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節 吩咐

衆人皆散以後,劉徹再一揮手,屏退殿中侍女宦官,獨留下王道伺候。

“卿這些日子,可已經熟悉了思賢苑的作坊和工匠,想來應該有些見解了,說來與孤聽聽……”劉徹輕聲問道。

楊毅終究是有些拘謹,還放不太開,低頭對劉徹說了幾個意見。

劉徹讓王道將這些意見全部記下來,吩咐道:“將這些記錄下來的意見,拿去給張湯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諾!”王道點點頭。

楊毅聽了,心中也頗爲意動,只覺得這位太子與門中所傳說的劉家人的作風確實有些不同。

最起碼,很尊重人。

這些日子的相處也表明,這位太子對墨家並無偏見。

甚至頗爲尊重墨家的信仰和習慣。

譬如,他就被許可,可以赤腳行走宮中。

這麼說來的話,或許,自己門中的老師與師兄們,也可以嘗試一下來輔佐這位了。

只是……

楊毅低着頭想了一會,最終還是問道:“啓稟家上,家上可能有所不知,我墨家有制度,出仕者需推行和弘揚我墨家思想與理念……”

“孤知!”他話只說到一半,就被劉徹揮手打斷,只聽劉徹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孤向來頗爲推許……只是……”

劉徹站起來看着他,鄭重的道:“理念的分歧,不可以帶到工作中來,學術的歸學術,政治的歸政治,凡有逾越者,孤絕不輕縱,卿明白了嗎?”

楊毅聞言,恭身道:“臣知道了!”

太子只要能一直保持這樣的態度,對墨家來說,就是最大的利好。

若論競爭,正面交鋒,不管是文辯還是武論,墨家從來都沒怕過其他諸子百家。

劉徹走到楊毅面前,看着他,沉思片刻,終於道:“卿在思賢苑也瞭解了百工的工作,接下來,孤有幾個任務交給卿!”

“請家上吩咐,臣必鞠躬盡瘁,爲家上效死!”楊毅低頭鄭重的道。

“第一件事情,卿替孤將此物儘快研究出來,看看什麼樣的比例,才能達到孤的要求,不拘方法,時間嘛,越快越好!”劉徹說着將一張寫滿了字的白紙遞給楊毅。

楊毅接過來一看,頓時愣了一下。

只見紙上開篇就寫到:欲合一物,以水合之,旬日自幹,固若岩石,名曰水泥,配料曰:爐灰渣若干或搪瓷碎片碾成粉若干、生石灰若干、石膏若干。

這是一種後世天朝在嗡嗡嗡的時候,土法上馬的水泥製品。

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容易製備和製造的水泥版本了。

可能質量和用途方面受到許多侷限。

但,這土水泥還是水泥!

劉徹在穿越前的那個時代,很小的時候,曾見過自己的長輩,用點石灰石跟粘土磨成面,然後煅燒之後加入爐渣什麼的,三下五除二就弄出了這種土水泥,拿來做自家的臺階。

可謂突出一個簡單粗暴,算的上是勞動人民在物質極爲匱乏的時候,用自我智慧發明和創造的一種辦法。

只是,後來社會慢慢的富裕起來,水泥也不再奢侈,於是,劉徹上學以後,這種土法水泥就已經消逝了。

因此,劉徹本身是不記得這土法水泥的配方和製造過程的。

但沒有關係。

前世,楊毅就是靠着劉徹給出的那一點線索,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在西漢製備出了土水泥,因此,具體的配方其實劉徹已經知道了。

只是比例什麼的忘記了。

“今生有了配方,即使楊毅並無前世那麼厲害,也應該能在短時間內弄出土水泥吧?”劉徹心裡想道。

這土法水泥,固然不如現代工業水泥。

但對於劉徹接下來的大興水利,可謂是神器了。

唯一的壞處,就可能是這土水泥耗能極大,而且對環境和工人的傷害很大。

只是,發展工業,哪裡沒有污染?

