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壓力

對朱瞻基而言,從電話和無線電報被研發出來的那一刻開始,大明的一統大勢就已經無法阻擋。

任何逆勢而爲的人物,都將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哪怕秦皇唐宗復生,也逆轉不了。

在原本的歷史中,古代生產力的低下,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管轄薄弱,是歷朝歷代都無法解決的難題。

但是當電話和電報將整個國家的上下階層串聯到一起的時候,任何人都無法在一個成熟的管理體制裡面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除非這一套體制已經從上到下,從內到外徹底腐敗。

朱瞻基用了幾十年的時間,爲大明重新建立了新的教育系統,新的官員體制,新的軍隊體系,新的思想體系。

當這些系統都在他的精心安排下,開始了良性的自我運轉,這個時候,即便是他,也很難糾正,最多隻能糾正一下方向。

這就好比一輛車,如果某個零件壞了,你就必須要修。但是如果運轉良好,這個時候,你只需要掌握方向盤就好了。

大明現在就是一輛運轉良好的汽車。

西洲兩家王府的勢力太大,這是有歷史原因的。因爲當初的西洲上崑崙奴太多,不增強他們的實力,很難在那裡發展。

當初不安排更多的王府前往西洲,主要是當初中央政府對西洲的管理不夠,容易養虎爲患。

現在,大明有了無線電報,有了電話,中央對地方政府,對軍隊的控制就會直接上升到另一種層次。

這個時候,就不怕出現這樣的情況。

這就好比汽車沒油了,明知道唯一一個加油站的油不好,但是爲了能夠前行,還只能先加一點前行。

等到了下一個加油站,當然要趕緊加上好油。

只有兩家王府在西洲,一開始雖然會造成他們勢力擴張。但是對付兩家王府,總比對付七八家王府要輕鬆的多。

這兩家王府的勢力再大,面對浩浩蕩蕩的歷史大勢,只能順流而行,否則就會被大勢掃平。

他與官員們的作用,就是讓這種碰撞變的輕一些,對社會的影響小一些。

他派解雲去西洲,也是相信解雲能夠處理好這件事。

對解雲來說,朱瞻基在戰略方面可以蔑視敵人,但是他作爲戰術的執行人,就必須重視敵人。

從大明離開之時,父親的一句“履薄臨深”讓他銘記在心。

他很清楚,摻和進皇室的“家務事”,是一件非常冒險的事情。

即便他現在做的千好萬好,等到皇室成員前嫌盡釋那個時候,他也落不到好。

不過,他相信當今的陛下。因爲跟在這位陛下身邊十幾年了,他清楚地知道陛下胸懷寬闊,而且對盡心盡力的大臣們寬容優待。

古往今來,許多皇帝都是多疑善變,寡情薄意的。但是這位陛下,從來不曾虧待過任何人。

從永樂朝到現在五十多年,除非大臣們自甘墮落,違法亂紀,沒有違法的大臣們幾乎都是安然地善始善終。

而且解雲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他與現在的太孫朱見深關係頗好,除了太孫的老師彭時,他解雲算是跟太孫最親近的。

