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行刺

抵達圉縣自然是瞞不過張邈的,不過張孟卓先前在徐濟手底下吃了一個無比巨大的虧不說連自己的臉面也全失,此時那裡還敢跟身份已然不同往日的徐濟叫板,自然是權當不知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而徐濟更是沒有半點閒心去管張邈,他雖然離開洛陽但卻從未放鬆對洛陽局勢變化的關注,史阿雖然隨行但英雄樓猶在,自然也不至於就斷了消息,當得知袁紹已然逃離洛陽並且董卓竟然還予以加官徐濟便知道董卓也肯定不會找自己的麻煩了,不過如此毅力啊,這天下怕是再無半刻安寧了。

時間已經推移至八月末了,但值此盛夏之季徐濟心中卻仍舊是沒有一點暖意,董卓那日在府中會客一時根本就沒有想要隱瞞的意思,所以徐濟也當然就得知了此事,如今董卓在洛陽已然是沒有對手了,這樣一來劉辯是勢必要被廢黜了,如此一來徐濟恐怕就會失去一個保護了,雖然劉辯對徐濟來說並非不可或缺,但對劉辯徐濟多少是有些瞭解的,而劉協卻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存在。

不過徐濟好奇的是袁紹都已經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那麼曹操呢?當年西園的諸人唯有這兩個人算是人物,徐濟還更看重曹操,但如今曹操卻好似沉寂一般,這裡面多少透着些許詭異,徐濟絕不相信曹操是一個坐看大漢局勢越發傾頹之人,那麼他究竟意欲何爲就顯得耐人尋味了。

而徐濟等來的不是曹操的動作而是董卓得到,方至九月第一日董卓便“請”劉辯於嘉德殿召羣臣議事,所謂請其實也就約等於是逼迫了,劉辯真的是感覺到方纔驅走餓狼又來猛虎的糟糕境況,但如今他亦是無能爲力,董卓既然相逼他也只得依着董卓的意思行事。待羣臣皆至之後董卓便拔劍於手高聲對殿中的羣臣道:“天子闇弱,不足以君天下。今有策文一道。宜爲宣讀。”羣臣哪裡敢有膽子阻止,自然是靜待下文,而董卓自然也是滿意這情況便示意李儒宣讀,側文上書:“孝靈皇帝,早棄臣民;皇帝承嗣,海內側望。而帝天資輕佻,威儀不恪。居喪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皇太后教無母儀,統政荒亂。永樂太后暴崩,衆論惑焉。三綱之道,天地之紀。毋乃有闕?陳留王協,聖德偉懋,規矩肅然;居喪哀慼,言不以邪;休聲美譽,天下所聞,宜承洪業,爲萬世統。茲廢皇帝爲弘農王,皇太后還政,請奉陳留王爲皇帝。應天順人。以慰生靈之望。”

劉辯聽罷立時如聞驚雷,一時間竟是說不出話來,董卓也不等劉辯有何反應當堂便叱令近衛強制將劉辯扶下嘉德殿,又令人將劉辯的璽綬等一應物什盡解之,這還不算完。董卓不但令禁衛強壓着劉辯北向而跪更着人前去呼太后去服候敕並帶到嘉德殿來。

待何太后被禁衛押解至嘉德殿劉辯一見便是再也忍不住大聲哭號。何太后本是憤慨難當,但見劉辯如此模樣也是心中明白亦是大哭不止。一時間羣臣皆是悲由心生,更有不少臣工暗自垂淚。但這哪裡能影響董卓的心志?正當董卓欲請劉協等殿之時階下忽然有一人憤而高呼道:“賊臣董卓,敢爲欺天之謀,吾當以頸血濺之!”言罷便以手中象牙簡直擲董卓。董卓哪裡能料到有人敢這麼幹,象牙簡直直的砸在董卓身上,董卓立時便大怒呼喚左右侍從將此人拿下,視之乃是上書丁管,那更是沒有絲毫情面可說的便令人拖出去斬了。

但丁管當真是大丈夫,明知必死還敢如此憤而出言,如今死到臨頭仍舊是罵不絕口,更是神色不變。但就得知此事之後的徐濟看來,這未免有些書生意氣了,留得有用之身絕對是要好過無意義的送死,不過正所謂人各有志,徐濟雖然不大看得上這種做法但丁管的氣節的確是令人敬佩的。