楊毅略一沉思,心想:既然太子都給出了配方了,我也就姑且試試看吧……

於是點點頭道:“請家上繼續吩咐!”

這個事情,在楊毅看來也就是一個練手的活而已,量也不大,只需要督促和監管就夠了。

遠遠達不到楊毅心中所想的那種依靠雙手創造出一種改變世界的器械。

畢竟,楊毅還年輕,見識也有限,他不可能估計到水泥對世界將會起到何種改變。

劉徹就記得很清楚,前世,楊毅在看到了土法上馬的水泥的威力後,那合不攏的嘴巴。

所以,他也就懶得多說,繼續道:“其二,先前孤曾與卿說過,欲造一物,自江河取水,灌溉田畝,此事,卿可以着手去研究了!”

這水車其實與水利鍛壓機在許多原理上是通用的,基本上搞出了水車,也就能搞出基本的水力鍛壓設施。

劉徹在穿越前就曾看過一些水力舂米機械,因此,知道兩者原理是相通的,唯一的難度就是輸出功率的問題了。

想要鍛造板甲,水力鍛壓機的輸出功率最起碼也得達到能揮動數十斤的鐵錘日夜不休的地步。

而這個研發工作,沒有幾年,劉徹暫時還是看不到曙光的。

倒不如先搞出水車和水力舂米等機械,用這些相對簡單的基礎技術積累經驗和培養工匠,然後,再去推動更大輸出功率的水力鍛壓機,這樣是比較妥當的,而且,還能利國利民。

“其三,孤打算給天下礦石分類命名,卿可以將此消息,轉告墨門諸賢,若有意者,可以來長安參與此事!”劉徹淺淺的道。

這算是他拋出來的一個誘餌。

用以來吸引某些墨家技術宅,同時,也算是給未來的西漢版本的百科全書的編篡做一個鋪墊吧。

劉徹是有計劃在未來,以國家的力量來編篡一本涵蓋地理、生物、自然和科學的百科全書,作爲給八百石以上地方親民官和千石以上朝官科普的基礎書籍。

免得出現有人讀書讀成書呆子,連基本的常識都弄不清,搞出許多笑話。

同時,劉徹更清楚,類似百科全書的問世,將極大的擴展人們的視野,使得最起碼精英不會太蠢。

對於一個王朝來說,確保自己的精英官僚階級的多數不蠢,這是事關王朝生死興衰的頭等大事。

而在此刻,對劉徹來說,暫時,此事只是一個用來避免太多輿論干涉的一個幌子。

對於引進墨家,劉徹覺得,還是小心一點,慢慢試探輿論的反應比較好!

