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呂宋

許柴佬明初僑居呂宋,因經商有方,加上與當地土人關係密切,後成爲呂宋島鉅富。

鄭和當初下西洋,從朱棣處領取了不少空白委任狀。見許柴佬在當地聲名遠揚,又善於拉攏關係,就不要錢一般,冊封了許柴佬爲總督。

許柴佬遂以呂宋總督的名義,宣佈將呂宋島歸附大明,成爲大明的屬國。

這十二年間,他上忠朝廷,下效黎民,勵精圖治,身體力行。

除此之外,他不遺餘力地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施行孔儒禮仁之治,傳播閩南農漁工商先進技術,大興造船、紡織、製陶、種茶諸業,深受當地人擁戴。

朱瞻基也是來到這個時代,才知道原來在西班牙入侵菲律賓之前,大明竟然還曾將國土衍伸到了南洋地區。

呂宋有大明的總督,並且得到了大明一直以來的支持。

而舊港宣慰布政使司,更是有大明的駐軍。

除此之外,南洋包括西洋,有超過五十個小國自認是大明屬國,長期在大明派駐使節,並且有些國王都住在大明不再回國。

朱瞻基想不通,爲什麼大明最開始手裡這樣一副好牌,到最後卻打的一塌糊塗,一敗塗地呢!

他不知道的是,這一切都怪他這個身體的原主,一個被儒家吹到天上,實際上卻是民族罪人的好皇帝。

在原本的時空,遷都北平之後,朝廷對南洋的控制力就降低了不少。

交趾的叛亂牽扯了太多朝廷的精力,在這樣一個地區,每年要耗費數十萬兩銀子甚至上百萬兩銀子的軍費,但是獲得的利益只有區區七萬兩。

短視的文臣們覺得爲這個蠻夷之地耗費太多的精力不划算,勸說朱瞻基放棄交趾。

但是,他們誰都沒有想到,放棄交趾的行爲是推倒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當大明放棄了這個控制南洋的據點之後,整個南洋地區的小國都看到了大明帝國的虛弱。

朱棣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調整了朱棣的擴張政策,對內採取措施減輕民困,對外進行戰略收縮。

當時由於營建北京、連年北征,致使軍民疲敝、財政緊張,夏元吉勸說他停罷下西洋,朱高熾贊同。

朱高熾對外政策的收縮不僅體現在下西洋上,在安南問題上也是如此。他只當了十個月的皇帝,但對交趾黎利等人進行招撫的政策始於其手。

他召回素有民望的黃福,聽信宦官山壽等人的建議招撫黎利。這些招撫舉動延誤戰機,給了黎利喘息壯大的機會,直接導致明軍在安南的形勢嚴重惡化,最終朱高熾的繼任者朱瞻基不得不棄置交趾。

宣德五年安南復立標誌着明朝在陸路上的戰略退卻,中南半島諸國不再馴服。停下西洋標誌着明朝在海路上的戰略退卻,海島諸國壓力驟減。

明朝在南海地區軍事存在的消失直接導致西洋朝貢體系的鬆散與瓦解。明宣宗棄交趾布政司引發的地緣地震是朱瞻基也沒有料到的。

爲了保住面子,他命年老的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可是這個時候,呂宋的許柴佬已經回了福建老家,舊港的軍隊撤離以後,南洋各國也都不再搭理大明。