他還是太孫世子朱佑樘的座師,朱佑樘今年十歲,聰明伶俐,頗受陛下和太孫重視。

所以,在太子已經去世,太孫將來會繼任皇位的時候,他沒有太多的擔心。

沒有後顧之憂,是解雲敢放手來乾的底氣所在。

漢州城。漢王府。

日落西山之時,漢州城內所有獲得邀請的達官貴族們分別乘坐馬車和汽車,來到了城內規制最奢華的漢王府。

漢王府每年除了可以獲得全境稅收的大約百分之十,本身還從事奴隸販賣,與歐洲的貿易,與阿拉伯人的貿易,與大明的貿易。

這些年來歷經四任漢王,積累下來了大量的財富。

除了蓄養私兵,漢王府將大部分的錢財都耗費在了這座家族的大本營上,這個王府修建的越來越大。

雖然在規制上,漢王府並沒有超過親王府的規則,但是,論起佔地面積,一點也不比應天府的皇宮小。

一開始,還有許多大臣一直在告發,但是在朱瞻基親自爲東瀛王修建了江戶王宮之後,官員們全部都偃旗息鼓了。

因爲東瀛王宮的佔地面積,一點也不比應天府的皇宮小,只是建築小一點。

漢王府似乎明白了朝廷的底線,他們謹遵親王府的規制,每一處大殿都不逾規,但是佔地面積越來越大。

解雲在漢王府的大門口下了汽車,換乘了漢王府準備的馬車,一直又走了半盞茶功夫,才抵達了漢王府正殿。

坐在他身邊的蔡康看了一眼駕車的馬伕,輕聲說道:“漢王府北方是火車站,南方是內港碼頭,這一片區域佔地達到了三百萬平米,論地盤,可要比應天府的皇宮大多了。”

解雲卻似乎沒有關注這個方面,有些好奇地看着庭院裡到處優遊自若的動物。聽了蔡康的話,他笑道:“只要漢王府的建築規制不超過皇宮,佔地哪怕十餘里,也不用在乎。我倒是覺得在王府裡面設置一個動物園,挺有意思的。”

蔡康又道:“漢州城這裡雖然是天然良港,卻沒有大河。上一任漢王準備將漢州城前往南方三百里外的漢河之畔,並且在那裡修建一座水電站,卻又捨不得這座漢王府,至今沒有拿定主意。”

雖然解雲明知道他是故意在漢王府侍衛面前提起這個話題,打草驚蛇。但是他不認爲自己需要玩弄什麼陰謀詭計。

對他們這個層次的人來說,陰謀詭計只是小道,靠陰謀詭計也不可能成就大事。

天下之勢如同潮流潮涌,浩浩蕩蕩,順勢而爲,堂堂正正的陽謀,纔是成就大事的基礎。

所以他只是笑道:“如今漢王自有考量,我們就不需爲他們操心了。”

見解雲不願意談這方面的事,蔡康明白了過來,不再挑起話題,安靜地看着一羣小鹿不怕生地湊到了馬車跟前,似乎想要車上的人餵它們吃食。

馬車抵達了漢王府正殿,以朱見注爲首的漢王府十餘位在家的宗室,還有王府屬官在正殿外迎接

而解雲這邊,隨同他一同出使的各部官員,再加上布政使,按察司,海軍,等各級官員,人數更多。

雙方相互依次見禮,級別更低的人員被引進了二院,而解雲他們被迎進了殿內。

六月還是漢州城這裡的雨季,二院的院子上面被拉了數十個大帳篷,將整個天空都擋了住。

在帳篷下面,被牽了電燈,映照的燈火通明。

不過,這邊的電力供應有限,電壓不算夠,所以經常可以看到電燈忽明忽暗。

大殿之內,朱見注坐在主位,右邊是漢王府宗室,左邊是以解云爲首的朝廷官員。

雙方一番閒敘,打開了話題,朱見注望着解雲笑問:“據聞解學士生於南洋,長於南洲,又曾經歷練東洲,這次又巡視歐羅巴,西洲,這天下都見識了一遍。不知學士對這中洲之外各地,各有何見解?”

解雲稍微沉吟了一下,回道:“以臣所見,這東洲富,南洲寧,西洲強,歐洲亂。”

東洲沃土萬里,資源豐富,比中洲之地面積大,資源更多,現在只有人口比不上中洲。

也是因爲東洲有這麼好的條件,所以朱瞻基將東洲都封給了自己的兒子們,杜絕東洲有獨立之意。

南洲相對於其他地方,是一個孤懸大陸。這座大島上面的大部分地區都不適宜發展,雖然也有不少礦產,但是發展潛力有限。

不過南洲沒有外敵,有大明海軍保護,那裡的人安居樂業,與世無爭。

西洲又有不同,這裡的漢人只佔了人口的三分之一,在沙漠地區以北,生活的阿拉伯人都已經臣服大明。

在沙漠以南一直到雨林地區,還生活着數百萬崑崙奴,他們的人數還要多於漢人。

因爲奴隸買賣,加上漢王府和晉王府一直是以強權征伐,所以這裡的軍隊和王府勢力,都要強於其他地區。

聽了解雲的分析,朱見注笑問:“那麼各地相比中洲又如何?差距有多大?”

