了點頭說道:“准奏。”

鄭和雖然被封滇國公,但因爲是閹人,破格冊封,並無職司,所以並沒有參加朝會。

朱瞻基坐在二層高臺,看着蹇義向自己微微一笑,也輕輕點了點頭,以示迴應。

僅僅是拉攏朱瞻基與鄭和加入人才選拔,朱瞻基就能看出蹇義這人的玲瓏心思。

這裡面不僅有討好自己這個太孫的意味,還因爲把鄭和拉進來,可以降低內監那邊的抵制。

蹇義原名蹇瑢,義這個名字是朱元璋改的,可見朱元璋對他的喜歡。

在建文帝時,他就做到了吏部尚書,永樂如今已經十七年整,他依舊穩穩坐在這個百官之首的位置。

能讓三代帝皇都寵信有加,除了能力之外,他的爲人處世也八面玲瓏。

朱瞻基前世能認識蹇這個字,就是因爲看歷史書知道這個人,才認識了這個字。

能在史書留名,並且得到高度評價的人物,都不會是一個簡單的人。

方纔各部爲了這次他帶回來的銀子你爭我搶,戶部尚書夏元吉在其中成了靶子,不管是誰,都要攻擊他一番。

夏元吉左右不是人,錢還沒有到戶部,就都把他當做目標。彷彿任何一條政策都是合法合理的,他不給銀子就是舞弊。

夏元吉當然不會隨便鬆口,而其他人爲了多要一點銀子,又發展到人身攻擊上面了。

蹇義爲了幫夏元吉,才把話題從要銀子,扯到了人事方面。

看到這番鬧劇,朱瞻基越發覺得財政預算制度的重要性。

一個國家,需要用錢的地方無處不在,大到各部經費,各軍軍費,小到一針一線,一支筆,一根墨。

歷朝歷代,都是有多少錢就花多少錢,沒有錢就不花。

許多時候,就看要錢的能力,有些部門因爲有個好主官,每月都有盈餘,還能組織人一起下館子搓一頓。

有些部門,因爲沒有要到銀子,連該辦的公務都不辦了。

前幾年朱瞻基一次參加朝會的時候,就有御史狀告刑部廣西清吏司,竟然連續一整年不曾派人到廣西清查案件,所有送交到刑部的案件,都是原審批覆。

朱棣大怒,召來廣西清吏司郎中謝成忠質問,才知道他們因爲沒有要到銀子,連一文錢的經費都沒有。

要不是背靠刑部,他們連辦案的筆墨紙硯,都沒錢置辦。

最後這件事還是不了了之……

其實各部,各軍的大致經費,朝廷也有一筆賬。

戶部的作用就是滿足各部的運轉需求,比如說每部每年大致需要消耗多少銀子,他們心裡也有數。

在滿足了基本運轉的條件後,多餘的銀子要防範天災人禍,就這每年都還是一個大窟窿。

也就是這幾年,朝廷財政逐漸好轉起來,不會在發生連辦公經費都沒有的情況了。

鍋裡有飯,碗裡滿,鍋裡沒飯的時候,碗裡自然也就沒有了。

戶部也難,因爲他們手裡的銀子都是有數的,而要錢的太多了。

夏元吉還是一個比較能幹的人,他這個戶部尚書雖然能幹,但是也經常遇到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的事。

這裡面,最大的責任人就是朱棣。

從靖難之役之後,朱棣也就老實了幾年,待大明休養生息之後,今年打交趾,明年打漠北,讓國家財政苦不堪言。

但是再難,也不能掩蓋因爲制度落後造成的更大混亂。

得到了喘息之機的夏元吉這個時候站了出來,雙手握着朝笏躬身拜道:“陛下,臣最近自感身體老邁,常眼花耳鳴,恐不能任,特向陛下告老。”

朱瞻基正經地板住臉,朱棣卻嗤一聲笑了起來。“夏愛卿比朕還小了七歲,今年也才五十有三,正當壯年,怎可言老?”