整個大明在南洋的勢力版圖,因爲放棄交趾,導致了全面破裂。

也因爲這個原因,後世的皇帝們對南洋都失去了興趣,總覺得吃力不討好。

更主要的是土木堡之變導致了戰略中心北移,大明由此成爲了一個大陸國家。

朱瞻基雖然不知道這些,他也不認爲自己是個才華超人之輩,但是他很清楚,有着先知的身份,他能把一把臭牌打成好牌,最起碼,拿着一副好牌,他不會打臭。

二月初六,船隊藉着來自北方的信風風勢,抵達了呂宋島的北部,這裡的景色已經與大明有了顯著的區別,許多從來沒有來過南國的士兵們都一個個好奇地看着東邊的陸地。

船隊沿着呂宋島的西側航行,距離大陸並不遠,能夠清楚地看到大陸的輪廓。

艦隊裡些噸位更小的船,他們距離大陸更近,偶爾遇到大的村落,還會派出平底船上岸去探聽情況。

出使的艦隊裡不缺少通事,許多福建在南洋打拼的人,也會當地的土話。在南洋地區,語言問題並不是障礙。

呂宋島北部的人口衆多的伊洛克人,大部分部落都成爲了華人的盟友,將許柴佬奉爲首領。

許柴佬教會了他們種植水稻,甚至還包括了種植棉花,解決了他們一直以來的糧食短缺和布料短缺問題。

面對中南部的他加祿人,許柴佬積極參與他們與人口最多的米沙鄢人之間的民族和領土矛盾,積極調停他們之間的糾紛。

呂宋南部的各島,幾乎都是蘇祿國的地盤,被三王統治。他們曾經冒犯過鄭和的艦隊,在知道大明帝國的威勢之後,都臣服在了大明帝國的腳下,甘願成爲大明的附庸。

因爲這個原因,他們也認同許柴佬在呂宋的統治地位,並且將許柴佬當做了他們與大明之間溝通的橋樑。

所以許柴佬雖然在呂宋能夠控制的人口並不多,但是他在呂宋的統治地位,目前卻非常穩定。

朱瞻基看着手中的關於呂宋的資料,許久之後才嘆了口氣。“本來想在南洋地區殺雞駭猴,如今卻找不到目標。”

坐在他下首的金闊,趙永亮,薛祿等人都爲之大汗。光憑這句話,他們就發現這位太孫在打仗的興趣方面,一點也不遜色與那位陛下。

如果朱瞻基能猜到他們的心思,一定不會認同他們的想法。因爲朱棣只是單純的喜歡打仗,而他卻是想通過打仗獲得更多的好處。

如今大明對南洋的控制還是太鬆散了,缺少制約的力度。

薛祿笑着說道:“想要打仗還不簡單,殿下只需要隨便找個藉口,就能懲戒他們一番。”

朱瞻基搖了搖頭說道:“不划算,通過打仗搶的東西,還沒有通過貿易賺的多,何必要打仗?”

菲律賓雖然盛產金礦和銅礦,但是現在大多還沒有被發現。當地的土人手裡,那些黃金都相當分散,靠搶,也只能搶一些明面上的財富,還會讓雙方的關係惡化。

但是通過貿易,能夠讓他們心甘情願地把所有的黃金都拿出來,換他們想要的精美布料,絲綢,還有工具。

黃淵打斷了兩個戰爭狂的思路問道:“殿下,明日就能抵達北明街了,前軍目前已經抵達此處,爲迎接殿下做準備。孫少監已經做出瞭如何把這些土人誘上大明的這條船的計劃,我們也該好好合計一下。”

朱瞻基笑道:“許柴佬已經做的很好了,我們只需要加大對他的扶持力度就好。”

許柴佬雖然作爲鉅富,傳授當地土人農漁工商先進技術,大興造船、紡織、製陶、種茶諸業,但是他的力量有限,即使有這些技術,也都只是初級的加工工藝。

這一點是符合大明的利益的,因爲這種初級的技術恰好是將這些土人拉上大明這條船的手段。

只有讓當地的土人學會開始享受,他們才能知道大明的絲綢比土布更舒服,才能知道大明的茶葉比呂宋的茶更香,才能知道大明的瓷器比粗製亂造的陶器更精美。

朱瞻基要做的就是加大對技術輸出的控制,一些先進的技術不能傳授給他們,然後就是加大對許柴佬的扶持,增強他自身的武裝力量。

所以,他要求孫林他們針對呂宋的實際情況,做出一份計劃,爭取將呂宋島的土人們都綁上利益環節,讓他們甘心情願被大明利用,成爲大明發展的基石。

這可比大明勞師動衆地發動戰爭要划算的多。

如今世界處處都是地多人少,道路崎嶇,即使發動戰爭,他們往山裡一躲,想找他們都不容易。

西方各國對世界的佔領,充滿了暴力和殘忍,其實這主要是他們人數太少的原因造成的。

在征服美洲的過程中,他們的人數根本不能控制當地的局勢,爲了安全,他們只能殺殺殺。

但是大明的人數要多的多,完全沒有必要利用這種極端的手段。而且,東方的儒家文化雖然會消磨掉人的脾性,但是在統一思想,教育潛化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優勢。

