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節 田叔來了

長安城東,矗立着一座屬於北軍的中型校場。

這處校場本是呂后時期僞趙王呂恢設置的,等到了呂恢被誅,代王登基,這處帶有呂氏色彩的校場從此就被北軍放棄,這二十多年來,除了偶爾會有北軍的校尉將此處當成車馬的停放點外,其餘時候,這裡都是冷清的不像話的。

但現在,這座昔日的校場再次恢復了熱鬧。

數十名工人在校場內外忙碌着,數百名操着各地口音的士子則在校場外翹首以盼。

一輛馬車悄然停到校場外的路口,一個白髮蒼蒼,但是身體依然健碩的老者從車上踱下來,兩個年輕的錦衣男子立即上前扶着這個老者。

“這就是那三個考場之一嗎?”老者輕聲問道。

“回稟祖父大人,孫兒打聽過了,這裡確實會在三日後作爲考場!”年紀稍長一些的錦衣男子垂首答道。

“老夫過去看看再說……”老者甩開兩個孫輩的攙扶,大步流星的向前走去,原本圍觀在校場旁邊看熱鬧的士子、百姓、官吏見到這明顯起碼六十歲的老人走來,紛紛讓開一條道路,有些眼尖的更是立即就長揖而拜,口稱:“晚輩見過田公老大人……”

等這老者過去了,有同伴問剛纔長揖作禮的人:“方纔那位老人傢什麼來頭?何以兄臺如此鄭重?”

那人滿臉崇敬的答道:“先帝時的元老長者,前漢中太守田叔田公老大人是也!”

“啊……”問話的人頓時就吃驚不已:“竟然是田叔公!連他都被驚動了嗎?看來這個考舉的影響還真是大!”

誰人不知,就是先帝在位的時候,見到這位老人也是執晚輩之禮,視其爲長者,國家脊樑,因此,尋常百姓、士子,稱其一句‘老大人’,那田叔還真受得起。

因此,這考舉竟然驚動田叔這等早已告老還鄉,在家中養孫弄兒,頤養天年的名滿天下之大臣,讓許多人都暗暗吃驚。

“也不知這位長者究竟是贊成考舉,還是反對考舉?”有人在心裡暗暗想着。

這些天,隨着考舉的聲勢越發的大了起來,長安城上至公侯下至販夫走卒,幾乎沒有人不在議論考舉。

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

支持的人覺得這考舉等於重新開闢了一條士子入仕爲官的道路,可以避免有才華的年輕人因爲名聲或者家望的緣故而被攔在仕途之外。

反對的人卻是什麼什麼理由都有。

有認爲破壞祖制,也有認爲可能會有道德敗壞之輩,靠着這個考舉進入仕途的。

反正,這些天長安城裡什麼樣的聲音都有。

田叔卻是徑直走到校場旁邊,登上附近的一樓樓臺,居高臨下,俯視了一番,見到校場內的工人大部分都在漫不經心的做事,於是他就問氣喘吁吁的追上來的兩個孫子:“周亞夫信上怎麼說的來着?”

“條候請您來長安輔佐皇子劉德……”

“嗯,確實是要好好督促一番,殿下身邊也不知都是些什麼人在輔佐,竟連這等事情都辦不好,讓這些偷奸耍滑之輩如此逍遙!”田叔看着校場內那些沒有好好工作,反而在趁機偷懶的人,胸膛裡就只覺得氣呼呼的。

他不是氣那些工人偷懶。

而是氣惱給了這些工人偷懶的機會的人。

“當初老夫擔任漢中太守,郡內上至尉丞等佐官,下至遊繳亭長等小吏,誰敢像他們這樣?”在他做官的那個時代,蕭何、陳平、曹參、周勃、王陵,幾乎每一個大臣都是有着強大的人格魅力,能靠着個人的魅力和影響力,帶動周圍的人。