第744節 趙佗入朝(1)第835節 軍臣的想法第580節 張蒼去世第644節 懸賞第1271節 英雄豪傑(2)第355節 決定第35節 厚恩第268節 來自印度的消息第494節 油脂第153節 薄皇后的幸福生活?第592節 少府令劉舍第504節 操縱輿論第29節 彌補疏漏第478節 引導第1262節 激動的軍隊第943節 微行第1230節 調、教儒家(1)第1582節 籌備(2)第665節 薄世的野望第1107節 王師之心第909節 換俘(2)第308節 囑託第1306節 摸着石頭過河第952節 公羊學的野望(3)第870節 歸來的英雄們(1)第1350節 決戰(2)第524節 護濊別部司馬第1161節 征途(1)第77節 上林苑第1595節 戰起(2)第18節 王娡的黑材料第996節 廟算(2)第1061節 強弩會算術第14節 表演第600節 民族融合第1281節 戰上谷(2)第708節 淘金浪潮(6)第360節 微服(3)第9節 蝴蝶效應第818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6)第820節 匈奴的絕望與漢軍的幸福第141節 主父偃的決心第679節 儒法合流?第523節 金山第746節 趙佗入朝(3)第987節 動員(2)第1575節 流血的單于庭(3)第312節 下邳危機第928節 孤竹之遺第183節 鹽鐵官營第1055節 糾纏(1)第1445節 歸一(2)第877節 安排第1601節 修改戶律第1065節 屠殺(4)第1537節 居延(2)第1572節 匈奴的第三條道路(2)第1208節 新法家(1)第633節 新學派(2)第90節 田叔來了第1166節 決心第151節 軍議與蝗災第1480節 安東之患(2)第409節 考舉(2)第239節 回長安第287節 新的開始第342節 背鍋俠(1)第117節 李廣難封(2)第1215節 對墨家的疑慮第43節 貓膩第138節 自作聰明第1574節 流血的單于庭(2)第810節 王牌對王牌(1)第604節 魚海!魚海!(4)第65節 前世仇第844節 善後(1)第33節 竇太后第1165節 上吧!主父偃!第1029節 狂歡(3)第1597節 太初曆第1438節 司馬遷的疑惑(2)第491節 爭取支持第1208節 新法家(1)第889節 聯姻第1168節 藝術(2)第554節 繡衣衛改革(2)第1545節 不對稱的戰鬥(2)第962節 官員倒逼戰爭第305節 晁錯的感激第498節 閱兵第897節 租船(2)第407節 考舉開始第1410節 河套的開發(1)第998節 晁錯遇到了對手了第1210節 新法家(3)第686節 平律(1)第1271節 英雄豪傑(2)第五百五十一節第757節 抵達(1)第852節 影響(2)
第744節 趙佗入朝(1)第835節 軍臣的想法第580節 張蒼去世第644節 懸賞第1271節 英雄豪傑(2)第355節 決定第35節 厚恩第268節 來自印度的消息第494節 油脂第153節 薄皇后的幸福生活?第592節 少府令劉舍第504節 操縱輿論第29節 彌補疏漏第478節 引導第1262節 激動的軍隊第943節 微行第1230節 調、教儒家(1)第1582節 籌備(2)第665節 薄世的野望第1107節 王師之心第909節 換俘(2)第308節 囑託第1306節 摸着石頭過河第952節 公羊學的野望(3)第870節 歸來的英雄們(1)第1350節 決戰(2)第524節 護濊別部司馬第1161節 征途(1)第77節 上林苑第1595節 戰起(2)第18節 王娡的黑材料第996節 廟算(2)第1061節 強弩會算術第14節 表演第600節 民族融合第1281節 戰上谷(2)第708節 淘金浪潮(6)第360節 微服(3)第9節 蝴蝶效應第818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6)第820節 匈奴的絕望與漢軍的幸福第141節 主父偃的決心第679節 儒法合流?第523節 金山第746節 趙佗入朝(3)第987節 動員(2)第1575節 流血的單于庭(3)第312節 下邳危機第928節 孤竹之遺第183節 鹽鐵官營第1055節 糾纏(1)第1445節 歸一(2)第877節 安排第1601節 修改戶律第1065節 屠殺(4)第1537節 居延(2)第1572節 匈奴的第三條道路(2)第1208節 新法家(1)第633節 新學派(2)第90節 田叔來了第1166節 決心第151節 軍議與蝗災第1480節 安東之患(2)第409節 考舉(2)第239節 回長安第287節 新的開始第342節 背鍋俠(1)第117節 李廣難封(2)第1215節 對墨家的疑慮第43節 貓膩第138節 自作聰明第1574節 流血的單于庭(2)第810節 王牌對王牌(1)第604節 魚海!魚海!(4)第65節 前世仇第844節 善後(1)第33節 竇太后第1165節 上吧!主父偃!第1029節 狂歡(3)第1597節 太初曆第1438節 司馬遷的疑惑(2)第491節 爭取支持第1208節 新法家(1)第889節 聯姻第1168節 藝術(2)第554節 繡衣衛改革(2)第1545節 不對稱的戰鬥(2)第962節 官員倒逼戰爭第305節 晁錯的感激第498節 閱兵第897節 租船(2)第407節 考舉開始第1410節 河套的開發(1)第998節 晁錯遇到了對手了第1210節 新法家(3)第686節 平律(1)第1271節 英雄豪傑(2)第五百五十一節第757節 抵達(1)第852節 影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