而丁管一死自然是震懾了滿殿的文武,於是再無一人敢出言相阻。於是董卓便請劉協登殿即位,羣臣自然只得朝賀。待一應事務完畢之後董卓便命近衛扶何太后與弘農王劉辯於永安宮閒住,更是令人封鎖宮門,禁止羣臣擅入。

而劉協即位之後便封董卓爲相國,更有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之權,一時間威勢遠超何進。時年劉協方九歲,當月便改年號爲初平,並令大赦天下。

而徐濟得知此事之後也唯有一聲長嘆,可憐劉辯四月登基,至九月即被廢,中間多少變故着實叫人扼腕嘆息。而董卓既登相國之位更是囂張跋扈,自然觸怒了不少洛陽的世族,李儒情知如此絕非好事便勸誡董卓擢用名流之士以爲張目。當然也就是這麼一說罷了,李儒當然不會實言相告董卓此舉的目的是分一點甜頭給這些洛陽本地的世族了。

而當時蔡邕才被流放不久,又得了大赦之令便返回洛陽,本來蔡邕是打算收拾自己在洛陽家中的藏書會故鄉去的,他的獨女蔡琰本來交給了伊寧照料,伊寧嫁與徐濟之後自然也就在徐府中安住,此時也自然隨徐濟回到了蔡邕的故鄉圉縣了,蔡邕本來的打算也是回到圉縣與女兒團聚的,誰知李儒便因他的名聲與才學向董卓舉薦了他,董卓便命人徵辟之,蔡邕本不願前往,奈何董卓以全族性命相逼故蔡邕不得不從。

但令採用沒有料到的事情是董卓得見蔡邕之後甚爲欣喜,更是一日三遷其官,最後拜爲侍中。這其中的恩寵着實令人吃驚,由此也安撫了洛陽世族之心。但遠在圉縣的徐濟聞知此事卻是甚爲憂慮,蔡邕雖以才學名於世間,然此次應董卓徵辟恐怕是有損名望,而後只怕便會爲人視作董卓一黨,屆時會有什麼麻煩還未可知,但徐濟清楚的感覺到這恐怕不是什麼好的預兆。

而自劉辯與何太后移居永安宮之後董卓自然便無視了這位前任皇帝,如此一來一應用度自然都是日漸短缺,劉辯未有一日能安心,時時都憂心忡忡。他何嘗不知董卓絕非如此輕易就會善罷甘休的,是以整日以淚洗面。這還則罷了偏生劉辯心中仍是憤慨不已,一日見一對飛燕於庭中飛舞有感而發便作詩一首:“嫩草綠凝煙,嫋嫋雙飛燕。洛水一條青,陌上人稱羨。遠望碧雲深,是吾舊宮殿。何人仗忠義,泄我心中怨!”

董卓自然是不可能忘記劉辯這個隱患的。所以仍舊時時派人前來探問劉辯是否有所異動。自然便得了此詩。董卓一介粗人雖然能稍知一二但卻終究是沒有太明白其中意思的,但他看不懂還有李儒,李儒見詩句之中滿滿的怨氣便對董卓道:“弘農王心中似有紀元,丈人不可不防。”董卓聞言不怒反洗道:“我正欲殺之。只恐無名。如今他既然怨望作詩,殺之有名矣!”於是便令李儒待數十甲士前往永安宮弒之。

此時正是午膳時候,劉辯與何太后正在樓上,聞聽侍女說李儒前來劉辯便知今日怕是在劫難逃了。待李儒至便奉酒與劉辯,何太后尚不知緣由便問何故,李儒答曰:“春日融和,董相國特上壽酒。”但何太后雖然不知劉辯作詩之事但卻時常防備着董卓的謀害之意,當即便回答道:“既爲壽酒,不妨先飲。”李儒哪裡會答應。於是勃然作色道:“弘農王與太后俱不飲乎?”還不等何太后有何應答李儒便喚入甲士持短刃與白練於前道:“既不願壽酒不飲。可領此二物!”