所以,恩威並濟纔是正道。

當然,這並不是說就不用使用暴力,最少在南洋這些已經認同了大明高高在上的民族面前,不需要動用暴力手段。

至於那些不服從大明統治的民族和部落,自然要從肉&體上把他們消滅。

傍晚時分,大明的艦隊已經抵達了後世的林加延海灣,但是因爲船隊龐大,大部分船隻都不能靠近海岸,只能分散開來,綿延了數十里。

天色已晚,也不能靠岸,所以朱瞻基的旗艦並沒有靠岸,等待明日天亮再靠岸。

不過,一艘傳令船接上了岸上迎接的許柴佬和一幫土人的部落首領,來到了朱瞻基的旗艦。

這裡面,就要屬今年已經五十歲的許柴佬最爲激動。

許柴佬的祖籍泉州晉江深滬鎮,其父在朱元璋大力打壓大食商人期間趁勢而起,積攢了不少家底。

但是後來朱元璋施行海禁,已經嚐到了甜頭的許家人捨不得放棄南洋貿易,就以許柴佬爲首,直接帶領一支船隊以呂宋爲據點,繼續發展海貿。

永樂三年是許家的轉折點,他因在呂宋聲名遠揚,頗具聲望,他被鄭和任命爲呂宋總督。

雖然這個職位在大明的官場序列裡面並不被承認,但是最起碼有了一個官方身份。

有了這個身份,他就能無所顧忌地返回福建,並且從福建帶來了更多的人和技術。

除了不能直接進行貿易,他比其他人多了無數的便利,並且因此迅速發展了起來。

在如今的呂宋,他已經成爲了一方霸主。從大明街(馬尼拉)到北明街(林加延)是呂宋島上最大的平原地區,這裡土地肥沃,水流縱橫,有無數的良田。

他教會了當地的土人種植水稻,並且開發出來的良田已經能出產吃不完的糧食。

整個呂宋島的土人都開始跟他貿易,從他這裡購買各種商品。銀錢他已經不缺了,他就只想能在死之前得到大明的承認。哪怕只是封他一個九品芝麻官,也比現在這個有名無實的總督更好。

這個所謂的總督他根本就沒臉往外提,跟真正的總督比起來,他這個總督更像是一個笑話。

去年年底,他就得到了消息,太孫殿下要親自下西洋,並且將會在呂宋暫留。

得到這個消息,別提他有多興奮了。這可不是鄭和那個宦官,而是真正的龍子龍孫。

他這個小商人能夠親自接待龍子龍孫,這是他許家祖墳冒青煙了。

爲此,他重新整修了大明街的家宅,等待着殿下的到來,卻不防,他到呂宋的第一站,竟然是這個總共也沒有多少人住的北明街。

這裡不過是他設立的一個據點,爲海上航行的船隊服務,觀測海盜。

他不知道殿下爲什麼要在這裡暫留,但是肯定要順從殿下的意思,所以趕緊帶着這裡的部落首領們一起來這裡迎接。

那些土人看到比城牆還要巨大的戰艦隻會覺得恐懼,因爲他們完全不能理解怎麼能做出如此巨大的戰船。

但是許柴佬的心裡只有激動和自豪,因爲他是一個大明人!

一衆人等上了旗艦,看到如此威武嚴明的士兵,小腿肚子都忍不住顫抖了起來,要不是前面有人帶路,他們根本不敢在這旌旗如林的船上走動。

穿過那些已經落帆的桅杆,他們終於看到了站在足有十米高的甲板上的朱瞻基。

沒等內侍提醒,許柴佬就已經認出了穿着龍袍的朱瞻基,他撲通一下跪了下去,扯着嗓子喊道:“泉州許柴佬,拜見太孫殿下!”

其他人等楞了一下,也都驚慌失措地跟着跪了下去,腦袋重重地一下一下磕在甲板上。

看到這一幕,朱瞻基的心裡還是很高興的。這個許柴佬雖然人在呂宋,但是從他的表現,說明他仍然自認是個大明人。

朱瞻基回首跟李亮低聲吩咐了一句,李亮也扯着嗓子喊道:“召呂宋總督許柴佬見駕,其他人等入會客室等候。”

(本來月初準備加更,但是卻感冒了,頭昏腦漲。先更四千字,要是好轉了就再來一更。本月更新承諾不低於二十萬字)

