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一戰關中(3)

以攻代守,郭榮自然是知道的。比如,當年六出祁山的諸葛亮,用得就是以攻代守。以攻代守的好處很明顯,那就是把戰爭拋向了敵人的控制區,燒殺搶掠一翻,倒黴的是敵人,可是,有淮河攔着,要渡淮過去,勝負未知,恐怕倒黴的要多些。淮北的郭崇、王殷自然是名將,可是,淮南的朱元也有常勝將軍之稱啊。

見郭榮在沉思,王樸繼續說道:“王爺,淮南一帶的楚州、壽州等地,楚軍數不勝數,再加上楚軍水師在淮河上有優勢,渡淮而戰,恐怕是自蹈險地,絕不可取。”

“淮南既不可貿然相攻,那麼只能是攻取徐州、海州,或者是唐州、鄧州了。”

王樸又搖了搖頭:“王爺,您說的這兩個地方,都囤積有大量的楚軍。楚國要北伐中原,靠得就是在淮北的這一東一西兩個拳頭。這兩個地方,是楚國重中之重,不好打啊。”

郭榮一愣,王樸這話有點自相矛盾了,既然要以攻代守,可是不渡過淮河,不進攻鄧州、唐州,或者海州、徐州,那……那還能進攻楚國的什麼地方啊?

王樸笑道:“王爺,請看地圖,這咱們和楚國相聯繫的地方可不僅僅是從西到東這條線啊。還有均州(湖北十堰東)、房州(今湖北房縣)呢,莫非王爺忘了不成?這兩州由於地勢險峻,駐兵不多。如果出其不意,並不需要多少兵馬就能奪取均州。”

郭榮緊緊的盯着地圖,心中暗暗盤算着,從地圖上看,商州(今陝西商縣)和均州毗鄰,可是兩地之間是秦嶺山脈,沒有官道,要想進攻均州,恐怕要從金州走才行,可是金州通往均州的要衝之地黃土鎮,卻偏偏掌控在楚國的手裡。丁思瑾不是庸才,他不可能不意識到黃土鎮的緊要,特別是楚國將均州闢爲馬場之後,黃土鎮的安全,深深的影響到楚國騎兵的建設。

王樸並不在意郭榮正在沉思,反而有些迫不及待的解釋自己的策略:“王爺,以我之見,奪取均州有三大好處,第一,威脅唐州的側翼。鄧唐二州距離汴京不過五六百地,乘快馬的話,一日就能抵達,而距離西京洛陽就更加近了,不過四百里地。鄧唐二州掌控在楚國的手中,如鯁在喉啊。可是,楚將丁思瑾爲人謹慎,他鄉兵、楚兵結合在一起,把鄧唐二州經營的固若金湯,正面攻擊,難度很大啊。可有了均州,則相當於在鄧州的後面插了一把劍,把鄧唐防線生生撕了一個口子出來。”

“第二,楚國竭力發展襄州、隨州、復州等地,想把山南南部(今湖北省),建成一個新的淮南,現在已經卓有成效了。如果拿下了均州,派兵直插襄州一帶,把襄州像徐州那樣攪個天翻地覆,對楚國的打擊可就大得多了。”

“第三,均州是楚國的馬場,楚國野心勃勃,可是,他們要想北進中原,在河南與我軍作戰,要是缺少戰馬,那將是極其困難的。所以,馬場、馬匹對楚國非常的重要,因此,均州在楚國的地位,也就因此凸顯出來。如果是平原地帶,咱們想破壞他們的馬場,還真不容易,大軍一去,那馬伕們想必就騎着馬逃逸了。可是,均州多丘陵,道路失修,他們想逃也逃不太遠,嘿嘿……得均州破壞楚國馬場,想必金陵的馬雲恐怕要氣的吐血吧。”

