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清葉正使着師傅所教授的“倚天屠龍功”,判官筆和虎頭鉤上下翻飛,姿勢優美,意態瀟灑。張翠山捋了捋頷下微須,含笑點頭。
武當派的張五俠近年來威名赫赫,聲望日隆。卻是再無人向他提及謝遜之事。又做了幾件大事。最爲有名的一件就是三年之前,他隨妻下江南省親,妻兄殷野王有意試他武功。卻被他在十六招上打敗。
殷野王武功極強,據聞比之白眉鷹王殷天正也是不差多少,卻被張翠山十來招便打敗,如何不教江湖人震驚?
張翠山武功進境之快,簡直不可思議。
其實,其間緣由,倒有大半落在這竹清葉身上。
竹清葉的爺爺乃是天賦異稟、輕功極強的神偷,世代居住荊襄一帶。本草莽間民,多不讀書,原本只是小偷小摸的混日子。一日間在茶肆間聽人談起何謂盜,聽到一個儒生激憤道:“竊國者諸,這當朝皇帝,纔是最大的盜!天下民衆苦其久矣,我華夏淪爲異族肆虐之地,情何以堪?前朝郭靖郭大俠義守襄陽,天下無不敬服。如今百歲時光悠悠而過,民衆疾苦業已受的夠了吧?怎地就是出不了一個郭大俠那般爲國爲民的人物?”
竹老爺子大覺這儒生所言極是,自顧之下,陡然發現自己除了偷雞摸狗,竟是一件爲國爲民之事也沒做過。他是膽大包天之輩,但他只是輕功厲害,自身武功卻不甚高明。原本是起意行刺皇帝,卻被禁衛阻住,慌亂之間只順手取了皇帝案几上的一樣物事,仗着輕功厲害,竟而被他逃出皇城。
誰知道這老爺子的順手牽羊竟是牽走了皇宮中最最重要的寶貝!
皇城大亂,皇帝秘遣高手四散尋找竹老爺子下落,卻遍尋不得。
這等大事。順帝卻未告訴汝陽王。
其間緣由,倒是一目瞭然。
汝陽王掌天下兵馬大權,順帝基於種種緣故不能削其兵權,始終如哽在喉。說實話,順帝並非當皇帝的料,喜怒形於顏色,幾乎便算是胸無城府。汝陽王何等人?梟雄也,耳目幾乎遍及天下,此事一出,汝陽王頃刻間便知曉。
如果說汝陽王沒有不臣之心。那是不可能的。
只是天下板蕩,此時朝廷易主,朝野上下多有不服尚在其次,有心人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那便極爲棘手了。
而且…汝陽王極爲忌憚一個人。
這個人,便是那位白髮男子。
他乃是昔年服侍還是太子的順帝的貼身太監,因種種緣故,順帝登基後,被下令軟禁。終生不得出洞庭八百里水域。這老太監極是忠貞,聖上命令既下,他便索性在洞庭湖練起功來。忽忽數年間竟而連連突破,終至大成。
想東方不敗修煉殘本《葵花寶典》十二年,便有那等造詣,以一敵四不落下風。這太監勤修五十載,又豈是可小覷的?當真可以說亂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般容易了。
汝陽王自覺網羅高手雖多。卻終不敵那人,也就暫且按捺住野心。
而玉璽被竊這一消息流入他耳朵中之後,他地心思又活泛起來,若自己傳國玉璽在手,豈不就受命於天,名正言順了?
他極爲煩惱,自己手下有名有姓的高手,皇城內都有探子監視。若派他們出去,勢必被順帝知曉。
而這個時候,博爾忽卻向他提起所謂“剿滅明教及六大派。當畢其功於一役!”,汝陽王正思忖如何避過順帝耳目,這卻不啻是喜從天降。
當即上呈表書,說要將明教與六大派一同剿滅。
順帝雖然疑心,但確聽消息說六大派於黃鶴樓召開武林大會,也自允了。
WWW ✿тt kan ✿¢ o
汝陽王當即遣出四方高手打探竹老爺子下落,終被他探得他所居之地,但前去高手武功雖強,輕功卻不及天賦異稟抑且靈覺敏銳的竹老爺子,被他攜着孫兒連連逃脫。汝陽王見事難成。索性先讓竹老爺子安心,等到兵馬調動,明爲六大派,實則爲傳國玉璽。
這區區六大派千百人衆,如何及得上“傳國玉璽”重要?