因而,田叔一直堅信,這世界上沒有不努力的下屬,只有鞭策不夠的上官。

上面鞭策的力度足夠大,下面的人自然就沒有了偷懶和耍滑的空間。

甚至一個優秀的大臣,是能夠將懶惰者變成勤奮,貪婪者變爲清廉,膽怯者變得勇敢。

當年,孟舒爲雲中太守,一次匈奴人入侵雲中,卻遭到了強有力的抵抗,雲中人在孟舒的帶領下,父死子繼,根本不知什麼叫怕,給予了匈奴人沉痛的打擊,使之十餘年都不敢再入雲中。

而在孟舒當雲中太守之前,匈奴騎兵曾兩次侵略過雲中,都沒有受到什麼抵抗,每次都是滿載而歸。

“走,跟老夫進宮去面見天子、太后、殿下!”田叔道:“老夫要好好的說道說道一下……”

他的兩個孫子頓時就滿面愁容,可是又不敢當着祖父的面說出來,只能低着頭道:“祖父大人還請息怒……爲這些氣壞了身子不值當!”

“怕什麼?”田叔卻是滿不在乎的道:“老夫今年才七十歲,當年許負曾給老夫面相,斷言老夫能活到八十歲……況且,就這麼點小事,老夫還犯不着動氣!”

許負是名滿天下的術士,最是擅長相面,根據人的面相推斷其將來的命運,在民間有着很高的聲望,據說,許負的相面推斷,至今還保持着百分百的成功率!

兩個孫子聽了卻更加犯愁,只能在心裡道:“我的祖父大人呀,我們那裡是擔心您氣壞了身子,我們是擔心您這臭脾氣氣壞了天子跟太后還有那位劉德殿下啊,現在可不是高皇帝的時候了,更加不是太宗孝文皇帝的時候了……您都遠離官場七八年了,何必再來長安趟這渾水呢?”

跟田叔接到周亞夫的信件後立即就興致勃勃的趕來長安,想要爲大漢社稷繼續發光發熱的態度截然相反的是田家人一開始就是反對的。

家裡上上下下誰不知道自家老祖父這臭脾氣?

不誇張地說,當年,老祖父當官的時候,家裡就提心吊膽,生怕他心直口快,得罪了天子,好在,當時的天子太宗孝文皇帝脾氣好的很,就算是田叔說了什麼犯忌諱的話或者觸到了天子的痛處,笑一笑也就過去了,可如今的天子可沒有先帝那麼好的脾氣了丫!

登基之後就殺了鄧通,還把張季趕去了淮南國……

只是,老祖父打定的主意,是誰都勸不動的,沒辦法,家裡緊急商議了之後,就選了他們兄弟兩陪着老祖父來長安,就是希望靠着他們兄弟的機靈,來幫老祖父出些主意,關鍵時候更能幫忙挽回局面。

