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5節 上吧!主父偃!

這隨後的日子裡,漢家君臣一直在幹一件事情——爲石渠閣之會,設計一套全面的規範禮儀。

這很重要,而且很有必要。

畢竟,如今禮樂崩壞,秩序不存,這是公認的事情。

但重新制定一整套的君臣用禮和種種程序,從來都不是什麼簡單的事情。

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尤其是面子和尊嚴問題。

所以,朝臣們吵了個底朝天。

但劉徹不想去摻和這個問題。

一套禮儀而已,沒有什麼了不起和重要的。

想當年,叔孫通含辛茹苦,爲劉邦設計的那些禮儀,現在除了大朝儀外,其他的都沒怎麼用了。

說不定過幾年,連大朝儀都得換一套姿勢,重新設計。

所以,劉徹也就是看着大臣們吵來吵去,並不下場,也不持態度。

畢竟,皇帝不能一直乾坤獨斷。

更不能不給大臣們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

不然,那跟有什麼區別?

在中國,自古以來,就要講一個‘’。

這叫做與朕與士大夫(列侯貴戚)共天下。

所以呢,劉徹即位後,很少做出力排衆議,一意孤行的事情。

絕大多數政策,都是通過廷議確定,得到百官的支持後,才公之於衆。

一直以來,他都牢記着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的方針。

而在很多無關痛癢的小事上,更是完全放手,當個甩手掌櫃,讓大臣自己去討論,自己去決定,自己去部署,他只要垂拱而治就可以了。

這些措施都很有效。

至少,哪怕是那些心裡不喜歡劉徹推行的政策和倡導的國策和制度的大臣,也說不出什麼話,更挑不出什麼錯。

一切法律、政策和決定,都是集體決定。

都是天子在跟文武百官商議過後,得到了至少超過一半人支持,特別是說服了丞相和御史大夫後,由三公附署,九卿議論,事下百官討論,這才正式公佈。

儘管他們是反對者,但,羣情洶洶,大勢所趨。

不同意也要同意。

不同意也要去執行!

不然就是亂臣賊子,人人皆可得而誅之!

更別提,劉徹還隔三差五的將一些在羣臣眼裡看上去非常宏達,乃至於根系國本的事情,完全放手,讓大臣自己去討論、決定。

他本人就跟一個泥塑的雕像那樣,不干涉、不持立場,不發聲。

等大臣們討論完了,他再加蓋印璽,形成合法的詔書,公佈天下。

這讓許多人都享受到了‘’的特權,感覺到了自己是這個國家,這個政權的真正主人的感受。

頓時,士氣max,工作積極性max。

正如這次的石渠閣之會的禮儀制度。

在大臣們眼裡,這可是關係國本,甚至大漢帝國屬性的大事。

天子入場要走幾步?

丞相入席,應該走幾步?

諸子百家的巨頭,應該怎麼安排座次?

都直接干係到了世界和平,宇宙穩定和大道之秩序的關鍵。

能在這樣的大事上,擁有充分權力,享受到完全的決策權。

這讓臣子們無比滿足,也無比舒服。

但事實呢?

一個至少間隔幾年纔會召開一次的石渠閣之會的禮儀,其實根本無足輕重。

它只是一個程序,一個面子工程,根本與國家大事、軍國大政不粘邊。

與其去關心這些事情,劉徹覺得,自己還不如好好利用這石渠閣會議前的難得的休閒時光,好好給自己放個假,休息休息。

不過,可惜……

度假的計劃還沒得來及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因爲,周亞夫即將率領太尉行轅以及高闕之戰的有功將士,迴歸長安。

由此可見,劉徹的放權行爲是多麼明智。

真要什麼都抓,什麼都管。

劉徹懷疑自己很可能活不到四十歲,甚至可能三十歲就跟秦始皇一樣兩鬢蒼白,面容憔悴,還得落下一身病。

………………

“丞相這次還帶回了匈奴使者?”劉徹拿着報告,笑了起來:“他不是瘋了嗎?”

