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二章 春闈

永樂十九年二月的應天府,幾乎全民都陷入了火車試運行帶來的震撼之中。

只需要兩個,最多四個銅板,就能上車享受一番。導致了這一列四節的火車,從投入試運營開始,就火爆異常。

許多老百姓根本不是爲了出行,只是爲了享受一番坐車的樂趣,不厭其煩地一次次乘坐。

以至於半個多月過去了,這列火車還沒有真正擔負起應有的職能。

這不像是一列城市火車,而彷彿是遊樂場的過山車。

工部也在加班加點地製造更多的車頭,更多的車廂,想要早日把其他幾條線路的火車也運營起來。

不過在全國來說,影響最大的還是三月將要舉行的春闈。

作爲封建時代唯一改變自身命運的渠道,科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後世的許多人將科舉與高考相比,其實大謬。

考上大學,雖然能改變自身的命運,但是跟科舉相比,遠遠不如。因爲科舉改變的不僅僅是自身的命運,更是在這個以出身定位的僵硬階層向上的臺階。

後世的萬民平等,如今卻是士農工商階級分明。

考上大學只是給了你一個平臺,但是科舉卻是將一個底層人變成上等人。

如今的科舉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爲題,規定文章格式爲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註》爲準。

《四書集註》是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於一體的經義釋注。

朱熹少年得志,但由於他的政治立場和思想觀念與當權者相逆,所以仕途頗爲坎坷。

且不談他私德如何,僅憑此書來講,他的確算得上是一代大家。

在朱瞻基看來,他的很多思想其實非常落後,但是在這個時代,還沒有誰能像他一樣,在儒家經義裡面將整個社會層次和關係分析的如此清楚。

朱熹的深刻之處在於,把孔孟置於正宗,同時又把董仲舒陰陽五行,把張載、周敦頤、二程的觀點,以及佛教的滅欲觀和道家的哲學與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細緻地構造出內容精深的新儒學體系。