“各地與中洲自然不可同日而語,這差距,乃是……”解雲沒有再說,而是用手指指了一下天,又指了一下地。

衆人當然明白,他的意思是天與地的差距。

朱見注曬然笑道:“解學士怕不是言過其實了吧……”

解雲的眼睛在大殿內掃射了一圈,將每個人的表情都記在了心裡。轉回到了朱見注的身上,他才笑道:“言過其實嗎?不,我不這樣認爲,因爲事實就是這樣。王爺,那你認爲東洲,南洲,西洲,有哪裡可以跟中洲相比的地方呢?”

這句話一問,朱見注自己也沉吟了起來。不論人口,兵力,各地與中洲的確都差距甚大。

各地唯一能與中洲相比的,也就只有礦產資源了。

解雲當然不需要朱見注的回答,又道:“我中洲五千年曆史淵源,積累下來了無數眼睛看不見,卻又無比重要的規矩和傳統,這些傳統海納百川,將整個華夏的種子播撒全世界。但是你們不要忘了,你們的根基都還是在中洲。

沒有我中洲,各地都會像歐羅巴,大食人一樣野蠻生存。你們沒有電,沒有工業,沒有汽車,火車,更沒有電報,電話,火槍,炸藥。如果沒有這些東西,你們也都拎着大刀長矛與崑崙奴,與大食人,與那些歐羅巴白人打,你們打得過嗎?

漢王爺,如今你漢王府乃藩王中間勢力最大的王府,那麼我想問問王爺,你們有多少真理教衆?你們有多少發明創造?你們離開了大明,能製造出連發槍嗎?能製造出車牀嗎?能製造出汽車,火車嗎?

且不說這些,你們離開大明的工匠,能製造出萬噸巨輪嗎?沒有大型的萬噸巨輪,你們又如何跟外界貿易?難道靠小舢板嗎?”

這一番話說的朱見注無言以對,他卻不服氣地說道:“西洲將士常年作戰,有着中洲士兵難以比擬的士氣和勇猛。”

解雲看着他笑道:“這些將士難道不是我大明將士嗎?王爺將他們分成中洲將士,西洲將士,似乎有些不妥。”

朱見注又有些語塞了,卻見解雲站起身來,走到斜對面的隸屬於漢王府,卻由朝廷發放俸祿的漢山衛,長漢衛兩位指揮使面前,問道:“謝指揮使,毛指揮使,你們可還是我大明的指揮使?”

兩個指揮使不敢懈怠,抱拳而立道:“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

“很好!”解雲滿意一笑,又轉身說道:“不管東洲,西洲,南洲,這都是我大明疆域,在這裡生活的百姓,也都是我大明的子民。中洲富足,是整體的富足,是陛下數十年來大力發展真理,才讓百姓過上了好日子。

諸位有些年長之人恐怕也都清楚,數十年前的大明是什麼樣的?那個時候的大明面對草原上的蒙元餘孽,都難以應付。是當今陛下,研發出來了燧發槍,讓我大明將士面對蒙元騎兵,依舊可以佔據優勢。

在數十年之前,我大明何曾有過大規模的工業?連造槍都需要工匠一錘子,一錘子地敲打出來。

是陛下讓馬致才發明了車牀,是陛下仍然發明了軸承,是陛下讓人發明了橡膠,是陛下讓我大明每年鋼鐵產量由不到二萬噸,發展到現在的數千萬噸。

還有那蒸汽機,沒有蒸汽機,如今的海上能有如此的多的船隻,可以不用借風行駛嗎?不能!