明裡一萬餘人圍剿所謂的中原武林。而暗地裡呢…
探得竹老爺子行蹤。他索性不再令高手逐之。
而是悄悄地遣出王府最精銳的一支衛隊,兩百餘人將那間茅舍團團圍住。
竹老爺子身處重圍之中。被人用箭指着,原本他準備一死以求清名,但孫兒竹清葉卻是難逃。他終究不忍讓孫兒陪着他一起死,於是便束手就擒。
他雖是草莽中人,但也聽過“傳國璽”的掌故。知道自己此行皇宮,收穫極大,早將玉璽藏好。
這羣精銳見擒住首犯,登時大喜,不慌不忙的先鞭打他一番,兩支百人隊在村舍中肆虐開來,獸性大發,登時血洗小村。
而這時候…卻偏偏撞上青書。
一人一劍,青書竟將這約莫兩百人殺散,其時竹老爺子奄奄一息,眼見便不活了。十二歲的竹清葉卻是受傷不重。
竹老爺子見他一人將兩百人殺得片甲不留,又聽他是武當派弟子,登時大喜,將玉璽與孫兒一併託付與他之後,便溘然長逝。
那時殷梨亭腿腳受傷,青書見竹清葉頗爲機靈,吩咐他躲在自家地窖之中,照顧好殷梨亭,等殷梨亭傷好之後,便由他帶竹清葉去武當山拜張翠山爲師。
七年前的這一樁事,始末原是如此。
張三丰聽竹清葉將事情始末說出之後,忍不住又是老淚縱橫,
秦相李斯手跡流傳至今,多已不見。張翠山也只能憑自己書法上的造詣揣度,終究不能憑空領悟李斯寫字之時地那份心境,以及筆法之間蘊含的凜冽氣勢。然而,青書卻將印了璽印的衣襟贈與了他。
正是這方印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衣襟,讓張翠山悟到了書法中的某種高妙境界。便彷彿當年的朱子柳一般,別出機杼,將書法與武功結合,創了一門高深武學,喚作“和氏帖”。以傳國璽爲和氏璧所雕琢而成,遂稱“和氏帖”。
創制成功之日,張三丰見這套筆法,大有感悟,嘆道:“古拙生硬,起承轉合間睥睨衆生,翠山此筆一出,當如杜工部所說筆落驚天地爾!”
隨後,張三丰苦思三日,以“純陽無極功”爲基,創出一門指力,號爲“純陽”,張三丰笑謂之言:“武當派點穴功夫盡在這一指之間。練到極處,當不弱於當年問鼎五絕的一陽指。”
“純陽指”共分七品,張三丰乃傳之竹清葉,謂之曰:“你悟性不如你師傅,那和氏帖的霸傲之氣你是領會不了,但那霸氣傲氣不要也罷。這門純陽指傳之與你,與和氏帖相合,當能明悟到其中錚錚傲骨。孩子,青書薦你到翠山門下,須不要辜負他一片苦心啊!”
竹清葉慨然拜倒,扣謝張三丰傳藝之恩。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短短八個篆字,不知藏了多少血與淚,也不知藏了多少英雄豪傑忠魂義魄。這區區一方印璽,歷代帝王皆以得之爲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
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爲“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爲世人所輕蔑。
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古之有王莽、曹操等人,今則有順帝、汝陽王等。
竹清葉一套“倚天屠龍功”施展完畢,微微氣喘,但聽得張翠山含笑道:“有五分神韻,只是內力忒也弱了些!”
竹清葉笑道:“徒兒七年來勤修苦練,可沒偷半點懶!”
張翠山搖頭嘆道:“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你這孩子資質不差,卻少了那顆反省之心。想當年我教青書侄兒書法之時,他尚且三歲,我說他兩句不足,他便自己琢磨反省。哪似你這等憊懶!”
竹清葉見師傅俊臉板起,忙躬身道:“師傅息怒,弟子定當好好練功。不教師傅失望!”
張翠山點了點頭,再不說話,往內堂走去。
殷素素正和宋夫人說着話,張翠山躬身施禮道:“翠山見過大嫂。”宋夫人含笑道:“翠山,清葉那孩子還小,慢慢調教便是,無需太急。”
張翠山道:“大嫂所言甚是。”
宋夫人望了望天色,笑道:“也不早了,我這便回去了。不擾着你夫妻敘話啦。”說着便起身走了。
殷素素已嫁與張翠山十八年,兒子也有十七歲大了,老夫老妻間無話不談。殷素素見張翠山神色鬱郁,不由問道:“五哥,有心事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