夏元吉當然不是想辭官,身爲戶部尚書,這可是大明排名第二的堂官,雖然偶爾會爲銀子苦惱,但是求他的人更多。

如此大好年華,說要辭官,不過是想跟朱棣訴“委屈”。我現在爲了大明被羣臣攻訐,你當皇上的不幫我減輕點壓力,也太不仗義了吧!

朱棣當然明白他的心思,頓了頓說道:“前些時日,爲了南洲之事羣臣沸騰,朝堂之上吵成一團。今日爲了太孫弄回來的銀子,你們又是這樣!

這些金銀如今還在內監銀庫,還沒有變成金幣銀幣呢,你們就如此着急?夏尚書自朕登大寶,就榮登戶部尚書之位,這些年兢兢業業,勞苦功高。

就爲了一點銀子,你們就這樣對待一個忠心耿耿的老臣?你通政司的事務重要?那禮部的事務就不重要?你禮部的事務重要,那刑部的事務就不重要?

前日太孫跟我講,一個朝廷,就像工部工廠的那些機器,每一個部門,都是一個配件。有些配件在外面,讓人一眼就覺得很重要,但是沒有了背後那些配件的配合,機器能夠運轉嗎?”

不少人的視線都盯向了朱瞻基。這位太孫過去在朝堂上並不顯眼,哪怕他通過東瀛貿易賺了幾百萬兩銀子,減輕了大明北征的壓力。又發現了北明山銅礦,爲大明增加不少進項,還直接讓草原的反抗勢力自亂陣腳,大部分投靠了大明。

但是這些只是說明他的運氣好,因爲行商賈之事,加上文采一般,許多大臣還看不起他,覺得相比“文人楷模”的太子,他差了許多。

而且他不僅喜歡商賈,還喜歡那些奇技淫巧,更是讓許多大臣瞧不起。

直到東征東瀛,朱瞻基掌握了大明海軍,纔算是真正在政壇冒頭,隨後對東瀛大勝,讓他的聲望一下子起來。

特別是銀行的設立,讓大臣們看到了好處。各部不需要再準備銀庫,也不需要費心管銀子,只需要從戶部領了金票,就能領到銀子。

他們的俸祿也不需要擔心會沒有了,每個月都會直接打到他們的賬戶。

一開始還有人擔心以後取不出來,到月就會領出來。

可是領出來以後還要費心保管,還不如放在銀行裡面省心。幾年下來,大部分人不是生活需要用銀子,根本不去取了。

這個時候的朱瞻基在諸位大臣的心中,已經變成了一個年輕有爲的繼承人。

可是隨後的三年,這位太孫一下子消失了。他不老老實實地待在宮裡,竟然跑去西洋“賺錢”,這更是讓許多大臣覺得他不務正業。

再然後,他一下子帶着兩千多萬兩白銀的財貨回來了,這可是相當於大明一年稅賦的銀子,朝廷再也不會缺銀子了。

現在的諸位大臣對朱瞻基的感覺很矛盾,能幹還是能幹的,只是以往表現的像個武夫,像個商賈,根本讓人不敢期待他的治政能力。

高臺上,朱棣依舊在借題發揮。“這是我大明的朝堂,可是這些時日每日吵吵鬧鬧,讓朕煩不勝煩。你們天天叫着君子言義,小人言利,怎麼就爲了這些銀子,也都開始言利了?”

從工部尚書遷任刑部尚書的吳中躬身說道:“陛下,臣以爲君子言義,小人言利這句話不該這麼解釋,此利是私利,而非朝廷……”

朱棣冷笑道:“朕不是想聽你解釋經義,只是在陳述事實。爲了銀子逼的朕的尚書要告老,這是解決問題的手段?更別說爲了銀子分配,你們竟然質疑夏尚書的人品,抨擊他娶了年輕小妾就是私德不好,難道你們自己一個個都是聖人?”