蒸汽機,電力,這些都是陛下殫精竭慮,爲我大明百姓謀福利的結果。沒有這些,我們所有人也都像大食人,白人一樣,茹毛飲血,過着野蠻人的生活。”

朱見注心頭大震,他從來沒有仔細考慮過這方面的事情,總認爲這一切不過是社會發展到現在的自然變化。

雖然他知道當今陛下極爲重視真理教,還將真理教奉爲國教,要求百姓實事求是,重視真理髮展,但是他也不認爲這是皇上的功勞。

他笑着說道:“這是天下人共同努力發展的結果……”

“王爺此言差矣!”解雲絲毫不給朱見注面子,朗聲說道:“雖然陛下一直不讓人宣傳,但是這幾年大明中洲境內,已經開始爲這段歷史寫史,我大明的發展,幾乎全部都是陛下一手推動的。

就連真理教,也是陛下組建的。而真理教如何出現的,王爺不會不知道吧?還有那富國公馬迪,真正做到了一人富,天下富。還有藍貴妃,沒有陛下,鬥姆娘娘能將意思魂魄寄予她身,引領了我大明的化工,醫學發展嗎?

沒有藍貴妃,漢王府,晉王府,當初能抵擋西洲的瘴氣,在西洲落地生根嗎?”

一番話說的朱見注無言以對,剛好一位內侍走了進來,在他耳邊低語了一番。他起身笑道:“晚膳已經準備好了,諸位入席吧……”

漢王府準備的晚宴非常豐盛,西洲的奇珍異獸衆多,許多野味都是中洲難得一見的。

但是朱見注吃的食不甘味,看着解雲在衆人之中長袖善舞,備受推崇,他就感覺到了巨大的壓力。

他沒有想過要造反,這天下本來就是他們朱家的天下,造哪門子的反啊。

他只想讓漢王府能夠在西洲地帶擁有一定的自立權,這樣他這個王爺也可謂是一方霸主。

所以這些年,他一直盡力打壓地方官府,想要讓漢王府能不受地方官府的壓制。

可是,從解雲此行抵達西洲,他就有了一種不詳的預感。

他原本以爲漢王府現在的勢力已經足夠強勁,數萬精兵在西洲戰無不勝,各大土著部落在漢王府面前都不過是圈養的牲畜。

這一切卻都是假象,離開了中洲朝廷,漢王府什麼也不是。

想到這裡,他就覺得未來無光。

晚宴結束,送走了朝廷系統的官員,朱見注卻留下了漢王府的屬官們。面對衆人,他只問了一句話:“我漢王府發展四十年,如果沒有朝廷的支持,還能有什麼可以儀仗的?”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衆人面面相覷,不明白漢王的意思。

朱見注又道:“從明日開始,對我漢王府勢力範圍內的資產做一次全面統計,我要知道,我漢王府到底有多少家底,多少底蘊。”

相比漢王府的壓抑,朝廷系統的官員們一個個卻是歡愉無比。

以前的時候,地方官員們備受漢王府的壓制,不允什麼事,漢王府都想摻和一下,讓許多官員行事都受到不小的掣肘。

但是解雲一到,一番話說的漢王無言以對,可謂是揚眉吐氣。

這倒不是朝廷的官員們不盡心盡責,在這個家天下的時代,漢王府是宗室,他們當臣子的,只能盡力維護,而不能對着幹。

否則的話,就不是漢王府的錯,而是他們的錯。

他們只能自帶鐐銬與漢王府周旋,自然助長了漢王府的囂張氣焰。

但是現在,他們發現漢王府不過是個紙老虎。

在朝廷面前,漢王府也只能在規則以內行事,不敢有任何逾規。

特別是這次解學士的到來,也給了他們一個明顯的信號,那就是朝廷並沒有五十漢王府的作爲,並且有意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這些官員們並不都是得過且過之輩,在發覺到朝廷的信號之後,內心的底氣也充足了許多。