奪取均州的好處,讓郭榮頗爲動心,可是,他想了想說道:“如果真想我們預測的那樣,楚蜀聯合。以楚國君臣之智,他們不會看不出蜀兵必敗吧。而且,蜀國若是兵敗,爲了保護關中,我們必然會趁機奪取隴右。這一點,馬雲他們十有八九也能看的出來。這樣一來,爲了避免我們對蜀國窮追猛打,楚軍會不會渡過淮河,和我們在淮北決戰呢?或者想通過決戰的樣子,來向朝廷施加壓力,讓朝廷調動關中的軍隊。進而,保住蜀國的隴右呢?”如果楚周在淮北大打出手,汴京震動,那個時候,自己還有沒有餘力取隴右、取均州呢?朝廷還會不會同意自己一面全力追擊蜀軍,一面奪取均州呢?

“王爺,恕我直言,我倒是覺得,以目前楚國的情況,他出動大軍在淮北和我軍對峙,恐怕佔不到什麼便宜。而且楚國未必有決心,和咱們大周在淮北打一場大戰。楚國現在想得,恐怕是車輪戰吧。他一直都想聯合河東、契丹、蜀國,從北面、南面、西面、東面,不斷的出兵侵擾我軍,讓我軍疲於奔命,讓老百姓無心耕種,生生的耗掉我們的國力。等到咱們難以維持的時候,楚國纔會真的大發三軍,和我們決一雌雄了。”王樸說道:“您所擔心的事情,在我看來,發生機會非常小。這九年來,馬雲作戰無數,可是,楚軍有一個特點,不知道王爺發現沒有。”

霹靂彈、震天雷?還是弩牀、拋石機,一時間郭榮腦子裡劃過了很多東西,不過,王樸的這個問題很籠統,倒是不好回答。郭榮想了想,還是不能確定答案,終於好奇的問道:“是什麼特點啊?”

“楚軍最大的特點是,從來不與,或者儘量避免和敵人的最強軍隊作戰。滅南平,他用得是詐城計,如果南平王死守荊州,就算楚軍的人數在多上一輩,恐怕短時間內也很難取勝。馬雲北伐的時候,契丹的主力事實上已經北返了,南下嶺南的時候,劉氏的主力一部分被李唐牽制,一部分被活活燒死,到了滅李唐的時候,李唐十數年的精兵,早就被楚國用計消磨的一乾二淨,以至於楚軍屢屢以少勝多,短短兩個月就破了李唐。”

王樸頓了下繼續說道:“前一陣子,楚國派出使者,入契丹,訪太原,結好孟昶,爲的是什麼?契丹主兀律不是告訴咱們了嗎?楚國想發動四國的力量,不斷的消耗我軍。這說明什麼?說明楚國先削弱敵人,而後強攻的方法始終沒有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楚軍怎麼可能全力出擊,和我們大周決一雌雄呢?”