吳中忍不住苦笑,他從工部兩位尚書之一,遷任排位還在工部之上的刑部,屬於是擢升。

可是相比現在富的流油的工部,刑部這個清水衙門的主官難當啊。沒有銀子,他怎麼來安撫那麼多屬下?怎麼來開展工作?

不過他還是有點骨氣的,身爲一部尚書,他雖然鼓動下屬出面鬧騰,卻並沒有因爲想多要點銀子,就直接人身攻擊。

見吳中不說話了,朱棣才說道:“這朝會的規矩,從今日開始,朕要好好改改了。王彥……”

下面的大臣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一個個眼睛望向了王彥。只見他指揮着一排小太監走了出來,每個人的手中都是一大疊小冊子。

他們分工明確,從最前面的蹇義開始,一人負責給幾個大臣發小冊子,所以很快讓大殿內的幾百文武大臣都拿到了一份小冊子。

而朱棣坐在龍椅上說道:“鑑於如今每次朝會,都會因爲朝政起爭執,所以朕已經決定,從今後要執行新的辯論制度,就事論事,任何人不得違反。”

除了第二層後側的內閣成員們今早一早就得到了這個消息,並不驚訝,其他大臣都有些吃驚。

朱棣每次要雷厲風行執行一些政策,或者一意孤行推行一些事件的時候,總是會讓人覺得措手不及。

比如西征帖木兒國,除了武將,文臣們幾乎沒有一個贊同的,但是依舊被朱棣強力推行了下去。

在第三層左手第一位的蹇義是第一個拿到小冊子的,他一看標題《大明朝廷議事法則》心中還有些不以爲然,這朝堂議事自古以來就是如此,能如何修改?修改了就更好?他不覺得。

但是翻開第一頁,看到第一句話。“爲了今後朝堂議事有章可循,淨化朝堂議事秩序,減少因公務矛盾導致的個人矛盾,特此規定如下。”

他登時就忍不住看了同樣拿了一本小冊子翻看的朱瞻基,因爲只有這個太孫,纔會以如此簡單明瞭的大白話,來寫奏章。

文臣們看不起朱瞻基,主要就是因爲這個。朱元璋就不說了,小時候沒有讀過書,朱棣也是很小就上了戰場,靠的是馬上打江山。

到了朱高熾,終於有了一點皇家的樣子了,文采飛揚,即使大儒也不一定能比他強。

可是到了這個太孫,從小有解縉,胡廣這樣的大儒教導,竟然不進油鹽,寫出來的東西跟老農說的大白話一樣。

雖然這樣寫出來的東西,那些不識字的兵士們也能聽得懂,也能輕易把一件事說清楚,但是未免太沒有格調了。

還因爲這個原因,解縉如今雖然被放了出來,朱棣對他也沒有偏見了,但是想進內閣,被好幾個大臣反對。

他們覺得解縉太軟了,從小教育太孫都沒有“教好”,難咎其責。

不過解縉現在也不在乎了,他每天研究研究古籍,然後學學太孫感興趣的新文化,已經非常滿足了。

他知道朱瞻基重視的是能做事的人,自己文采雖然還好,但是性子不是當官的料,對未來也沒有太多追求。

Wωω ▪ttκд n ▪¢o

他現在把希望放在了侄兒解禎期和兒子解楨亮的身上,特別是侄兒解禎期,不僅文采非凡,還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今後能當大用。

朱瞻基翻看了一下經過內閣潤色的《大明朝廷議事法則》,這裡面增添了一些各項規定的說明,但是框架依舊是朱瞻基寫的那一套,可能是朱棣的指示,也沒有進行古語轉化。

這樣更好,因爲這些以後是要發展到鄉村的,那些鄉老們雖然大多在當地有些名望,能參與議政,但是大多不識字。

想讓他們看懂,聽懂,寫的越簡單越好。

大殿內,不時發出一陣陣的吸氣聲,這是觀看這份法則的大臣們發出來的,他們望向朱瞻基的眼神也越來越多。

如果不是在朝堂上,朱高熾都恨不得將這份法則丟到朱瞻基的臉上。自古以來,都是天子與士大夫治天下,可不是要把士大夫當犯人一樣管理。

在朝堂議事,竟然還要申請發言,發言還有限制。還不能直接跟意見相左的對手直接對話,這不是公堂上審問犯人一樣了嗎!