如果是在沒有廣播和無線電報的年代,朝廷根本不能掌握下層的聲音,這讓朝廷的統治會產生斷裂。

而現在不同,當他們能直接與朝廷進行對話的時候,漢王府對他們的影響自然也就減弱了。

有了這樣的心態,解雲在西洲想要開展調查和統計,得到的支持力度也就大了許多。

各地的信息通過無線電報彙集了過來,能夠讓解雲隨時瞭解到第一線的信息。

而因爲電報局控制在內務府的手裡,漢王向其他王爺發的電報,也被解雲第一時間就瞭解到。

看到朱見注想要邀請其他王爺一同來找礦,開礦,解雲忍不住笑了起來。

這就是雙方信息不對等的優勢,在漢王看來,他怕的是朝廷嫌他勢力太大對付他。

但是實際上,皇上並沒有單獨對付漢王府的意思。皇上的意思很簡單,那就是平衡。

平衡朝野上下,平衡官員與百姓,也要平衡各家王府之間的勢力。

現在,朱見注邀請其他王府來西洲開礦,想要依靠西洲的礦產來拉攏其他王府。

但是對解雲來說,他這番舉動恰好是朝廷想要做的,現在不用朝廷行動,漢王府自己就已經先做了。

邀請了其他王府來西洲,捨棄一部分利益,拉攏更多的王府與朝廷對抗,這在漢王看來是明智的做法。

如果朝廷真的想要對付漢王府,這不失爲明智之舉。

可是朝廷的目的不是針對某一家,只是想要平衡漢王府過大的勢力,現在漢王府的所作所爲,不過是殊途同路。

所以,看到漢王這樣做,解雲是非常開心的。

“發電報去南洲,讓南洲總督府早日派船將各家王府的代表送過來。這樣一來,我們也能早日返回大明瞭。”

解雲當然也不是什麼都不做了,既然漢王府誤會了朝廷的意思,那當然要將錯就錯,故意誤導漢王府繼續積極推動合作。而且,他還要在其他方面給漢王府施加更大的壓力。

六月十七,解雲在抵達漢河水電站視察的時候,表示朝廷將會加大在西洲的開發力度,今後將會派駐更多的工匠和技術人員前往漢州府。

六月二十五,解雲檢閱了漢州府的兩大護衛營的軍演,表示朝廷目前因爲生產有限,所以暫時不會考慮給他們換裝連發槍。

七月初三,解雲抵達了漢州府南方的清江口海軍大營,表示朝廷需要海軍能夠在西洲發揮更大的作用,並且要求西洲海軍要像中洲一樣,組建屬於自的海軍陸戰隊,能夠在陸地上打仗,打硬仗。

七月初七,解雲乘坐火車抵達了黃金城,要求黃金城擴大防衛面積,向北方進軍,協助漢王府加大對土著的剿滅。

這一切,都給了漢王府極大的壓力,似乎朝廷已經準備好對漢王府動手了。

(不好意思,這幾天有點事,更新有點拖延了。最後的大結局階段,我儘量圓滿結尾。新書也在準備中,迴歸老妖最擅長的題材,也是老妖最喜歡寫的題材。)