“回稟陛下,據說,匈奴使者在陛下派遣了御醫過去之後,經過御醫妙手仁心,終於恢復神智……”一個宦官小心的答道。

“哦……”劉徹頗爲玩味的笑了笑。

妙手仁心?

嘿嘿!

他整理了一下冠帽,望着銅鏡裡的自己,眼中殺機乍現。

對於皇帝而言,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被人當成猴子耍。

而這個匈奴使者,很顯然已經激怒劉徹了。

既然這個匈奴人敢企圖耍他,差點讓他變成了類似吳王夫差這樣的笑柄。

那麼,匈奴人就必須爲此付出代價!

“去將主父偃給朕叫來!”劉徹提着綬帶,吩咐道。

“諾!”

不過半個時辰,主父偃就急匆匆的來到了劉徹面前,恭身拜道:“臣偃拜見陛下,未知陛下喚臣可有吩咐?”

劉徹望着主父偃,笑了笑,道:“朕記得愛卿,是縱橫家的高徒?”

“回稟陛下,臣授業恩師,乃長短縱橫家傳人李公……”主父偃自然不敢隱瞞立刻答道,同時在心裡思考着爲何天子忽然問起這個事情來。

劉徹卻是笑着站起來,看着主父偃,說道:“善!卿當爲朕之張儀也!”

“朕命卿爲朕使,去跟匈奴人好好談一談吧……”

不平等條約這個東西,可不是歐米列強的獨有發明。

事實上,縱橫家纔是這個方面的天才!

想當年,張儀掛秦國相印,何等的威風。

得寸進尺這個成語,就是他發明的。

除此之外,這位天才的外交家,靠着三寸不爛之舌,在談判桌上極盡敲詐勒索之事,將列國國君像狗一樣戲耍於鼓掌之間。

割地賠款算什麼?

張儀做的最出色的一件事情,就是把楚懷王忽悠成了一個大傻逼。

而現在,確實是又到了一個縱橫家的弟子們,可以再次大展身手的時候了。

西域三十六國,匈奴諸部族,甚至匈奴帝國本身,都可以成爲他們的遊樂場和展示才華的舞臺。

劉徹也相信,縱橫家們絕對有這個能力和實力,把這個事情做好!