何太后哪裡不知董卓之意,當即破口大罵何進無謀,引賊入京,致有今日之禍。李儒哪裡還管這婦人的罵街轉頭便對劉辯道:“既如此,弘農王可先飲?”劉辯情知是無法避過便坦然道:“暫容我與太后作別。”言罷悲慟作歌曰:“天地易兮日月翻。棄萬乘兮退守藩。爲臣逼兮命不久,大勢去兮空淚潸!”歌罷便對太后道:“母后請恕兒臣無能無法令母后長命。”

李儒聞聽劉辯歌中的意思更是等的不耐於是罵道:“相國立等回報,汝等俄延,望誰救耶?”何太后聞言大罵道:“董賊逼我母子,皇天不佑!汝等助惡,必當滅族!”李儒聞言更是心頭火起雙手扯住太后,直攛下樓,而後便叫甲士以鴆酒灌殺劉辯。事畢還報董卓,董卓便命人將劉辯與何太后葬於城外,可憐劉辯身爲大漢一代帝王竟然連皇陵都不得入。劉協此時年紀尚小,自然不敢妄言,董卓是以更加囂張,自此每夜入宮,姦淫宮女,夜宿龍牀。

日久便有百姓就此議論紛紛,董卓心知確有些許不妥,於是便引軍出城,行到陽城地方,時當二月,村民社賽,男女皆集。董卓於是命軍士圍住盡殺之,擄掠婦女和財物,裝在車上,懸頭千餘顆於車下,連軫還都,揚言說乃是殺賊大勝而回,並於城門外焚燒人頭,以婦女財物分散衆軍。朝中自然不似百姓這般容易欺瞞,便有越騎校尉伍孚爲此憤憤不平,心中已然抱有刺殺董卓之意,於是便於朝服內披小鎧,藏短刀,欲伺便殺董卓。

然則董卓身邊守備極嚴,旦夕之間卻無機會,然則伍孚心中已懷死志,是以未嘗放鬆。一日終於得到機會,是日董卓正欲上朝,伍孚迎至閣下,見左右侍衛尚遠便拔刀直刺董卓,然則董卓畢竟是在西涼廝混的軍閥出身,又生的粗壯是以便以手擒住伍孚雙手,呂布此時便在董卓身後見此立時上前揪倒伍孚,董卓瞪目視之怒而發問道:“竟是誰教汝反?”伍孚情知必死便冷眼視之輕蔑道:“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惡盈天,人人願得而誅之!吾恨不車裂汝以謝天下!如今不成又何須多言?唯一死耳!”董卓聞言大怒,立時便命侍衛押出行以凌遲之刑。伍孚沒有半分神色變化,據聞行刑之時尚且大罵董卓不止。

只是伍孚行刺之後董卓身邊防備更是嚴密,每出時必伴以甲士隨行。而此時袁紹已在渤海安頓完備,聞知董卓弄權之事,更聽聞伍孚之事心中自然是憤懣難當,便差人齎密書來見司徒王允。書略曰:“卓賊欺天廢主,人不忍言;而公恣其跋扈,如不聽聞。豈報國效忠之臣哉?紹今集兵練卒,欲掃清王室,未敢輕動。公若有心,當乘間圖之。如有驅使,即當奉命。”

王允卻是老狐狸,伍孚前例在先已然是打草驚蛇了,哪裡敢有所動作。只是他也確實極爲不滿董卓所爲。當然王允在乎的可不是漢家天下還是百姓,他惟獨在乎的是自己的利益受損,自董卓當權之後他權勢日小,這如何能忍得?於是便在心中暗暗計較。忽然有一日。於侍班閣子內見劉宏的一應舊臣俱在,王允便道:“今日老夫賤降,晚間敢屈衆位到舍小酌。”衆官敬王允之能於是皆曰:“必來祝壽。”

當晚王允便於自家後堂設宴,公卿皆至。酒行數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衆人自然是驚疑不定於是便問道:“司徒貴誕,何故發悲?”王允悲聲解釋道:“今日並非賤降,只因欲與衆位一敘,又恐董卓見疑。故託言耳。董卓欺主弄權。社稷旦夕難保。想高皇誅秦滅楚,方纔有大漢今日之天下;誰想傳至今日,乃喪於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於是衆官皆哭。

