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信仰的年代
在五四運動的風雨雷電下,全國的青年都經歷了一次從身體到靈魂的洗禮。脫胎換骨的青年們開始重新認識中國社會。熱血激盪的心並沒有因爲賣國賊的罷免和合約的拒籤而恢復平靜。他們已經無法繼續忍受眼前死水般的現實生活,迫切地需要創造一種全新的社會。強烈的願望促使他們不斷探索,探索不滅的信仰……
新文化運動的新發展
20世紀初是中國飽經屈辱的時期,也是中華民族奮起抗爭,不斷尋找救國之路的時期。期間,有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有效法日本“明治維新”的變革、也有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嘗試。可是,這些方法都失敗了,中國社會的特殊環境無法照搬任何成熟的政治理論。直到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炮聲驚醒了正在尋找出路的中國人,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將目光投向了馬克思主義。
五四運動,以其劃時代的意義矚目於世,涉及全國20多個省份的大多數城市,及數千萬民衆的廣泛參與。經過1919年的這次洗禮,馬克思主義思想在進步知識分子中間得到迅速傳播,並且醞釀了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等人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當《共產黨宣言》在歐洲掀起風暴的時候,古老的中國剛剛經歷了鴉片戰爭的失敗,逐漸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時腐朽落的中國並不具備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條件。
早在1905年,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就曾到共產國際的駐地布魯塞爾訪問。他自稱是中國的社會主義者,並向共產國際負責人介紹了中國的鬥爭情況。孫中山認爲中國可以早於西歐國家踏入社會主義,希望共產國際可以接納中國成員。然而,此時的共產國際並不關注中國這樣一個處於殖民地邊緣的落後地區,冷漠地拒絕了孫中山的申請。
俄國十月革命的發生,使世界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翻天覆地的勝利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和共產國際的錯誤。
中國第一個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是李大釗。從1918年至五四運動前夕,李大釗連續發表了數篇宣傳十月革命和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文章,像著名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克的勝利》等等。
1919年5月過後,李大釗又在《晨報》開闢了“馬克思研究”專欄,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文章,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以及科學社會主義思想。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培養了第一代馬克思主義者。毛澤東、瞿秋白、鄧中夏等大批先進知識分子成爲了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鋒。甚至五四運動之後,在國內形成了一股宣傳馬克思主義的**。
之所以將馬克思主義歸入新文化運動發展的新內容,是因爲馬克思主義在傳入中國後,促使新文化運動發生了極大不同。五四運動前發生的新文化運動,僅僅侷限於占人口比重極少的知識分子羣體內。同時,那時的新文化運動鬥爭方向是思想文化領域,遠離政治。1919年以後,五四運動推動新文化運動和政治鬥爭結合在一起,發揮出巨大的力量。五四後出現的各種以改造社會爲目的的社團,就是這一情況的明顯標誌。
可以說,馬克思主義是催化劑,加速了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爲五四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而五四運動又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繼續發展。從此,馬克思主義開始逐漸在中國的思想領域佔據主導地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