第一三四章 寧波第五十一章 絕不後退第一二四章 迎接(第十更求訂閱)第二十六章 什麼是皇帝第二十八章 紀綱第一二九章 陳誠(求訂閱,求月票)第一四八章 寶船第十七章 師弟第一一零章 如意第八章 鄭家第六十四章 喜好第一六三章 感激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一四八章 寶船第八十八章 過年第九十六章 中秋第五十八章 壓力第一四九章 登基第八十七章 叔侄第六十六章 制度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第三十章 心態第十章 囚禁第六十六章 制度第二一五章 琉球第五十六章 銅山第三十二章 墳第九十二章 華夏第六十章 佈局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十二章 藉機第十五章 殿下,使不得啊第十七章 師弟第二三四章 家宴第一四三章 風向(紫軒煜塵盟主加更2)第八十一章 紛擾(八千字大章求訂閱)第三十六章 環境第一二零章 震動第二十一章 要借題發揮第二二零章 新氣象第二二五章 下西洋計劃第九十一章 城市建設第九十八章 目標第三十五章 真相大白第六十章 佈局第一五九章 心機第七十二章 改進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一二九章 歸天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二十八章 紀綱第十七章 文明與愚昧第四十七章 繞行第九十八章 劉江抵京第五十八章 經濟控制第四十六章 教孫第一二五章 選才第二三一章 移花接木第十二章 代理人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一三零章 靜與動第十一章 要下西洋了第五十五章 希望第十七章 文明與愚昧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五十一章 大明來了第二十九章 大明的變化第二十五章 分工第一二九章 陳誠(求訂閱,求月票)第一一九章 官司(第五更)第一七一章 關係第九章 旅途第九十七章 送行第四十章 無所適從(一萬字大章求訂閱)第五十一章 大明來了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二十七章 白左第一一五章 戰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九十一章 專利第十章 學與道第二00章 分功第二一五章 琉球第十章 輿論控制第一四三章 風向(紫軒煜塵盟主加更2)第一五九章 心機第七十八章 海軍司令第七十二章 相見第四十章 遠行第七十八章 海軍司令第二十四章 表白心跡第一一五章 二狗子(求訂閱,求保底月票)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十九章 思想第三章 克太子第一二八章 西域使團第十二章 第一次下西洋
第一三四章 寧波第五十一章 絕不後退第一二四章 迎接(第十更求訂閱)第二十六章 什麼是皇帝第二十八章 紀綱第一二九章 陳誠(求訂閱,求月票)第一四八章 寶船第十七章 師弟第一一零章 如意第八章 鄭家第六十四章 喜好第一六三章 感激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一四八章 寶船第八十八章 過年第九十六章 中秋第五十八章 壓力第一四九章 登基第八十七章 叔侄第六十六章 制度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第三十章 心態第十章 囚禁第六十六章 制度第二一五章 琉球第五十六章 銅山第三十二章 墳第九十二章 華夏第六十章 佈局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十二章 藉機第十五章 殿下,使不得啊第十七章 師弟第二三四章 家宴第一四三章 風向(紫軒煜塵盟主加更2)第八十一章 紛擾(八千字大章求訂閱)第三十六章 環境第一二零章 震動第二十一章 要借題發揮第二二零章 新氣象第二二五章 下西洋計劃第九十一章 城市建設第九十八章 目標第三十五章 真相大白第六十章 佈局第一五九章 心機第七十二章 改進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一二九章 歸天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二十八章 紀綱第十七章 文明與愚昧第四十七章 繞行第九十八章 劉江抵京第五十八章 經濟控制第四十六章 教孫第一二五章 選才第二三一章 移花接木第十二章 代理人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一三零章 靜與動第十一章 要下西洋了第五十五章 希望第十七章 文明與愚昧第五十七章 撥動歷史第五十一章 大明來了第二十九章 大明的變化第二十五章 分工第一二九章 陳誠(求訂閱,求月票)第一一九章 官司(第五更)第一七一章 關係第九章 旅途第九十七章 送行第四十章 無所適從(一萬字大章求訂閱)第五十一章 大明來了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二十七章 白左第一一五章 戰第一零五章 纏腳禁令第九十一章 專利第十章 學與道第二00章 分功第二一五章 琉球第十章 輿論控制第一四三章 風向(紫軒煜塵盟主加更2)第一五九章 心機第七十八章 海軍司令第七十二章 相見第四十章 遠行第七十八章 海軍司令第二十四章 表白心跡第一一五章 二狗子(求訂閱,求保底月票)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十九章 思想第三章 克太子第一二八章 西域使團第十二章 第一次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