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思想倡導者”胡適
胡適是我國現代史上影響非常大的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他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爲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1891年,胡適出生於安徽績溪縣一戶官宦之家。他5歲啓蒙,在績溪老家受過9年私塾教育。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學堂、澄衷學堂求學,初步接觸西方的思想文化,受梁啓超、嚴復思想的較大影響。
1906年,胡適考入中國公學,並於1910年考取“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生赴美國留學。在美國期間,胡適最初進入康乃爾大學攻讀農科,後改讀文科。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官費留學生只取前二百名,考試兩場:文章和雜科(政史地物理化生等)。在第一場文章測試中,胡適洋洋灑灑的一篇習作得了一百分,可見他的文章確有一定功底!
1915年,胡適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師從於著名哲學家杜威教授。從此,胡適便接受了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奉行一生。在美國期間,胡適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杜威所留的作業也大多與大選的政治課題有關。這段學習經歷對胡適的影響很大。
1917年夏天,胡適回國出任北京大學教授。他很快加入《新青年》編輯部,撰文反對封建主義,宣傳個性自由、民主和科學,積極提倡“文學改良”和白話文學,成爲當時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同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胡適所寫的《嘗試集》是中國第一部白話詩集。他還提出寫文章“不作無病之呻吟”,“須言之有物”等主張
,爲新文學形式作出了初步設想。
在今天看來,提倡白話文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在20世紀初的中國,卻是翻天覆地的大事。古文在中國盛行了上千年,始終爲少數貴族和文人所壟斷,是站在普通民衆對立面的藝術形式。用白話文取代古文,相當於奪去了貴族階級身上的光環,挖開了封建文人的藏身之所,其革命意義不言而喻。
胡適發起白話文運動,更重要的是出於思想解放,個性張揚的考慮。五四運動中,胡適被稱爲“自由主義的旗手”,同時他也自稱是“愛自由的人”。他提倡自由、崇拜自由,認爲“自由主義運動是愛自由,爭取自由,崇拜自由”的運動。他把自由提到相當高度,幾乎達到自由就是一切,一切爲了自由的程度,陷入自由拜物教的迷霧中。這也是胡適在思想上矛盾的地方。
當時,胡適在北大講課時大講白話文的優點,那些醉心文言文的同學不免萌生了牴觸情緒。正當胡適講得津津有味時,一位同學突然站起來,聲色俱厲地提出抗議:“胡先生,難道說白話文就沒有缺點嗎?”胡適衝着他微笑着說:“沒有的。”那位同學更加激憤地反駁道:“白話文語言不精練,打電報用字多,花錢多。”胡適扶扶眼鏡,柔聲道:“不一定吧!前幾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給我打來電報,邀我去做行政院秘書,我不願從政,決定不去,爲這件事我覆電拒絕。覆電是用白話寫的,看來也很省字省錢。請同學們根據我這一意願,用文言文編寫一則覆電,看看究竟是白話文好,還是文言文好?”
幾分鐘過去,胡適讓同學們自動舉手,報告用字數
目,然後從中挑選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電稿,電文是這樣寫的:“才學疏淺,恐難勝任,不堪從命。”胡適說:“這12個字確實簡練。但我的白話電報卻只用了5個字:幹不了,謝謝。”接着他解釋道:“‘幹不了’就含有才學疏淺,恐難勝任之意;‘謝謝’既對友人費心介紹表示感謝又暗示拒絕之意。由此看來,語言的精練與否,不在白話與文言的差別,在於能否恰如其分地選用字詞。”經過這一堂課,不少同學對胡適、對白話文都有了好感。
但是,一向自負辯才的胡適也有吃虧的時候。五四時期,著名國學大師黃侃和胡適同在北大任教。黃侃先生十分反對胡適所倡議的白話文運動。有一次,黃侃對胡適說:“你口口聲聲要推廣白話文,未必出於真心。”胡適不解其意,連忙追問。黃侃稱如果胡適身體力行的話,名字就不應叫胡適,應該叫“往哪裡去”纔對,說罷大笑而去。胡適聽後一愣,只好苦笑着自認吃虧。
另外,胡適把爭取自由、提倡個性解放與女子解放聯繫在一起,嚴厲譴責社會對個性的摧殘、限制其自由發展的罪惡,希望建立一個“真正尊重個人自由的社會”。這對當時女性解放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很多知識女性在胡適“女子解放、女子自立”的號召下,紛紛走出封建家庭,走上社會,爭做與男子一樣的“自立”新人。
在中國歷史上,胡適被稱爲“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無論胡適的一生在政治立場上怎樣搖擺不定,他終究只是一名文人。1962年,胡適在臺灣的一個酒會上突發心臟病去世,享年71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