第2章 回家第63章 皇帝樓上坐第92章 親嘴的後果第7章 暖煙閣第136章 詩賊(3)第15章 殺人第86章 南下第22章 覆手爲雨第86章 南下第55章 失蹤第35章 大戰略第68章 結義第26章 販布的同行第33章 入蜀(2)第176章 敵不動,我不動第110章 夜宴(一)第33章 定策(下)第58章 如墜霧中第20章 想我?像我?第9章 行爲藝術大師第13章 周宗犯錯第二 卷夜襲朔州上第71章 一錯再錯(下)第166章 幫人砍砍價第160章 慢慢磨吧第18章 殺**個頭第70章 三路反叛(1)第20章 白衣如雪趙匡胤第184章 奔襲第44章 黃土鎮第6章 尋找聖人子孫第130章 盡用楚人?(6)第61章 龍虎風雲會(四)第74章 兵進泉州第65章 搏命第70章 一錯再錯(上)第64章 祭孔第126章 盡用楚人?(2)第210章 聊天第2章 夜襲朔州(下)第184章 奔襲第206章 鳳翔第19章 援軍第24章 名臣第56章 碰壁第45章 神棍第33章 發行國債第116章 備受爭議的戰爭第58章 龍虎風雲會(一)第10章 後漢的建立(上)第97章 拼了第117章 李唐猝亡(1)第211章 隴州第150章 財政收入第45章 神棍第11章 典軍的麻煩第78章 蒙汗藥第46章 蜜月第200章 混戰第39章 李唐的反應(1)第6章 軍事改革第82章 豫章行(五)第158章 蜀國來客第114章 淮南的對策第1章 馬邑之戰(下)第31章 推波助瀾26第96章 崩潰的前夕第191章 被欺騙第82章 包圍第129章 盡用楚人?(5)第209章 半個月時間第79章 截擊第49章 巧取雄州第28章 請君入甕第15章 伏擊(一)第69章 側翼第208章 咱也出兵第34章 來之不易的晚餐第211章 隴州第105章 會戰(4)第18章 血戰(一)第3章 嶽州現狀第59章 老五吞了那筆錢第54章 留一手第8章 倡議北伐(上)第10章 歸州第一戰第107章 巧妙的戰略第165章 條件第21章 劉崇南下第68章 釋放第23章 曹氏父子第39章 李唐的反映(3)第21章 奇襲興元府第42章 趁火打劫第32章 定策(中)第69章 往事59第84章 驛站春風第54章 如此舉薦
第2章 回家第63章 皇帝樓上坐第92章 親嘴的後果第7章 暖煙閣第136章 詩賊(3)第15章 殺人第86章 南下第22章 覆手爲雨第86章 南下第55章 失蹤第35章 大戰略第68章 結義第26章 販布的同行第33章 入蜀(2)第176章 敵不動,我不動第110章 夜宴(一)第33章 定策(下)第58章 如墜霧中第20章 想我?像我?第9章 行爲藝術大師第13章 周宗犯錯第二 卷夜襲朔州上第71章 一錯再錯(下)第166章 幫人砍砍價第160章 慢慢磨吧第18章 殺**個頭第70章 三路反叛(1)第20章 白衣如雪趙匡胤第184章 奔襲第44章 黃土鎮第6章 尋找聖人子孫第130章 盡用楚人?(6)第61章 龍虎風雲會(四)第74章 兵進泉州第65章 搏命第70章 一錯再錯(上)第64章 祭孔第126章 盡用楚人?(2)第210章 聊天第2章 夜襲朔州(下)第184章 奔襲第206章 鳳翔第19章 援軍第24章 名臣第56章 碰壁第45章 神棍第33章 發行國債第116章 備受爭議的戰爭第58章 龍虎風雲會(一)第10章 後漢的建立(上)第97章 拼了第117章 李唐猝亡(1)第211章 隴州第150章 財政收入第45章 神棍第11章 典軍的麻煩第78章 蒙汗藥第46章 蜜月第200章 混戰第39章 李唐的反應(1)第6章 軍事改革第82章 豫章行(五)第158章 蜀國來客第114章 淮南的對策第1章 馬邑之戰(下)第31章 推波助瀾26第96章 崩潰的前夕第191章 被欺騙第82章 包圍第129章 盡用楚人?(5)第209章 半個月時間第79章 截擊第49章 巧取雄州第28章 請君入甕第15章 伏擊(一)第69章 側翼第208章 咱也出兵第34章 來之不易的晚餐第211章 隴州第105章 會戰(4)第18章 血戰(一)第3章 嶽州現狀第59章 老五吞了那筆錢第54章 留一手第8章 倡議北伐(上)第10章 歸州第一戰第107章 巧妙的戰略第165章 條件第21章 劉崇南下第68章 釋放第23章 曹氏父子第39章 李唐的反映(3)第21章 奇襲興元府第42章 趁火打劫第32章 定策(中)第69章 往事59第84章 驛站春風第54章 如此舉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