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辟醜聞——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文化思想領域的鬥爭,往往是政治鬥爭的先導。新文化運動所掀起的新思潮,不可避免地與存在了幾千年的陳舊思想發生激烈的碰撞。這就像暖流與寒潮的交匯,必將會帶來一場滌盪萬物的暴風雨。
幾千年來,中國的社會一直都處於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地大物博的盲目自信,讓我們的祖先滿足於自給自足的狀態,不瞭解也不想了解外面的世界。清朝中期,“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更是讓這種閉塞達到了頂峰。以至於鴉片戰爭爆發後,道光皇帝竟提出這樣可笑的問題:“英吉利到回疆有無旱路可通?”“與俄羅斯是否接壤?”
辛亥革命雖然只是一場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以孫中山爲首的南京臨時政府也僅僅存在了90天左右,但是它留給中國民衆的民主觀念卻是極深的。袁世凱竊取政權後,“中華民國”便名存實亡了。當時的人們編了一副諷刺的對聯,足以看出辛亥革命過後,民衆心中已經萌生了民主的幼苗:
民猶是也,國猶是也,何分南北?
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不是東西。
即使是在這種民智已開的情況下,仍不乏逆歷史潮流而上的人。“面南背北”的巨大誘惑如同一個神秘的光環,吸引着一隻只撲火的“飛蛾”。
袁世凱竊取了大總統之後,力主將寶座安放在帝王之都的北京,不能不說其早就包藏禍心。就任之初,袁世凱曾面對天下人宣誓稱“世凱深願竭其能力,發揚共和之精神,滌盪專制之假穢”。實際上,出身世代官宦之家的袁世凱根本不知也不相信所謂的民主共和。在他的眼裡,皇帝和總統除了稱呼不同之外,一樣都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爲了實現皇帝夢,袁世凱不惜成爲千古罪人,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在日本人的幫助下,不顧全國民衆的反對,緊鑼密鼓地開始了籌備“復辟”的步伐。
1915年8月,一篇名爲《共和與君主論》的文章出現在世人面前,洋洋灑灑數千字,大談各國共和與君主發展的歷史
。作者最後做出了這樣一種結論,大意是說,凡是那些百姓開明程度低的國家,都難以維持共和的制度,強制實行是沒有好結果的。中國人就是沒有能力研究民主共和的民族,所以君主制仍是最適合中國社會的制度。
這篇在社會上引發軒然大波的文章,正是袁世凱授意其手下的美國顧問所寫,目的當然是爲自己的皇帝夢製造輿論。一時間,當真是袁世凱之心,天下人皆知了。
爲了登基,袁世凱早早地成立了大典籌備處,以80萬的代價在北京瑞蚨祥製作了兩件龍袍,花了12萬刻制了新的玉璽,又以60萬的花費打造了金印5顆。在所謂的登基準備上,袁世凱前前後後一共花費了2000多萬元。
此時,高喊民主共和的國民黨主要創始人宋教仁,已經被袁世凱刺殺身亡。國會則成了袁世凱手中的玩偶,在完成其使命後被隨即解散。《臨時約法》也不過是廢紙一張,辛亥革命以來的革命成果已經蕩然無存。
沉重、絕望的氣息籠罩在中國上空,漫天的陰霾令人窒息。一些意志不夠堅定的資產階級革命者,精神幾近崩潰。在青春年代迸發出一陣火熱的激情後,他們漸漸消沉於現狀。他們有的痛苦自殺、有的回鄉隱居、有的研究佛學、有的頹廢潦倒……
然而,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袁世凱的自編自演並沒有能矇蔽住民衆的眼睛,全國上下掀起了一片反抗的怒潮。
1915年12月25日,雲南都督蔡鍔首先在雲南宣告獨立,樹起了“反袁護國”的大旗,興兵北上。隨後,廣西、貴州、廣東、浙江相繼獨立。全國民衆及海外華僑紛紛發起討袁運動。袁世凱尚未黃袍加身,已經是四面楚歌。
袁世凱見勢不妙,急忙下令撤銷實行帝制的議案,仍稱大總統。然而此時民怨沸騰,袁世凱已是騎虎難下。相繼有17個省份的國會議員通電反對袁世凱留任大總統,19省的公民發佈宣言,主張武力討袁。最後,就連袁世凱派到各地鎮壓民衆的親信,也紛紛倒戈相向。
1916年6月6日,衆叛親離的袁世凱
在全國民衆的唾罵聲中黯然死去。他的皇帝夢僅僅做了83天,就被日漸覺醒的中國民衆趕下了權力的寶座。
戲弄歷史的人,終究會被歷史戲弄。袁世凱的慘淡結局並沒有起到懲前毖後的作用,復辟的醜劇仍在繼續上演,只不過這次的主角換成了張勳。
張勳是前清遺臣,手握重兵。他仇視革命,反對民主,其部隊在清朝覆滅以後仍然保留長辮,稱爲“辮子軍”。早在1913年,張勳就密謀擁戴廢帝溥儀復辟,但因消息泄露而終止。袁世凱稱帝失敗後,張勳不僅沒有看清歷史的潮流,反而可笑地認爲袁世凱的失敗是因爲其“辜負皇恩”。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內部爆發的爭權矛盾讓張勳看到了機會,他率領“辮子軍”一路北上,逼退了繼任大總統的黎元洪,進入了北京城。
1917年7月1日,北京的民衆驚訝地看到了久違的一幕:一羣穿着清代朝服,頭戴紅頂花翎的遺老遺少出現在大街小巷。當年的官府門前又掛上了龍旗,前門大街回收倒賣滿清八旗服飾的估衣鋪,生意也興隆了起來,彷彿一夜間又回到了十年前的北京。
隨後發佈的復辟詔書讓天下人瞠目結舌,震驚之餘便是對這出復辟醜劇的義憤填膺。首先是北京百姓拒絕懸掛“龍旗”,表示抗議。長沙、上海等地民衆紛紛發起集會,一致聲討。在張勳的家鄉江西奉新,民衆們更是感到莫大的恥辱,抗議尤爲激烈。
此時,躲進日本領事館避難的大總統黎元洪站了出來,通電全國要求出師討逆。坐山觀虎鬥的軍閥段祺瑞也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組成“討逆軍”北上,試圖藉機控制政權。
舉目皆敵的張勳只有灰溜溜地逃出北京,溥儀也再次宣佈退位。這場復辟醜劇從開場到落幕,不過演了12天。
由此,北洋軍閥們意識到了時代的變化,他們不再熱衷於稱帝,而是在列強的支持下以民主之名行封建專制之事。國家沒有變得強盛,人民的生活也沒有得到改善,民主和科學也只是在開明的知識分子和學生羣體中流傳。強國富民的希望,不知還有多遠……
(本章完)