隔着幾步遠的距離,朱高熾看着兒子那張年輕堅毅的臉,心中忍不住長嘆:“爲什麼你就如此不省心呢?剛回來就鬧出這麼多的事,這是要跟整個士大夫階層對立嗎?沒有了士大夫,該如何治天下?”

但是相比朱高熾的替他人擔憂,反倒是在文臣之中,有許多有識之士在短暫的憤怒之後,領悟到了這種秩序化規則背後的好處。

哪個大臣在朝堂上沒有被人罵過?因爲一件公務的紛爭,鬧到最後恨不得對方全家死光的大仇,也不是一起兩起。

所以,規範朝堂秩序,就事論事這些,他們其實都能接受。

但是,他們唯一不能接受的是,所有大臣不能對自己職責以外的事務發表意見,更不能插手!

三人行必有我師,真理越辯越明。管理天下是天下人的事,如何只能靠一家之言,一人之計?

而且那些武將沒有了他們的制約,豈不是要起來造反?

反倒是武將勳貴們對這個規則很支持,因爲他們插手不了政事,而自己領軍打仗,還要經常被文臣們說三道四。

朱瞻基也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一份簡單規章制度,會被朱高熾認爲剝奪文臣尊嚴,也會被文臣們認爲被限制權力。

身爲吏部尚書,蹇義當先抱着朝笏躬身說道:“陛下,臣有議奏。”

朱棣並沒有閒下,一直在觀察所有人的神態。聞言簡單地回答道:“講。”

“臣粗略此法則,以爲此法則整體而言可取,但有枝節疏漏,需要衆議匡正。”

朱棣又是一個簡單的回答:“愛卿請言。”

蹇義會議了一下法則的內容,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說道:“臣以爲此法則規範朝議秩序可取,分工明確不可取;就事論事,禁止辱罵譏諷可取,蓋棺定論不可取;平衡法則可取,一味平衡不可取。”

這麼短的時間,就搞出了三大可取,三大不可取,並且都說到了點子上。

朱瞻基也忍不住盯着蹇義看了一眼,此人大才啊!

他又把視線望向了在歷史書上看到的三楊,他們現在也都進入了朝堂,不過都還沒有登上最高等級。

相比他們三人因爲從皇帝手裡將權力搶了過去,受到歷史吹捧,他感覺蹇義的能力恐怕更勝一籌。

臺上的朱棣也來了興趣,點了點頭說道:“細細講來。”