儒學在世界觀、方法論上的短處被克服了。

這也使佛、道等學說再也不會動搖它了,並且還要主動靠攏。

南宋以後,蒙元一直到明朝這幾十年,三教合一的趨勢,實際上就是他那個時候打下的基礎。

宋以後一直到現代的幾百年間,《近思錄》、《四書或問》、《四書章句集註》一直被奉爲正統。

這就充分說明了朱熹的觀念不僅與當權者,與宗法體制十分的適應,更與整個社會的架構相輔相成。

朱瞻基要打破的是儒家的壟斷,卻不是要顛覆儒家的思想。

實際上,坐在皇儲這個位置上,享受着萬民愛戴,享受着既得利益,他又怎麼可能會去拆自己的臺。

所以,要變的是儒家,不是儒家思想。

只有儒家思想,才能支撐一個大一統,共同文化圈的龐大帝國的文化底蘊。

道家和佛教,雖然有着不少深刻的哲學思想,但是因爲不具備凝聚的體系,所以指望不了。

朱瞻基現在就希望一清子他們,能搞出一個更有效率和凝聚性的真理教義出來。

他不奢望能搞一個馬克斯主義出來,那也不切實際。

但是隻要能爲大明所用,打破儒家禁錮思想,符合大明發展利益的教義,就足夠了。

三月初八,空置了大半年的應天府貢院在被好好清理了一番之後,開門迎客。

將近兩萬來自大明各地,包括交趾和朝鮮,東瀛的舉人們,紛紛揹着行囊,住進了號房。

三年一度的春闈正式拉開了序幕。

三月十五,貢院進行最後一場考試的時候,在大朝會上,朱瞻基正式頒佈了《勳貴子弟義務服役令》。

這個太孫令的頒佈並不容易,因爲從正月裡開始提起,就遭到了不少勳貴的反對。

就連張輔,也覺得朱瞻基有些太激進了。

雖然從朱元璋開始,幾任皇帝都對武將防範甚嚴。但是不管是朱元璋,還是朱棣,他們都是打壓一撥,拉攏一撥,扶持一撥。

只有這樣,兵權才能穩定。

但是朱瞻基現在這樣頒佈這個《勳貴子弟義務服役令》卻是針對所有的勳貴,武將。

哪怕就是現在朱瞻基最親信的勳貴,武將們,對此也是大有意見。

但是朱瞻基早有準備,拿出了南洲,東洲,西洲三地開發作爲誘餌。

如今的這三地早就被勳貴們視作黃金寶地,只等朱棣班師回朝,就要進行大開發。

誰去開發?當然是這些勳貴,武將們了。

但是能把這些事交給這些紈絝子弟嗎?只是這樣一分析,反對的意見就減弱了不少。

同時,從北明山回來的鄭能被朱瞻基任命爲羽林衛指揮僉事,專門負責肅清京城治安。

對這個得罪人的活,鄭能是不想接的。但是,朱瞻基卻不許他推脫,而且又拿了撒馬爾罕總督一職來吊着鄭能。

鄭亨想要當撒馬爾罕總督,不付出一點代價怎麼可能。

他們成爲了孤臣,朱瞻基才能放心讓他擔任撒馬爾罕總督一職。

鄭能也知道自己無可選擇,只能充當了朱瞻基手裡的這把刀。

在他雷厲風行的行動之下,十餘天的時間,就抓了一百多個在京城仗勢欺人的紈絝子弟。一些原本可大可小的事情,現在都往重了判。

該打板子打板子,該服勞役服勞役,該坐牢坐牢。

而且這一次,任何人說情都不管用。不管是總兵的兒子,還是國公的孫子,全部依法處置。

雖然沒有殺人,卻也讓那些紈絝子弟膽戰心驚。短短半個月的時間,京城的風氣登時好了許多。

這一下,那些勳貴家族再寵子弟,也知道朱瞻基是當真了。

何況,他們雖然寵一些家族子弟,也未必沒有望子成才的想法。反正不過是扔軍營裡訓練一兩年,這一次再沒有人反對了。

處理好了這件事,朱瞻基暫時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的教育上面。

過了正月十五,朱瞻基的十四個已經五歲的孩子,就全部被安排到了羽林衛學靠近孝陵的京城外鐘山下進學。

這裡是祖陵,其他人等都不能靠近,也不能隨便動土。

當初朱瞻基要給自己的孩子建學堂,還遭到了呂震的反對。

不過下馬橋這裡在大開工,光是一座理工學院,佔地面積就超過了兩平方公里。

而且內監也在給朱棣修建陵寢,到處都在開工。動這麼大幹戈,只是建一座園林式的小學堂,當時絲毫不起眼。

等呂震發現的時候,這裡已經把房子都建好了。他對此也無可奈何,已經動工了,總不能把房子拆了,何況拆了也是動工。

這個園林的面積不算大,只有三畝地,位於山腳下前湖與羽林衛學之間。除此之外,湖邊預留了幾十畝的地。現在直系未成年孩子還少,等以後有了孫子輩,數量可就多了。

何況,現在只有小學,以後還會設置中學,大學,不預留足夠的土地可不行。

外人一開始對朱瞻基不在宮中授課還有些不解,不過看到東瀛王儲明仁也被安排到這裡進學,心裡似乎有些明白了。

除了安排明仁在前湖學堂就學,朱瞻基還在南方不遠的月牙湖畔,給秋子安排了一個別院。