感謝額吐你哦,竹籤子,山青盈,燈火見人家,隨豬奔跑的打賞,謝謝大家的支持

第二三零章 忌諱與機會第一五六章 警告(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6)第一一八章 納吉(還有嗎……)第三十九章 趙王(求推,求收)第十一章 逆反第二二四章 實力與裝比第三十三章 經驗第六十三章 出海第四十八章 活動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第二十五章 階級論第一一零章 工序第一四八章 小題大做第一九四章 後院穩定第六章 東洲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一七五章 傳聞第六十章 佈局第三十五章 理想第一零二章 傻妞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一四五章 安排第一三七章 改造和改進(搖搖搖頭盟主加更4)第一一六章 拜師(二更求訂閱)第八章 習武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八十八章 發現第九十四章 懂事第二十二章 糧食哪去了(汐牧羊人宗師加更)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三十三章 抵達南洲第三章 新生活第十五章 殿下,使不得啊第一三八章 推讓第二一零章 活捉與貿易第一九六章 無需再藏第一零六章 見聞(八千字大章)第四十一章 緊迫第二三六章 太孫下西洋第二二六章 籌備與立威第二十一章 聚合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四十八章 異心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單章求訂閱,求月票第一零四章 新奇第二十章 錦衣衛第二二四章 實力與裝比第一一四章 選定第九十一章 各有所圖第四章 蒲家第二二八章 輿論宣傳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十九章 厚賞第五十九章 代理人第一三四章 寧波第一二二章 銀元第四十六章 教孫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四十四章 聯絡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四章 誰家天下第六十五章 文臣第一零一章 冒險第二十四章 表白心跡第一六七章 產學研一體化第四十九章 大勢第四十二章 青壯派第二十九章 不同的路第六章 分道第一九八章 火第五十四章 勝利第七十二章 相見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二十四章 表白心跡第六十二章 抓捕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一零六章 水泥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七十四章 商議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十章 輿論控制第二零二章 報仇第一八零章 試驗第九十八章 劉江抵京第三十五章 真相大白第二零九章 正道邪道第一一七章 報復(祝大家新年快樂)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三十章 勝利的威懾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十二章 第一次下西洋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一三三章 歸來第一二九章 陳誠(求訂閱,求月票)一百五十二章 勢成第二十六章 矛盾第一四一章 拉攏一批(求訂閱,求月票)
第二三零章 忌諱與機會第一五六章 警告(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6)第一一八章 納吉(還有嗎……)第三十九章 趙王(求推,求收)第十一章 逆反第二二四章 實力與裝比第三十三章 經驗第六十三章 出海第四十八章 活動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第二十五章 階級論第一一零章 工序第一四八章 小題大做第一九四章 後院穩定第六章 東洲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一七五章 傳聞第六十章 佈局第三十五章 理想第一零二章 傻妞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一四五章 安排第一三七章 改造和改進(搖搖搖頭盟主加更4)第一一六章 拜師(二更求訂閱)第八章 習武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八十八章 發現第九十四章 懂事第二十二章 糧食哪去了(汐牧羊人宗師加更)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三十三章 抵達南洲第三章 新生活第十五章 殿下,使不得啊第一三八章 推讓第二一零章 活捉與貿易第一九六章 無需再藏第一零六章 見聞(八千字大章)第四十一章 緊迫第二三六章 太孫下西洋第二二六章 籌備與立威第二十一章 聚合第四十八章 先禮後兵第四十八章 異心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單章求訂閱,求月票第一零四章 新奇第二十章 錦衣衛第二二四章 實力與裝比第一一四章 選定第九十一章 各有所圖第四章 蒲家第二二八章 輿論宣傳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十九章 厚賞第五十九章 代理人第一三四章 寧波第一二二章 銀元第四十六章 教孫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四十四章 聯絡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四章 誰家天下第六十五章 文臣第一零一章 冒險第二十四章 表白心跡第一六七章 產學研一體化第四十九章 大勢第四十二章 青壯派第二十九章 不同的路第六章 分道第一九八章 火第五十四章 勝利第七十二章 相見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二十四章 表白心跡第六十二章 抓捕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一零六章 水泥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七十四章 商議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十章 輿論控制第二零二章 報仇第一八零章 試驗第九十八章 劉江抵京第三十五章 真相大白第二零九章 正道邪道第一一七章 報復(祝大家新年快樂)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三十章 勝利的威懾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十二章 第一次下西洋第一零八章 一國兩制第一三三章 歸來第一二九章 陳誠(求訂閱,求月票)一百五十二章 勢成第二十六章 矛盾第一四一章 拉攏一批(求訂閱,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