…………

今天四更,這是第一更~晚上八點第二更10點左右第三更12點第四更~~~~

嗯,求收藏啊,這兩天收藏漲的好慢的說

第712節 影響第764節 我注經典與經典注我第1378節 儒者,可用而不可信第1186節 轉折點第637節 壁虎斷尾第1571節 匈奴的第三條道路(1)第707節 淘金浪潮(5)第1126節 南越內附(2)第385節 殺使第112節 劉啓教子第498節 閱兵第991節 諾!陛下!第752節 遠航(1)第29節 彌補疏漏第1195節 紛紛擾擾(2)第1161節 征途(1)第1573節 流血的單于庭(1)第648節 殺放囚(2)第959節 猛將第1599節 變遷與海疆第1489節 皇室教育(1)第480節 佈局第331節 第二次考舉(2)第1560節 匈奴的無奈第260節 思賢苑與改革第685節 上帝貴平第1245節 平賈的威力第1408節 裁決(2)第889節 聯姻第863節 崇高理想第1381節 聰明反被聰明誤第152節 滅蝗策第566節 風暴(2)第1482節 唯政績論(1)第1117節 腦洞(1)第323節 疑慮第1518節 囂張的劉榮第53節 條候第263節 不教而誅是爲罪(1)第1193節 公示第273節 新思維(2)第109節 設計第570節 人心(2)第1553節 官制改革(2)第1232節 影響第664節 烏恆來使第440節 設計第1080節 勇者無敵(1)第434節 忽悠與變化第1113節 你也配姓攣鞮?(1)第1497節 委派第164節 猜測與決定第997節 徐福後人第731節 國情諮文(2)第576節 決定第466節 大朝儀(6)第1563節 猛虎出籠第194節 麻煩第321節 馬耕第1272節 昨夜夢漁陽第170節 天使章德第1268節 大戰開幕第660節 公孫弘入京第1313節 賞賜(2)第53節 條候第318節 吩咐第1513節 戰略(1)第662節 以法飾儒?第646節 匈奴使者——伊稚斜(2)第642節 廟算(4)第1017節 戰前準備(3)第374節 兩條毒蛇第763節 打擊一小撮(2)第778節 鮮卑人的野望第708節 淘金浪潮(6)第1530節 刷經驗(2)第20節 我想當太子!第537節 洗腦(2)第1362節 三個世界(1)第619節 羣魔亂舞(2)第1039節 呼衍當屠的決斷第816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4)第498節 閱兵第741節 中亞與印度(2)第501節 驚喜第1119節 高闕陷落(1)第1278節 戰前(2)第582節 東甌內附第1545節 不對稱的戰鬥(2)第457節 契機第791節 背叛與忠臣(2)第534節 帝國主義第1500節 我的大斧已經飢渴難耐(1)第605節 戰略第896節 風起南國(3)第968節 安排第1377節 任務第378節 喜事第1585節 戰前(2)
第712節 影響第764節 我注經典與經典注我第1378節 儒者,可用而不可信第1186節 轉折點第637節 壁虎斷尾第1571節 匈奴的第三條道路(1)第707節 淘金浪潮(5)第1126節 南越內附(2)第385節 殺使第112節 劉啓教子第498節 閱兵第991節 諾!陛下!第752節 遠航(1)第29節 彌補疏漏第1195節 紛紛擾擾(2)第1161節 征途(1)第1573節 流血的單于庭(1)第648節 殺放囚(2)第959節 猛將第1599節 變遷與海疆第1489節 皇室教育(1)第480節 佈局第331節 第二次考舉(2)第1560節 匈奴的無奈第260節 思賢苑與改革第685節 上帝貴平第1245節 平賈的威力第1408節 裁決(2)第889節 聯姻第863節 崇高理想第1381節 聰明反被聰明誤第152節 滅蝗策第566節 風暴(2)第1482節 唯政績論(1)第1117節 腦洞(1)第323節 疑慮第1518節 囂張的劉榮第53節 條候第263節 不教而誅是爲罪(1)第1193節 公示第273節 新思維(2)第109節 設計第570節 人心(2)第1553節 官制改革(2)第1232節 影響第664節 烏恆來使第440節 設計第1080節 勇者無敵(1)第434節 忽悠與變化第1113節 你也配姓攣鞮?(1)第1497節 委派第164節 猜測與決定第997節 徐福後人第731節 國情諮文(2)第576節 決定第466節 大朝儀(6)第1563節 猛虎出籠第194節 麻煩第321節 馬耕第1272節 昨夜夢漁陽第170節 天使章德第1268節 大戰開幕第660節 公孫弘入京第1313節 賞賜(2)第53節 條候第318節 吩咐第1513節 戰略(1)第662節 以法飾儒?第646節 匈奴使者——伊稚斜(2)第642節 廟算(4)第1017節 戰前準備(3)第374節 兩條毒蛇第763節 打擊一小撮(2)第778節 鮮卑人的野望第708節 淘金浪潮(6)第1530節 刷經驗(2)第20節 我想當太子!第537節 洗腦(2)第1362節 三個世界(1)第619節 羣魔亂舞(2)第1039節 呼衍當屠的決斷第816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4)第498節 閱兵第741節 中亞與印度(2)第501節 驚喜第1119節 高闕陷落(1)第1278節 戰前(2)第582節 東甌內附第1545節 不對稱的戰鬥(2)第457節 契機第791節 背叛與忠臣(2)第534節 帝國主義第1500節 我的大斧已經飢渴難耐(1)第605節 戰略第896節 風起南國(3)第968節 安排第1377節 任務第378節 喜事第1585節 戰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