時曹操未得王允所邀,得知王允邀請劉宏舊臣之事便於王允府外敲門欲探一二,家丁來報。王允恐爲人見疑只得放曹操入內,在座之人聞知曹操來自是收住悲慼。曹操入內只見在座諸人皆是一臉悲色心知必有蹊蹺,然他地位太低只得座於末席,待侍從爲曹操斟酒之時曹操探手接過飲之便嘆道:“司徒似有隱瞞,只是卻不知司徒家中的窖藏似乎亦欺我啊。”

王允聞言皺眉道:“孟德何出此言?老夫何嘗有所隱瞞?”曹操冷然一笑道:“我觀諸位一臉悲慼似意指董卓,只是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否?不免可笑!”王允見曹操似已然知曉便也不再隱瞞轉而怒道:“曹操汝祖宗亦食祿漢朝,今不思報國何故竟反笑耶?”曹操聞言神情更是冷冽道:“孟德非笑別事,只笑衆位無一計殺董卓耳。操雖不才,卻願即斷董卓頭,懸之都門,以謝天下。渾不似諸位只知哭哭啼啼作那女兒之態!”

王允聞聽此言便是心中一喜,曹操原本便與董卓甚是緊密,或許有可乘之機,於是便於宴席之後獨留曹操,以此問道:“孟德言及願斬董卓,敢問是何高見?”曹操此時一改之前的倨傲道:“近日曹操雖屈身以事卓者,然實欲乘間圖之耳。如今董卓頗爲信任曹操,因此操得以時近董卓。操聞司徒有七寶刀一口,不知司徒可願借與操入相府刺殺之?若能得,雖死不恨!”

王允聞言欣然道:“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於是便親自斟酒以奉曹操,曹操便當場瀝酒設誓言誓殺董卓,王允見曹操果然心意已決便自後堂取刀與曹操,曹操便藏刀於貼身之處而後告辭而去。

次日曹操便佩刀至相府,見府外侍衛便問道:“丞相何在?”甲士見是曹操便笑答:“原來是驍騎校尉,丞相便在小閣中,校尉自去。”曹操於是便徑直入內,至閣樓之上,只見董卓座於榻上,呂布側立一旁,董卓見曹操來便問道:“孟德何故來遲?”曹操急中生智道:“馬羸行遲,請丞相恕罪。”董卓聞言大笑道:“中原果然並無好馬。”隨後回頭對呂布說道:“前幾日剛有西涼進來好馬,奉先可代我去揀一騎賜與孟德。”

呂布領命自去,曹操見呂布離開更是欣喜,心中暗道果然董卓必死矣。本欲抽刀殺之但念及伍孚之事恐董卓力大不能得手是以不敢妄動。董卓因身材胖大是以不耐久坐,等得煩悶於是便倒身而臥,轉面向內。曹操見此心中暗料時機已到立時便從腰間抽出王允與他的寶刀便要朝董卓砍去,誰知董卓忽而看向衣鏡中,便於鏡中望見曹操在背後拔刀,急忙起身回頭道:“孟德何爲?”時呂布已經牽馬至閣外,曹操知曉刺殺董卓之事已然敗露,曹操惶急於是立時持刀跪下:“操新得寶刀一口,特地前來獻與恩相。”董卓聞言接過曹操手中之刀,視之,只見其刀長尺餘,七寶嵌飾於其上,極其鋒利,果然如曹操所說乃是寶刀,董卓於是便將刀遞與呂布收着,曹操急忙解下刀鞘一併交予呂布。