因爲,他們是蘇秦張儀的傳人,是最早的帝國主義者

第1102節 墨家的秘密第282節 終結第846節 善後(3)第724節 統一戰略第826節 匈奴的醒悟第613節 烏孫的災難(1)第1304節 張湯回京第1273節 但使龍城飛將在第383節 詔諭第1496節 一夫狹五口而牧百畜第19節 懲處第649節 嘗試(1)第1551節 矛盾的陳嬌第658節 南巡(3)第272節 新思維(1)第375節 八方英才匯長安(1)第819節 尹稚斜的決斷第393節 和親第895節 風起南國(2)第580節 張蒼去世第1573節 流血的單于庭(1)第50節 五銖第593節 貪婪第1514節 戰略(2)第622節 恐嚇第633節 新學派(2)第1180節 講道理(1)第1107節 王師之心第306節 神器(1)第266節 進擊的土豪第247節 太子劉德(3)第817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5)第1403節 繼任者第200節 奇人異士(1)第743節 忽悠第1001節 資本、權貴與學派第506節 陷阱第476節 虛僞第1270節 英雄豪傑(1)第1234節 世界從今天改變(1)第704節 淘金浪潮(2)第869節 鮮卑歸附(2)第358節 微服(1)第466節 大朝儀(6)第927節 封王第1592節 統治(2)第784節 烏孫的憂慮第786節 洗腦(2)第1477節 薄世回京滴兩百八十四節勝利者決定一切第394節 說服第296節 迷霧第944節 萌芽第342節 背鍋俠(1)第207節 調查(1)第1059節 諸胡的暢想第757節 抵達(1)第191節 造假第567節 風暴(3)第94節 拯救黃老學第1483節 爲政績論(2)第434節 忽悠與變化第277節 忽悠天子第878節 世仇第576節 決定第544節 項羽的詛咒第6節 推恩(中)第1256節 怯懦的匈奴第741節 中亞與印度(2)第340節 丞相的人選第1325節 故佈疑陣第358節 微服(1)第931節 雁過拔毛(2)第525節 勞務派遣第1567節 吹響殖民號角(1)第1553節 官制改革(2)第104節 栽贓第19節 懲處第1417節 天下尚武!第946節 整頓(1)第228節 第一次主持廷議第1244節 暴跳如雷的軍臣第1207節 撕逼!(3)第883節 賣國者與愛國者第967節 新生命與新機械第1411節 河套的開發(2)第1471節 在安東(3)第109節 設計第646節 匈奴使者——伊稚斜(2)第1391節 畫大餅 1 除夕快樂第384節 官僚第1009節 內閣(1)第1534節 涼州與幷州第532節 帝國主義(3)第1381節 聰明反被聰明誤第1501節 商賈的力量第520節 條件(1)第1277節 戰前(1)第197節 垂釣汾脽邊第1031節 河陰與宜樑
第1102節 墨家的秘密第282節 終結第846節 善後(3)第724節 統一戰略第826節 匈奴的醒悟第613節 烏孫的災難(1)第1304節 張湯回京第1273節 但使龍城飛將在第383節 詔諭第1496節 一夫狹五口而牧百畜第19節 懲處第649節 嘗試(1)第1551節 矛盾的陳嬌第658節 南巡(3)第272節 新思維(1)第375節 八方英才匯長安(1)第819節 尹稚斜的決斷第393節 和親第895節 風起南國(2)第580節 張蒼去世第1573節 流血的單于庭(1)第50節 五銖第593節 貪婪第1514節 戰略(2)第622節 恐嚇第633節 新學派(2)第1180節 講道理(1)第1107節 王師之心第306節 神器(1)第266節 進擊的土豪第247節 太子劉德(3)第817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5)第1403節 繼任者第200節 奇人異士(1)第743節 忽悠第1001節 資本、權貴與學派第506節 陷阱第476節 虛僞第1270節 英雄豪傑(1)第1234節 世界從今天改變(1)第704節 淘金浪潮(2)第869節 鮮卑歸附(2)第358節 微服(1)第466節 大朝儀(6)第927節 封王第1592節 統治(2)第784節 烏孫的憂慮第786節 洗腦(2)第1477節 薄世回京滴兩百八十四節勝利者決定一切第394節 說服第296節 迷霧第944節 萌芽第342節 背鍋俠(1)第207節 調查(1)第1059節 諸胡的暢想第757節 抵達(1)第191節 造假第567節 風暴(3)第94節 拯救黃老學第1483節 爲政績論(2)第434節 忽悠與變化第277節 忽悠天子第878節 世仇第576節 決定第544節 項羽的詛咒第6節 推恩(中)第1256節 怯懦的匈奴第741節 中亞與印度(2)第340節 丞相的人選第1325節 故佈疑陣第358節 微服(1)第931節 雁過拔毛(2)第525節 勞務派遣第1567節 吹響殖民號角(1)第1553節 官制改革(2)第104節 栽贓第19節 懲處第1417節 天下尚武!第946節 整頓(1)第228節 第一次主持廷議第1244節 暴跳如雷的軍臣第1207節 撕逼!(3)第883節 賣國者與愛國者第967節 新生命與新機械第1411節 河套的開發(2)第1471節 在安東(3)第109節 設計第646節 匈奴使者——伊稚斜(2)第1391節 畫大餅 1 除夕快樂第384節 官僚第1009節 內閣(1)第1534節 涼州與幷州第532節 帝國主義(3)第1381節 聰明反被聰明誤第1501節 商賈的力量第520節 條件(1)第1277節 戰前(1)第197節 垂釣汾脽邊第1031節 河陰與宜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