感謝山青盈,燈火見人家,狂龍風暴,額吐你哦的打賞,謝謝大家的支持

第五十章 老人第一零七章 戰爭的紅利第六十三章 出海第一一二章 捱揍第十一章 朝議(上)第四十二章 試探的本意第五十章 乾淨利落的勝利第六十三章 出海第三十二章 猶豫第九章 執政方針第一五三章 戰場的變化第一章 四權分立第一九九章 錯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六十一章 問計第一一二章 捱揍第一八零章 試驗第一七零章 異人(搖搖搖頭盟主打賞加更七)第十二章 代理人第七十二章 改進第一六七章 產學研一體化第一五六章 警告(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6)第一二二章 春闈第一零七章 改進(新一週求推薦票)第二零一章 成本第一六三章 感激第一二八章 西域使團第十一章 朝議(上)第三十九章 銘記歷史第四十章 無所適從(一萬字大章求訂閱)第十九章 變化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一一四章 選定第七十八章 新型炸藥第七章 王振之死(九千字大章加更)第七十四章 相見第十二章 第一次下西洋第一一二章 捱揍第一一三章 懲罰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六十三章 選妃第二一一章 意料之內的結果第十九章 變化第二十四章 表白心跡第二十二章 糧食哪去了(汐牧羊人宗師加更)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三章 新生活第一三零章 靜與動第一七八章 最後的據點第一一零章 工序第一七八章 最後的據點第一零九章 報紙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二一九章 南亞計劃(七千字大章)第五十九章 一場婚禮第二三三章 家第一七六章 清查第二十章 唯纔是用第一九三章 頒旨第四十四章 聯絡第七十一章 反轉第四十九章 風暴第五十七章 軟禁(Libra~汐牧羊人盟主加更)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一章 迎接第八章 控制手段 解開心結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一六九章 態度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六十八章 質問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第二二九章 分婆娘第七十九章 認錯第二一六章 文化與經濟第九十九章 構架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一五八章 謀劃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一一五章 二狗子(求訂閱,求保底月票)第一一一章 滑翔翼第一二二章 春闈第七十六章 坦白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一四三章 規矩(求訂閱,求月票)第二十八章 野望第四章 蒲家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十四章 戰爭準備第四十章 天道第六十五章 文臣第四十四章 聯絡第一八四章 家(搖搖搖頭盟主第八更)第一六零章 對馬島第二一一章 意料之內的結果第一四五章 計劃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二十四章 誘之以利(大隋章德公宗師加更)第六十一章 問計第一一七章 擢升(繼續求票票)
第五十章 老人第一零七章 戰爭的紅利第六十三章 出海第一一二章 捱揍第十一章 朝議(上)第四十二章 試探的本意第五十章 乾淨利落的勝利第六十三章 出海第三十二章 猶豫第九章 執政方針第一五三章 戰場的變化第一章 四權分立第一九九章 錯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六十一章 問計第一一二章 捱揍第一八零章 試驗第一七零章 異人(搖搖搖頭盟主打賞加更七)第十二章 代理人第七十二章 改進第一六七章 產學研一體化第一五六章 警告(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6)第一二二章 春闈第一零七章 改進(新一週求推薦票)第二零一章 成本第一六三章 感激第一二八章 西域使團第十一章 朝議(上)第三十九章 銘記歷史第四十章 無所適從(一萬字大章求訂閱)第十九章 變化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一一四章 選定第七十八章 新型炸藥第七章 王振之死(九千字大章加更)第七十四章 相見第十二章 第一次下西洋第一一二章 捱揍第一一三章 懲罰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六十三章 選妃第二一一章 意料之內的結果第十九章 變化第二十四章 表白心跡第二十二章 糧食哪去了(汐牧羊人宗師加更)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三章 新生活第一三零章 靜與動第一七八章 最後的據點第一一零章 工序第一七八章 最後的據點第一零九章 報紙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二一九章 南亞計劃(七千字大章)第五十九章 一場婚禮第二三三章 家第一七六章 清查第二十章 唯纔是用第一九三章 頒旨第四十四章 聯絡第七十一章 反轉第四十九章 風暴第五十七章 軟禁(Libra~汐牧羊人盟主加更)第一七二章 達成第一章 迎接第八章 控制手段 解開心結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一六九章 態度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六十八章 質問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第二二九章 分婆娘第七十九章 認錯第二一六章 文化與經濟第九十九章 構架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一五八章 謀劃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一一五章 二狗子(求訂閱,求保底月票)第一一一章 滑翔翼第一二二章 春闈第七十六章 坦白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一四三章 規矩(求訂閱,求月票)第二十八章 野望第四章 蒲家第一四六章 婚事第十四章 戰爭準備第四十章 天道第六十五章 文臣第四十四章 聯絡第一八四章 家(搖搖搖頭盟主第八更)第一六零章 對馬島第二一一章 意料之內的結果第一四五章 計劃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二十四章 誘之以利(大隋章德公宗師加更)第六十一章 問計第一一七章 擢升(繼續求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