之後董卓便領着曹操出閣看馬,曹操見馬之後便拱手對董卓道:“願借試一騎。”董卓便令甲士爲曹操配以鞍轡。曹操便牽馬離開相府,

第114章 壓境第153章 駕崩第122章 張邈之敗(上)第64章 奉孝第417章 憂煩第95章 剿滅第309章 安鎮兗州(三)第359章 邊關禍事(下)第359章 邊關禍事(下)第101章 未能準備的相遇第236章 亂長安(二)第十章第48章 圉縣(一)第二百一十八 掌好大的算盤第132章 馮芳的巴結第445章 下邳之戰(五)第十二章第405章 破綻第233章 種子第103章 伊寧的身份以及不渝第四百一十九 掌精緻分析第182章 甄氏(六)第十四章第71章 “幽影”成立第72章 波才的躊躇第315章 重返陳留(一)第104章 重回己吾第448章 下邳之戰(八)第441章 下邳之戰(一)第350章 幽州之事(四)第二十五章第240章 亂長安(六)第401章 峰會(五)第316章 重返陳留(二)第380章 混戰(八)第375章 混戰(三)第156章 張讓之禍第452章 雙雄(三)第177章 甄氏(一)第90章 入城與荀諶的來訪第198章 陷陣!陷陣!(五)第119章 打算第49章 圉縣(二)第64章 奉孝第十七章第105章 襄邑雜記(一)第130章 賜婚?第二十五章第45章 安置第298章 破敵之路(十)第397章 峰會(一)第414章 會客第197章 陷陣!陷陣!(四)第403章 心儀第三十一章第189章 行動第261章 境遇糟糕第191章 震懾第二十七章第437章 謀戰(一)第二十四章第227章 試探第230章 疑惑第185章 新的麻煩第230章 疑惑第123章 張邈之敗(下)第222章 兗州二三事第314章 安鎮兗州(八)第69章 久別重逢第90章 入城與荀諶的來訪第164章 奉遺旨,起兵(下)第450章 雙雄(一)第293章 破敵之路(五)第101章 未能準備的相遇第381章 混戰(九)第290章 破敵之路(二)第321章 重返陳留(七)第86章 時不我待第205章 奪冀(四)第60章 勝負手第257章 後事處置第三十一章第408章 捷報第335章 鉅變(下)第390章 分權第320章 重返陳留(六)第315章 重返陳留(一)第200章 張合(上)第149章 驚聞第432章 鬥(十一)第二百一十九 掌堪破第四章第299章 破敵之路(十一)第65章 荀諶第286章 更進一步第441章 下邳之戰(一)第162章 曹操軼事第286章 更進一步第二十三章第281章 於扶羅
第114章 壓境第153章 駕崩第122章 張邈之敗(上)第64章 奉孝第417章 憂煩第95章 剿滅第309章 安鎮兗州(三)第359章 邊關禍事(下)第359章 邊關禍事(下)第101章 未能準備的相遇第236章 亂長安(二)第十章第48章 圉縣(一)第二百一十八 掌好大的算盤第132章 馮芳的巴結第445章 下邳之戰(五)第十二章第405章 破綻第233章 種子第103章 伊寧的身份以及不渝第四百一十九 掌精緻分析第182章 甄氏(六)第十四章第71章 “幽影”成立第72章 波才的躊躇第315章 重返陳留(一)第104章 重回己吾第448章 下邳之戰(八)第441章 下邳之戰(一)第350章 幽州之事(四)第二十五章第240章 亂長安(六)第401章 峰會(五)第316章 重返陳留(二)第380章 混戰(八)第375章 混戰(三)第156章 張讓之禍第452章 雙雄(三)第177章 甄氏(一)第90章 入城與荀諶的來訪第198章 陷陣!陷陣!(五)第119章 打算第49章 圉縣(二)第64章 奉孝第十七章第105章 襄邑雜記(一)第130章 賜婚?第二十五章第45章 安置第298章 破敵之路(十)第397章 峰會(一)第414章 會客第197章 陷陣!陷陣!(四)第403章 心儀第三十一章第189章 行動第261章 境遇糟糕第191章 震懾第二十七章第437章 謀戰(一)第二十四章第227章 試探第230章 疑惑第185章 新的麻煩第230章 疑惑第123章 張邈之敗(下)第222章 兗州二三事第314章 安鎮兗州(八)第69章 久別重逢第90章 入城與荀諶的來訪第164章 奉遺旨,起兵(下)第450章 雙雄(一)第293章 破敵之路(五)第101章 未能準備的相遇第381章 混戰(九)第290章 破敵之路(二)第321章 重返陳留(七)第86章 時不我待第205章 奪冀(四)第60章 勝負手第257章 後事處置第三十一章第408章 捷報第335章 鉅變(下)第390章 分權第320章 重返陳留(六)第315章 重返陳留(一)第200章 張合(上)第149章 驚聞第432章 鬥(十一)第二百一十九 掌堪破第四章第299章 破敵之路(十一)第65章 荀諶第286章 更進一步第441章 下邳之戰(一)第162章 曹操軼事第286章 更進一步第二十三章第281章 於扶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