明仁他們都是連續上三天課,玩一天。這三天中,所有的孩子都不能離開學堂,吃住都在裡面。

當母親的要是捨不得,每日中午,傍晚可以去探望一會兒。

這樣安排沒有別的意思,也不是給孩子們一個愉快的童年,關鍵就是有個藉口讓秋子經常出門,送上門來。

這個皇家蒙學的山長,朱瞻基讓藍煙擔任,因爲只有她,才更瞭解後世的學校是什麼樣的,這個學校有哪些不足。

因爲孩子們還小,十五個孩子分成了一個班,沒有要大儒來教,而是由后妃們開始教他們拼音字母。

這個蒙學的孩子只有十五個,但是不代表只有十五個學生,實際上,這裡的學生數量超過了兩百個。

只不過,其他的學生都已經是成年人,她們是宮裡的宮女。

在朱瞻基的要求下,所有超過三十歲卻沒有被放出去的識字宮女,都必須接受拼音教育。

今後的幾年,朱瞻基將會在應天府開設多家新式小學,她們這些無依無靠的宮女,將會是今後的學堂老師。

只要學會拼音,以後不用等先皇去世或者大赦才能放回家,這讓內宮裡的三千多宮女大部分都趨之若鶩。

除了能在貴人們面前掛上號的宮女,整個皇宮裡面,宮女是比太監還要更低等級的存在。

她們的地位卑下,毫無人權,不要說貴人們,就是太監們也能欺負,每年打死的不知道有多少。

而且,她們入宮的時候少不經事,大部分因爲了解後宮隱晦,終生不得出宮。

即便是年老色衰了被放出宮,爹孃早已過世,有些兄弟子侄憐憫的,還能供奉到死,更多的卻是連自己的親人都不認自己了。

許多宮女就是被放出宮,自己不能生活,不得已,又自求進宮,到內庫那邊做工爲生。

但是內庫那邊基本上是沒有入宮的年輕宮女,人家幹活利索,自然受待見,他們這些手腳不便的,也就是求一口吃食活命。

朱瞻基再不尊重女人,但是有着後世的男女平等想法,自然是看不下去的。

但是他現在還不是皇帝,也不能當了朱棣的家,所以先換一種方式,給這些宮女找一個出路。

那些儒生一開始不可能接受漢語拼音,但是她們能接受。除了她們,還有那些老太監,只要識字,朱瞻基都願意打發他們去當一個蒙學老師。

兩百個宮女當然不是全部,她們只是一些代表,學會了拼音,回去了之後還會再教授他人。

這些都識字的宮女,太監,只要應天府這邊,百姓能接受他們教孩子,也就等於接受了這種教育方式。

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等到第一批接受了拼音教育的人成長起來,他們自然能看到拼音教識字,會比死記硬背更加有效果。

不過他還沒有算,他既然在皇室用拼音教學,民間百姓哪有不有樣學樣的呢?

在這個集權社會,他的偏好,就是全國人都要跟着一起喜歡的。

一年級的教材很簡單,也就是拼音,看圖識字,乘法表這些。

除了這些,朱瞻基也讓後宮妃子們編撰一本十萬個爲什麼,用淺顯易懂的對話方式,解釋世間的一些自然現象,甚至是大道理。

這纔是培養一個孩子對一切未知產生好奇,甚至探索之心的最佳方式。

朱瞻基沒有想過自己的孩子全部都能成才,但是隻要不拖後腿,不管在哪方面都有所展現,就足夠了。

這個學校真正的學生只有十五個,老師的數量卻多了幾倍,每個孩子的貼身太監和宮女也在學校裡面做義工,但是上課期間,任何人都一視同仁地遵守校規。

朱瞻基在教育上幫不上忙,但是在學校裡建了一個遊樂場,讓他們在上課之餘,有個能玩耍的地方。

當然,也免不了偶爾出去偷一下腥。

對此,不要說他的后妃們,哪怕就是那些文官,也沒有當一回事,跟大部分帝王相比,朱瞻基的私德好的幾乎無可挑剔了。

三月十八,這一日春闈結束,而朱瞻基短暫的閒暇時光,也告一段落。

接下來的這一個月,將會是他最忙碌的時候。

朝廷需要從這一萬多舉人裡面挑選出來一千多進士,而他,也要從這些人裡面,挑選出一些種子。

如今是明初,不是人才氾濫的明末。所以如今每科選中人數雖然不會超過五百,但是選用人數卻超過一千。

永樂一朝,如今經過了六次春闈,每次選用人數都超過了一千二,凡是三甲,哪怕殿試被黜落,也會與其他人再次篩選,選爲庶吉士,委任官職。

這主要是因爲明初到處都缺讀書人,到處都缺官員。

不過這幾年朱瞻基任用了不少工匠爲官,這一科,他決定從嚴選拔。

後世每次只選三百多人,他也應該這樣做,讓那些讀書人都知道,當官不僅僅只有科舉這一條路。

(春節期間,事務繁忙,明天又有朋友結婚,要去幫忙,還要給他跑幾百裡接親。明日中午不喝酒,儘量早點回來更新。請大家體諒,初九以後,恢復正常更新,我也開始慢慢還債。)

第一二八章 病危第十八章 暗地聯絡第五十三章 敗逃(求推薦)第九十四章 懂事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第三十六章 環島之行第二一七章 心思第十九章 厚賞第一二九章 歸天第一五七章 攪屎棍第九十一章 專利第一五七章 攪屎棍第一三四章 寧波第一五五章 一邊倒第一五八章 謀劃第三十四章 探索第九章 手段與目的第一八四章 家(搖搖搖頭盟主第八更)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二十三章 發明帶來的欣喜第一章 大明之大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三十九章 德里蘇丹國第二十一章 白蓮教第二二二章 心態與進京第八十七章 叔侄第十四章 爵位第十三章 人心第六十三章 出海第三十七章 機遇第二十八章 對比第五十章 交戰第一零七章 戰爭的紅利第一二零章 偶遇(求訂閱)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二零一章 成本第一五零章 臨戰(求訂閱)第四十章 天道第七十九章 認錯第八十二章 目光第二十四章 表白心跡第一一二章 捱揍第一一二章 捱揍第一四一章 緣由(紫軒煜塵盟主加更1)第一二四章 黃金(祝大家情人節快樂)第五十一章 大明來了第四十六章 無奈第十九章 變化第七十四章 相見第七章 呂宋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七十三章 處罰第五十六章 各方反應第六十七章 結盟第一章 大明之大第二十章 曙光第八章 習武第四十一章 緊迫第七十章 工匠第六十八章 回宮第二十七章 計劃書第一一零章 工序第五章 天才第一二七章 自作第七十二章 改進第十五章 局勢與大勢第二章 家天下第八章 習武第四十章 遠行第一四三章 風向(紫軒煜塵盟主加更2)第二一零章 活捉與貿易第二十九章 達芬奇的冒險(八千字大章)第十章 學與道第三十三章 抵達南洲第一八四章 家(搖搖搖頭盟主第八更)第三十八章 處政與安排第一八零章 試驗第四章 西北第七十二章 改進第一四六章 準備出征第八十五章 緣由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二一五章 琉球第六十九章 兄弟第一九五章 再上征途第一一一章 滑翔翼第十九章 變化第七章 呂宋第六十七章 結盟第二二四章 實力與裝比第八十一章 紛擾(八千字大章求訂閱)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十二章 藉機第二二六章 籌備與立威第一六八章 燧發槍第一一五章 戰第七十七章 科學教第八章 控制手段 解開心結第一三七章 改造和改進(搖搖搖頭盟主加更4)第九十三章 格物
第一二八章 病危第十八章 暗地聯絡第五十三章 敗逃(求推薦)第九十四章 懂事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第三十六章 環島之行第二一七章 心思第十九章 厚賞第一二九章 歸天第一五七章 攪屎棍第九十一章 專利第一五七章 攪屎棍第一三四章 寧波第一五五章 一邊倒第一五八章 謀劃第三十四章 探索第九章 手段與目的第一八四章 家(搖搖搖頭盟主第八更)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二十三章 發明帶來的欣喜第一章 大明之大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三十九章 德里蘇丹國第二十一章 白蓮教第二二二章 心態與進京第八十七章 叔侄第十四章 爵位第十三章 人心第六十三章 出海第三十七章 機遇第二十八章 對比第五十章 交戰第一零七章 戰爭的紅利第一二零章 偶遇(求訂閱)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二零一章 成本第一五零章 臨戰(求訂閱)第四十章 天道第七十九章 認錯第八十二章 目光第二十四章 表白心跡第一一二章 捱揍第一一二章 捱揍第一四一章 緣由(紫軒煜塵盟主加更1)第一二四章 黃金(祝大家情人節快樂)第五十一章 大明來了第四十六章 無奈第十九章 變化第七十四章 相見第七章 呂宋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七十三章 處罰第五十六章 各方反應第六十七章 結盟第一章 大明之大第二十章 曙光第八章 習武第四十一章 緊迫第七十章 工匠第六十八章 回宮第二十七章 計劃書第一一零章 工序第五章 天才第一二七章 自作第七十二章 改進第十五章 局勢與大勢第二章 家天下第八章 習武第四十章 遠行第一四三章 風向(紫軒煜塵盟主加更2)第二一零章 活捉與貿易第二十九章 達芬奇的冒險(八千字大章)第十章 學與道第三十三章 抵達南洲第一八四章 家(搖搖搖頭盟主第八更)第三十八章 處政與安排第一八零章 試驗第四章 西北第七十二章 改進第一四六章 準備出征第八十五章 緣由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二一五章 琉球第六十九章 兄弟第一九五章 再上征途第一一一章 滑翔翼第十九章 變化第七章 呂宋第六十七章 結盟第二二四章 實力與裝比第八十一章 紛擾(八千字大章求訂閱)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十二章 藉機第二二六章 籌備與立威第一六八章 燧發槍第一一五章 戰第七十七章 科學教第八章 控制手段 解開心結第一三七章 改造和改進(搖搖搖頭盟主加更4)第九十三章 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